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的人文内涵

论市场经济的人文内涵

一、论市场经济的人学蕴涵(论文文献综述)

李浩昌[1](2018)在《走向现代的艰难“转换” ——论阿来的生态书写》文中研究表明“生态书写”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学创作现象,它是在西方生态思潮的影响以及中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是作家们基于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怀以及对自然万物命运的关注促使他们在面对严峻的生态现实时积极的融入自然,呼吁人们关注自然生态并进而保护自然生态。虽然中国当代的生态书写起步较晚,但历经几十年的积淀与发展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家作品。在中国当代众多生态书写的作家队伍中阿来是最为优秀的作家之一,他不仅是茅盾文学奖设立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也是首位获奖的藏族作家。选择阿来作为自己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一来是因为阿来是一位非常特别的生态书写者。作为一个用汉语写作的少数民族作家,他把创作根植于广袤的藏区大地,用他极为敏感的艺术洞察力,用炽热而又复杂的笔墨记录了藏区大地从前生态向生态转换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二来是因为笔者自己作为少数民族群体中的一员,从自己亲身具体的生存生命体验,也深切地感受到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生态正在发生深刻的嬗变,它可使我与之形成一种特殊的对话关系。这也许是一般的研究者所欠缺的。阿来把藏区面临的挑战与经受的疼痛呈现在世人面前。不仅使人清楚的看见藏民族地区从“前生态”走向“生态”过程中的艰难“转换”,而且得以认识少数民族在克服重重生态困境中展现出来的坚韧和智慧。在文学日渐多元复杂而又提倡消费、崇尚娱乐的时代,阿来始终沉浸在对生命和存在的探索与思考中,竭力发觉原始本真的生命与自然生态的质地,让爱的热血与真实的情感,融化在自己的文学创作当中。所以,研究阿来的生态书写对拓宽当下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本文在当前中国学者对西方生态理论、生态作品的研究以及中国生态书写的实际与生态研究的基础之上,全面展现阿来生态书写的丰富样貌,深入探究藏地从“前生态”向“生态”转换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绪论部分主要从西方生态书写的历史渊源分析中国以及阿来的生态书写现象及其中国生态书写的现状,对中国的生态书写和研究进行了简要梳理,紧接着提出论文的研究重点以及研究思路等问题。论文正文部分主要围绕四个问题渐次展开:第一,阿来生态书写产生与发展的现实缘由和思想来源。在探讨现实缘由方面,结合藏区的生态问题,从中国传统的生态观以及藏区传统的生态观考察阿来的生态写作的思想来源,既阐述中国传统生态观对阿来的影响,又说明阿来的生态写作与藏区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第二,阿来生态书写的思想内涵。全面分析阿来生态书写作品,归纳出阿来作品的类型和特征,并从论述阿来生态书写的矛盾与张力中,揭示出藏区生态的复杂性与特殊性;第三,阿来生态书写的创作历程与作品审美特质。本论文分别用三个方面的内容讨论阿来的生态创作,梳理阿来生态书写的历程,分析创作的审美特质,阐述阿来的生态观,由此展示阿来对藏区从“前生态”向“生态”转换过程中凸显的生态问题的认识和思考;第四,阿来生态书写的当下意义。在对阿来生态书写进行细致考察和全面研究的基础上,总结阿来生态书写对当代文坛的贡献,并根据目前生态创作的困境,指出其生命体验形成的生态哲思以及自然与心灵融为一体的生态表达为当代的生态写作提供了新的可能,并由此展望生态写作的发展未来。

