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口译论文-王涛

政务口译论文-王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政务口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政务演讲口译,习近平演讲,语境顺应,口译策略

政务口译论文文献综述

王涛[1](2018)在《政务演讲口译中的语境顺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每年都有大量的国际型会议在我国召开。习近平在这些会议上频频亮相,并发表了诸多重要的政务演讲。习近平通过政务演讲阐释了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以及内外政策。政务演讲的口译成为了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桥梁。政务演讲口译,是动态语境下进行的一种交际活动。在口译过程中,为了顺应各种语境因素,准确地传达演讲者的演讲信息,译员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语言选择的问题。维索尔伦从语用学角度提出了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就是一个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并由语言内部因素及外部语境因素驱动。基于此,作者将顺应论中的语境观引入到本研究中。从语言语境、交际语境这两个角度分析了语境顺应在习近平2017年四场政务演讲口译中的应用,探讨了译者在演讲口译过程中顺应了哪些语境因素以及如何顺应语境以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研究发现:顺应论中的语境观为政务演讲口译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持和解释力。译员正是在充分理解习近平语言的基础上,考虑到中外听众文化和表达习惯的不同,从语言语境层面上的词汇选择、句式衔接和排序及交际语镜中的物理世界、社会世界、心理世界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去顺应语境。此外,本文还总结了译者在这四篇政务演讲口译中为实现语境顺应而采用的口译策略:如替代、增译、省译、直译加解释等等。(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8-06-04)

何宇彤[2](2018)在《关联理论视阈下政务演讲文化负载词口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化、国际性危机与灾难促使跨语言对话与交流日益密切,这在愈发深入的演讲口译研究中可见一斑。一方面,前人在演讲口译中所出现的条件受限、词汇受限以及跨领域知识限制等方面,取得了较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另一方面,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在交际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在翻译实践和理论方面都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交际中出现的文化差异不仅仅阻碍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国家的人民之间相互理解,甚至会在国际层面引发误解,引起争端。由于需要在语言理论框架中对文化负载词做出阐释,从而来解释文化负载词意义和用途的社会文化决定因素,文中,笔者在关联理论指导下,重点研究政务演讲口译实践中的文化负载词。笔者将从古文类、谚语类、成语类、俗语类和网络流行语类这五类容易产生理解差异的文化负载词进行研究与探讨。在本文的案例分析中,笔者收集整理了国家主席习近平,总理李克强以及外交部部长王毅在2017年内进行的重要政务演讲中的部分发言。随后,笔者进行了案例分析并总结出对应的翻译策略。文化负载词往往涉及到来自两种文化,两种语言的交际双方,在同一时间进行交际。为了应对翻译文化要素所带来的挑战,笔者以关联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文化负载词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还将深入探讨中国领导人政务演讲中的文化口译,从而抓住文化口译的语言学特点,更好地将文化要素与口译实践相融合。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包括关联理论在案例分析中的应用以及中国领导人政务演讲口译的翻译技巧与翻译策略。在此基础上,希望针对政务演讲中四类文化负载词口译提出的应对策略能够为以后的口笔译研究有所贡献。(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8-06-02)

郭思[3](2018)在《释意理论视角下政务演讲中文化负载词的口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这使得国外人士对中国的对外政策、其自身的发展动向及相关政策的好奇心越来越强。与此同时,中国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向世界宣传自己,让世界更好地了解自己。因此口译作为沟通与交流的桥梁,在跨文化交际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每年,大量的国际型会议在世界各地举办。在这些会议中,各个国家的领导或者政府官员在与会期间会发表各自观点或进行政务演讲。在这些政务演讲中往往会出现带有其文化特色的词语(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的口译对于译员来说是一项重大的挑战,关乎到整个口译任务的质量。因为这些文化负载词往往是由谚语,典故及具有文化特色的词语或句子构成并包含丰富的文化知识。在大多数情况下,译员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相对应的词句进行翻译。本论文选取了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以及作者在口译实践中遇到的典型案例来探讨口译策略。以释意理论作为理论框架,结合一些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希望本文的研究不仅能够加深译者对文化因素的翻译认识,还能为以后此类的口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18-05-30)

