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活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6例(论文文献综述)
成茂源[1](2020)在《基于“主客交”学说研究加减三甲散对肝纤维化大鼠WNT/β-catenin通路和lncRNA及mRNA表达谱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加减三甲散干预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的效果以及对WNT/β-catenin通路的影响,并从lnc RNA和m RNA角度揭示其作用机制,丰富“主客交”学说的现代生物学内涵。方法:1.实验一:SPF级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1号方组(加减三甲散1号方组)、2号方组(加减三甲散2号方组)、阳性对照组(秋水仙碱组)。常规喂养7d,模型组、1号方组、2号方组、阳性对照组采用皮下注射四氯化碳油剂的方法制造肝纤维化大鼠模型。造模同时各组均灌胃干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予以超纯水灌胃,1号方组予以加减三甲散全方灌胃,2号方组以去穿山甲的加减三甲散2号方灌胃,阳性对照组予以秋水仙碱液灌胃。56d后麻醉大鼠,取心尖血和肝脏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检测血清ALT、AST。Western blot法检测空白对照组、模型组、1号方组、阳性对照组WNT2、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量。2.实验二:SPF级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秋水仙碱组)。常规喂养7d,模型组、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采用皮下注射四氯化碳油的方式剂制造肝纤维化大鼠模型。造模同时各组均灌胃干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予以超纯水灌胃,加减三甲散组予以加减三甲散全方灌胃,阳性对照组予以秋水仙碱液灌胃。56d后麻醉大鼠,取心尖血和肝脏组织。HE和MASSON染色观察病理形态,ELISA法检测血清HA、LN、PCⅢ、CIV浓度。高通量二代测序法检测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加减三甲散组大鼠肝组织lnc RNA和m RNA表达谱。结果:1.病理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实验一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1号方组、2号方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增大(P﹤0.01);与模型组比较,1号方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减轻,差异显着(P﹤0.01),2号方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1号方组比较,2号方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加重(P﹤0.01)。实验二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增大(P﹤0.01);与模型组相比,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减轻,差异显着(P﹤0.01);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ASSON染色光镜下观察,实验二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增大(P﹤0.01),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增大(P﹤0.05);与模型组比较,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P﹤0.01);与加减三甲散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肝纤维化程度相当,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肝功能指标:实验一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1号方组、2号方组大鼠血清中ALT、AST水平显着升高(P﹤0.01),阳性对照组大鼠ALT、AST水平相当,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1号方组、2号方组、阳性对照组大鼠ALT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1号方组、2号方组大鼠AST水平降低(P﹤0.05),阳性对照组大鼠AST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1号方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大鼠血清中AST水平显着降低(P﹤0.01)。3.信号通路指标:实验一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组织WNT2、β-catenin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GSK-3β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1号方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WNT2、β-catenin、GSK-3β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4.