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185例疟疾临床分析报告

西藏185例疟疾临床分析报告

一、西藏疟疾185例临床分析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陈家旭,蔡玉春,艾琳,宋鹏,陈木新,陈韶红,卢艳,周晓农[1](2021)在《我国重要人体寄生虫病防控现状与挑战》文中认为中国的寄生虫病防治成就举世瞩目。在全球率先消除了淋巴丝虫病;2021年消除疟疾,并获世界卫生组织正式认证;多地血吸虫病已达到消除或传播阻断标准;土源性线虫感染率降到了历史新低,全国处于低度流行状态,但总感染人数仍有千万之多,危害依然严重;华支睾吸虫病等食源性寄生虫病给中国的食品安全带来巨大威胁;虫媒寄生虫病、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等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但疫情仍有反复;机会性寄生虫病在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中的发病率有所增长,输入性寄生虫病病例也有增多趋势。文章回顾分析了中国重要人体寄生虫病防控成效,梳理了重要人体寄生虫病流行现状,并分析寄生虫病防控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以期为新时期寄生虫病防控策略与措施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为临床寄生虫病诊治提供流行病学参考数据。

肖雄[2](2021)在《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十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针灸推广运动从开始实施到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勾勒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结合时代背景、政治动因、社会环境等进行历史分期研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剖析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起伏的原因及国家力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对运动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个案研究;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和针灸(中医)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掌握丰富史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的针灸推广运动全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力求再现“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历史面貌。同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治动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采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等,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的发生原因、主要内容和阶段性特色进行研究;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历史考据法对针灸推广运动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典型临床运用进行分析考察。成果: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置于宏大历史叙事角度下,分析领导组织力量、参与群体、学习内容、推广方式诸要素,全面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客观再现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史实。确定了针灸推广运动开始的时间与标志性事件;将推广运动分为四个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初期(1951年2月《人民日报》发出号召至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之前)、中期(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后至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前)、高潮期(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至1962年底)和后期(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并分别客观分析、总结了各时期的阶段性特色和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并普及使用的电针、水针、耳针、梅花针四种典型新针法和针灸治疗疟疾、针灸治疗血吸虫病、针刺治疗阑尾炎、针刺治疗聋哑四项典型临床运用进行个案研究和历史考证。重新梳理了电针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推广情况,水针发明过程、代表人物及推广情况,耳针被介绍至国内并被推广和经典化的过程,梅花针的发明、推广应用与更名争议等。从国家政策和卫生建设需要的角度分析研究针灸推广治疗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史实;梳理了针刺治疗阑尾炎的历史进程;并对针刺治疗聋哑的发明情况、政治推动因素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的“针灸休克”治疗精神病、首例针刺麻醉的学术争议以及“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历史研究。从国家建设、政治领导、针灸特质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总结归纳了针灸推广运动的政治特点和组织特点;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对不同参与群体在思想意识、政治品格和医学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当代针灸发展和国家卫生建设的影响;客观总结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论:“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中医药参与卫生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事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呈现出阶段性特色和数次高潮起伏。其不仅是一项卫生工作,振兴并重塑了中国针灸学和当代针灸业;更被上升为国家行为和政治任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新中国卫生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和针灸疗法“多、快、好、省”的特质是这场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采用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以及大力开展群众性运动是针灸推广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针灸推广运动,针灸医师接受了社会主义政治规训和现代医学知识,改变了传统从业与受业方式;西医接受了政治身份的重新塑造,培养了无产阶级政治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待中医的态度;普通民众增强了对针灸的认知,基层、边远地区人民的卫生健康得以有更多医疗保障。针灸推广运动也影响了疗法自身的形塑,使针灸学走向科学化、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为当代针灸的传承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参与构建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基本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的卫生面貌,有助于强化政治宣传,巩固国家治理。其历史经验在于: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其历史教训提示:医学技术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同时应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行政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有助于深化考察中共领导下的中医工作和新中国卫生事业建设,可为当代针灸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中医工作开展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参考。

