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村落论文-艾林

屯堡村落论文-艾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屯堡村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黔中屯堡,空间特征,村落意向

屯堡村落论文文献综述

艾林[1](2019)在《基于意象理论的黔中屯堡村落解读——以云山屯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黔中喀斯特地区的屯堡村落蕴藏着巨大的人文、历史及传统存留发展价值。本文将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应用于传统村落空间特征研究,以具有代表性的云山屯为例,从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5个要素进行叙述,总结屯堡村落的空间特征,以达到保护传统村落意象的目的。(本文来源于《乡村科技》期刊2019年17期)

韩鑫[2](2019)在《黔中喀斯特屯堡村落色彩特征及其发展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色彩是人们对外界感知的第一印象,能直观反映出村落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特征。屯堡色彩在屯堡文化中蕴藏着独特的文化记忆和强烈的视觉感染力。发现并总结屯堡色彩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屯堡文化。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社会需求的不断更新,风景园林专业的不断发展,迎来了美丽乡村建设的高潮,色彩作为环境景观的中的精神符号,再次得到重视,并不断寻求研究的发展。因此,本研究对喀斯特屯堡村落色彩的规划设计、保护、建设、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是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此,论文选定黔中喀斯特屯堡村落为对象,综合色彩学、色度学等理论,对其进行村落色彩特征量化分析,从屯堡整体色彩、建筑色彩、自然色彩叁方面分析色彩叁属性规律及色彩的构成性,揭示屯堡村落色彩的地域特色和喀斯特适应性,并根据其存在的不足进行优化,结合人的视觉感知对优化前后色彩景观风貌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黔中喀斯特屯堡村落的整体色彩由无彩(N)色系的建筑、黄绿(GY)色系的农田和森林主导,铺地、水体辅助,共同构成传统村落整体色彩风貌;总体呈现暖色系色相、中高明度、低饱和度趋势;屯堡建筑色彩整体性强,与周边环境色彩融合度较高。(2)黔中喀斯特屯堡村落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乡土植物种类较丰富,总体呈现春黄,夏绿,秋红,冬灰的色彩特征趋势,农耕文化较为突出,自然山水景观极为壮丽,大乔木居多,基色调为绿色,但屯内建筑群间植物种类少、面积小,植物和建筑的相互映衬不明显体现,秋季季相植物偏少,植物群落观赏性较弱。(3)根据屯堡色彩的适应性与不足,提出色彩优化方案,延续了云山屯良好的绿色山水空间格局与军事防御特征明显的街巷格局,保护了构成古村山水格局特色的山体等自然环境要素,保护古村落的传统街巷纹理,保持古村格局特征和整体风貌,修复修补损毁严重的建筑,规整了叁合院、四合院的院落风貌,色彩显得更为和谐,维持了森林、农田的区域性状不改变,增强绿化管理,保持云山屯优美、富有意境的色彩景观,保持以GY、Y、YR为主色系、中高明度、中彩度为的屯堡村落色彩。同时增加灌草及色叶树种的配置比例,实现整齐有序的色彩空间,实现建筑群与自然环境色彩协调、富有层次感。通过人们的色彩景观评价可知,优化后村落色彩延续了屯堡村落素雅、明快、亲切、具有地域性的优势,并且较原有风貌更为丰富,在亲切感、塑造温馨的色彩氛围方面仍需加强。(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彭瑛[3](2018)在《安顺屯堡村落保护与民宿产业发展路径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安顺屯堡村落属于中国传统村落众多类型中的一种独特形制,和其他传统村落一样也正遭受着保护与发展的困境。《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将"保护发展"作为传统村落保护的基本办法,通过发展可持续的产业来改善民生,是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本质要求。基于传统村落具有的价值属性,常常被用来发展旅游业。目前,民宿正成为乡村旅游业的一种新业态,为安顺屯堡村落的保护发展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产业发展路径选择,通过为屯堡村民提供就近就业机会将他们留在村落中生活,村落的生活延续性得以实现,屯堡人生活的内在文化得到传承和再生,从而实现村落的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安顺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胡文兰[4](2018)在《屯堡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研究——以贵州省安顺市鲍家屯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古村落传统文化濒危以至消失状况愈演愈烈,古村落保护成为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明洪武年间"调北征南"和"调北填南"在今贵州省安顺市周边设置数百个屯、堡,形成无数个独具文化特色的古村落,保存了多样态的传统文化资源,鲍家屯村是其中典型代表之一。通过田野调查与分析,挖掘梳理鲍家屯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思考当地屯堡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之路:运用整体思维,建立屯堡古村落保护区机制;依托村落资源寻求多元发展途径等保护与利用措施;重视村民发展,增强村民话语权。(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殷清慧[5](2017)在《屯堡土地伦理观对贵州村落土地利用的启示——以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屯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从鲍屯村伦理思想、村落空间布局、古水利工程布局等方面研究屯堡土地伦理观,探究其对当今贵州山区生态村落土地合理利用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安顺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陈洁,陈琛[6](2015)在《浅论当下传统村落保护实践的特征与倾向——以贵州屯堡村落云山屯的保护实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传统村落与民居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多数是以实物调查为基础的纯学术研究,鲜见与村落的改造、利用额实践相结合。当前,在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呈现出以现实手段整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以鲜明的在地性催发保护实践的态势。其实践的特征与倾向更具有从现实层面解决问题的意义。贵州屯堡村落云山屯即为上述保护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在与其他相似案例的比较中,可总结出当前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实践中新的倾向与特征,并从中寻找传统村落保护实践的难点与突破点,从现实层面指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策略与方向。(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期刊2015年06期)