龙倩[4](2017)在《试论政务口译中的不可译现象及其可行性处理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口译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桥梁,在多边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中扮演了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我们在肯定口译员桥梁作用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口译活动当中不可译现象的存在。从本质上来说,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在都是口译活动中同时存在的一对矛盾体。这给口译员带来不小的挑战。在对多个理论的分析研究之后,释意理论是一种较为行之有效的理论框架。塞莱斯科维奇和勒代雷所提出的释意理论认为口译的过程分成叁个主要阶段,即:理解,脱离语言外壳和表达。该理论认为翻译活动不应该拘泥于翻译原语的语言外壳,而是应该脱离原语语言的外壳,表达隐含的思想及意思,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本篇论文简要介绍了释意理论的产生及发展,并分析释意理论口译过程叁阶段以及分析释意理论对解决口译不可译现象的优势与劣势。本文主要详细从语言角度,文化角度,以及目前新兴的网络用语方面来分析讨论不可译现象类型,语言不可译现象包括:双关,头韵,尾韵。文化不可译现象包括宗教典故不可译,哲学涵义不可译,文化负载词不可译。网络用语不可译现象主要包括包含特定讽刺,幽默网络流行语。结合过去对于口译活动中不可译现象以及从政务演讲中出现的不可译现象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译者运用释意理论处理口译活动中自主地对不可译的现象选择相关的可行性处理策略:如直译,意译,异化,音译,增译,省略等。最后论文总结了研究成果及其局限性,得到了相关结论:在释意理论指导之下得出的一些处理方法,译者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可行性处理策略处理不同不可译现象,以期达到在不可译现象中原语与目语的最大对等。与此同时也承认任何一种处理不可译现象的方法都不能最完美地实现原语的对等。(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7-05-01)

罗鹏[5](2015)在《变译理论视角下政务演讲中习语的口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的国际化,每年都有大量的国际型会议在世界各地召开,国家领导人也在这些会议上频频亮相,发表政务性的演讲。这些演讲以演讲者的本国语发表,须经翻译方可为其他语言背景的受众所接受。政务演讲的发言人位高权重,往往是国家领导或者政府高官,讲话场合也极其严肃隆重,演讲语言规范严谨,同时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善于用大白话、大实话和群众语言深入浅出、解惑释疑;善于用聊天式、谈心式的语气娓娓道来、触及心灵;也善于用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元素广征博引、纵横捭阖,其中自然含有很多习语,包括各类诗词、谚语、典故以及富含中国文化及社会背景的词语或句子等,而这些词句并非一一都能在英语环境中找到相对应的词句。这对译员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本研究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些政务演讲为语料,以我国着名学者黄忠廉提出的“变译理论”为工具,分析政务演讲口译中习语翻译的变译现象。变译是指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要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该研究发现,这七种针对笔译的变译手段中,主要有叁种适用于政务演讲口译中的习语翻译,即增,增加背景知识,补充逻辑连词和解释难点等;并,将语义重复的句子或有逻辑联系的部分合并一处;改,明显改变原语的结构和内容。通过研究得出变译理论在口译中的适当应用扩大变译理论的适用范围,也同时为口译研究探索开拓了新领域。(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5-03-01)