李艳君[3](2021)在《气象因素对呼吸性传染病的发病分布影响及非药物干预措施对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文中认为前言:呼吸系统传染病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年造成全球约400万人死亡,在直接医疗费用和间接生产力损失方面给社会经济以及卫生系统造成了巨大负担。此外,近年来新兴的呼吸道病毒,例如H5N1禽流感病毒、导致2009年流感大流行新型H1N1病毒以及2019年出现的SARS-Co V-2病毒等,均对全球健康和卫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流感病毒感染是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原因,与14%的急性下呼吸道疾病相关,每年有5-10%的成年人和20-30%的儿童感染流感,导致全球300-500万例严重病例,约100万人死亡。尽管目前针对流感病毒有疫苗和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但由于病毒变异等多种综合因素,每年由于流感病毒感染仍会对全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造成重大影响。流感的季节性表明,气象因素可能对其传播具有影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每年约有340万例与流感相关的门诊病人和8.8万例流感相关呼吸系统疾病超额死亡。中国地域广阔,气候类型多样,根据积温分布,全国划分为5个温度带和1个特殊的青藏高原区,了解我国分布于各温度带省份的流感流行的趋势特征,对从国家层面宏观把握全年流感流行的动态分布,提前部署公共卫生防护措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气象因素不仅直接影响导致呼吸系统传染病病毒的生存和传播,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气象因素对空气污染物的形成和分布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呼吸系统传染病中的肺炎是全世界儿童最主要的传染性死亡原因,2017年,肺炎导致全球超过80万名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占所有5岁以下儿童死亡构成比的15%。有研究指出儿童肺炎感染水平不仅与病原体和遗传因素有关,气象和空气污染物也是导致儿童感染肺炎的主要原因之一。儿童每单位体重的空气吸入量大于成年人,并且鉴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和各个器官仍然处于发育阶段,使得儿童成为一个对于危险因素暴露更加敏感的人群。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儿童目前对空气污染的暴露是以前几代人未曾经历的,据预测,这一代在生命后期罹患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水平将是空前的,肺炎引起的疾病负担可以也应该被预防。因而,探讨气象因素及空气污染物对我国儿童肺炎感染的影响对于人群加强个人防护以及政府制定相应政策措施具有比较重要的价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文简称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全球范围内实施了严格的疫情防控政策和非药物干预措施(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NPIs),包括封城、封闭学校、密切接触者追踪、隔离、带口罩、手卫生、公共场所消杀、保持社交距离等。由于新冠与流感一样,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径被认为是呼吸液滴,各种NPI的采用目的是大幅度减少人群的接触率,从而减缓病毒的传播,因此,这些针对新冠预防的NPIs措施对其他呼吸系统传染病的传播也起到了相同的遏制作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同处北温带的中国、英国、德国、法国、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日本和韩国在流感流行模式上是否还呈现出相似的季节性特点?或者说是否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在影响力比较大的国际和国内水平的NPIs作用下,以上国家的新冠病例发展趋势是怎样变化的?此外,由于NPIs措施也是防控其它传染病传播的有效途径,在这些措施下,疫情防控期间我国哪些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下降与否、高峰何在、幅度如何值得我们研究与探讨。在呼吸性传染病中,流感和新冠都能引发全球大流行,由于其影响规模广泛,波及人口众多,引发了全球学者的广泛研究,为了全面了解本课题研究领域的相关进展,我们首先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该领域的发表文献进行全面梳理,以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详实的文献学基础。研究目的:(1)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全面了解气象因素和NPIs对流感以及COVID-19流行影响作用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而为本研究的设计开展提供翔实客观的文献学支撑。通过梳理该研究领域的国家、作者、研究主题以及文献被引情况等信息,并对文献特征进行客观分析,全面掌握该领域的研究进展、现状及热点问题,所得结论将为本研究下一步的开展提供指导和借鉴。(2)通过开展基于省级水平的流感流行模式以及流感流行和气象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了解我国分布于各温度带省份的流感流行的趋势特征,对从国家层面宏观把握全年流感流行的动态分布,提前部署公共卫生防护措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分析NPIs措施对北温带国家新冠和流感流行趋势的影响,辨析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受各国疫情防控政策和NPIs措施影响,同处北温带的中国、英国、德国、法国、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日本和韩国的流感流行季节性特征和流感流行变化趋势,以在新冠和流感同时开展常态化防控的未来给出一定的支撑依据。(3)利用气象因素和大气质量监测指标对中国沈阳地区儿童肺炎发病的影响及建模分析,以探查大气污染物以及气象因素的短期效应与沈阳地区儿童肺炎门诊日就诊人次的相关性。(4)通过比较2009-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发病规律,利用时间序列分析研究2020年中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的变化,探索NPIs对不同传播途径的传染病的作用大小及其强度。材料与方法:第一部分的研究综合使用Cite Space和R软件,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来呈现气象因素及NPIs与流感及新冠联合研究领域已发表文献中科学知识的可视化。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获得气象因素及NPIs与流感及新冠联合研究领域的发文趋势,主题演化趋势以及当前研究热点,指导论文其他部分的研究方向。第二部分研究通过利用月平均年度百分比(Monthly annual average percent,MAAP)作为评价流感病毒流行水平的指标,将MAAP之和达到全年75%的最少几个月份作为本年度流感流行期,绘制2005-2016年间中国各省气象及流感流行的分布特征图。通过SPSS软件计算各省气象因素和MAAP的相关性,根据第一部分的文献计量学结果,我们在此处纳入的气象学指标包括温度、相对湿度、气压及降水,进而应用R软件绘制全国逐月流感流行分布图及各省流感MAAP同气象因素趋势图。选取位于北温带的9个国家为代表性研究对象,基于人口密度计算各国的流感发病率,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展示各国2015/16至2019/20流感季流感病例整体及分型毒株的流行趋势,以及2020年1月以来,在WHO和各国代表性卫生事件及NPIs的作用下,不同国家之间流感病例和新冠病例的发病变化趋势。结合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NPIs措施,绘制各国新冠疫情发展变化趋势。通过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新冠发病数据的存储和前期处理,插图,涉及到的R包包括ggplot2以及ggpubr等。在文献计量学和第二部分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第三部分研究选定与气象因素相关性较强中国北方城市沈阳作为研究地点,通过构建基于泊松分布的广义相加模型探讨环境气象因素对沈阳地区儿童肺炎发病率的影响。在控制住星期几效应、节假日效应和周末效应之后,通过模型的AIC(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赤池信息准则)数值进行最优模型的选择,构建单污染物模型和多污染物模型。文献计量学分析显示有关NPIs措施的建模研究目前属于该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第四部分通过构建时间序列模型研究2020年中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的变化,探索防控措施对不同传播途径的传染病的作用大小及其强度。假定传染病月别发病数据具有一定季节性、周期性和趋势性的时间序列规律。通过传染病的月别历史发病率拟合最优的时间序列模型并预测下一年的传染病发病率。考查模型的准确性,候选模型包括指数平滑和SARIMA模型。结果:文献计量学显示气象因素与流感联合研究的文献发表量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而NPIs与流感及新冠的相关性研究在2020年前并未呈现出明显的上升态势,但2020年相关文献发表量呈现出暴发式增长。温度和湿度是气象因素和以流感为代表的呼吸道传染病相关性研究的主要气象学因素。在我国,随着纬度的增加,各地区流感流行的全年集中趋势越显着,流行期相对缩短,流行月份主要集中在冬春季,高纬度地区流感流行强度与气象因素的关联性较低纬度地区更显着。气温、气压、相对湿度和降水四项气象学指标中,气压和各地区流感流行强度呈正相关,除中国南方个别地区,气温、相对湿度和降水与我国大多数地区的流感流行强度呈负相关。北温带各国历年流感流行曲线均呈现典型的单峰模式,且都集中在冬春季节流行,人口密度校正后的流感病例数显示美国和加拿大历年的流感流行情况较其他国家严峻。受NPIs的影响,中国2019/20流感季的监测数据从第2周起就开始迅速下降,第9周左右就提前结束了本季流感,其他大部分国家本季流感流行趋势也在第10周左右集中出现下降趋势。