导读:本文包含了文明与荒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荒野的呼唤》,杰克·,伦敦,人性,野性
文明与荒野论文文献综述
何雪燕,李杰[1](2019)在《从《荒野的呼唤》看文明人性与原始野性的博弈》一文中研究指出杰克·伦敦,美国文学史上着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富有传奇的一生令世人感慨,而他笔下的作品也极富人性的思想和哲理。通过《荒野的呼唤》这部小说,分析动物在非文明世界里残忍的生存法则,从而反观个人在不同阶段中对残酷现实的理解。(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26期)
叶华[2](2019)在《荒野与文明的调和——从《大双心河》看海明威的田园理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大双心河》成功地再现了田园书写的魅力。作者一方面采用田园书写的传统描绘自然、野营、垂钓,反映了主人公对田园理想的积极探寻,另一方面也采用后田园的书写手法展现了自然所遭受的破坏,启发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再思考。此外,主人公所追求的田园生活是一种介于荒野与文明中的理想状态,体现了海明威对现代文明的思考以及对田园理想的不懈追求。(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15期)
柯进华[3](2019)在《生态文明视域下的荒野观重塑》一文中研究指出荒野观决定着人们对待自然的基本态度。在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凸显、荒野被过度开发和急剧消亡的今天,急需反思我们的荒野观,克服对荒野的敌视以及制止对荒野经济价值的片面追求,重塑一种生态的荒野观:深刻认识荒野不可替代的多重价值,特别是其作为生命共同体之根的生态价值;环境权是一项基本人权,荒野是最普惠的公共产品,是大众的基本需求,荒野保护是维护大众权益和福祉的重要方面;荒野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长久之计。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特别是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优秀成果,我国能够建构一种生态的荒野观和荒野保护模式,有力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本文来源于《宁夏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高秀红,郑庆杰[4](2018)在《以荒野保护文明——评《荒野与美国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在建设早发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既要获得发展,又要面对环境问题。尤其是其建国前对北美大陆的拓殖和100多年前实施的西进运动,征服和利用荒野是其发展主义的主要目标。文明的获得和荒野的消失之间横亘的是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通过评析《荒野与美国思想》一书,力图在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的二元框架下,通过重新审视自然环境与国家文化和民族心性、环境议题的历史生成和演变史等方面,来分析全球时代的环境保护议题,从中借鉴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在当下的历史进程中面对环境保护与发展问题所可资学习和吸取的经验和教训。(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评论》期刊2018年02期)
西里尔·F·康玛斯,万斯·马丁,刘磊[5](2018)在《荒野、世界遗产地与生态文明》一文中研究指出简介:荒野是一个科学、文化概念,是一种特定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与世界遗产地紧密相关。荒野正迅速获得世界各地的认可和使用。本文概述了荒野概念及其对中国的重要性,介绍了《世界遗产公约》的简要背景、目标及要求,总结提出了将荒野更系统地纳入中国及世界其他地方的世界遗产保护策略的方法。(本文来源于《生态文明新时代》期刊2018年05期)
万斯·马丁,张倩,艾米·刘易斯[6](2018)在《“荒野主题”国际工作坊 生态文明中的荒野保护、管理和沟通》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天,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已持续千年之久,我们已减少的荒野资源对人类社会显得更为重要。我们需要制定法律和政策来保障荒野保护。不仅如此,如果一片区域被划为荒野保护区,那么就需要特定的管理措施以确保"荒野质量"不会下降。这样一来,荒野用以支持地球生命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就不会减少和削弱。除了开明的政策和有效的管理之外,相关的沟通和传媒也非常重要,因为这样普通人也能够理解荒野对他们的健康、财产甚至精神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生态文明新时代》期刊2018年03期)
何显春[7](2018)在《“荒野一生态文明中的一个关键方面”论坛:向世界展示生态持续改善共生的中国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7月6日,“荒野一生态文明中的一个关键方面”论坛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召开。论坛由第十一届世界荒野大会组委会主办,贵州财经大学承办。荒野基金会主席、全球荒野基金会理事、第十一届世界荒野大会主席、IUCN荒野专家组主席Vance G Mar(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报》期刊2018-07-10)
万斯·马丁,杨锐,曹越[8](2018)在《建立中国荒野保护体系 守护生态文明原生根基》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荒野的重要性人类从荒野中起源并发展,保护荒野对于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福祉和健康发展都至关重要。作为这一新世界的领导者,中国提出了"生态文明"这一国家政策,并且有潜力成为一种全球模式。我们认为,基于科学、生态和文化等方面的许多原因,荒野保护应该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来源于《生态文明新时代》期刊2018年01期)
曹越,张振威,杨锐[9](2017)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中国荒野保护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荒野保护是一种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途径。我国现行生态文明政策中并未直接提及荒野这一概念,但已初步形成与荒野保护相互耦合的"观念——制度"体系。中国是荒野景观的大国,应进一步加强荒野价值的系统性、永久性保护,因此需要将荒野保护观念与制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核心内容。为此提出4项策略:(1)在观念层面:转变思想观念,重估荒野价值;(2)在公众层面:突出荒野理念,开展荒野环境教育;(3)在研究层面:强化理论研究,促进荒野研究的本土化与多学科融贯;(4)在制度层面:推动保护实践,建立中国荒野保护地体系,作为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一个子系统。(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包存宽[10](2017)在《远离蛮荒的文明为何要重新拥抱“荒野”》一文中研究指出文明,指人类远离蛮荒的状态,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与荒野相对的概念。但远离蛮荒数千年的人类社会,却仍然对荒野充满兴趣。无论是贝尔·格里尔斯荒野求生的电视节目,还是罗伯特·麦克法伦的作品《荒野之境》,以及在都市人群中流行的户外运动,都表现出人们对荒野的(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报》期刊2017-03-03)
文明与荒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大双心河》成功地再现了田园书写的魅力。作者一方面采用田园书写的传统描绘自然、野营、垂钓,反映了主人公对田园理想的积极探寻,另一方面也采用后田园的书写手法展现了自然所遭受的破坏,启发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再思考。此外,主人公所追求的田园生活是一种介于荒野与文明中的理想状态,体现了海明威对现代文明的思考以及对田园理想的不懈追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明与荒野论文参考文献
[1].何雪燕,李杰.从《荒野的呼唤》看文明人性与原始野性的博弈[J].青年文学家.2019
[2].叶华.荒野与文明的调和——从《大双心河》看海明威的田园理想[J].名作欣赏.2019
[3].柯进华.生态文明视域下的荒野观重塑[J].宁夏社会科学.2019
[4].高秀红,郑庆杰.以荒野保护文明——评《荒野与美国思想》[J].生态经济评论.2018
[5].西里尔·F·康玛斯,万斯·马丁,刘磊.荒野、世界遗产地与生态文明[J].生态文明新时代.2018
[6].万斯·马丁,张倩,艾米·刘易斯.“荒野主题”国际工作坊生态文明中的荒野保护、管理和沟通[J].生态文明新时代.2018
[7].何显春.“荒野一生态文明中的一个关键方面”论坛:向世界展示生态持续改善共生的中国方案[N].贵州民族报.2018
[8].万斯·马丁,杨锐,曹越.建立中国荒野保护体系守护生态文明原生根基[J].生态文明新时代.2018
[9].曹越,张振威,杨锐.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中国荒野保护策略[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10].包存宽.远离蛮荒的文明为何要重新拥抱“荒野”[N].中国气象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