肝纤维化指标:实验二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HA、LN、PCⅢ、CⅣ浓度均显着增大(P﹤0.01)。与模型组相比,加减三甲散组大鼠血清中HA浓度增大,差异明显(P﹤0.05)。与模型组相比,加减三甲散组大鼠血清中LN、PCⅢ、CⅣ浓度减小(P﹤0.05)。加减三甲散组与阳性对照组大鼠血清中HA、LN、PCⅢ、CⅣ浓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测序结果:实验二中,预测出新的lncRNA1976条。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差异Inc RNA基因共340个(187个上调,153个下调)。空白对照组与加减三甲散组差异Inc RNA基因251个(上调139个,下调112个)。模型组与加减三甲散组差异Inc RNA基因93个(上调48个,45下调)。差异lnc RNA靶基因共同功能主要为:自然杀伤细胞介导免疫,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调控等。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差异m RNA基因1635个(上调1451个,下调184个),模型组与加减三甲散组得到差异m RNA基因80个(上调39个,下调41个),空白对照组与加减三甲散组得到差异m RNA基因80个(上调39个,下调41个)。空白对照组、加减三甲散组和模型组m RNA差异基因共同途径为:PPAR信号通路。结论:1.采用四氯化碳诱导法可成功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2.加减三甲散1号方减轻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程度的效果好于去除穿山甲的加减三甲散2号方。3.加减三甲散(加减三甲散1号方)改善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程度不经过WNT/β-catenin通路作用。4.加减三甲散改变肝纤维化模型大鼠lnc RNA和m RNA的表达谱,这可能是加减三甲散改善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程度的部分作用机制。
罗明理[2](2020)在《解郁合欢汤加减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抑郁症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已成为影响全世界约3.5亿~4亿人的严重健康问题。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特点是乙肝病毒感染呈现慢性持续性病程长,肝脏炎症反复发作,形成肝功能不可逆损害。目前尚无法彻底根治,现有药物仅能抑制病毒复制,需要长期治疗,并存在停药后再发的风险,且患者肝脏长期处于炎症刺激下易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者有发展至肝癌的风险。患者因病情反复,病程迁延,长期用药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同时恐惧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及担心肝炎的传染等因素也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精神压力,致使相当数量的患者存在各种心理障碍,较多表现为以焦虑抑郁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合并抑郁状态的问题也将成为治疗乙肝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目的:通过观察解郁合欢汤加减治疗CHB合并抑郁症患者SDS评分、慢性肝病问卷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的疗效及用药安全性,探索解郁合欢汤加减在CHB合并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为患者提供有效的中医药治疗选择,为今后探讨该类患者的中医治疗的组方思路及用药选择提供新的思路,为后续药理研究做铺垫。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选取于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门诊就诊的27例CHB合并抑郁症患者,给予解郁合欢汤加减中药口服治疗4周,对患者治疗前后SDS评分、慢性肝病问卷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进行评价,分析解郁合欢汤加减的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结果:在对患者抑郁程度的评价方面,患者SD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患者生存质量的评价方面,患者慢性肝病问卷评分总分及腹部症状(AS)、乏力(FA)、活动(AC)、情感功能(EF)、焦虑(WO)五个维度评分较前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症状(SS)维度评分治疗前后评分未产生统计学差异;在中医证候积分方面,经治疗后患者肝郁主症即胁胀、情致抑郁、善太息的症状改善明显,具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总有效率80%,兼症方面,治疗后患者胸闷、腹胀、纳差、乏力、便溏、失眠多梦症状评分明显下降,其改善程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嗳气、嘈杂吞酸、口干口苦症状评分未发现统计学差异。结论:解郁合欢汤加减可以改善患者SDS抑郁评分及慢性肝病问卷评分,对患者肝郁的主要症状有明显改善效果,对部分兼症也具有明显疗效。