中国在一系列严格的NPIs的出台和全民高度配合的下,于3月初就控制住了新冠疫情进展,其他国家的新冠疫情发展在四月初到四月中旬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除了中国,其他国家的新冠发病趋势后续又出现不同程度的抬高。由于缺乏各国NPIs开展和执行力度的详细数据,我们选取的代表性公共卫生政策及重要疫情防控事件的发布时间点和各国新冠发病趋势的相关性并不明显。通过对沈阳地区儿童肺炎发病情况和环境气象因素的建模分析,我们发现单污染物模型中O3对模型的解释力最强,其次是PM2.5和SO2。依据赤池信息准则(AIC)O3、平均气温、PM10、平均气压、风速和日平均相对湿度作为变量纳入到最终的多污染物模型当中。一定数值范围内,O3对儿童肺炎门诊量的效应随着其浓度的上升而变弱,平均气压和日均相对湿度对儿童肺炎门诊量的影响变化不大,风速达到3.5m/s左右时,对门诊量的影响最为显着,PM10则在125μg/m3浓度左右达到最大效应。通过对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情况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我们发现时间序列模型对大多数病种发病率的拟合效果都比较良好。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与时间序列预测值相比,以飞沫为主要传播方式的实际传染病发病率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其次为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再次为消化道传染病,对虫媒与自然疫源性疾病作用最小。结论:(1)温度和湿度是气象与以流感为代表的呼吸系统传染病联合研究的主要气象学因素。既往关于NPIs与流感的联合研究并不算多,2020年相关研究迅速增加,并将主题进一步细化,比如手卫生、接触追踪等,此外和NPIs相关的模型研究也形成了新的研究类别,关于NPIs与呼吸系统传染病的建模研究可能将持续其研究热度。(2)据我们了解,本研究第一次在中国范围内以省为单位整合十余年的流感病例和气象数据进行的定量分析。通过将病例数据进行MAAP转换,使流感在我国各地区的流行模式更加清晰,这种方法也可以为其他具有季节性规律的呼吸系统传染病提供流行期确认的方法参考。选取的北温带9国历年流感流行期均呈单峰流行模式,且集中于在冬春季节高发,受国际及国内NPIs措施作用影响,北温带各国2019/20流感季均提前结束。(3)广义相加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不同环境气象因素条件下,沈阳地区儿童肺炎的发病情况,O3、平均气温、PM10、平均气压、风速、日平均相对湿度、PM2.5以及SO2是对儿童肺炎发病影响比较大的指标。(4)大部分传染病适用于通过时间序列模型进行分析,除了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外,应对COVID-19采取的措施对中国经呼吸道、消化道、血源及性传播的法定报告传染病的防控具有辅助作用。措施对呼吸道传染病作用最大,其次为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再次为消化道传染病,对虫媒与自然疫源性疾病作用最小。

成瑞雪[4](2020)在《论民族药医院制剂的调剂市场》文中认为民族药医院制剂是民族药成药的主体部分,是民族医医院临床用药的主要支撑,也是民族地区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保障,医院制剂及其调剂市场的存在满足了少数民族患者的用药需求。调剂市场的发展,对延长民族药产业价值链、对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市场建设、对建立全国统一的药品市场,均有重要意义。民族药医院制剂调剂市场,调剂了民族医医院之间制剂的余缺,保障了少数民族群众对民族药安全、充分、公平和有效的使用,有利于缓解少数民族患者的“看病难、看病贵”。本文运用系统抽象法,注重矛盾分析,结合田野调查材料全面考察医院制剂调剂市场的重要作用、市场结构、市场监管和市场发展趋势,为调剂市场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民族药医院制剂是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市场主体涉及少数民族群众、民族医医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医院制剂调剂市场由调出方、调入方医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以及调剂价格等构成。拟调剂制剂具有商品化率低、可替代性弱、地域性强的特点。医院之间调剂制剂的程序、规则、范围都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制剂价格也由物价管理部门制定,由此形成了发育程度不同的民族药医院制剂调剂市场。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调剂市场进行了严格控制,从医院制剂注册、再注册和备案到管理制剂进入市场的数量、品种,再通过实施制剂调剂使用办法,管控着制剂市场的运行。药监部门对调剂程序的严格管控,缩减了制剂调剂规模、导致制剂市场调入调出不平衡、制剂调剂价格无法反映制剂供求关系、延长了制剂在调剂市场流通的时间、减少了医院利润,导致各民族医院内部出现大量的协定方剂以满足患者临床所需、增加民族医特色疗法提高医院收入,医院制剂的调剂市场在监管下具有显着的地方性和封闭性。从调剂市场发展趋势来看,它最终会走向衰落,但还需要条件,这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按药监部门对调剂市场的过严控制,阻碍了市场发展,加剧了少数民族患者用药的矛盾,医院为保障患者用药与维持运营只能购入国准字成药和使用协定方剂。但根据少数民族患者收入水平,医保目录中所纳入的民族药品可报销的范围和比例来看,过快取缔调剂市场不可行,医院制剂“简、便、廉、效”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因此,应扩大制剂配制和调剂市场规模,定期将部分医院制剂申报为国准字成药,降低协定方剂申报为医院制剂的难度,在逐步发展中提高少数民族患者收入水平和民族药医保报销比例,为促进医院制剂调剂市场的最终消亡创造条件。

阿卜杜艾尼·啊卜力孜[5](2019)在《NKG2A介导泡型包虫病的肝NK细胞功能耗竭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肝泡型包虫病(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HAE)由多房棘球蚴为病原体,一种致死性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侵袭性生长酷似肝癌,亦称为“虫癌”。目前大量的研究工作表明,宿主的免疫状态及免疫微环境是影响多房棘球蚴(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E.m)感染后的寄生、病灶活性、病灶生长及预后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抑制性表面受体NKG2A在泡型包虫病肝NK细胞功能耗竭的作用机制。方法:第一部分,1.利用E.m感染小鼠模型,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E.m感染过程中,肝NK细胞百分比及功能的变化、肝NK细胞的成熟状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检测感染小鼠肝脏组织内NK细胞相关分子的m RNA表达水平变化。2.利用体内NK细胞清除实验,观察清除组和对照组病灶大小、数量、肝脏质量(肝组织+病灶)、肝脏病理学变化及病灶周围组织纤维化面积的差异。3.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E.m感染小鼠不同时间肝脏NK细胞激活性及抑制性受体的表达变化、检测感染小鼠肝脏NKG2A+NK细胞在感染过程分泌细胞因子功能的变化。第二部分,1.利用10例肝AE患者新鲜肝组织标本,胶原酶消化分离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病灶近旁肝脏(CLT)组织与远端肝脏(DLT)组织中,NK细胞表面NKG2A分子表达变化、NKG2A+表达与病灶大小及碱性磷酸酶(ALP)等临床资料的相关性分析;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病灶CLT与DLT内NK细胞、NKG2A+NK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和细胞毒性物质功能的变化;分析NK细胞表面NKG2A表达与NK细胞分泌IFN-γ功能的相关性;分析CLT组织内NKG2A+NK与NKG2A-NK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变化。2.利用36例患者肝脏组织标本,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LT与DLT的NKG2A分子表达,及其与病灶活性的相关性;利用Masson染色和α-SMA染色分析AE患者肝脏纤维化程度和病灶活性的相关性。3.利用10例患者临床肝脏组织标本分离淋巴细胞分析CD56brightNK和CD56dimNK亚群及其上抑制性受体NKG2A表达的变化。第三部分,1.利用正常人外周血纯化NK细胞,在体外通过虫体蛋白刺激培养24小时,检测NK细胞表面分子NKG2A表达及功能变化和NKG2A+NK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功能的变化。结果:第一部分,1.多房棘球蚴感染后2周、4周、12周感染组小鼠肝脏NK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3,P=0.0430,P=0.0031),但感染后24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后2周、4周、12周时分泌IFN-γ的功能感染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P=0.0002,P=0.0009),但24周,两组NK细胞分泌IFN-γ的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K细胞分泌颗粒酶B和TNF-α的功能感染过程中两组之间无明显的差异(P>0.05);感染后2、4周时间段CD27+CD11b+NK(NK细胞成熟过程的功能最强的细胞亚群)的百分比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P<0.0001),但感染后12周时间段开始它的百分比逐渐增高,到24周是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1);2.NK细胞清除后小鼠肝脏内病灶数量、体积及肝脏总质量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4,P=0.0007,P=0.0205);NK细胞清除后单炎性病灶和具有绦虫生发层结构的纤维囊泡数量明显增多于对照组(P=0.0047,P=0.0198),但修复性肉芽肿病灶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病灶周围的纤维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如天狼星红染色(P=0.0153)、α-SMA染色(P=0.0407)。