田畅[2](2018)在《论五大发展理念的人本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发展成就令世界瞩目,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发展特征和任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发展方向,对进一步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意义重大。“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引发了学术界的热潮。学术界对“五大发展理念”展开了多学科、多视角、全方位的研究和讨论,取得了丰硕成果。论文在此基础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实践出发,系统梳理了“五大发展理念”的精神实质,将新发展理念的开放性、科学性和创新性贯通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之中,阐发其人本价值;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转换以及传统发展观带来的严重后果进行探讨,分析中国共产党“五大发展理念”的生成逻辑,进一步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该具有的制度特质、人文气质和价值选择;通过对“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创新进行分析,得出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主题的转换、哲学观念的发展、哲学研究方式的变化、哲学的重释及人学形态的重构,都为理解“五大发展理念”的人本价值提供了基本依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指明了发展道路;进而发现“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和人学意蕴,是对“谁之发展、发展谁为”的主体确认和“何为发展、发展为何”的价值追问的回应。本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路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正文部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新发展理念的社会历史背景,“五大发展理念”的生成逻辑、内涵和创新,以及“五大发展理念”的价值向度。结语部分简要回顾和总结“五大发展理念”的人本价值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王公明[3](2018)在《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的审美逻辑》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中唯独拓展了“美丽”这一概念。可见,新时期党中央高度关注美的问题,尤其是在“以人为本”等新时代发展理念指引下,立足于具体现实的人,关注美和审美的问题。这甚至已经被提升到我国社会最高的客观精神,即意识形态当中来进行表述了。因此,美和审美,也必然提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议事日程上来,特别是在新兴的人学范式当中。然而,我们对审美这一精神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认识,目前大多还只停留于经验自在层面上,长期以来只侧重于“实用”,而没进入理论自觉何以存在的层面。我们总在不知不觉中运用着审美,却很少反思究竟审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何以发挥作用,止步于熟知非真知,这不是理论的求是状态。从审美表象到感性直观,这样的直接性实践终归还是模棱两可的,对于审美给我们带来感动之所以然,对于价值观情感环节的具体显现,还是没有规定性的,甚至沦为表象的一笑或一泣而过,势必无法达成深刻效果。这多半是由于审美以离人最近的情感机能为基础,但这又是审美往往被遮蔽和存在误区的劣势所在。审美虽具有直抵价值观真理等优势,却没有理论逻辑方式的明证性和确定性,美和艺术的本质是一种象征,停留在表象上也必定是本末倒置的。因此,迫切需要为其加以学理的明证。其实,理性直观与理性反思(直觉与逻辑)乃是我们认识和解决有关思想问题不可或缺、相互补充、殊途同归的两大维度。然而,在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整个真、善、美的一体化研究体系中,我们一直是对原理之真、实践之善这两种理性反思的维度重视有余,却对理性直观的美学研究和建设比较欠缺(而恰恰又是审美情感将以上二者直接统一起来),也因此出现了诸多看似极难解决的知行不一、伪善脱节等现象。所以,本文的究极宗旨就是要让“审美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具有直接唯一性”这个主旨原理得到逻辑的明证与理论的显现。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求真的科学和从善的实践,更是一门关乎人最本真生存方式审美立美的艺术之真谛。使那些让思想政治教育生动、活泼、美丽起来的审美实践,自觉地划归、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的审美逻辑即当中来,有深厚的理论可依,让其真正具有灵魂而不再陷于表象、盲目和不自觉。与此同时,也可进一步完善和解蔽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的理论建构,增进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的实效性。而具体来说,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总体概述了问题引出的理论历史沿革,时代现实以及国情文化背景,提出了研究目的及其意义。通过对中西方前人相关文献成果进行梳理论述和综合评价,找出理论和逻辑上待挖掘点,初步提出学说预设。还对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和审美的概念做出界定,并对其相关的特征和范畴、内涵和外延进行了阐释,为理论逻辑的分析展开做好专业学术槽、引言性术语的铺垫。第三部分,是全文最具创建性的理论核心部分,对“审美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具有直接唯一性”,这个在表象上长期自在存在,理论上却又模棱两可的根本原理,以充分严整的哲学逻辑学方式进行了分析论证,使其具有客观的普遍性,逻辑的确定性,学理的明证性,从而上升为彻底的理论问题。论证分别以下三种逻辑展开:形式逻辑的三段论推理,思辨逻辑实体概念正反合的统一,生存论具体现实思维方式的考察。时间先在性上,学术经典对观点的印证由古及今传承发展;逻辑先在性上,后一论证构成前一论证递进的前提和本质,最终达成了历史与逻辑的完美统一。第四部分,是由理论向实践的过渡。先是阐明了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审美实施的实践基础,在于价值观情感。然后比照和运用前文的原理内容,提出了由感性直观的体验,到理性反思的确证,再到理性直观的最高审美境界,这三个实施层面应当具体把握的原则。第五部分,复归到现实和实践层面上,着重对全文所提出的理论观点做了价值论层面作用和意义的梳理和总结。首尾圆合地回扣到前面引出问题和背景问题的解决上,努力真正做到以理论的方式面向现实。

