酢浆草假尾孢菌论文-刘石

酢浆草假尾孢菌论文-刘石

导读:本文包含了酢浆草假尾孢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红花酢浆草,醉浆草假尾孢菌,毒素,提纯

酢浆草假尾孢菌论文文献综述

刘石[1](2010)在《酢浆草假尾孢毒素提取、纯化以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红花酢浆草(Oxalis corymbosa DC.prodr.)原产于美洲热带地区,现在是我国一种重要的入侵生物,具有极强的耐逆性、繁殖和生长能力,主要的繁殖方式为鳞茎繁殖。在中国的南方和北方均已经蔓延,对我国的粮食作物及辣椒、花生、大豆、西瓜等造成了严重的损害,部分地区的损失率到达100%。红花酢浆草对草坪的损害也很严重,在重庆北碚的结缕草草坪中,红花酢浆草已成为草坪杂草的优势种,全年的发生频度多数时期都在0.5以上。对红花酢浆草的防治,目前主要是化学防治。化学防治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杂草的发生,但是对环境的损害、污染是不可忽视的,甚至威胁到人类的健康。红花酢浆草叶斑病是红花酢浆草的一种重要病害,病斑中央部分呈现浅褐色,边缘呈现暗褐色,斑点周围具浅黄褐的晕圈,在重庆市发生严重,部分地区造成红花酢浆草的大面积死亡,具有作为生物除草剂的潜力。本试验目的是通过对红花酢浆草叶斑病致病菌的分离,产毒培养,毒素提取、纯化到高效液相色谱初步鉴定,为红花酢浆草叶斑病菌作为生物防治的生物农药生产菌提供一个可靠的依据。试验主要结果如下:在红花酢浆草叶斑病病发病期间,挑选典型病斑,分离病原菌。对所得到的菌株通过致病性测定确定菌株的致病力。结果显示分离得到的菌株SX-01-01的致病力最强。利用诱导产毒发酵液改良培养基Fries'3对分离得到的致病力较强菌株SX-01-01进行产毒发酵。从发酵培养第3天开始,发酵瓶中出现棕黄色菌丝小球。菌丝球的表面布满了小刺,小刺柔软,在培养基中能随着培养基摆动而摆动,基部韧性较差,容易脱落,小刺圆锥型,基部较宽,深褐色,顶端细,呈浅褐色。第9天菌丝球到达最大。经观察,菌丝球表面的小刺由菌丝组成,中间菌丝致密地缠绕形成小刺骨架,基部较宽而尖端纤细呈圆锥形,骨架向四周放射生长出松散的菌丝,对小刺骨架形成包围。菌丝球内部结构的显微照相显示,菌丝球表面菌丝致密,向内渐渐地变得稀疏,中心区域被培养液所占据,没有菌丝生长。对发酵液进行粗提,并进行离体叶片生物测定,结果显示酢浆草假尾孢菌SX-01-01菌株在液体培养基改良Fries'3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以后,可以产生对红花酢浆草有致毒作用的毒素物质。对发酵过程中各个时期的菌丝球直径进行测量,结果表明菌丝球在第8天直径达到最大9.61mm。从毒素在叶片上产生的褪绿斑直径的分析数据我们可以得出,在第9天毒素所产生的褪绿斑的直径达到最大20.24mm。菌丝球直径与毒素的产量的变化基本保持一致。对毒素进行粗提后,选用极性分别为0.01、3.40、4.40的石油醚、二氯甲烷、氯仿叁种萃取剂对毒素粗提液进行萃取,进一步提纯毒素。对萃取提纯的水相和油相分别进行生物测定,发现叁种萃取剂中二氯甲烷对该毒素的萃取效果最好。毒素产生之后,溶解于极性较大的水溶液中,经过萃取后,又能过溶于极性相对较小的二氯甲烷中,大分子物质不易容于水,而无机物又不能被有机溶剂萃取,所以发酵产生的溶于发酵液中的毒素物质是小分子有机物;在叁种萃取剂的萃取结果表明提取的毒素物质的极性在0.01和4,40之间,所以毒素的极性也较小。再对二氯甲烷萃取的油相进行色谱柱层析,得到9个分离合并瓶。分别对9个分离合并瓶进行生物测定,发现合并瓶3、4、8、9都对叶片有毒害作用,但是毒害能力不同,其中合并瓶8的毒害能力能力最强,其次是3、4,毒害能力最差的9号合并瓶。1、2、5、6、7合并瓶和CK没有出现褪绿现象。由实验结果得出,色谱柱层析对毒素起到分离作用,并且分离效果明显。合并瓶3、4、8、9中都含有对红花酢浆草有致毒作用的致毒物质,1、2、5、6、7合并瓶和CK中不含有对红花酢浆草的致毒物质。对合并瓶3、4、8、9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分别用6个波长进行测定,发现波长为200nm、220nm、300nm和320nm时,液谱的出峰数目都比250nm和270nm少,而波长为250nm的峰高比270nm低。所以选用试验波长270nm为含毒素分离瓶做液谱检测。各个分离瓶的色谱检测峰减去与CK出峰时间的检测峰即得出毒素可能的出峰时间。结果显示,分离瓶3中的毒素物质出峰时间可能是8.90min、9.60min,分离瓶4中的毒素物质出峰时间可能是7.10min、8.90min、9.60min,分离瓶8中的毒素物质出峰时间是3.70min、3.90min、3.95min、9.20min,分离瓶9中的毒素物质出峰时间可能是3.40min、7.90min、9.20min。因为分离瓶3和4与分离瓶8和9的液谱检测没有重复,所以可以推测得出,酢浆草假尾孢发酵液中含有两种或是两种以上的毒素。经过以上试验,进一步证明了酢浆草假尾孢菌具有潜在的生物除草剂活性,具有生防应用前景。试验得出了在实验室中对酢浆草假尾孢菌毒素的可行性分离的方法,把毒素开发为除草剂做好实验的基础工作。实验还得出,酢浆草假尾孢菌所产毒素是由两种或是两种以上的致毒物质,进一步为毒素的鉴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0-05-28)