3.感染后2周、24周NKG2A分子m 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049,P<0.0001),但12周时没有差异(P>0.05);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NK细胞抑制性受体(NKG2A)在感染不同时间段的变化,发现肝脏NK细胞抑制受体NKG2A的表达比对照组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8,P=0.0326,P=0.0156,P=0.0156);NKG2A+NK细胞感染后2周、4周、12周,分泌IFN-γ的功能比对照组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9,P=0.0050,P=0.0100),24周时没有差异(P>0.05),但感染后分泌颗粒酶B和TNF-α没有差异(P>0.05)。第二部分,1.总NK细胞表面NKG2A表达在肝AE病灶CLT的百分比显着高于D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7),同时CD56dimNK细胞表面的NKG2A的表达在CLT组织明显高于DLT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0);在病灶CLT组织内总NK细胞表面抑制性分子NKG2A的表达与ALP是负相关性(P=0.0234,R=-0.7212),但ALT、AST无相关性;病灶最大直径与总NK细胞的NKG2A表达百分比无相关性,但有一定的相关趋势,需要进一步增大样本量;病灶CLT的NK细胞产生IFN-γ能力明显低于D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8),但是产生颗粒酶B、穿孔素、TNF-α的能力无差异(P>0.05);病灶CLT内NK细胞表面的NKG2A的表达与总NK细胞分泌IFN-γ是负相关性(P=0.0438,R=-0.6606);病灶CLT内NKG2A+NK细胞产生IFN-γ和颗粒酶B的能力明显低于D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8,P=0.0371),但是产生TNF-α和穿孔素的能力无差异(P>0.05);2.通过免疫组化分析,在肝AE病灶CLT内NKG2A表达比DLT显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CLT内NKG2A表达面积与DLT内NKG2A表达面积的比值(CLT/DLT)和PET-CT值有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5,R=0.735);通过Masson染色检测高活性和低活性病灶周围纤维化面积,病灶周围纤维化面积高活性(high)病灶的明显低于低活性(low)的病灶周围纤维化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8);病灶CLT的NKG2A阳性表达面积与病灶周围纤维化面积有负相关性(P=0.0229,R=-0.6742),但是通过α-SMA染色检测肝星状细胞阳性面积与NKG2A阳性表达面积是无相关性(P=0.2149,R=0.4064);3.总NK细胞、CD56brightNK、CD56dimNK在CLT与DLT组织内百分比,可以看到总NK细胞和CD56brightNK细胞在CLT和DLT组织内百分比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CD56dimNK在总NK细胞里占百分比在CLT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9)。第三部分,1.利用正常人外周血在体外纯化NK细胞,用虫体蛋白(Emp)刺激后抑制性受体NKG2A的表达明显增高,NK细胞分泌IFN-γ功能和NKG2A+NK细胞分泌IFN-γ功能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4,P=0.0355,P=0.0460);2.经典负调控因子TGF-β1刺激后同样NK细胞抑制性受体NKG2A表达明显增高,NK细胞分泌IFN-γ功能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6,P<0.0001,P=0.0049);而且TGF-β1刺激后NK细胞分泌IFN-γ功能下降比虫体蛋白(Emp)更明显。结论:1.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肝脏NK细胞表面NKG2A表达上调,可介导NK细胞功能耗竭,主要表现为分泌IFN-γ功能下调,可导致病灶周围的纤维化层减少,从而减弱对病灶的限制,促使病灶的生长增快。2.肝AE患者CLT内总NK细胞和CD56dimNK表面NKG2A表达上调,可导致分泌IFN-γ功能降低,病灶周围纤维化减轻,促使病灶生长越快。3.虫体蛋白可能通过NK细胞表面NKG2A表达上调,而介导NK细胞分泌IFN-γ功能耗竭,这可能引起虫体逃避NK细胞免疫监督的原因之一。本研究对靶向阻断NK细胞表面受体NKG2A,逆转多房棘球蚴免疫逃逸提供理论基础,对深化包虫病研究和探索包虫免疫治疗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纪炀[6](2019)在《中国输入传染病传播风险评估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和目的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出境就业、开展跨国合作与交流和国际旅行的人员数量快速上升。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监测数据显示2014-2016三年间有近2.3万例传染病患者在入境时被发现,2016年在口岸监测到的入境人群发病数和发病率均超过2014年的5倍以上,我国近年报告的疟疾、登革热病例也出现以输入病例为主的特征,并在一些区域出现由输入病例导致本土暴发疫情发生的状况,提示进一步加强输入传染病的监测与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日趋频繁的跨境人口移动使我国面临新突发传染病输入的风险加大,2016年暴发于安哥拉的黄热病通过外出务工人员回国输入到北京市、上海市和福建省等地;暴发于尼日尔共和国的裂谷热于2016年由安哥拉输入北京市;2015年1例中东呼吸综合征患者由韩国入境到广州,提示传染病的跨区域传播与流行不仅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我国需要面临的重要的生物安全问题。当前,适时掌握与我国利益攸关国家(或地区)的传染病威胁和自然疫源地的分布情况,尤其是新突发传染病的流行动态,明确这些区域各种传染病的感染风险,模拟与评估海外不同区域出现传染病暴发疫情情景下输入我国不同地区的概率,并采取针对性的监测与防控措施,已成为当前我国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要内容。本研究旨在收集与整合全球重要传染病的分布与暴发疫情数据库、中国大陆入境人群传染病监测数据库等多源传染病数据,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建立方便灵活、操作简单的流行病学侦察与传播风险评估系统平台,用户通过设置时间、地理范围快速侦察海外特定区域传染病的分布、暴发疫情动态及其传染病通过入境人群的输入特征,模拟评估重要传染病输入我国各地区的风险,为海外传染病的流行病学侦察、感染与输入风险评估及针对性监测与防控提供基础信息和决策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基于Supermap IObject 8C软件开发平台,以Visual Studio 2012作为开发工具,研制开发了中国输入传染病传播风险评估地理信息系统,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传染病流行病学侦察与信息可视化、海外传染病输入风险模拟评估两个方面,系统逻辑构架主要由数据源层、流行病学侦察功能层和模拟评估分析层三部分组成:数据源层由全球重要传染病数据库和中国大陆入境人群传染病监测数据两个数据库以及国际航班与客流量、人口特征和人口构成、基础地理环境等多源信息构成,并使用SQL语言构建Access数据库纳入应用系统。流行病学侦察功能层涵盖海外重点传染病流行病学侦察和中国大陆入境人群传染病流行病学侦察两方面内容。其中,海外重点传染病流行病学侦察主要包括两种侦察方式:第一,根据定制的区域和时间段检索该区域发生的主要传染病的病种及其严重程度、暴发情况、自然疫源地分布状况等信息;第二,根据单病种检索其主要流行区域及其严重程度、自然疫源地分布区等。中国大陆入境人群传染病侦察主要通过设置时间段、国外单个或多个国家,侦察由该区域入境的人群分布、目的地、入境方式、入境季节分布特征及其在口岸被发现的传染病疾病谱等信息。同样,也可定制国内区域,显示该区域入境人群中输入传染病的疾病谱,输入病例来源地、入境方式、人群分布、季节分布特征等信息。模拟评估分析层基于传染病输入概率风险评估模型和航班的跨区域人口移动数据,模拟评估海外不同区域、时间段发生不同规模的某种传染病暴发疫情的情景下由国际航班输入国内不同地域的风险概率,模型输入为该区域的暴发疫情患者数量、发病区域人口数、发病区域同时段来华国际航班的客流量,模拟评估中国大陆各入境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输入风险指数,根据风险指数划分为6个风险等级,绘制中国各地区疾病输入风险预测图。研究结果本研究建立中国输入传染病传播风险评估地理信息系统,本系统集传染病的信息管理、流行病学侦察与可视化、疾病输入概率风险评估、流行病学统计分析、流行病学专业知识查询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系统集成220个国家(或地区)2000-2017年5大类60种危害严重或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的传染病信息、2014-2016年5大类42种中国大陆入境人群的传染病主动监测信息,以及人口特征和人口构成、国际航班及客流量等多源信息,集成时空分析、概率风险评估等模型与地理信息可视化技术,构建传染病流行病学侦察与信息可视化、海外传染病输入风险模拟评估两个主要功能模块和三个子模块,分别是:(1)“全球流行病学侦察”子模块,在国家级尺度上对各国重要传染病暴发疫情信息进行流行病学侦察;(2)“中国大陆入境人群传染病监测”子模块,在省级尺度上对我国各地区入境人群传染病患者三间分布、来源地及入境后目的地分布进行流行病学侦察;(3)“输入风险模拟评估”子模块,对境外发生传染病暴发疫情情景下的输入风险进行模拟评估。