吴鹏程[4](2017)在《论王小波小说的荒诞化叙事》文中指出王小波是中国当代重要作家之一,他的叙事文本呈现出“荒诞化”特点。目前,学界对其“荒诞性”尚无具体研究,而多分析其黑色幽默、狂欢化等特点。由此,本文先对荒诞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从王小波小说的策略、价值等方面,及家庭出身和东西方文化教育的影响,揭示出其叙事文本的荒诞性。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考察荒诞的内涵和外延,通过日常用语、艺术创作、哲学以及美学不同层面的辨析,明确荒诞的概念和本文所适用的荒诞理论范围。第二章,对王小波的小说价值进行梳理,阐明它荒诞化叙事所蕴含的人性的价值追求和用于反抗的精神。第三章,总结文本中所蕴藉的荒诞世界,在“现实”、“未来”、“历史”这三个时空维度里,王小波用逻辑、穿越、想象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他笔下的荒诞世界。第四章,论述王小波小说反抗荒诞的叙事策略。结构上,有非连续性叙事、多视角使用的叙事策略,挑战传统的叙事模式;内容上,逻辑梳理成一个有悖常理的荒诞世界;语言上,陌生化的方式、平实易懂的文字和戏谑与讽刺手法,产生了颠覆性效果。第五章,探究王小波采用荒诞叙事策略的成因。王小波的天性和家庭环境孕育了怀疑精神,而阅读师承和留学经历,又奠定了其直面反抗所需的精神动力和写作所需的能力,此外时代和环境的影响使他更加珍惜自由,憎恶非理性的荒诞。第六章,探究王小波小说荒诞叙事的价值意义,即展示荒诞世界中人的生存困境、困境中生命的异化现象、追寻人的存在意义。

王敏[5](2017)在《论张炜《古船》的理想主义倾向》文中提出理想主义一直是张炜的文学创作倾向。《古船》作为张炜第一部长篇小说,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价值,给人以理想主义的激励。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潮下,价值失衡、信仰缺失的社会大背景下,对人类理想主义的呼唤尤为重要。鉴于此,本文以《古船》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张炜《古船》中的理想主义倾向,力图更好、更全面理解《古船》这部作品,全面深入解读作家张炜的创作倾向。论文从张炜理想主义精神溯源,理想主义创作倾向的具体表现以及小说理想主义的意义三方面进行了分析。传统文化中的儒道精神,鲁迅及托尔斯泰的人格魅力,高度理想化的社会环境,苦难的人生经历共同影响张炜创作倾向。《古船》通过理想精神寄托的物象载体,拥有理想化人格的人物形象以及多元文化融合碰撞下的理想蓝图来共同完成张炜理想主义倾向表达。最后,论述《古船》中理想主义“精神王国”的构建对文坛和社会的重大意义,彰显其深刻的社会价值。

崔悦[6](2016)在《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人的发展问题一直是哲学研究的热点,人的可持续发展则是人的发展中的一个新课题。近年来,虽说有一些学者在研究人的可持续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总体看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特别是从人学的角度研究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很少。本文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方法来反思和研究这一问题,希望能有所收获。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征。提出人的可持续发展从时间上看,是整个人的一生的发展;从空间上看,是人的全面的发展;从类型上看,是人的质量型的发展;从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看,是人类与环境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内在性、全面性、持续性、未来性等特征。人的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人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既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第二部分论述了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指出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个人成长的需要、个人幸福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主观条件和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客观条件和重要基础。第三部分研究了我国人的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认为我国人的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学历、轻能力,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素质不够;重职业、轻事业,人的可持续发展的事业动力不足;重学校教育、轻在职教育,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继续教育滞后;重逼着学、轻主动学,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自觉性差。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用人考评的偏颇之弊;读书习惯的养成不够。第四部分论析了推进我国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指出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其主要途径就是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发展素质教育、建立学习型社会、推进人的现代化、大力发展生产力和构建生态文明。