刘石,肖崇刚,张永强[2](2009)在《红花酢浆草假尾孢菌毒素的分离提纯》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通过对红花酢浆草病原物酢浆草假尾孢菌(Pseudocercospora oxalidis Goh &Hsieh)发酵液的粗提液及萃取提纯液,进行该菌毒素的生物活性测定,以初步分析其活性及性质。研究结果显示:酢浆草假尾孢菌的毒素易溶于石油醚、氯仿、二氯甲烷3种有机溶剂,表明该菌的毒素极性较小,其中有机溶剂二氯甲烷对该菌毒素的萃取效果最佳。(本文来源于《粮食安全与植保科技创新》期刊2009-10-27)

袁希雷[3](2008)在《酢浆草假尾孢菌致病毒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对红花酢浆草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方法,化学除草剂尽管在解决全球的粮食危机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已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残毒污染,使得环境质量恶化,并威胁到人类自身的健康;另一方面,耐药性杂草种群上升和抗化学除草剂杂草的出现,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利用生防菌控制红花酢浆草的研究尚刚刚起步,但由于生物防治具有安全性高、持效期长、投入少等优点,因此该领域是极具潜力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调查发现,重庆市各地区红花酢浆草均有不同程度的叶斑病发生,部分地区极为严重,可造成红花酢浆草大面积枯死。研究表明造成红花酢浆草叶斑病病原菌为假尾孢属真菌——酢浆草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oxalidis Goh&Hsieh),系半知菌亚门假尾孢属,关于此属真菌目前的文献资料介绍较少。本文从以下五个部分对酢浆草假尾孢菌及该菌致病因子进行研究:一、筛选重庆地区的酢浆草假尾孢菌强致病力菌株;二、诱导筛选到的酢浆草假尾孢菌强致病菌株产生毒素,并进行毒素的生物活性测定以确定毒素的毒性;叁、探求提取酢浆草假尾孢菌产生毒素的条件及方法;四、对酢浆草假尾孢菌毒素的化学本质进行初步分析;五、研究酢浆草假尾孢菌毒素的稳定性及对主要作物的生物安全性测定。在红花酢浆草叶斑病发生期,分别到重庆叶斑病发生区采样,本试验总共分离到81个菌株。根据病情严重度分级标准和致病力强弱分化标准测定90个菌株(其中包括植物生态病理研究所提供9个菌株)致病力。结果表明:供试的90个菌株的致病力存在明显的差异。差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不同地区的菌株的致病力存在差异,采自北碚、沙坪坝、合川和万州等地区的菌株大部分具有较强的致病力,而采自九龙坡及荣昌的菌株大多数致病力弱;另一方面是同一地区不同菌株的致病力也存在一定差异性,在沙坪坝区采集到23个菌株中较强及强致病力菌株有12株,占一半以上,弱致病力菌株只有2株(YH-008-02,YH-028-01)。研究表明酢浆草假尾孢菌经体外培养可产生致病毒素。本试验使用的生物材料为红花酢浆草的离体叶片,采用了离体叶片针刺法和叶圆片浸渍法进行毒素生物活性测定。实验证明:酢浆草假尾孢菌毒素能使红花酢浆草叶片产生褪绿斑,说明该毒素对叶片具有致病作用,且毒素对叶片致病作用的强弱与毒素的浓度有显着相关性。两种生测方法相比较,针刺法不仅反应速度快、用量少,而且实验效果明显。