本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传染病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侦察、自然疫源地分布的流行病学侦察、中国大陆入境人群传染病流行病学侦察、传染病输入风险的模拟评估、文件管理和数据维护五个方面。其中,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侦察功能可以侦察在选定的海外某区域和时间段内主要传染病的病种及严重程度、暴发疫情数量及规模等的综合分布信息,通过柱状图和点图直观展示指定区域内单病种的总病例数、总发病率等信息并能导出数据进一步制图与分析;自然疫源地分布的流行病学侦察功能提供单病种自然疫源地分布、主要流行区域及严重程度等信息,全面展示虫媒与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时空分布信息;中国大陆入境人群传染病流行病学侦察功能通过指定时间、入境来源地等信息,展示由该区域入境人群在口岸被监测到五大类传染病的疾病谱,并显示各病种人群的分布特征,从而评估海外不同地域输入传染病的风险;传染病输入风险的模拟评估功能,基于航空入境人口数及入境地区,针对海外出现暴发疫情时计算中国大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输入风险指数,评估其输入传播的风险;文件管理和数据维护功能主要运用Access数据库对数据和代码的编辑,实现系统的维护与升级。研究结论中国输入传染病传播风险评估地理信息系统集成多种来源的疾病数据库,对海外重要传染病的分布与暴发疫情信息、自然疫源地的分布信息、中国大陆入境人群传染病主动监测信息进行系统整合,评估全球各区域主要传染病的种类及其潜在威胁,模拟评估全球不同区域出现传染病暴发疫情后经航空途径输入我国各区域的风险,展示各省份入境人群的传染病输入特征及分布区域。本系统操作简便、使用灵活,既能为出境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旅行的人员提供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传染病感染风险的评估,也为国外入境人群可能输入的传染病病种及其风险的评估奠定基础,为开展针对性的监测与防控提供决策依据,从而提高境外传染病的输入传播风险的识别、预警和应对能力。

张丽,丰俊,张少森,夏志贵,周水森[7](2018)在《2017年全国消除疟疾进展及疫情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2017年全国消除疟疾进展及疟疾疫情特征,为消除疟疾策略和措施的有效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未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的疟疾疫情数据资料,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对消除疟疾进展情况和疫情特征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7年全国828个机构累计报告疟疾病例2 861例,较2016年(3 321例)下降13.9%,中国籍病例2 675例(93.5%,2 675/2 861),外国籍病例186例(6.5%,186/2 861);男女性别比为11.4:1,主要集中在2049岁组(80.8%,2 311/2 861);临床诊断病例9例(0.3%,9/2 861),间日疟573例(20.0%,573/2 861),恶性疟1 822例(63.7%,1 822/2 861),三日疟67例(2.3%,67/2 861),卵形疟352例(12.3%,352/2 861),混合感染37例(1.3%,37/2 861),诺氏疟原虫感染1例。全国范围内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境外输入性病例2 858例(99.9%,2 858/2 861),输血感染病例3例(0.1%,3/2 861);疟疾病例数位居前5位的省(自治区),依次为广西(13.4%,382/2 861)、云南(11.4%,3 25/2 861)、江苏(8.4%,239/2 861)、山东(7.3%,209/2 861)和四川(7.3%,209/2 861)。全国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报告重症病例136例(4.8%,136/2 861),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报告死亡病例7例(0.2%,7/2 861)。疟疾病例均在24 h内完成上报,3 d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完成率为83.7%(2 396/2 861)。结论2017年全国首次实现了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应继续加强重点地区境外输入性疟疾的监测和管理,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王星[8](2018)在《2013-2016年云南瑞丽市1005例登革热临床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收集2013-2016年云南瑞丽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登革热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症状、体征和生化指标变化特征,提高当地医务工作者登革热早期诊治和降低重症几率能力,为当地制定有效登革热诊疗方案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利用瑞丽市人民医院病历管理系统,以2013-2016年确诊登革热住院病人为研究对象,收集病例相关信息,内容包括病例基本信息(性别、年龄、国籍、民族、职业、发病时间等)、主要症状信息(发热、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痛、关节疼痛、头晕、乏力等)、体征信息(皮疹和肝肿大等)和实验室主要生化指标(白细胞、血小板、转氨酶、心肌酶及凝血功能等);采用Microsoft Excel(2007)软件建立上述研究数据库,将数据导入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1)共收集1005例登革热病例,其中男性病例687例(68.36%)、女性病例318例(68.36%),男女患者比例2.16:1;平均年龄33.75岁(33.75±17.14)岁,最小患者3月龄、最大86岁;儿童组(0-6岁)35例(3.48%)、少年组(7-17岁)134例(13.33%)、青壮年组(18-40岁)495例(49.25%)、中年组(41-65岁)293例(29.15%)、老年组(65-86岁)48例(4.78%),其中发病人数最高为青壮年组;报告病例高峰期为9-10月(756例,75.22%)。上述患者中,首诊时间在出现临床症状后2.58±1.62天,平均病程为7.25±2.18天,其中病程大于5天的923例(91.84%);具有合并基础疾病22种327例,其中以合并高血压224例(22.29%)和2型糖尿病91例(9.05%)为较高。(2)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1005例(100.00%)、乏力854例(84.98%)、头痛844例(83.98%)、关节肌肉疼痛759例(75.52%)、畏寒772例(71.84%)、纳差653例(64.98%)、头晕462例(45.97%)、眼眶痛276例(27.46%)、恶心/呕吐/腹部不适181例(18.01%)和腹痛132例(13.13%)等。(3)主要体征为皮疹467例(46.47%,467/1005)。(4)实验室血生化指标主要特征有血小板减少775例(77.11%)、白细胞减少752例(74.83%),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787例(78.3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698例(69.45%)、磷酸肌酸激酶升高657例(65.37%)乳酸脱氢酶升高564例(56.12%),低K+血症201例(20.00%)和低Ca+血症175例(17.41%)。另外,白细胞青壮年组、中年组及老年组发病第2天下降明显,血小板仅老年组在发病的第2天下降明显;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中,儿童组、少年组、青壮年组、中年组及老年组发病1-7天升高均明显;谷氨酰基转移酶仅青壮年组和中年组发病第2天明显升高;肌酸激酶儿童组和老年组在发病第3天明显升高。【结论】2013-2016年云南瑞丽登革热报告发病月高峰期为9-10月,感染者以男性、商业服务和青壮年为主;临床症状以发热、乏力、头痛、关节肌肉疼痛、畏寒、纳差为主;体征主要表现为皮疹;血生化指标主要以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磷酸肌酸激酶升高。结果提示儿童组、少年组、青壮年组、中年组及老年组之间临床症状、体征和血生化指标具有差异,医务工作者应给予高度关注,及时降低重症几率。

陈秋寒,罗勇军[9](2018)在《西藏医学地理特点及卫勤保障对策》文中研究表明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的西南边陲,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全区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幅员广阔,各地区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有着较大的区别。其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内地截然不同,自治区各地区疾病的分布也有着较大的不同。本文将分别对西藏各地区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导致各地区疾病分布的差异性进行探讨,对比自治区各地区疾病分布的差异性。