表明解郁合欢汤加减对于改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状态有一定疗效,且能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甘小金[3](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王子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辨证与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统称为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是育龄期女性的常见病、难治病。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优势,但各中医妇科专家对该病的认识和用药特点不尽相同。王子瑜教授耕耘中医妇科临床、教学、科研70余年,治疗该病的疗效显着,其辨证论治和遣方用药独具个人特色,亟待研究并总结。目的在数据挖掘和文献总结的前提下,探讨王老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的辨证和用药规律,为中医同道提供些许临床经验。方法1辨证规律研究收集2005-2015年间王老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病例150例,采用SPSS24.0及Weka3.9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贝叶斯网络分析;王老学术继承人参与统计和讨论结果的全过程,即人机结合模式。2用药规律研究收集王老2005-2015年间王老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的中药处方502个,采用SPSS 24.0软件、SPSS Modeler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合王子瑜教授学术继承人的访谈结果,对结果进行筛选并解析。结果1辨证规律研究150份病例共收集61项症状、10种舌象、9种脉象,常见症状为小腹疼痛、经色暗红、血块偏少、腰部酸痛、经前经期乳房胀痛、小腹坠胀、经量偏少、经量偏多、肛门坠胀、经色鲜红,常见舌象为舌色暗红、舌色暗淡,常见脉象为弦脉、细脉;最多见的证候为肾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血瘀是所有病例均有的证候要素,肾虚、肝郁、气滞、血瘀形成的证候要素组合占71.33%;贝叶斯网络对寒凝、湿热、气滞、肝郁、肾虚的分类识别率分别为94.67%、90.67%、86%、82.67%、77.33%;并量化各症状对证素的贡献度,从而分出主症与次症:寒凝证的主症为经色暗红、经期恶心呕吐、小腹凉、经期冷汗、肢冷,湿热证的主症为白带色黄、舌质胖大,气滞的主症为经前经期乳房胀痛、舌质胖大、舌色暗红,肝郁的主症为经前经期乳房胀痛、脉弦,肾虚的主症为腰部酸痛、脉弦、脉细。2用药规律研究203例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患者共就诊493次,中药处方502个,共涉及131味中药,药物总使用频次6100次,高频次(≥40次)中药有35味;共使用中成药13种。王老常用中药有当归、赤芍、丹参、香附、元胡、没药、莪术、白芍、益母草、蒲黄,常用中成药是乌丹丸,使用人次占比50.49%。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青皮-陈皮,桂枝-桃仁,蒲黄-五灵脂等3组药对间距为1,关系最为紧密;采取人机结合方法将高频次中药分为10类,C1:青皮、陈皮;C2:桂枝、桃仁、炮甲、三七;C3:柴胡、橘核;C4:吴茱萸、小茴香、肉桂、细辛、乌药;C5:山药、山萸肉、党参、杜仲、黄芪、茯苓;C6:莪术、三棱、石见穿、荔枝核;C7:白芍、熟地、川芎;C8:香附、益母草;C9:蒲黄、五灵脂、元胡、没药;C10:当归、赤芍、丹参。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已知药对当归-赤芍、当归-白芍、当归-赤芍-白芍、莪术-三棱、蒲黄-五灵脂及元胡-没药的支持度都在25%以上,置信度均在88%以上;青皮-陈皮、乌药-小茴香、乌药-吴茱萸、香附-益母草等4组药对与聚类分析结果(C1、C4、C8)相符,山萸肉-山药-熟地具备药串关系。结论王老以瘀血阻滞胞宫、冲任为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的核心病机,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肾虚血瘀、气滞血瘀是临床常见证候,肾虚、肝郁、气滞、血瘀是该病常见证候要素;贝叶斯网络对寒凝、湿热、肝郁、气滞的识别率较高,主症与临床实际情况部分相符。.治疗方面,王老以活血消症为核心治法,其中又以活血为要,活血有补肾活血、行气活血、益气养血活血、温经活血等不同,消症有破血消症、软坚散结之别;用药具有攻补兼施、忌过攻伐、药味精简、效专力宏、分期施药等特点;常用中药有当归、赤芍、丹参、香附、元胡、没药、莪术、白芍、益母草、蒲黄等;常用乌丹丸配伍汤剂口服;常用药对、药串有①当归-赤芍、②当归-白芍、③当归-赤芍-白芍、④莪术-三棱、⑤蒲黄-五灵脂、⑥元胡-没药,⑦香附-益母草、⑧乌药-小茴香、⑨乌药-吴茱萸、⑩青皮-陈皮、(11)山萸肉-山药-熟地、(12)柴胡-橘核、(13)桂枝-桃仁。
封永莉[4](2020)在《替加环素人血浆浓度测定及其疗效与ADR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替加环素作为临床抗细菌的最后一道防线,随着近年来其疗效争议不断且耐药与不良反应(ADR)报道日益增加,本研究旨在探索重症感染患者基本资料、生理病理资料、替加环素血浆药物总浓度与游离药物浓度与患者使用替加环素疗效与ADR的相关性,为重症感染患者使用替加环素提供合理用药参考。方法:1.分别建立HPLC-MS/MS法、超滤离心结合HPLC-MS/MS法测定替加环素血浆药物总浓度与游离药物浓度方法,同时进行方法学考察。2.纳入符合标准的某三级甲等医院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期间使用替加环素的重症感染患者,收集患者基本资料、生理病理资料、替加环素血浆药物总浓度与游离药物浓度检测结果以及使用替加环素疗效与ADR,使用SAS 9.2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1.