梁爽[7](2014)在《胡锦涛人学思想研究》文中指出人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它主要以人性、人生意义及人的发展为研究对象,是以人性论为核心,兼含人生价值论、人的发展论、人的社会理想论等方面内容的有机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思想财富,借鉴西方人学思想的重要理论成果,形成了许多具有重大价值与特色的人学思想。胡锦涛人学思想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人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并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胡锦涛人学思想,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思想、人的社会价值思想、人的幸福思想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形成了“以人为本”、“和谐理念”、“人文关怀”、“科学发展”等为主要内容,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为价值指向,以突出“最广大人民”的核心地位和主体作用为实践路径的理论体系。胡锦涛人学思想既体现了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创新思考,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和社会建设规律认识的进步与深化。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为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遇到的现实和重大问题提供了理论武器。深入研究胡锦涛人学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刘军[8](2012)在《危机管理的马克思主义人学解读》文中认为当前,危机已经成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必须面对的常态环境。尤其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到来,世界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快捷,危机的种类、爆发频率、破坏力等都较以前有所增加,全球性的危机也增加了危机管理的难度。究其根本原因,危机是由人的不合理的实践造成的,因此,从人自身入手,调整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是治理危机的根本之道。本文正是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角度对人性、人的本质、人的发展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加强危机管理的方法论原则和有效路径,力求人在危机背景下实现更好的发展。本文的主体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关于危机和危机管理概念的人学阐释。首先,认识危机的字义,对比管理学学者对危机的定义,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角度简要概括出危机的概念,然后着重归纳其主要特征,包括客观存在性、属人性、可认识性、价值性;其次,根据危机发生和发展的三个阶段归纳出危机管理的四个特征,即长期性、隐蔽性、应急性、复杂性。第二部分“危机管理的人性基础”分别从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人首先是一个自然存在物,自然需要尤其是生命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但是危机使人的生存面临困境,因此,加强危机管理首先要考虑到人的自然属性,满足人的自然需要;人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一个社会存在物,社会属性是危机管理要考虑的根本属性,因为危机对社会关系造成破坏,并且危机管理需要依靠人的社会属性;此外人还是一个精神存在物,人自身还同时兼备理性和非理性的因素,精神因素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具有两面性,因此危机管理必须重视精神属性,合理引导人的精神属性。第三部分“危机管理与人的发展”首先对人的发展的基本理论进行简单概述,包括发展的内涵和发展的目标;其次,分析了危机管理如何促进人的发展:危机管理给人的生存提供保障,危机管理促进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的个体素质的健康发展。第四部分,论述加强危机管理的哲学方法论原则。主要有现实与未来相结合的原则,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原则,两点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第五部分,提出了加强危机管理的有效路径。在经济层面,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在政治层面,加快危机管理制度建设,完善危机管理机制建设,并且扩大危机管理的主体范围;在思想文化方面,培养危机意识,转变价值观念,并利用科技成果提高危机管理效率。

陈飞[9](2012)在《马克思的财富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文中提出马克思把劳动看做财富的主要来源,把劳动主体看做财富的本质。财富背后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财富创造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形态,与三大社会形态相适应,分别是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个人发达的生产力等三种财富形态。在当今,财富问题变得日益尖锐和复杂,如何破解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马克思的财富思想那里寻求理论资源及启示。

李艳妮[10](2011)在《社会进步与发展伦理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自德尼·古莱以来,发展伦理问题就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一大主题,不仅关乎经济学、政治学更涉及到伦理学方面的内容。发展的多重维度以及发展所面临的困境,让人们必须得从发展伦理角度探讨如何解决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了更深入的探讨社会进步与发展伦理的问题,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对传统发展观中“发展=经济=进步”的经济发展观进行辩证思索,得出传统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并不是真正的社会进步,其与代价、异化、生态相伴随。在此过程中社会发展合理性问题得以凸显,只有确立什么样的发展是合理的发展,才能寻找出适合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发展模式。社会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由于社会发展是进步与代价的矛盾统一体,所以必然引发一系列的发展伦理问题,对发展本身进行必要的评价与规范。在发展实践中,经济繁荣的经济发展、民主政治的政治发展、社会进步的文化发展、环境改善的生态发展及人自由权利的发展问题都是必须解决的根本性问题。本文在总结得出社会进步中发展伦理的基本问题之上将对中国社会进步中发展伦理构建做进一步的阐释。中国深处全球化发展浪潮与改革发展的特殊时期,面临的社会发展问题也是复杂与多样的。因此,中国社会发展如何实现真正的进步,需要我们将发展伦理的构建最终落脚在中国社会发展大的历史背景之下,将发展伦理运用于我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才能正确理解具有中国特色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开拓发展的思路、破解发展的难题。所以文章在最后从四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如何从发展伦理角度有效解决当代中国如何面对发展观问题和发展道路问题,最终实现中国和谐发展的现实之路。