张祎瑛[6](2013)在《目的论视角下政务演讲中文化负载词的口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口译在跨文化交际中所承担的作用越来越不可忽视。每年都有大量的国际型会议在世界各地举办。政务演讲也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场合,其特点之一是发言人往往是各个国家的领导或者其他政府官员,所以为避免产生误解,句子的逻辑性会比较强,并且语言比较规范严谨,这给口译员的工作提出了很大的要求。政务演讲中文化负载词的口译对于译员来说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因为这些词往往是包含丰富文化信息的成语,诗词,俗语,谚语,典故及富含中国文化及社会背景的词语或句子等,而这些词句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能在译语环境中找到相对应的词句的。在对之前学者的有关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文献综述之后,作者试图从目的论的角度对政务口译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研究。目的论允许译员根据此次翻译所需达到的目的来调整翻译技巧,这使得译员能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于此同时,目的论也对译员有更高的要求,因为译员必须充分考虑到演讲者的话语目的,听者希望通过译员传递内容达到的目的以及译员自身在过程中所要达到的目的。在理论研究方面,作者对于目的论的叁项基本原则进行了详细的归纳和阐述。在对文化负载词的研究方面,作者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入手,从不同方面讨论了影响这些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因素,如地理因素,人文因素,环境因素,宗教因素,风俗因素等等。在本文中的案例分析中,作者收集整理了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太经济组织大会上的演讲,总理李克强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上的演讲,以及2012及2013两会期间的中外招待会的部分发言。从目的论角度对文本中涉及到的文化负载词口译进行研究。通过本次研究,作者首先主要总结出了在政务口译中文化负载词的类型:如谚语,古诗词,典故,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以及对时下社会热点概括的一些委婉语及缩略语等等。然后作者还总结出了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化负载词常用的翻译策略:如直译,直译加解释,借用等等。另外,作者根据目的论的叁项基本原则,探讨了其对于文化负载词口译的指导作用,进一步拓展了目的论在口译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3-12-01)

黄献莹[7](2013)在《从释意理论看政务口译译员的主体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与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口译作为一种特殊的口头交际活动,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任务是在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交谈者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国际政界交往的日渐频繁,政务口译作为口译的一种重要形式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鉴于政务口译多发生在关乎国家形象和政治经济利益的重要场合,例如国际会议,会见,政治谈判,新闻发布会等,政务口译译员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译员应当做到保持源语文本的精髓,同时将其进行最大程度的再现,顺利跨越文化障碍,实现译文的可理解性,从而达到最优的交际效果。释意派理论提出,翻译有叁个程序,即理解,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和重新表达。其理论的核心是把语言意义(linguistic meaning)和非语言意思(non-verbal sense)区分开来。译者所要传达的不是语言符号的意义,而是讲话人在其话语中所表达的非语言的意思。因此,如何理解并表达非语言意思,成为政务译员主体性得以存在并发挥作用的理论基础。本论文试图从译员的主体性这一切入点,通过文本分析,探讨在政务口译中,译员适当的发挥主体意识,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同时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受制于政务口译的翻译单位主要为词语及句子,及其主题严肃性,内容的政策性及语言的敏感性等特点,译员主体意识的灵活发挥程度相对较低。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扼要地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标及论文的基本思路;第二章主要对与本文有关的主体性研究和释意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第叁章为论文主要部分,借用政务口译的相关实例,分析译员在理解,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和重新表达叁个阶段如何发挥主体意识;第四章探讨对政务口译译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在政务口译中的应对策略,如采用自由译和归化的方法灵活处理口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更好的发挥主体性,促成交际双方的有效交流和互动。第五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3-11-01)