王云[10](2017)在《合肥地区80例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合肥地区80例输入性疟疾患者的流行病资料,临床诊治及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变化情况,为输入性疟疾的预防、临床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情况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收集某院感染科2015-2017年期间80例确诊为输入性疟疾感染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疟原虫检测、血常规、生化指标的结果,选取10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输入性疟疾主要的高发地区为非洲国家,其中安哥拉地区感染发病的人数占45%,其次是刚果,占16.5%。与100例健康体检人群对照组相比,80例输入性疟疾患者血常规检查白细胞(WBC)、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血小板(PLT)、红细胞(RBC)与血红蛋白(HB)降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B%)升高;生化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间接胆红素(IB)、尿素氮(BUN)、肌酐(CR)增高,总蛋白(TP)、尿酸(UA)则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N%、ALT、TB越高,患疟疾的可能性越大;HB、PLT越低,患疟疾的可能性也越大。结论输入性疟疾患者临床症状复杂多变,患者与健康体检人群的实验室指标有差异,其中HB、PLT降低,N%、ALT、TB升高,在疟疾的各项指标变化中有明显意义,这些指标对于输入性疟疾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西藏疟疾185例临床分析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藏疟疾185例临床分析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重要人体寄生虫病防控现状与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 土源性寄生虫病
2 食源性寄生虫病
3 虫媒寄生虫病
4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5 机会性寄生虫病
6 输入性寄生虫病
7 结语

(2)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新中国“十七年”
        (二) 针灸与针灸推广
        (三) 运动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材料
        (一) 材料来源
        (二) 材料的甄选
    五、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当代针灸史研究现状
        (二) 当代中医史研究现状
        (三) 当代医疗社会史(医学发展与政治方向)研究现状
        (四) 简要评议
第一章 楔子:近代针灸境遇的不同面向
    第一节 针灸生存危机与业者自强举措
        一、民国政府统治下针灸生存危机频现
        二、针灸业者尝试“科学化”革新
    第二节 中共领导下普及针灸的尝试
        一、毛泽东重视发挥中医力量
        二、中共领导下根据地及军队普及针灸的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曲折行进:针灸推广运动的初期
    第一节 新中国“针灸推广”的提出
        一、卫生部确立“团结中西医”方针
        二、《人民日报》揭开针灸推广帷幕
    第二节 针灸疗法实验所探索推广针灸
        一、在北京先行培训针灸师资
        二、在多地推广针灸培训模式
        三、针灸疗法实验所推广针灸的成效
    第三节 针灸推广在国内的初步实践
        一、针灸教学开始普及
        二、组织针灸医师开展临床工作
    第四节 新针灸学:推广初期的核心内容
        一、“新针灸学”的学术特点
        二、“新针灸学”的推广情况
    第五节 针灸推广初期的成效与困难
        一、针灸推广初期取得的成绩
        二、针灸推广初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步入正轨:针灸推广运动的中期
    第一节 中医政策调整,针灸推广迎来新阶段
    第二节 推广针灸的四大主要途径
        一、西医学习针灸
        二、改进中医针灸教育
        三、培训基层卫生人员掌握针灸技术
        四、“中医带徒弟”助力培养针灸人才
    第三节 典型事例:江苏省针灸推广与教学革新
        一、分设中、西医班级培养针灸师资
        二、开展短期针灸巡回教学,培养校外医务人员
        三、承担委托教学任务,培养更多针灸人才
        四、编写《针灸学》,为统编针灸教材确立范式
    第四节 推广中期的主要成效:临床应用取得进展
        一、应用范围扩大,治疗病种增加
        二、推动献方工作,发掘民间针灸
    第五节 推广中期潜在的问题与新的趋势
        一、中、西医间的龃龉与“整风运动”
        二、“技术革命”催生针灸新方向,“跃进”苗头初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跃进”与“革命”:针灸推广运动的高潮
    第一节 “大跃进”历史背景下的针灸推广
        一、“大跃进”正式发动,《健康报》呼吁进一步推广针灸
        二、河北省开展“普及针灸”群众运动
        三、保定会议组织中医药界“大跃进”
    第二节 “人人学会针灸”
        一、学习主体:干部带头,医务人员广泛参与
        二、学习形式及主要内容
        三、针灸出版物大量涌现
    第三节 掀起针灸“技术革命”
        一、以“土”为主的医药卫生技术革命
        二、积极开展针灸经络科学研究
        三、新式针法与器具大量涌现
    第四节 针灸“跃进”的高潮与后续
        一、针灸“跃进”达到高潮
        二、形势发生变化,针灸工作转入调整阶段
    第五节 “大跃进”时期针灸推广的特点
        一、强调党的领导,政治挂帅
        二、提倡短期速成,大放“卫星”
        三、开展群众运动,影响广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农村:针灸推广运动的后期
    第一节 “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一、卫生工作新方向
        二、毛泽东发布“六·二六”指示
    第二节 农村成为针灸推广重点场域
        一、鲁之俊重提针灸推广
        二、山西省在农村推广针灸的经验
    第三节 农村地区针灸推广的具体情况
        一、针灸推广的培养对象与师资力量
        二、针灸推广的主要传授形式
        三、针灸推广的主要学习内容
        四、在农村推广针灸的成效与影响
    第四节 城镇针灸教育与科学研究趋于规范
        一、针灸教育进一步普及与规范
        二、针灸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三、针灸学术交流活跃,政府加强统一领导
    第五节 针灸推广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
        一、赤脚医生与针灸术在农村的继续传播
        二、新针疗法的出现与普及
        三、针刺麻醉热潮出现及后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创新针术
    第一节 电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二节 水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三节 耳针在国内的推广与经典化
        一、临床普及耳针运用
        二、围绕耳针的技术革新
        三、耳针的经典化过程
    第四节 梅花针的发明与推广
        一、孙惠卿与“刺激神经疗法”
        二、在各地的推广: 以上海市和江西省为例
        三、推广中的争议——“梅花针”之名
第七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典型应用
    第一节 针灸治疗疟疾
        一、1956年前针灸治疟的使用情况
        二、1956年后针灸治疟在各地推广
        三、针灸治疟的后续发展
    第二节 针灸治疗血吸虫病
        一、严峻疫情要求中西医合作治疗
        二、推广针灸用于血吸虫病防治
        三、“血防大跃进”中针灸推广的高潮及后续
    第三节 针灸治疗阑尾炎
        一、针灸治疗阑尾炎的缘起与演进
        二、推广中关于针刺治疗机理的研究与讨论
        三、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
    第四节 针刺治疗聋哑
        一、吴芝升等人初试针治聋哑
        二、“大跃进”时期针治聋哑迎来高潮
        三、推广针治聋哑高潮下的问题
第八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
        一、新中国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
        二、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
        三、针灸疗法具备大范围推广的特质
    第二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特点
        一、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
        二、采用自上而下、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运动
    第三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影响
