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传统性别意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神女》,吴永刚,女性,传统美德
传统性别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李倩[1](2019)在《女性传统美德的坚守与现代意识的觉醒——电影《神女》的性别视角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吴永刚导演、阮玲玉主演的电影《神女》弘扬了底层受压迫女性不甘堕落的伟大人格,代表了默片时代的最高水准,是一部经久不衰的影坛佳作。文章从性别视角对其进行了解读。(本文来源于《大观(论坛)》期刊2019年03期)
晏子[2](2018)在《倾向传统还是走向现代:性别意识与养老责任态度——基于中国、日本、韩国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2012年中国、日本、韩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论文创新性地将"性别意识"引入了社会变迁与代际互动理论分析框架,比较分析了叁国居民养老责任态度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对家庭现代化理论在东亚社会的适用性进行了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现代化及社会支持体系的变化,尽管叁国人口转型模式和代际互惠传统相似,但在养老责任态度方面却表现出巨大的差异:中国居民更倾向家庭养老,日本居民更倾向社会养老,韩国居民态度中立;性别意识对养老责任态度存在直接影响,两者变迁并不同步,叁国的互动模式亦不一致;现代化进程并没有导致传统性的消逝;东亚社会态度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兼容共生,正是延续东亚社会家庭养老的动力源泉。(本文来源于《公共行政评论》期刊2018年06期)
孙晓冬,赖凯声[3](2016)在《有儿子的母亲更传统吗?——儿子和女儿对父母性别意识形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女性主义的兴起,社会性别和性别意识形态逐渐受到当代社会科学研究者的重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已得到广泛的关注,但近年来的研究证据显示,孩子也能够影响父母的社会观念与社会态度。本研究以CGSS2013数据为样本,探讨子女及其性别是否能对父母的性别意识形态产生影响。结果发现,子女数量能够显着影响父母(尤其是母亲)的性别意识形态;是否有儿子对父母性别意识形态的影响受到母亲身份的调节,并且有儿子能显着增强母亲对传统主义性别意识形态的认同。这一发现对于理解中国父权制度文化影响下的子女性别与父母性别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提供了直接、具体的证据。(本文来源于《社会学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张红萍[4](2014)在《“女性的迷思”: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高校学生与居民性别平等意识比较》调查报告显示,有近五成的女博士认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令人匪夷所思。美国曾经出现过的“女性的迷思”现象,今天正发生在中国女性的身上。为此,高校女生、特别是女博士应该警醒,并吸取历史教训。 近日,由北京大学(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女报》期刊2014-08-05)
张红萍[5](2014)在《从高校男生性别观看传统性别意识之回潮》一文中研究指出7月8日,《新女学周刊》推出了《共识与差异:当代大学生性别平等意识新解读》专题报告,7月15日又刊发了《北京高校学生与居民性别平等意识比较》,分别呈现了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和北京市妇联针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3所高校学生进行的“首(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女报》期刊2014-07-29)
周俊男[6](2013)在《图画书中颠覆传统儿童性别意识的尝试》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传统对待"男"、"女"各有不同的界定,认为男人就应该强壮魁梧,而女人则要温柔善良,在这样一种界定下,男女就被分配为不同的角色,并有各自的社会分工。在儿童时期,就会早早的受到这种观念的灌输,并在父母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下树立"男女有别"的性别意识。男孩就会被训练该如何成长为一个男子汉,女孩则被规定如何养成一个淑女。图画书《奥力佛是个娘娘腔》以及《顽皮公主不出嫁》分别针对传统界定下的"男孩"和"女孩"设计了被视为"异类"的两个形象,因此本文选择这两本图画书为例进行具体分析。这一类图画书作为一种新的尝试,颠覆传统的儿童性别意识建立,关注到处在"边缘"位置的儿童的成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板。(本文来源于《剑南文学(经典教苑)》期刊2013年01期)