杨俊涛[8](2012)在《关联顺应理论观照下的政务口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尝试用关联顺应理论对政务口译进行语用理论探索。该理论主要以Sperber的关联理论和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为两大语用学理论支柱。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为口译员提供了话语理解的内在机制,而顺应理论为译员目的语的使用提供了较充分的理论依据。口译中的关联顺应就是话语理解,语言选择和语境顺应的统一过程。本研究在关联理论对话语的充分解释性和顺应理论对语言应用的描述性结合的基础上,分析研究政务口译过程中译员的认知系统在原话语的理解过程和目的语产出过程中的运作机制,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拓宽对政务口译的理论研究,达到新的理论高度。在关联顺应理论下,政务口译是一个为达到某种政治交际目的而在发言人、译员和目的语听众叁方之间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译员是交际的中心,在交际过程中对政务口译中的话语及其语境进行推理,寻求信息的最佳关联,获得最佳话语理解;并对政务口译的语境作出动态顺应,从话语构建成分的不同层面对目的语进行选择,向听众传达和明示原话语发言人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求得最佳交际效果。本研究基于关联顺应理论,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对政务口译中的语境关联,语境顺应,话语理解和语言再现等方面进行研究,试图为政务口译提供一个新的理论指导框架,以期拓宽政务口译理论研究,提高政务口译工作效率。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论文的结构框架。作者指明本研究旨在运用关联顺应理论对政务口译进行语用理论探索,试图为政务口译提供一个新的理论指导框架,以拓宽政务口译的理论研究,提高政务口译的工作效率。第二部分文献综述,作者回顾总结了关联理论,顺应理论以及关联顺应理论指导下政务口译的研究现状。并分别对关联和顺应这两大理论基础的核心概念和相关内涵进行了阐述,指出了两大理论的缺点和不足,并指出这两大理论相结合产生的关联顺应理论可以更好的发挥翻译理论对政务口译的指导作用。第叁部分对关联顺应理论下的政务口译进行了分析。作者从关联顺应理论下政务口译的含义,政务口译员的角色含义和政务口译的语境叁个方面对政务口译进行分析,指出政务口译是一种复杂的动态交际过程,政务口译员不仅仅是语言信息的加工者,还要充分考虑政务口译交际中的语境,兼顾语言交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以求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第四部分着重阐述关联顺应理论在政务口译中的应用。作者分别从政务口译中的语境关联,话语理解,语言再现和翻译策略几个方面,分析了关联顺应理论观照下政务口译中的关联包括语言语境关联和非语言语境关联,译员在话语理解的过程中要结合源语言的认知语境,充分考虑语言的信息目的和交际目的,寻求信息的最佳关联,并在目的语的再现过程中进行推理和明示,对语言和语境做出动态的顺应,从话语构建成分的不同层面对目的语进行选择,向听众传达和明示原话语发言人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求得最佳交际效果。作者还对政务口译中具体情况提出了不同的翻译策略。第五部分结论。作者指出关联顺应理论为政务口译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运用关联顺应理论对政务口译进行分析,能够从一个新的视角,提高人们对政务口译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口译员的翻译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期刊2012-04-01)

谢瑜[9](2010)在《从交际角度看招待会之政务口译中的忠实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间的交往进一步加强,口译作为沟通的桥梁,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我国每年“两会”期间及国内外重大事务中都要举行多场次的招待会。口译是一种特殊的口头交际活动,其任务是在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交谈者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口译的交际性体现在它的两个基本过程中:编码和解码。编码是译员与原语发布者之间的认知互动过程,解码则是译员与目的语听众之间的认知互动过程。在这两个过程中,译员作为中间者,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然后用另一种语言把它转述,而是始终在和交际活动的两端进行积极的交流。因此口译的质量也应以交际过程中所达到的有效性来评判。本文首先对口译的基本定义,分类,口译质量评估研究以及口译活动交际性的特点做一个简单的归纳总结。随后在此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作者以政府招待会为主要研究素材,以口译质量之一的忠实性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因为忠实性被普遍认为是口译质量评估不可或缺的标准之一。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忠实性在口译中的体现?忠实性不仅仅是把原语信息传递给目的语听众,口译过程中对双方交际起关键性作用的言语外因素也应该得到传递。所以为了达到有效的交际,适当的调整在很多情况下是必要的。有些表面上看似乎与口译的忠实性要求相背离,但从交际的观点来说本质上是一致的。最后基于讨论,作者提出好的口译应该是把忠实性建立在适宜性上的口译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以供参考。本论文的研究属于基于材料分析的定性研究。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忠实度这一口译质量评估中最重要的衡量尺度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口译不是简单的代码转换,而是一种交际活动。因此用静止的评价标准来衡量是远远不够的。成功的口译就是由基本标准和情境性分析共同作用而产生的有效交际。(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0-05-01)