本文研究了产毒时间、温度、通气量、光照、pH值、培养基等培养条件对酢浆草假尾孢菌产生毒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酢浆草假尾孢菌毒素的最佳产毒条件为:产毒时间达到15d后产毒量基本稳定,在20~25℃的温度范围内产毒能力最强,pH为6的偏酸条件与光照较少的条件有利于酢浆草假尾孢菌产生毒素,充分的营养物质和振荡条件也是菌丝生长和产生毒素的关键。本试验利用活性碳法、有机溶剂萃取法、硫酸铵分级沉淀法等叁种方法来提取酢浆草假尾孢菌毒素。实验表明:活性碳法提取到一定量毒素,但是结果不算很理想;有机溶剂萃确ü讨?极性较弱的有机溶剂萃取毒素的效果最差,有致病作用的毒素组分大部分都在水相中,说明该毒素化合物具有较高极性,而且是大分子化合物;硫酸铵分级沉淀法适合分离该菌的毒素,硫酸铵的饱和度为90%时提取效果最好。对酢浆草假尾孢菌毒素的缓冲液透析结果表明,该毒素为大分子化合物,结果与有机溶剂萃取结果一致。病菌毒素中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蛋白含量为137.2μg/mL,可溶性糖含量为20.52μg/mL。据此初步认为酢浆草假尾孢菌毒素为糖蛋白,主要成分为蛋白质。试验证明:酢浆草假尾孢菌毒素对于除大豆和番茄外各测试作物具有安全性;酢浆草假尾孢菌毒素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可以存放于室温或者冷藏;且该毒素在pn值为4.0~11.0的酸碱度范围内的致病活性差异性不显着,从而排除了含毒滤液毒性是由溶液的酸度所致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8-05-20)

袁希雷,肖崇刚,赵猛,孙艳[4](2007)在《红花酢浆草假尾孢菌毒素生物活性测定及产生条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红花酢浆草假尾孢菌毒素的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所产毒素对红花酢浆草叶片具有毒性。研究显示,有利于该菌产毒的适宜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6,培养时间为15~18天,黑暗条件并充分振荡有利于产毒。(本文来源于《庆祝重庆市植物保护学会成立10周年暨植保科技论坛论文集》期刊2007-12-01)

酢浆草假尾孢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试验通过对红花酢浆草病原物酢浆草假尾孢菌(Pseudocercospora oxalidis Goh &Hsieh)发酵液的粗提液及萃取提纯液,进行该菌毒素的生物活性测定,以初步分析其活性及性质。研究结果显示:酢浆草假尾孢菌的毒素易溶于石油醚、氯仿、二氯甲烷3种有机溶剂,表明该菌的毒素极性较小,其中有机溶剂二氯甲烷对该菌毒素的萃取效果最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酢浆草假尾孢菌论文参考文献

[1].刘石.酢浆草假尾孢毒素提取、纯化以及鉴定[D].西南大学.2010

[2].刘石,肖崇刚,张永强.红花酢浆草假尾孢菌毒素的分离提纯[C].粮食安全与植保科技创新.2009

[3].袁希雷.酢浆草假尾孢菌致病毒素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8

[4].袁希雷,肖崇刚,赵猛,孙艳.红花酢浆草假尾孢菌毒素生物活性测定及产生条件研究[C].庆祝重庆市植物保护学会成立10周年暨植保科技论坛论文集.2007

标签:;  ;  ;  ;  

酢浆草假尾孢菌论文-刘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