        一、对参与群体的影响
        二、对当代针灸学形塑的影响
        三、对针灸普及和中医工作的影响
        四、对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第四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一、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二、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
        三、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
        四、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结语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主要成果
    二、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群众迫切要求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2: 《有组织地研究与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3: 《认真地学习和推行针灸疗法》
    附录4: 《进一步学习推广针灸》
    附录5: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农村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3)气象因素对呼吸性传染病的发病分布影响及非药物干预措施对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气象因素及非药物干预措施与流感联合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检索策略
        2.3 分析工具
    3 结果
        3.1 气象因素与流感联合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结果
        3.1.1 历年发文趋势
        3.1.2 各国文献发表及合作情况
        3.1.3 作者发文量及论文引用网络
        3.1.4 关键词演化分析
        3.1.5 高被引文献分析
        3.2 NPIs与流感联合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结果
        3.2.1 历年文献发表趋势
        3.2.2 各国文献发表及合作情况
        3.2.3 作者发文量及论文引用网络
        3.2.4 关键词演化分析
        3.2.5 高被引文献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中国各省气象及流感流行的分布特征以及新冠期间北温带地区流感流行特征分析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方法
        2.2.1 2005-2016年间中国各省气象及流感流行的分布特征
        2.2.2 新冠期间北温带地区流感流行特征研究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2005-2016年间中国各省气象及流感流行的分布特征分析结果
        3.2 新冠期间北温带地区流感流行特征分析
        3.2.1 2015/16-2019/2020五个流感季各国流感流行趋势
        3.2.2 2020年COVID-19的流行趋势及国际国内标志性事件与NPIs的实施时间线
        3.2.3 全球防控新冠疫情背景下,北温带9国流感流行趋势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沈阳市大气污染及气象因素与儿童肺炎门诊人次关联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儿童肺炎门诊数据资料
        2.2 大气质量监测及气象数据资料
        2.3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大气污染和气象资料的一般情况
        3.2 儿童肺炎门诊资料的一般情况
        3.3 各种污染物浓度及气象因素数值对儿童肺炎门诊量当日及滞后效应分析
        3.4 单污染物模型
        3.5 多污染物模型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部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对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发病数描述统计
        3.2 时间序列分析拟合与外推预测
        3.3 保护率的计算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性及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流行性感冒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论民族药医院制剂的调剂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政府控制的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市场
    二、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市场研究的新领域
    三、系统抽象法在民族药医院制剂调剂市场中的运用
第一章 民族药医院制剂市场调剂的重要性
    第一节 民族药医院制剂及其地位
        一、民族药成药的主体部分是医院制剂
        二、民族药医院制剂的调剂品种
        三、民族药医院制剂在民族医医院临床用药中的主体地位
    第二节 民族药医院制剂是民族地区医疗保障体系的支撑
        一、医院制剂在民族地区医疗保障体系中占重要地位
        二、医院制剂在各民族地区医疗保障中发挥的作用
        三、医院制剂在民族地区医疗保障中的用药范围
    第三节 医院制剂的市场调剂是民族医医院临床用药的保障
        一、民族医医院的结构及其分布
        二、民族医医院调剂使用制剂的原因
        三、民族医医院临床用药调剂制剂所占比重
    第四节 医院制剂的市场调剂是少数民族患者用药的重要保障
        一、少数民族患者大多愿意接受民族医治疗
        二、民族地区常发病、多发病民族药有独特疗效
        三、少数民族患者使用民族药医院制剂药费低
    第五节 医院制剂调剂有利于民族医医院的发展
        一、能增加制剂调出医院的收入
        二、有利于提高民族药医院制剂的生产质量和水平
        三、制剂调剂有利于民族医医院特色的形成
第二章 民族药医院制剂调剂市场的结构
    第一节 医院制剂调剂市场的调出方和调入方
        一、调出方(卖方)
        二、调入方(买方)
        三、调入方和调出方买卖制剂的特点
    第二节 调入方与调出方的调剂协议与批准
        一、买卖双方协议的达成
        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批准
        三、制剂调剂是一个有严格监管的市场
    第三节 医院制剂调剂市场的价格
        一、制剂的调剂价格由物价部门制定执行
        二、医院制剂调剂价格的评价
        三、民族药品市场内部价格变化对调剂市场产生的影响
    第四节 民族药医院制剂的调剂市场
        一、调剂市场主要涉及藏、蒙、维吾尔族药医院制剂
        二、五藏区藏药医院制剂的调剂市场
        三、八蒙区蒙药医院制剂的调剂市场
        四、维傣彝苗药医院制剂的调剂市场
第三章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民族药医院制剂调剂市场的控制
    第一节 民族药医院制剂的注册与再注册
        一、对民族药医院制剂注册的要求
        二、有效期与再注册
        三、高昂的注册与再注册成本阻碍民族药医院制剂发展
        四、注册困难限制了市场调剂制剂的品种与结构
    第二节 对民族药医院制剂调剂市场的控制
        一、对每一笔民族药医院制剂调剂的批准
        二、调剂市场监管阻碍市场正常运行
        三、大量院内协定方剂产生和民族医特色疗法产生
        四、制剂调剂市场行政控制地方性和封闭性突出
    第三节 从注册制到备案制的转变缩小了制剂调剂市场规模
        一、备案制的出台及其主要内容
        二、备案制必将导致调剂市场规模缩减
第四章 民族药医院制剂调剂市场发展的趋势
    第一节 民族药医院制剂调剂市场消亡的条件
        一、中药医院制剂所走过的道路
        二、民族药国药品种数量必须增加
        三、医疗保险和少数民族收入水平提高
    第二节 现阶段必须扩大民族药医院制剂配制和调剂市场
        一、民族药国药品种数量有限
        二、市场是民族医医院之间调剂制剂余缺的唯一途径
        三、扩大制剂配制和调剂市场满足少数民族患者用药需求
    第三节 为民族药医院制剂调剂市场的消亡创造条件
        一、定期将部分民族药医院制剂申报为国准字成药
        二、降低医院协定方剂申报为医院制剂的难度
        三、逐步增加民族医医院临床用药中的国药比重
        四、提高民族药医保报销比例和少数民族收入水平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NKG2A介导泡型包虫病的肝NK细胞功能耗竭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NKG2A诱导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肝脏NK细胞免疫功能下调的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选择与分组