二、论市场经济的人学蕴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市场经济的人学蕴涵(论文提纲范文)

(1)走向现代的艰难“转换” ——论阿来的生态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当代生态书写的发生与反思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当代生态书写的发生
    第二节 研究现状的梳理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 生态书写的思想溯源与历史演进
    第一节 生态书写的理论概述与思想溯源
        一、生态书写的定义及内涵辨析
        二、生态书写的思想溯源
    第二节 藏区生态书写的历史演进与现状
        一、藏区生态书写的历史演进
        二、藏区生态书写的现状
第二章 自然生态书写:原生态环境恶化与动物书写的情感基质
    第一节 原生态书写与自然环境恶化的忧虑
        一、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原生态环境
        二、森林资源的破坏及生态环境恶化
        三、轮荒与乱牧下的土地退化与荒芜
    第二节 动物形象的书写与物种消失的反思
        一、万物有灵:尊重与敬畏生命共同体的真实写照
        二、与动物共舞:倾听鸟兽虫鱼的对话与心声
        三、动物的悲惨命运:从滥捕乱猎到共生共荣的理想迈进
第三章 社会生态书写:传统村落的瓦解与藏民族文化的衰落
    第一节 传统村落原始性与整体性的瓦解
        一、半农半牧自然村落的瓦解
        二、新农村建设后的破落与挣扎
        三、建构与自然和谐的新型村落
    第二节 藏族传统文化与语言的衰落
        一、藏族传统文化的消亡
        二、藏族语言的衰落
第四章 精神生态书写:原始神性的幻灭与消费社会中人性异化
    第一节 神性的幻灭:混沌与矛盾产生的自我散失
        一、神性幻灭后游离与歧视产生的失语
        二、信仰失落中混沌与矛盾产生的迷失
    第二节 人性的异化:消费社会中人性的冲突与癫狂
        一、消费异化导致的人性冲突
        二、物质欲望引发的人性癫狂
结语 阿来生态书写的当下意义
    第一节 生命体验形成生态哲思
    第二节 生态书写的另一种可能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论五大发展理念的人本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国共产党新发展理念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2.1 传统发展观加剧了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
    2.2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转换
第3章 五大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发展理论的创新
    3.1 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的逻辑演变
    3.2 中国共产党“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
    3.3 “五大发展理念”开辟了发展理念的新境界
第4章 “五大发展理念”的价值向度
    4.1 创新发展理念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4.2 协调发展理念立足人民整体利益
    4.3 绿色发展理念关注人民幸福生活
    4.4 开放发展理念指向人类合作共赢
    4.5 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3)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的审美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及不足
        1.4.1 论文创新
        1.4.2 论文不足
第2章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与审美概述
    2.1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概述
        2.1.1 人学范式与社会哲学范式之辨
        2.1.2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的界定
    2.2 审美概述
        2.2.1 美的本质与审美的界定
        2.2.2 审美的特征
第3章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与审美的逻辑论证
    3.1 形式逻辑的论证
        3.1.1 大前提: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是唯一定位于人的完整性的生命建构活动
        3.1.2 小前提:唯有审美能够直接实现人的完整性
        3.1.3 结论:审美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具有直接唯一性
    3.2 思辨逻辑的论证
        3.2.1 人的完整性的思辨逻辑演绎
        3.2.2 审美直接实现人的完整性的思辨逻辑演绎
        3.2.3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本质的思辨逻辑演绎
    3.3 生存论思维的考察
        3.3.1 先验存在论意义上的考察
        3.3.2 超验存在论意义上的考察
        3.3.3 马克思主义“历史生存论”意义上的考察
第4章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审美实施的基础和原则
    4.1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审美实施的基础
        4.1.1 审美实施的基础
        4.1.2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审美实施的基础
    4.2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审美实施的原则
        4.2.1 感性直观的起始原则
        4.2.2 理性反思的中间原则
        4.2.3 理性直观的终结原则
第5章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审美逻辑的现实价值
    5.1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的内构过程
        5.1.1 显善的象征性促成认知理解
        5.1.2 导善的直接性驱动知行合一
        5.1.3 储善的隐透性教育自觉终生
    5.2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的外在模态
        5.2.1 拓展艺术生活和情感空间
        5.2.2 完善学科研究及体系建设
        5.2.3 树立教育评价的第三标准
    5.3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整体实效性
        5.3.1 摆脱主观道德教育泛功利化的困境
        5.3.2 确立起客观精神信仰教育的神圣性
        5.3.3 解蔽与澄明人学范式的继承与超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4)论王小波小说的荒诞化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现状
    第二节 选题目的
    第三节 王小波小说价值的既往解读
    第四节 王小波小说价值的再认识
第一章 荒诞的内涵和外延
    第一节 日常用语中的“荒诞”
    第二节 艺术创作中的“荒诞”
    第三节 西方哲学中的“荒诞”
    第四节 美学审美中的“荒诞”
    第五节 本文对“荒诞”的定义及其在本文的适用范围
第二章 王小波小说中的荒诞世界
    第一节 以逻辑为法证明荒诞
    第二节 以穿越为径逃离荒诞
    第三节 以想象为翅挣脱荒诞
第三章 反抗荒诞的叙事策略
    第一节 非连续性叙事
    第二节 多视角的使用
    第三节 逻辑的梳理
    第四节 奇特的变形和多样的发明
    第五节 语言的艺术
第四章 王小波小说荒诞叙事的成因
    第一节 作家的成长与个性的养成
    第二节 阅读和留学的影响
    第三节 时代和环境的影响
第五章 王小波小说荒诞叙事的意义
    第一节 展示了荒诞世界中人的生存困境
    第二节 展示困境中生命的异化现象
    第三节 追寻人的存在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论张炜《古船》的理想主义倾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目的和意义
    2.研究现状
    3.研究重点
第一章 《古船》理想主义的精神溯源
    1.1 儒道文化的深层滋养
    1.2 鲁迅精神及作品的理性影响
    1.3 托尔斯泰精神的渗透浸染
    1.4 时代环境和个人成长的生命体验