方法均符合体内药物分析要求,替加环素血浆药物总浓度的标准曲线方程为:Y=0.00314 X-0.00231(r2=0.9997),在20-12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替加环素血浆游离药物浓度的标准曲线方程为:Y=0.00636 X+0.0092(r2=0.9998),在3.6-36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2.纳入54例重症感染患者,均来自血液内科,男25例,女29例。平均替加环素血浆药物总浓度(128.5±57.6)ng/mL,平均替加环素血浆游离药物浓度(8.31±7.55)ng/mL。最终治疗有效31例,无效23例,18例患者出现替加环素ADR。3.替加环素疗效与患者的年龄(P=0.0021)、伴有心血管相关疾病(P=0.0001)、处于病危(P=0.0128)、替加环素血浆药物总浓度(P<0.0001)显着相关。替加环素ADR与患者的性别(P=0.0121)、处于病危(P=0.0157)、替加环素剂量(P=0.0169)、总蛋白变化(P=0.0161)显着相关。结论:1.本研究成功建立了替加环素血浆药物总浓度与游离药物浓度检测方法。2.临床应关注老年、伴有心血管相关疾病以及合并其它基础疾病、病危患者使用替加环素的疗效,警惕女性、使用高剂量替加环素、病危患者使用替加环素发生ADR。3.建议重症患者替加环素稳态血浆药物总浓度维持在85-150 ng/mL范围内,此时疗效较好,而游离药物浓度对患者的疗效以及ADR并无提示作用。
舒格拉·哈比丁[5](2016)在《中药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预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中药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48周疗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筛选出其中与48周疗效相关的预测因素,并对其预测价值进行评价,为临床上治疗结局疗效的预测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依据。方法:以“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慢性乙型肝炎证候规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ALT≥2×ULN部分)”的560例病例资料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1.采用卡方检验的的方法,对FAS数据集人群总体以及试验组、对照组分别进行基线、治疗12周、治疗24周对应的ALT、HBV DNA、HBeAg等指标对48周HBeAg转阴、HBeAg血清学转换、HBV DNA转阴以及完全应答情况等治疗结局影响的分析。2.对HBeAg转阴、未转阴人群特点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得出各时点48周HBeAg转阴或者血清学转换的可预测比率。采用秩和检验的方法对试验对照组、HBeAg转阴、未转阴人群,各时点HBeAg、ALT进行分析。3.应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分析中药干预与否、是否母婴传播、性别、年龄、基线ALT、基线HBeAg及基线HBV DNA水平、治疗12周相关指标、治疗24周相关指标、基线到治疗12周或24HBeAg下降幅度等对于疗效结局(包括48周HBeAg转阴、HBeAg血清学转换、HBV DNA转阴和完全应答)的影响,筛选出与疗效结局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4.应用ROC曲线分析法,对Logistic分析筛选出的影响因素进行预测价值的评价,得出疗效预测能力较强的预测因素及模型。结果:1.在治疗前基线高水平ALT、低水平HBV DNA载量、低水平HBeAg、治疗12或24周发生ALT复常、HBV DNA转阴、HBeAg转阴的患者在治疗结束时能得到更好的疗效。2.无论FAS人群总体、试验组还是对照组,12至24周HBeAg转阴人数占48周HBeAg总转阴人数的率、HBeAg转阴人数占48周HBeAg总血清学转换人数的率有升高趋势;治疗早期获得HBeAg转阴人群治疗至48周HBeAg保持转阴率、血清学转换率高于其他时点,试验组HBeAg保持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试验组低于对照组;试验组、对照组在治疗12周、24周、36周ALT上、治疗12周HBeAg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周 HBeAg转阴、未转阴人群在各时点ALT、HBeAg水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影响HBeAg转阴的独立因素有中药干预、非母婴传播、基线HBeAg低水平、治疗12周ALT复常、治疗24周HBV DNA转阴以及基线到治疗12周或24HBeAg下降幅度大等;影响HBeAg血清学转换的独立因素有使用中药干预、非母婴传播、基线HBeAg低水平、治疗12周ALT复常、治疗24周HBV DNA转阴以及基线到治疗12周或24周HBeAg下降幅度大等;影响HBV DNA转阴的独立因素有基线高ALT水平、低水平的HBeAg、低水平的HBV DNA、治疗12周或24周ALT复常以及基线到治疗12周或24周HBeAg下降幅度大等;影响完全应答的独立因素有年龄低、基线低水平的HBeAg、治疗24周ALT复常、治疗24周HBV DNA转阴以及基线到治疗12周或24HBeAg下降幅度大等。4.中药干预与否、基线HBeAg水平,治疗12周ALT、治疗24周HBV DNA、基线到治疗12周HBeAg下降幅度,对48周HBeAg转阴有预测价值;基线HBeAg水平、治疗12周ALT、治疗24周HBV DNA、基线到治疗12周HBeAg下降幅度,对48周HBeAg血清学转换有预测价值;基线HBV DNA水平、基线HBeAg水平、基线ALT水平、治疗12或24周ALT、基线到治疗12周或24周HBeAg下降幅度,对48周HBV DNA转阴有的预测价值;年龄、基线HBeAg水平、基线到治疗12周HBeAg下降幅度、治疗24周HBV DNA、治疗24周ALT,对48周完全应答有预测价值。结论:①无论试验组还是对照组,基线高水平ALT、低水平HBV DNA、低水平HBeAg可作为48周HBeAg、HBV DNA双转阴的有利预测因素。