        1.2 实验仪器设备和试剂配制方法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免疫抑制性分子NKG2A介导肝AE患者肝脏NK细胞功能耗竭的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仪器设备与试剂配制方法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体外虫体蛋白刺激介导NKG2A上调而导致NK细胞功能下调的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标本的收集
        1.2 实验仪器设备和试剂配制方法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NKG2A分子在肝脏NK细胞免疫功能调节的作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6)中国输入传染病传播风险评估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传染病综合数据库的建立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疾病疫情监测数据来源及方法
        2.1.1 全球重要传染病病例数据
        2.1.2 中国大陆入境人群传染病监测数据
        2.1.3 文献数据来源及方法
        2.1.3.1 英文文献
        2.1.3.2 中文文献
    3 结果
        3.1 全球重要传染病数据库的建立
        3.2 中国大陆入境人群传染病监测数据库的建立
        3.3 数据库的更新与维护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中国输入传染病传播风险评估地理信息系统研发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源层
        2.1.1 传染病数据
        2.1.2 全球人口数据
        2.1.3 基础地图数据
        2.2 流行病学侦察功能层
        2.3 分析层
    3 研究结果
        3.1 系统软件开发
        3.2 系统运行环境
        3.2.1 硬件环境
        3.2.2 软件环境
        3.2.3 网络环境
        3.3 中国输入传染病传播风险评估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3.3.1 系统主界面
        3.3.2 系统基本操作
        3.3.3 流行病学侦察功能
        3.3.3.1 设置时间和地点
        3.3.3.2 建立各侦察模块
        3.3.4 风险的模拟评估
        3.3.4.1 设置起点和终点
        3.3.4.2 计算风险评定等级
        3.3.5 数据维护功能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中国输入传染病传播风险评估地理信息系统功能应用.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3 结果
        3.1 海外传染病流行病学侦察
        3.1.1 传染病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侦察
        3.1.2 自然疫源地分布的流行病学侦察
        3.2 中国大陆入境人群输入传染病的流行病学侦察
        3.2.1 指定时间、海外区域输入的传染病总体情况
        3.2.2 指定时间、海外区域输入的单病种三间分布情况
        3.2.3 指定时间、国内区域输入的传染病种类、数量相关信息.
        3.3 传染病输入风险的模拟评估
        3.4 疫情报告导出功能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7)2017年全国消除疟疾进展及疫情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消除疟疾进展情况
        2.1.1 消除疟疾核心指标“1-3-7”完成情况
        2.1.2 消除疟疾考核评估完成情况
    2.2 疫情特征
        2.2.1 国籍情况及虫种分类
        2.2.2 感染来源
        2.2.3 三间分布
        2.2.3. 1 时间分布
        2.2.3. 2 地区分布
        2.2.3. 3 人群分布
        2.2.4 重症与死亡病例
        2.2.5 发病到诊断的时间间隔
3 讨论

(8)2013-2016年云南瑞丽市1005例登革热临床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内容与方法
1.1 登革热病例对象和资料来源
1.2 年龄组划分标准
1.3 描述性流行病学特征
1.4 DF临床特征
1.5 统计与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DF描述性流行病学特征
    2.1.1 性别构成及年龄分布
    2.1.2 病例国籍、籍贯及民族构成
    2.1.3 职业分布
    2.1.4 病例时间分布与病程
2.2 临床症状特征
2.3 体征
2.4 合并基础疾病
2.5 实验室血生化指标 3 讨论与分析
3.1 流行病学特征
3.2 DF临床症状
3.3 临床体征
3.4 实验室生化指标
3.5 合并基础疾病方面 4 本课题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缩略词 附录二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9)西藏医学地理特点及卫勤保障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西藏自然地理概况
    1.1 藏北高原
    1.2 藏东及喜马拉雅山高山峡谷
    1.3 藏南谷地
2 西藏医学地理概况
    2.1疟疾
    2.2 结核病
    2.3 大骨节病
    2.4 麻风病
    2.5 布鲁氏菌病
3 西藏卫勤保障措施
    3.1 建立军地联勤保障体系
    3.2 加强宣传教育, 大力培养卫生服务人员

(10)合肥地区80例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诊断标准
        2.2.2 疟原虫实验室检测方法
    2.3 数据统计
3 结果
    3.1 输入性疟疾组流行病学史调查情况
        3.1.1 合肥地区输入性疟疾感染虫种分类情况
        3.1.2 合肥地区输入性疟疾患者出国目的地分布情况
        3.1.3 合肥地区输入性疟疾患者性别,年龄分布
        3.1.4 合肥地区输入性疟疾不同虫种感染患者的平均年龄
        3.1.5 合肥地区输入性疟疾发病人群职业分布
        3.1.6 合肥地区输入性疟疾患者每月发病情况
        3.1.7 合肥地区输入性疟疾患者既往感染疟疾次数史
    3.2 输入性疟疾组临床表现
        3.2.1 合肥地区输入性疟疾入院温度分布情况
        3.2.2 合肥地区输入性疟疾患者的临床特征
        3.2.3 合肥地区输入性疟疾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价
    3.3 输入性疟疾组患者相关实验室检查特点
        3.3.1 200 例疑似疟疾发热患者的疟疾检出情况
        3.3.2 疟疾组与健康体检组血常规结果比较
        3.3.3 疟疾组与健康体检组生化检查结果比较
        3.3.4 输入性疟疾患者血液指标数据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3.5 输入性疟疾不同虫种之间的血常规生化结果对比
        3.3.6 输入性疟疾治疗前后血常规生化结果对比
4 讨论
    4.1 合肥地区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4.2 临床症状
    4.3 实验室检查
    4.4 本文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问卷
附录2 本人简历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四、西藏疟疾185例临床分析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重要人体寄生虫病防控现状与挑战[J]. 陈家旭,蔡玉春,艾琳,宋鹏,陈木新,陈韶红,卢艳,周晓农. 检验医学, 2021
  • [2]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D]. 肖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气象因素对呼吸性传染病的发病分布影响及非药物干预措施对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D]. 李艳君.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4]论民族药医院制剂的调剂市场[D]. 成瑞雪.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5]NKG2A介导泡型包虫病的肝NK细胞功能耗竭机制研究[D]. 阿卜杜艾尼·啊卜力孜.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3)
  • [6]中国输入传染病传播风险评估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D]. 纪炀.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9)
  • [7]2017年全国消除疟疾进展及疫情特征分析[J]. 张丽,丰俊,张少森,夏志贵,周水森.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8(03)
  • [8]2013-2016年云南瑞丽市1005例登革热临床特征研究[D]. 王星. 大理大学, 2018(01)
  • [9]西藏医学地理特点及卫勤保障对策[J]. 陈秋寒,罗勇军. 西南军医, 2018(02)
  • [10]合肥地区80例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D]. 王云. 安徽医科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西藏185例疟疾临床分析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