第二章 《古船》理想主义倾向的表现
    2.1 理想精神寄托的物象载体
    2.2 理想化人格的多面呈现
    2.3 多元文化融合碰撞下的理想蓝图
第三章 《古船》理想主义倾向的意义
    3.1 小说理想主义倾向的文学意义
    3.2 小说理想主义倾向的现实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学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一)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三)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相近概念辨析
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三、我国人的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目前我国人的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形成我国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原因
四、推进我国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
    (一)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是引领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
    (二)提高人的创新能力是推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三)发展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四)建立学习型社会是推动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五)推进人的现代化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杠杆
    (六)发展生产力是确保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七)构建生态文明是推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障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7)胡锦涛人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方法
        (四)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第一章 胡锦涛人学思想形成的基础与背景
    一、中国传统人学思想
    二、西方人文思想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一) 毛泽东人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 邓小平人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 江泽民人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四、胡锦涛人学思想形成的背景
        (一) 胡锦涛人学思想形成的个人条件
        (二) 胡锦涛人学思想形成的时代要求
第二章 胡锦涛人学思想的基本内容与特点
    一、胡锦涛人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 “以人为本”与人的本质思想
        (二) “和谐理念”与人的社会价值思想
        (三) “人文关怀”与人的幸福思想
        (四) “科学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二、胡锦涛人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一) 辨证侧重的继承性与统筹协调的整体性相结合
        (二) 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和灵活多元的创新性相结合
        (三) 高度全面的理论性和科学合理的实践性相结合
第三章 胡锦涛人学思想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人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四位领导人的人学思想的理论性比较
        (一) 理论溯源之比较
        (二) 理论立足点和受益者之比较
    二、四位领导人的人学思想的现实性比较
        (一) 关于促进人的发展的实现途径之比较
        (二) 关于人的价值的现实性问题之比较
    三、胡锦涛人学思想的发展与创新
第四章 胡锦涛人学思想的价值分析
    一、胡锦涛人学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 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理论
        (二) 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论
        (三) 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的理论基础
    二、胡锦涛人学思想的实践价值
        (一) 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现
        (二) 提高了党在群众心中的决策能力和执政地位
        (三) 为社会主义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8)危机管理的马克思主义人学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
    (三)文本逻辑框架.研究方法和创新
一.危机管理的人学阐释
    (一)危机的人学蕴涵
        1.危机的内涵
        2.危机的特征
    (二)危机管理的人学蕴涵
        1.危机管理的内涵
        2.危机管理的特征
二.危机管理的人性基础
    (一)人的自然属性是危机管理的首要属性
        1.自然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
        2.危机使人面临严峻的生存困境
    (二)人的社会属性是危机管理的根本属性
        1.社会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
        2.危机造成社会关系的巨大破坏
        3.危机管理需要依靠人的社会属性
    (三)人的精神属性是危机管理的重要属性
        1.精神属性是人的重要属性
        2.精神属性在危机管理中具有双重效应
三.危机管理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的发展理论概述
        1.人的发展的内涵
        2.人的发展的目标
    (二)危机管理促进人的发展
        1.危机管理为人的生存提供保障
        2.危机管理促进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3.危机管理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
        4.危机管理促进人的个体素质的健康发展
四.加强危机管理的哲学方法论原则
    (一)现实与未来相结合的原则
    (二)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原则
    (三)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
    (四)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原则
五.加强危机管理的有效路径
    (一)经济层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消减危机诱因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缓解能源危机
        2.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缓解环境危机
    (二)政治层面:加强危机管理体制建设
        1.加快危机管理制度建设
        2.完善危机管理机制建设
        3.扩大危机管理的主体范围
    (三)文化层面:坚持正确的危机价值观
        1.坚持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摒弃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
        2.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摒弃个人主义和整体主义价值观
结语
注释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9)马克思的财富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劳动与财富
二、劳动主体与财富
三、人的全面发展与财富
四、人的三大社会形态与财富
五、马克思财富思想的现实意义