陈洪梅,赵爱克[7](2015)在《黔中屯堡村落的城镇化发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黔中屯堡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剖析该村落的现状,辨析了文化资源的保护对村落发展的意义,并从城市规划学的角度提出了黔中屯堡村落发展的目标,在此基础上采取了村落形态控制与建设引导的发展措施,为黔中屯堡村落的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5年29期)

袁承蔚,韦明顶,袁名松[8](2015)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贵州屯堡文化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介绍贵州屯堡文化及其村落的特点,展示了其所蕴涵的历史文化意蕴和社会经济价值,说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屯堡文化村落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性,阐述了当前屯堡文化村落保护与开发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提出了屯堡文化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总路径:"以自组织为基础,他组织为引导,保护与开发并举,人文与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论述了政府、屯堡居民、学术界、社会组织和企业等社会各界,在屯堡文化村落保护与开发路径中所应有的主体行为。(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石恪[9](2015)在《屯堡婚俗的审美文化阐释——以屯堡村落时家屯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安顺屯堡人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保留了很多传统文化,尤其是他们的婚姻习俗不仅遵循着传统的礼仪程序,而且还赋予其独特的审美标准和审美形式。结合屯堡村落时家屯的婚俗形式和程序,从两方面窥探屯堡婚俗的审美文化内涵:一是屯堡婚俗的审美标准源自族群认同的固有结构与符号;二是屯堡婚俗"美"的形式具体蕴含于这个群体的信仰、仪式以及禁忌当中,通过具体符号内容,实践屯堡群落的文化审美。(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15年01期)

陈洪梅[10](2013)在《文化资源保护下的突变型屯堡村落发展规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屯堡人作为独特的汉民族亚文化族群,在发展受制和经济落后的状况下其各项外显性的文化特征和内在人格品性、文化精神一直延续。自1980年代中期以地戏为介入点,这一丰厚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外显特征倍受世人瞩目,促成了它从地域文化资源向经济发展资本的提升。同时,随着人口的外流和资源开发也引发了屯堡村落物质环境的变化及其所承载文化的传承困难。这些变化与突变型屯堡村落的历史进程相比显得来势迅猛,各类问题在这类村落中十分凸显。屯堡文化资源生命力的持续性建构对于我国文化多元化组成及屯堡村落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剖析现状,以突变型屯堡村落为研究对象,借鉴相关理论与实践,辨析突变型屯堡村落中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其对村落发展的意义,提出相应的村落发展规划措施及重点,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对安顺地区乃至我国西部村落的文化资源保护与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论文首先对屯堡村落及其屯堡文化资源进行现状研读,通过对黔中安顺屯堡村落的历史及资源传承、发展概况,发现其中问题最为凸显的村落。接着就突变这一类型的屯堡村落分析其现状发展变化及资源传承等问题,并以较具代表性的鲍家屯、本寨为实例进行详细解读。然后,论文结合文化资源保护及传统村落发展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分析一般意义上两者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文化资源保护对突变型屯堡村落发展的意义、村落发展中资源保护的主要内容、载体及维护社会结构稳定、涵盖更广泛内容的经济社会发展、传承非物质文化资源和通过政策的控制与引导等资源保护的基本方法。最后,站在城市规划学的角度提出突变型屯堡村落发展的目标与原则,在此基础上采取村落形态控制与建设引导的发展措施,同时以原住民为核心、以文化资源为主线、以村落建设为载体的发展重点,从而达到保护与发展兼顾的目的。本研究是在现状分析与研读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保护与发展探讨,仅作为一种研究性问题的讨论,而非决策性或规划性的研究。本研究的结论着眼于村落的长期保护与发展规划实践,可为现状规划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南京工业大学》期刊2013-06-01)

