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际互动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求助者,合理情绪疗法,咨询师,人际互动模式
人际互动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李小鹰,杨怡[1](2019)在《一例人际互动模式的个案咨询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针对一起职场人际互动模式的个案做出的辅导。求助者有追求完美、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在职场中受挫,辞职后,长时间不能恢复工作,使自己生活、事业陷入困境。报告者采用合理情绪疗法、结合精神分析的思维方法,使求助者改变对其挫折的认识,从而达到改善其情绪状况的目的。1个案情况介绍求助者:某男,叁十五岁,汉族,已婚。家庭背景:父母只要求孩子搞好自己的学习,其他的有家长负责。有一姐姐,常常帮他。求助者学习成绩好,是个典型的IT男。某知名高校毕业后,到某网络公司工作,又很快被提拔为副总。(本文来源于《知识文库》期刊2019年03期)
唐晓勇,张建东[2](2018)在《城市社区“微治理”与社区人际互动模式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治理"是面向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主渠道"畅通而"微循环"不畅的实践困境而提出,旨在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联动的新型社区治理模式。该模式通过小微治理单元的创设和群团组织的孵化,为居民"自下而上"充分参与公共事务治理,进而激发自治活力和提升自治能力提供了可能性路径。其显着的结构特征包括:治理单元向下延伸,以"微党建"为引领,以居民个性需求为导向,以居民再组织化为牵引,过程的精细化及程序的合法性。在"微治理"实践进程中,小微型治理结构打破了社区成员间的陌生人状态,形塑了一种全新的小微多样社区人际交往形式——"微交往"。"微交往"促进了社区居民人际互动类型的多样化,形成了城市社区以"微"为特色的多中心网状人际互动模式。(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孙小晨[3](2018)在《95后大学生人际互动过程与模式分析——基于微信民族志研究范式》一文中研究指出95后大学生是高校学生主群体,也是"网络一代"的主力军,了解95后大学生的人际互动过程与模式,走进95后大学生"微生活",是新时代"微思政"的应有之义。研究采用微信民族志研究范式,以符号互动论为理论视野,对95后大学生"微生活"中人际互动过程与模式进行"深描"。研究发现,95后大学生人际互动过程呈现出如下特点:互动言说方式的"情境定义",互动内容的"多样性"与"个体化",互动行为的"多元共生"。继而从互动主体、互动机制、互动因素对人际互动模式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丽水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摆冰[4](2018)在《互动模式下小组工作提升城市贫困家庭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我国城市贫困家庭数量不断增多,贫困家庭存在的各类资源缺乏等特点,会给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带去种种问题,人际交往便是贫困家庭青少年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尤其对在城市环境中成长的贫困家庭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为了更好地了解城市贫困家庭青少年的成长发展状况,也为了更好地将社会工作运用于我国城市贫困家庭青少年这一群体,本次研究采用了小组工作方法,针对武汉市Y区某初级中学里的贫困家庭青少年开展服务,目的是提升城市贫困家庭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服务地点为武汉市Y区某初级中学,具体来说是从初二班级21名同学中选取6名人际交往能力明显不足,且属于城市贫困家庭的青少年作为服务对象,以互动模式下的小组工作方法对小组成员展开服务,运用笔者自行设计的一般人际交往能力自测量表对服务对象展开前测与后测,该量表中的问题是围绕人际交往能力的叁个方面(即交往意愿、交往行为和关系处理技巧)进行设计的,在服务结束后通过对比分析量表前后测数据,并结合参与式观察法、半结构式访谈法的记录内容来评估介入效果,最后简单总结互动模式下小组工作介入城市贫困家庭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结论,并总结通过本次实务活动所产生的思考。本次研究所得主要结论如下:从评估结果上来看,小组成员在人际交往能力的两个维度上,即交往意愿和交往行为方面有一定提升和改善,但在处理身边关系技巧的维度上几乎没有提升效果;从个人发展上来看,小组工作能够为城市贫困家庭青少年提供构建人际关系网络的机会,为培养其更多的兴趣爱好创造条件;从社会工作专业层面来看,社会工作有助于弥补传统说教式学校教育的不足,弥补城市贫困家庭青少年家庭教育缺失的漏洞,更好的关注到这一群体的成长问题,更好地照顾到其更高层次的需求。但是,本次研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一是活动缺乏连续性。二是活动时间不充裕,地点受限。叁是笔者自身能力有限,服务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服务所得结论的科学性和可复制性也有待于进一步确定。(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孙巧丽[5](2018)在《互动模式在学龄早期独生子女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中的实务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学龄早期独生子女由于物质基础、思想观念、个性特征与行为等多方面因素存在人际交往困境,一度被称为是“问题儿童”。