许孜斐[10](2008)在《政务口译中的叛逆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政务口译作为口译的一种重要形式,近年来对着国际政界交往的日趋频繁而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政务口译多发生在国际会议、会见、政治谈判、新闻发布会等关乎国家形象和政治经济利益的重要场合,这无疑对口译员的语言提出了特殊要求。在保持对源语文本的精髓进行最大程度再现的基础上,适当的叛逆能够顺利地跨越文化障碍,实现译文的可理解性,并能发挥译员的参与性和主观能动性,达到最优的交际效果。近年来,在翻译界掀起了忠诚性与叛逆性之争,后者对古往今来一直被奉为翻译理论至上法则的忠诚性提出了巨大挑战。作者正是试图从口译中级别最高,同时意义也最为重大的政务口译入手,借用政务口译的相关实例,从语言学、心理学和跨文化交际等多个角度对叛逆性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在政务口译中,适当程度的叛逆性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口译员应在充分表达原话语文本要义的基础之上采用适当的叛逆策略,灵活处理口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打破‘不可译'理论的限制,促成交际双方的成功交流和互动。(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08-12-01)

政务口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全球化、国际性危机与灾难促使跨语言对话与交流日益密切,这在愈发深入的演讲口译研究中可见一斑。一方面,前人在演讲口译中所出现的条件受限、词汇受限以及跨领域知识限制等方面,取得了较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另一方面,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在交际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在翻译实践和理论方面都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交际中出现的文化差异不仅仅阻碍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国家的人民之间相互理解,甚至会在国际层面引发误解,引起争端。由于需要在语言理论框架中对文化负载词做出阐释,从而来解释文化负载词意义和用途的社会文化决定因素,文中,笔者在关联理论指导下,重点研究政务演讲口译实践中的文化负载词。笔者将从古文类、谚语类、成语类、俗语类和网络流行语类这五类容易产生理解差异的文化负载词进行研究与探讨。在本文的案例分析中,笔者收集整理了国家主席习近平,总理李克强以及外交部部长王毅在2017年内进行的重要政务演讲中的部分发言。随后,笔者进行了案例分析并总结出对应的翻译策略。文化负载词往往涉及到来自两种文化,两种语言的交际双方,在同一时间进行交际。为了应对翻译文化要素所带来的挑战,笔者以关联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文化负载词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还将深入探讨中国领导人政务演讲中的文化口译,从而抓住文化口译的语言学特点,更好地将文化要素与口译实践相融合。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包括关联理论在案例分析中的应用以及中国领导人政务演讲口译的翻译技巧与翻译策略。在此基础上,希望针对政务演讲中四类文化负载词口译提出的应对策略能够为以后的口笔译研究有所贡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政务口译论文参考文献

[1].王涛.政务演讲口译中的语境顺应性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8

[2].何宇彤.关联理论视阈下政务演讲文化负载词口译研究[D].南昌大学.2018

[3].郭思.释意理论视角下政务演讲中文化负载词的口译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8

[4].龙倩.试论政务口译中的不可译现象及其可行性处理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

[5].罗鹏.变译理论视角下政务演讲中习语的口译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

[6].张祎瑛.目的论视角下政务演讲中文化负载词的口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7].黄献莹.从释意理论看政务口译译员的主体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8].杨俊涛.关联顺应理论观照下的政务口译[D].长江大学.2012

[9].谢瑜.从交际角度看招待会之政务口译中的忠实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10].许孜斐.政务口译中的叛逆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

标签:;  ;  ;  ;  

政务口译论文-王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