吴思媛[7](2012)在《从意识形态视角看广告话语对传统性别形象的僭越》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人们对广告的批评已由最初的揭露女性性别歧视及男权意识,渐渐走向对两性性别形象及性别消费的研究。广告话语对传统性别形象的僭越,采用了以话题性增加广告关注度的手段,对社会性别进行重新预设和假想。这种话语对形象的利用体现了社会意识形态在其中的运作,其与广告的逐利性、娱乐性以及消费主义的盛行相关,并根植于资本市场与经济话语之土壤。在权力空间的不断重组中,僭越不仅是民众的身份狂欢,也是媒介与广告商、广告主联动而制的市场策略。(本文来源于《媒体时代》期刊2012年12期)
李玲[8](2012)在《对中国现代文学传统进行性别意识反思的必要性以及反思的价值尺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性角度考虑,对中国现代文学传统进行性别意识的反思,将有利于当代文化的精神建构。从中国现代文学自身的现代性要求考虑,反思其男性中心意识符合"历史观点"这一文学批评标准。本文倡导男女两性主体性平等,在主体性平等的前提下尊重性别和个体的差异性这一价值立场。这包含着对封建性别等级文化的批判,也包含着对以平等为名义用政治化的男性类特性压抑性别差异性、压抑个体生命差异性这一历史的反思。这一种性别立场是对男权文化传统的本体性否定,而不是男女轮回式的反叛。(本文来源于《现代妇女(下旬)》期刊2012年01期)
王安祈[9](2007)在《“乾旦”传统、性别意识与台湾新编京剧》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京剧创新之路至今已走过二十多年,从早期"剧本叙事结构、剧场设计、乐队"的创新开始,到最近五六年,新编剧作的新意明显地集中在"古代女性形象的重新探索与塑造"上。本文欲以国光剧团的《王有道休妻》、《叁个人儿两盏灯》、《金锁记》、《青冢前的对话》等四部新编戏为讨论核心,对台湾京剧工作团队如何以女性为中心在古典传统与现代精神之间的辩证关系作细致论析。(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2007年09期)
严加兰[10](2007)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嬗变——女性诗歌性别意识发展轨迹描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女性诗歌中含有的性别意识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漫长发展过程。在封建意识形态压抑下,女性诗歌不自觉地认同男性中心主义,作品中没有独立的性别意识;“五四”时期是中国社会女性意识勃兴萌发期,也是关键期。反映在诗歌中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女性从思想上开始重视自己这一性别;性别意识随社会发展而渐趋强劲,在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彷徨、喧嚣、浮沉后,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实践的刺激下,中国女性诗歌中性别意识终于有了崭新的面貌。女性诗歌创作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演进状况。(本文来源于《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2期)
传统性别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2012年中国、日本、韩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论文创新性地将"性别意识"引入了社会变迁与代际互动理论分析框架,比较分析了叁国居民养老责任态度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对家庭现代化理论在东亚社会的适用性进行了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现代化及社会支持体系的变化,尽管叁国人口转型模式和代际互惠传统相似,但在养老责任态度方面却表现出巨大的差异:中国居民更倾向家庭养老,日本居民更倾向社会养老,韩国居民态度中立;性别意识对养老责任态度存在直接影响,两者变迁并不同步,叁国的互动模式亦不一致;现代化进程并没有导致传统性的消逝;东亚社会态度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兼容共生,正是延续东亚社会家庭养老的动力源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统性别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1].李倩.女性传统美德的坚守与现代意识的觉醒——电影《神女》的性别视角解读[J].大观(论坛).2019
[2].晏子.倾向传统还是走向现代:性别意识与养老责任态度——基于中国、日本、韩国的比较研究[J].公共行政评论.2018
[3].孙晓冬,赖凯声.有儿子的母亲更传统吗?——儿子和女儿对父母性别意识形态的影响[J].社会学研究.2016
[4].张红萍.“女性的迷思”:干得好不如嫁得好?[N].中国妇女报.2014
[5].张红萍.从高校男生性别观看传统性别意识之回潮[N].中国妇女报.2014
[6].周俊男.图画书中颠覆传统儿童性别意识的尝试[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
[7].吴思媛.从意识形态视角看广告话语对传统性别形象的僭越[J].媒体时代.2012
[8].李玲.对中国现代文学传统进行性别意识反思的必要性以及反思的价值尺度[J].现代妇女(下旬).2012
[9].王安祈.“乾旦”传统、性别意识与台湾新编京剧[J].文艺研究.2007
[10].严加兰.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嬗变——女性诗歌性别意识发展轨迹描述[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