学龄早期独生子女面临着学习与发展新的人际交往关系的双重压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对其成长发展影响重大。目前已有研究中有大量关于儿童期独生子女人际交往的现状与理论性对策,却极少有摒弃“问题”视角,运用互动模式的实务研究。据此,本文对互动模式在提升学龄早期独生子女人际交往能力中的实务运用进行探索,通过多种方法评估成效,为后续干预学龄早期独生子女人际交往能力提供实证支持与实务经验。本研究将人际交往能力操作化为人际知觉维度、人际调控维度与人际沟通维度叁个方面,综合运用实地研究法的观察和访谈法以及实验法中的单组前后测方法收集资料。在武汉市Q青少年宫四个月的实习中,笔者通过初步访谈与观察法筛选出12名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访谈与测量,最终确定8名小组成员,得出其在人际人际知觉、人际调控与人际沟通叁方面均存在困境。本文依据系统理论、场域理论、“镜中我”理论以及符号互动论等理论基础,运用互动模式的方法和技巧设计六次小组活动,培养自主、互惠的小组动力,构筑小组支持系统,改善人际交往能力。研究结果显示:人际知觉上组员的人际交往能力各维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以人际知觉与人际调控维度最为明显,人际沟通维度改观不大,与小组介入重点一致。具体评估发现:“小鬼犯了错”与“小鬼大秘密”有利于组员树立理性人际知觉能力;“快乐光头强”有利于组员提升人际调控能力,但“微笑魔法棒”却因逻辑欠连贯与形式呆板而影响活动效果;“交际小剧院”在促进人际交往技巧的综合运用上效果显着,但人际沟通单一维度收效甚微。综上所述,本次小组介入总体确有一定成效,实务运用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为互动模式的本土化做出了一定努力。(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期刊2018-03-14)
王先旭[6](2017)在《网络人际互动模式在高中新媒体艺术教学中的应用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适应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教育部在我国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和美术教科书中都增设了新媒体艺术教育内容,但是我国当前的高中新媒体艺术教学课程具体情况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重点针对高中新媒体艺术教学手法单一的问题提出解决之道。首先,通过探究网络人际互动模式运用在新媒体艺术教学之理论研究:教师在新媒体艺术教学演示或示范环节利用在网络互动平台进行直播式教学;教师通过现有专业网站对学生进行作品欣赏教学和作品展示;教师利用网络人际互动机制对学生学习情况做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评价。其次,并进行实际教学实验,记录分析教学过程。最终实验结果得出,将网络人际互动模式应用于新媒体艺术教学之中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可作为教师教学方式的有效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7-06-23)
苏柯玛[7](2016)在《创建新的人际互动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数据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种新的"自然资源",是一个新的竞争性优势。过去的100多年,IBM一直处在改变生活方式的前沿,直到2015年,IBM公司在美国已经连续23年保有专利数量第一。取得这样的成果是因为我们看到叁大变革,正在改变着整个IT产业,改变着我们的客户,也改变着IBM自身。第一个转变与数据相关。可以说,数据现在已变成了一个新的"自然资源",变成了一个竞争性的优势。(本文来源于《支点》期刊2016年07期)
许涛,于海,穆庆夏[8](2015)在《网络新媒体下如何构建高校思政教育模式——从人际互动视角看》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新媒体是指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体系支撑下的媒体形态,主要包括网站、微博、电子杂志、电子报纸等。网络新媒体以其信息的丰富性、传播的迅速性、形式的多样性、功能的多重性等特点在当代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青少年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产生了多重影响。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社会,积极地对高校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保证高校人才培养按照社会主义方向进行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网络新媒体的(本文来源于《学习月刊》期刊2015年16期)
[9](2015)在《欧文亚龙人际互动模式的团体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一个人口密度大,以家庭为单位,人际间互动稠密,在近代与现代历史动荡,人的内心具有许多创伤的高速发展中的国家。2008年,北京友谊医院神经科的柏晓利大夫眼见每日剧增的门诊病人,只能得到医生15到20分钟的问诊时间,不觉心中沉重。那时,欧文亚龙的心理小说正在中国流行,亚龙的文笔亲切、流畅,让艰涩的心理学理念在具有悬念的情结里有条理地展开。其中一本《叔本华的治疗》写的是人际互动模式的团体治疗,这引起了柏晓利大夫的深切关注。她有一个心愿:如果让这个治疗模式,有系统地在中国发展起来,那该多好啊!他的好朋友孙立哲听到了柏大夫的心声,雷厉风行地付诸行动,让亚龙与柏大夫有了一次在网络视频上通话的机会。就这样,在2008年的秋季,由美国欧文亚龙执行院长朱瑟琳代表亚龙,来到北京,正式开始了把亚龙人际互动模式的团体治疗带入中国的系统培训。此后,每年两次,朱瑟琳在秋季,莫林在春季,两位老师代表欧文亚龙来中国进行中高级班的系统培训,一直到2015年,已经在系统中培养出了七位受认证的团体督导师与二十八位受认证的团体治疗师或咨询师。七年的成绩,可窥见整个系统对质量的严格把关与高标准的技术要求。这距离体系培训的目标——培养出一千位受认证的团体治疗师或咨询师,依然任重而道远。(本文来源于《第八次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5-08-20)