屯堡村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色彩是人们对外界感知的第一印象,能直观反映出村落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特征。屯堡色彩在屯堡文化中蕴藏着独特的文化记忆和强烈的视觉感染力。发现并总结屯堡色彩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屯堡文化。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社会需求的不断更新,风景园林专业的不断发展,迎来了美丽乡村建设的高潮,色彩作为环境景观的中的精神符号,再次得到重视,并不断寻求研究的发展。因此,本研究对喀斯特屯堡村落色彩的规划设计、保护、建设、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是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此,论文选定黔中喀斯特屯堡村落为对象,综合色彩学、色度学等理论,对其进行村落色彩特征量化分析,从屯堡整体色彩、建筑色彩、自然色彩叁方面分析色彩叁属性规律及色彩的构成性,揭示屯堡村落色彩的地域特色和喀斯特适应性,并根据其存在的不足进行优化,结合人的视觉感知对优化前后色彩景观风貌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黔中喀斯特屯堡村落的整体色彩由无彩(N)色系的建筑、黄绿(GY)色系的农田和森林主导,铺地、水体辅助,共同构成传统村落整体色彩风貌;总体呈现暖色系色相、中高明度、低饱和度趋势;屯堡建筑色彩整体性强,与周边环境色彩融合度较高。(2)黔中喀斯特屯堡村落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乡土植物种类较丰富,总体呈现春黄,夏绿,秋红,冬灰的色彩特征趋势,农耕文化较为突出,自然山水景观极为壮丽,大乔木居多,基色调为绿色,但屯内建筑群间植物种类少、面积小,植物和建筑的相互映衬不明显体现,秋季季相植物偏少,植物群落观赏性较弱。(3)根据屯堡色彩的适应性与不足,提出色彩优化方案,延续了云山屯良好的绿色山水空间格局与军事防御特征明显的街巷格局,保护了构成古村山水格局特色的山体等自然环境要素,保护古村落的传统街巷纹理,保持古村格局特征和整体风貌,修复修补损毁严重的建筑,规整了叁合院、四合院的院落风貌,色彩显得更为和谐,维持了森林、农田的区域性状不改变,增强绿化管理,保持云山屯优美、富有意境的色彩景观,保持以GY、Y、YR为主色系、中高明度、中彩度为的屯堡村落色彩。同时增加灌草及色叶树种的配置比例,实现整齐有序的色彩空间,实现建筑群与自然环境色彩协调、富有层次感。通过人们的色彩景观评价可知,优化后村落色彩延续了屯堡村落素雅、明快、亲切、具有地域性的优势,并且较原有风貌更为丰富,在亲切感、塑造温馨的色彩氛围方面仍需加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屯堡村落论文参考文献

[1].艾林.基于意象理论的黔中屯堡村落解读——以云山屯为例[J].乡村科技.2019

[2].韩鑫.黔中喀斯特屯堡村落色彩特征及其发展策略研究[D].贵州大学.2019

[3].彭瑛.安顺屯堡村落保护与民宿产业发展路径探析[J].安顺学院学报.2018

[4].胡文兰.屯堡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研究——以贵州省安顺市鲍家屯为例[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5].殷清慧.屯堡土地伦理观对贵州村落土地利用的启示——以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屯村为例[J].安顺学院学报.2017

[6].陈洁,陈琛.浅论当下传统村落保护实践的特征与倾向——以贵州屯堡村落云山屯的保护实践为例[J].四川建筑.2015

[7].陈洪梅,赵爱克.黔中屯堡村落的城镇化发展探讨[J].山西建筑.2015

[8].袁承蔚,韦明顶,袁名松.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贵州屯堡文化村落的保护与开发[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9].石恪.屯堡婚俗的审美文化阐释——以屯堡村落时家屯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5

[10].陈洪梅.文化资源保护下的突变型屯堡村落发展规划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3

标签:;  ;  ;  

屯堡村落论文-艾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