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饶余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饶余燕,四度音程,陕北风格
饶余燕论文文献综述
张鹏珍[1](2018)在《饶余燕钢琴作品中四度“基因”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饶余燕,生于广东,着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58年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来到西安任教,半个多世纪以来,西北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成为他创作的源泉,在音乐创作、复调技术理论和音乐教育叁个方面都取得丰硕成就,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特别是在钢琴独奏作品中的民间音乐元素应用上留下宝贵经验。文章主要针对饶余燕钢琴作品中的四度音程的应用方式予以探究。(本文来源于《音乐创作》期刊2018年10期)
潘逸筱[2](2018)在《解析饶余燕《引子与赋格》中的间插段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赋格体裁间插段1的分析视角出发,对饶余燕《引子与赋格》间插段的素材来源、发展手法及结构功能方面进行解析,并佐以其他相关作品进行辅助论证。(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8年18期)
潘佳[3](2018)在《饶余燕音乐创作中的复调思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饶余燕是我国近现代着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其一生都致力于发扬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创作与音乐教育。曾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附中、金陵大学音乐系、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并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乐理课,同时兼任援华作曲家阿尔札马诺夫的复调音乐讲座记录员与业务秘书。直至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叶的“反右运动”他被批为“右派分子”发配至陕西省西安音乐专科学校(现西安音乐学院)任教,直至去世。他被大西北这片辽阔的土地深深吸引,创作了上百首有关西北民间音乐素材的艺术作品,对我国民族复调音乐的发展起到推动性的作用。当前研究饶余燕音乐作品的期刊文献不多,不全面,或是文献资料不完整或是作品分析过于浅表。其中硕士论文只有四篇,研究领域只涉及到曲式、创作背景,研究不够深入化。本文将把研究重点放在饶余燕音乐作品中的复调音乐部分,以他作品中的复调思维、对位技法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他的音乐作品收集、整理归类。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对他的所有作品中的复调元素做全面的分析。笔者将本文分成五个部分:绪论部分对笔者研究饶余燕复调思维的研究缘起、论域界定和研究方法、研究创新之处与研究意义进行陈述;第一部分研究饶余燕的生命历程,以音乐生涯、音乐创作研究为主;第二部分将分析饶余燕音乐创作中旋律思维,以西北调式调性、旋律特征、发展方法、以及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创新为重点研究对象;第叁部分作曲家各类音乐体裁作品(钢琴、管弦乐、民族管弦乐、声乐等)中对位技法的实际运用情况分析,并总结出他创作中的主复调结合、不同音色乐器综合、保护民歌音调的自由模仿等特点;最后一部分是对作品艺术传承价值的评价,作曲家饶余燕的历史总结以及社会影响。(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8-06-12)
刘荣弟[4](2016)在《音乐家手稿保护与音乐文献典藏——“饶余燕音乐数据库”构想与实施》一文中研究指出转眼间,音乐家、作曲家饶余燕教授离开我们六年了。饶先生将自己毕生的精力奉献于他热爱和追求的音乐事业,奉献于陕西这片厚土。为了缅怀饶先生的辉煌成就,传承经典音乐文化,2011年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开启了一项意义深远的研究项目:在饶红妹女士(饶余燕之女)鼎力支持下,将饶先生一生创作的音乐作品手稿全部扫描加工,作为核心内容收藏于精心设计架构的《饶余燕音乐数据库》,于他逝世一周年之际发布,在西安音乐学院校内供研究者使用。饶余燕教授作为我国着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世界(本文来源于《人民音乐》期刊2016年08期)
