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研究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研究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北碚区400700)

摘要:小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总有些小男生比较调皮捣蛋。课间推推搡搡,同学与同学之间闹小矛盾,这是怎么回事呢?幼儿和学前时期,女生主要靠语言去达到目的,而男孩在这个阶段,语言的发展相比女生会滞后一年,他们更喜欢用肢体碰撞代替目光和语言的交流。所以,小男孩小女孩之间有了矛盾,才出现了教室里各种各样孩子间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生;矛盾;冲突;如何应对

1引言

在小学的教学里,应该怎样应对孩子间的攻击性行为。要有纪律去管控孩子,这是肯定的。因为学校需要秩序,这样才能有良好安全的学习环境。那是否需要杜绝孩子一切攻击性行为呢?如果一个老师需要用严格的纪律去杜绝攻击行为的出现,那么这位老师肯定也是没有能力去引导孩子们的。孩子的攻击行为,对他们自身来说,是对自己或彼此的一种滋养。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孩子们的语言练习,尤其是情感感受表达的语言,另一方面,让他们理解行为的本质。更有利于引导行为。

2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相关理论基础

2.1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相关文献研究

人际行为是人类社会中最奇怪、最深不可测和最难以解释的现象。自然界中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恰是人类本身。攻击行为取决于先天的生物基础还是后天习得的?什么样的情境更容易诱发敌对行为呢?我们怎样才能减少攻击行为?

2.2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理论依据

与弗洛尹德和洛伦兹关系密切的本能观点认为攻击性的能量会在体内不断积累,就像水在大坝后集聚一样。虽然这种观点很少有直接证据的支持,但攻击行为确实受到遗传、血液化学成分和大脑等生物学因素的影响。前额叶被认为是对于攻击性行为有关的脑区进行紧急抑制的。遗传因素影响神经系统对暴力线索的敏感性。在灵长类动物和人类中,攻击性天然有着较大的多样性。我们的气质(即我们的反应性和反应强度)部分是与生俱来的,同时也受交感神经系统反应性的影响。

攻击行为是由一种能够改变神经递质平衡的基因和童年时期的受虐待经历共同决定的。攻击性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并非单纯地只受“不良”基因或是“不良”环境的影响;相反,基因会使某些儿童对虐待更敏感,反应更强烈。也就是说先天和后天因素是互相影响的。

血液中的化学成分同样可以影响神经系统对攻击性刺激的敏感性。酒精可以降低人们的自我觉知和考虑后果的能力,进而增加暴力行为发生的可能。酒精使人们的个性弱化,降低儿童的抑制能力。暴力行为与雄性激素即睾丸激素也有关系;在正常的青少年中,那些睾丸激素水平高的人更容易出现不良行为,使用致麻醉品以及对挑衅产生攻击性回应。

另一种观点认为是挫折产生了愤怒和敌意,如果存在攻击性的线索,这种愤怒就可能激起攻击行为。挫折感不仅来自剥夺本身,还来自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这称之为相对剥夺(relativedeprivation)。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我们的儿童攻击行为是习得的。通过亲身经历和观察别人的成功,我们会习得攻击行为的好处。社会学习使家庭、亚文化和大众媒体都能对攻击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3关于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3.1来自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环境的刺激

厌恶事件不仅包括挫折,也有不适、疼痛和身体言语上的人身攻击。几乎由任何一种来源,甚至包括身体锻炼或性刺激导致的唤醒,都能被转化为愤怒。电视表现了相当多的暴力,相关和实验研究得出一致的结论:观看暴力节目会:1)导致攻击行为出现一定的增长,尤其是在被激怒的人中;2)降低观众对攻击的敏感度和改变他们对现实世界的觉知。这两个发现和对观看暴力色情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观看色情文学会增加男性对女性的攻击,而且扭曲他们对于女性对性胁迫的态度的直觉。同样的,反复玩暴力游戏则会引发更多的暴力攻击性的想法、情绪和行为。很多攻击性行为是群体发生的。激怒个体的情景同样可能激怒群体。通过分散责任和极化行为,群体情景能够增强攻击反应。

4如何应对儿童攻击性行为具体操作方法

4.1从特殊的学校环境着手出发

首先,考虑环境因素,有没有必要在全班都在的情况下处理,如果是恶意伤害大是大非的事件,当然要严肃批评,而且要当众,这也是让所有学生都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时候,也可以避免将学生恃强凌弱之风蔓延。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如果只是小矛盾,找僻静的地方处理,办公室未必是最好的地方,因为影响其他老师办公。孩子应该在冷静反思后再来自省,平时教师多在课堂上打预防针,课间多进班,多观察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4.2家庭教育要紧抓

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家,这时父母就要多观察儿童心理变化,多与之交流,遇到问题及时妥善处理,平时还可以多看看儿童心理辅导这类书,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攻击”后的反思——儿童攻击行为的家庭成因及对策(钱雪娟)

[2]《小学教育理论实际应用》南京大学出版

[3]《小学教育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名家思想.要抓住孩子的关键期,首先要认识孩子<EB/OL>.http://www.edu06.com/info_Show.asp?ArticlelD=413

[5]高申春.人性辉煌之路[M].湖北出版社,2000

[6]李兴.浅析小学儿童的攻击性行为[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01)

作者简介:敖启航,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全科)专业。

标签:;  ;  ;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