②无论试验组还是对照组,12周或24周发生ALT复常、HBV DNA转阴、HBeAg转阴的患者在治疗结束时容易获得更好的疗效。③趋势上,治疗早期获得HBeAg转阴人群治疗至48周HBeAg保持转阴率高于其他时点,中药干预组HBeAg保持转阴率高于对照组。④中药干预在48周HBeAg转阴方面疗效优于单纯用阿德福韦酯治疗。⑤中药干预与否是48周HBeAg转阴重要的预测因素,此外母婴传播、年龄,基线ALT、HBeAg以及HBV DNA水平、治疗12周或24周的ALT、HBeAg、HBV DNA以及HBeAg下降幅度等是结局疗效的重要预测因素,其中治疗12周或24周的HBeAg为较好的预测因素。⑥多因素联合的预测模型的预测价值优于单因素预测价值。治疗24周指标整体的预测价值高于治疗12周指标的预测价值,但考虑到临床上的治疗时限问题,12周治疗早期的疗效预测更具有临床实用价值。⑦治疗12周年龄<30.5岁(针对于本研究18~65岁人群)、基线HBeAg水平<547.950 S/CO时,HBeAg水平12周下降幅度差值>0.31,48周更可能实现完全应答。⑧治疗24周年龄<30.5岁(针对于本研究18~65岁人群)、基线 HBeAg<547.950 S/CO、治疗 24 周 ALT<51.2IU/L,治疗 24 周 HBV DNA<3.7log10IU/ml的患者48周更可能实现完全应答。
马卫国[6](2007)在《拉米夫定联合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拉米夫定联合双虎清肝颗粒和乙肝益气解郁冲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对中医药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方法,共纳入病例278例,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40例,对照组138例。治疗组联合服用拉米夫定和双虎清肝颗粒以及乙肝益气解郁冲剂;对照组服用拉米夫定和双虎清肝颗粒模拟剂以及乙肝益气解郁冲剂模拟剂。给药方法:拉米夫定100mg,口服,1/d;双虎清肝颗粒1袋(12g)/次,3/d;乙肝益气解郁冲剂1袋(10g)/次,3/d。观察周期48周,每12周复查1次。观察指标包括:病毒血清学指标、病毒核酸指标、生化指标、免疫学指标、中医症状及证候、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表、慢性肝病量表。结果:(1)病毒血清学应答:治疗24周时,治疗组HBeAg阴转率为28.3%,对照组为27.1%(P>0.05)。治疗组HBeAg/HBeAb转换率为20.8%,对照组为20.3%,无显着性差异(P=0.925)。治疗48周时,治疗组HBeAg阴转率为27.1%,对照组为16.7%,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34)(PP)。经意向性分析(ITT),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89)。治疗组HBeAg/HBeAb转换率为28.0%,对照组为17.7%,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87)(PP)。(2)病毒核酸应答:治疗24周时,治疗组DNA完全应答率为75.5%,部分应答率为11.2%,无应答率为13.3%;对照组完全应答率为68.8%,部分应答率为13.5%,无应答率为17.7%,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288)。治疗48周时,治疗组DNA完全应答率为57.1%,部分应答率为18.6%,无应答率为24.3%;对照组完全应答率为55.8%,部分应答率为18.2%,无应答率为26.0%,两组亦无显着性差异(P=0.842)。在病毒核酸阴转率方面,治疗组在24周时DNA阴转率高于对照组75.5% vs 68.8%。48周时为57.1% vs55.8%。(3)生化应答:治疗组3、6、9和12月时ALT复常率分别地为53.8%、73.0%、80.7%、69.1%;对照组分别为54.2%、66.7%、64.8%、67.9%,治疗组在6个月、9个月时ALT复常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其中9个月时两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7)。(4)联合应答:治疗24周时,治疗组完全应答12.8%,部分应答80.8%,无应答6.4%;对照组完全应答12.8%,部分应答78.2%,无应答9.0%,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48周时,治疗组完全应答6.0%,部分应答86.5%,无应答7.5%;对照组完全应答5.2%,部分应答84.4%,无应答10.4%,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5)免疫学指标:治疗前、治疗24周、48周,两组CD3+、CD4+、CD8+正常/异常人数,经χ2检验,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前、治疗24周、治疗48周两组CD3+、CD4+、CD8+、CD4+/CD8+值比较,经t检验,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自身治疗前后CD3+、CD4+、CD8+值比较,经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CD4+下降较疗前有显着性差异(P=0.002),但组间比较无显着性(P=0.721)。(6)中医症状:治疗48周后,两组患者症状记分比较,在烦躁易怒和舌有齿痕症状方面两组有显着性差异(P=0.027和P=0.043),治疗组烦躁易怒和舌有齿痕消失人数较对照组高,症状消失率分别为81% vs 68%和61% vs 47%。其余各症状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口苦、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烦躁易怒、失眠的症状消失率方面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在胃脘满闷、恶心的消失率方面优于治疗组。