王安潮[5](2016)在《从饶余燕室内乐作品音乐会展演看西北音乐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饶余燕的创作手法细腻、精致,这尤其表现在他擅长的室内乐创作上。本文以其室内乐作品音乐会展演中的特色评价,进而认为西北音乐教育要在创演中挖掘地域音乐优势,从母语文化符号中挖掘特色并进而呈现整体发展实力。(本文来源于《新疆艺术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徐诗晨[6](2016)在《浅析饶余燕中阮与民族管弦乐协奏曲《汉琵琶情》》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作曲家饶余燕先生的唯一一部中阮与民族管弦乐队的协奏曲《汉琵琶情》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该作品的各种音乐特点,充分挖掘民族器乐特色的写作技法。本文分叁章:第一章是作曲家饶余燕先生的个人介绍与作品《汉琵琶情》的简介。第二章是对中阮的发展史与演奏技法进行介绍。第叁章是对作品的创作手法进行论述,分别从乐队编制、整体结构、旋律的特点、作品的和声特点、织体形态的特征和乐队的配器特点进行梳理分析阐述。从中学习民族管弦乐创作的写作技法。最后对全文进行小结,总结全文,通过对本作品的分析,期待并相信能够在我今后的专业发展学习中,发挥深远广泛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上海音乐学院》期刊2016-05-01)
陈艺文[7](2016)在《基于文化传承视角下的饶余燕钢琴音乐作品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文化传承的视角,以饶余燕钢琴音乐作品为对象,首先从其钢琴音乐素材中的文化基因入手剖析,再通过对作品中调式布局、旋律织体、曲式结构的分析,阐释其音乐文化观念,藉以探析饶余燕钢琴作品在实践中的传承价值。(本文来源于《音乐探索》期刊2016年02期)
王安潮[8](2016)在《复调主调有情调 中法西法有章法——评饶余燕室内乐作品音乐会》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11月20日,"饶余燕室内乐作品音乐会"在西安音乐学院艺术中心音乐厅隆重举行,千余名师生聆听了饶先生从1955年至1995年期间创作的不同形式的室内乐作品10部。精致细腻的音乐手法,浓郁的西北音韵,饱含的民族风情,再加上西安音乐学院演奏家们的精心准备,倾心演奏,使这场音乐会精彩纷呈,博得了观众长久的掌声。(本文来源于《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期刊2016年03期)
陈艺文[9](2015)在《饶余燕钢琴作品复调技法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饶余燕的钢琴作品中,复调技术一直是先生惯用的创作手法,通过对其创作的两首《引子与赋格》《长安古乐复调小品叁首》《延安生活素描》的分析与研究,不难看出,几乎囊括了西方的各类复调技法,并凸显出基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创新特色。籍此可以管窥到:饶余燕先生在钢琴复调音乐创作上,自然秉承和延续了20世纪早期以贺绿汀为代表的中国钢琴音乐文化传统,践行了中国近代以来的"中体西用"的音乐文化发展之路。(本文来源于《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邹丽[10](2015)在《饶余燕钢琴组曲《延安生活素描》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饶余燕先生创作的钢琴组曲《延安生活素描》用精准、淳朴的音乐语言以延安生活的五个场景体现了先生热爱并植根于西北的饱满情怀。创作技法中五声性"叁音组"、复合调性、支声复调、隐伏二声部及固定节奏音型的运用,体现了饶余燕先生既以现代技法与民族元素相融合,使作品地域色彩浓郁,又以丰富多彩的复调手法和浓郁的地方特色相结合,使作品具有很强的可听性,形成了饶余燕先生鲜明独特的音乐个性。(本文来源于《音乐创作》期刊2015年12期)
饶余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从赋格体裁间插段1的分析视角出发,对饶余燕《引子与赋格》间插段的素材来源、发展手法及结构功能方面进行解析,并佐以其他相关作品进行辅助论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饶余燕论文参考文献
[1].张鹏珍.饶余燕钢琴作品中四度“基因”的应用研究[J].音乐创作.2018
[2].潘逸筱.解析饶余燕《引子与赋格》中的间插段特征[J].北方音乐.2018
[3].潘佳.饶余燕音乐创作中的复调思维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8
[4].刘荣弟.音乐家手稿保护与音乐文献典藏——“饶余燕音乐数据库”构想与实施[J].人民音乐.2016
[5].王安潮.从饶余燕室内乐作品音乐会展演看西北音乐教育[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6
[6].徐诗晨.浅析饶余燕中阮与民族管弦乐协奏曲《汉琵琶情》[D].上海音乐学院.2016
[7].陈艺文.基于文化传承视角下的饶余燕钢琴音乐作品探析[J].音乐探索.2016
[8].王安潮.复调主调有情调中法西法有章法——评饶余燕室内乐作品音乐会[J].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2016
[9].陈艺文.饶余燕钢琴作品复调技法探究[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5
[10].邹丽.饶余燕钢琴组曲《延安生活素描》浅析[J].音乐创作.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