唐金杰[10](2015)在《微信朋友圈的人际互动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来,在手机客户端的使用过程中,微博、论坛等使用频率降低,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成为人们的挚爱。而且,在微信的使用过程中,微信朋友圈日益成为备受欢迎的插件,使用朋友圈的用户越来越多。针对人们对朋友圈如此亲睐的现象,学者们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但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传播学、经济学等领域,社会学方面对于朋友圈的研究仍属凤毛麟角,仅有部分学者从社会资本及社会网络的角度对朋友圈进行了分析。因此,本研究尝试以符号互动论为理论基础,针对微信朋友圈的人际互动模式以及它对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并且尝试对新的生活方式带来的新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本研究主要运用虚拟田野调查的方法,并借助半结构化访谈法来收集相关的一手资料。一方面采用虚拟田野调查的方法来观察33位在校大学生近十个月内在微信朋友圈中的各类状态信息,另一方面在必要的时候借助半结构访谈的方法对选取的样本进行访谈。经过不懈努力,共收集到有效资料3万余字,为后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文本素材。本研究以符号互动论作为理论基础,借助收集到的相关的文本资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微信朋友圈的人际互动模式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研究。首先,分析了朋友圈人际互动的过程与类型。朋友圈中的人际互动实质上属于布鲁默所强调的符号互动,用户主要借助文字、表情符号、数字符号等来实现彼此的交流与沟通。实际上,朋友圈用户经历了刺激—解释—反应这样一个人际互动过程。此外,通过深入的观察与研究,发现朋友圈用户之间的人际互动主要包括与同龄人间的互动、与父母亲戚间的互动、与老师间的互动叁种类型。其次,本研究深入探究了朋友圈人际互动的模式。按照朋友圈人际互动表现出的中心特征以及结构形状,将朋友圈人际互动的模式划分为两两互动模式、单中心形状互动模式、多中心网状互动模式叁种类型。而且详细分析了每种互动模式表现出的具体特征,建构出了每种人际互动模式的相应模式图。最后,剖析了微信朋友圈的人际互动与微生活之间的关系。朋友圈的人际互动实质上代表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产生,它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表达方式、社交方式以及信息传播方式,促进了微生活的兴起。(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5-07-01)
人际互动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微治理"是面向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主渠道"畅通而"微循环"不畅的实践困境而提出,旨在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联动的新型社区治理模式。该模式通过小微治理单元的创设和群团组织的孵化,为居民"自下而上"充分参与公共事务治理,进而激发自治活力和提升自治能力提供了可能性路径。其显着的结构特征包括:治理单元向下延伸,以"微党建"为引领,以居民个性需求为导向,以居民再组织化为牵引,过程的精细化及程序的合法性。在"微治理"实践进程中,小微型治理结构打破了社区成员间的陌生人状态,形塑了一种全新的小微多样社区人际交往形式——"微交往"。"微交往"促进了社区居民人际互动类型的多样化,形成了城市社区以"微"为特色的多中心网状人际互动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际互动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李小鹰,杨怡.一例人际互动模式的个案咨询报告[J].知识文库.2019
[2].唐晓勇,张建东.城市社区“微治理”与社区人际互动模式转向[J].社会科学.2018
[3].孙小晨.95后大学生人际互动过程与模式分析——基于微信民族志研究范式[J].丽水学院学报.2018
[4].摆冰.互动模式下小组工作提升城市贫困家庭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
[5].孙巧丽.互动模式在学龄早期独生子女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中的实务运用[D].中南民族大学.2018
[6].王先旭.网络人际互动模式在高中新媒体艺术教学中的应用探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7
[7].苏柯玛.创建新的人际互动模式[J].支点.2016
[8].许涛,于海,穆庆夏.网络新媒体下如何构建高校思政教育模式——从人际互动视角看[J].学习月刊.2015
[9]..欧文亚龙人际互动模式的团体治疗[C].第八次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5
[10].唐金杰.微信朋友圈的人际互动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