(10)社会进步与发展伦理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传统发展观与发展模式的反思
    (一) 传统发展观和发展模式及其后果
        1、与生态环境相依存
        2、与发展代价相联系
        3、与发展异化相共生
    (二) 传统发展观、发展模式的反思
二、发展的合理性追问
    (一) 社会发展的合理性
        1、“合理性”的涵义
        2、社会发展“合理性”的评价标准
        3、发展并非天然合理
        4、“能够做”的并不一定是“应当做”的
    (二) 进步的释义
        1、历史上的进步观
        2、社会“进步”的合理解释
三、当代社会进步中发展伦理的追寻
    (一) 发展伦理的产生
    (二) 发展伦理所解决的基本问题
        1、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问题
        2、人与人的和谐共生问题
        3、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问题
四、当代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伦理
    (一) 当代中国社会进步中发展伦理何以必要
        1、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与冲击
        2、社会转型带来的特殊要求
        3、市场经济自身的局限与弊端
    (二) 当代中国社会进步中发展伦理的选择
        1、在发展的价值取向上,坚持以人为本,使人有尊严地生活
        2、在人与自然的问题上,实现天人合一,使人更美好地生活
        3、在人与人的问题上,坚守公平公正,使人共同地生活
        4、在人自身的关系问题上,达到身心平衡,使人和谐地生活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论市场经济的人学蕴涵(论文参考文献)

  • [1]走向现代的艰难“转换” ——论阿来的生态书写[D]. 李浩昌. 浙江大学, 2018(07)
  • [2]论五大发展理念的人本价值[D]. 田畅. 信阳师范学院, 2018(12)
  • [3]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的审美逻辑[D]. 王公明. 吉林大学, 2018(12)
  • [4]论王小波小说的荒诞化叙事[D]. 吴鹏程. 广西大学, 2017(01)
  • [5]论张炜《古船》的理想主义倾向[D]. 王敏. 长春理工大学, 2017(02)
  • [6]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 崔悦. 延安大学, 2016(03)
  • [7]胡锦涛人学思想研究[D]. 梁爽. 广西大学, 2014(03)
  • [8]危机管理的马克思主义人学解读[D]. 刘军. 山东师范大学, 2012(08)
  • [9]马克思的财富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 陈飞.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 [10]社会进步与发展伦理的构建[D]. 李艳妮. 延安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论市场经济的人文内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