表明治疗组在肝胆湿热、肝郁脾虚症状尤其是肝郁脾虚症状的改善方面,优于拉米夫定组。(7)中医证候:治疗12周、24周、36周、48周时两组进行中医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自身治疗前后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自身治疗前、24周、48周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为29.10±10.37、13.76±8.49、11.04±7.58;对照组分别为28.82±29.85、14.15±9.27、11.76±8.53。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组内均有显着性差异(P<0.001),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745)。(8)生存质量(QOL):两组治疗前、24周、36周、48周在总的生存质量、总的健康状况、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环境领域得分情况,经t检验,均无显着性差异,P值均大于0.05。自身治疗前后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除心理领域和社会关系领域无显着性差异外,其余总的生存质量、总的健康状况、生理领域、环境领域得分较疗前均有显着提高,经自身配对t检验,P值分别为0.001,0,0.002和0.028。对照组除社会关系领域无显着性差异外,其余总的生存质量、总的健康状况、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得分较疗前均有显着提高,经自身配对t检验,P值分别为0,0,0.001,0.048和0.004。(9)慢性肝病量表(CLDQ):两组治疗前、24周、36周、48周进行疲劳度、精力、情感、腹部症状、系统症状、焦虑度六大类症状记分比较,经t检验,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自身治疗前后比较结果显示:两组六大类症状记分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1)。治疗后各症状记分均增长,症状改善明显。结论:拉米夫定联合双虎清肝颗粒和乙肝益气解郁冲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增强抗病毒疗效、抗炎保肝降酶、改善部分临床症状方面优于单用拉米夫定。
刘秀金,张伟[7](2006)在《血活素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
欧文湖,连豫苞,曾祥铨[8](2001)在《血活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6例》文中研究指明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92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系我科自1998年1月~2000年9月的住院患者,临床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且HBsAg,HBeAg、HBcAb均为阳性。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男32例,女14例,平均年龄32岁,平均病程3.2年;对照组46例,男36例,女10例,平均年龄29.6岁,平均病程3.5年。两组患者在性别、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
黄文生[9](2001)在《《河南医药信息》2001年第9卷分类索引》文中指出
苏倩[10](2018)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单药和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细胞及肾功能变化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乙型肝炎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是高度流行区。乙型肝炎作为一种损害肝脏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可以造成急性和慢性经过,因缺乏特效治疗,很多人认为乙型肝炎是一种“可怕”的疾病。其中,急性乙型肝炎绝大部分为自限性经过,而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可以导致病情反复,严重的可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在CHB的治疗中,相对于一些保护肝细胞、免疫调节、抗肝脏纤维化的西药或者中药治疗方案,抗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治疗在CHB患者中的疗效及预后中临床意义重大。抗乙肝病毒治疗能够通过抑制病毒复制,从而进一步改善肝功能,降低肝组织的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减少或延缓向终末期肝病如肝硬化、HCC和肝衰竭进展。目前疗效确切的抗病毒药物包括干扰素-α(interferon alpha,IFN-ɑ)和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s,NAs)。NAs作用于HBV的聚合酶区,通过取代HBV复制过程中延长聚合酶链所需结构相似的核苷,终止链的延长,从而抑制病毒复制。IFN-α可以在多个环节抑制病毒复制,通过诱导宿主产生细胞因子起作用,具有抗病毒活性和免疫调节活性。IFN-α直接抑制HBV复制的能力较弱,发挥抗病毒疗效主要是借助巩固机体的免疫功能而强化其抑制病毒作用。鉴于两大类药物抗病毒作用机制的不同,临床疗效也有一定的差异。IFN-α抗病毒治疗疗程确切,疗效与病例选择有明显关系,达到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及乙肝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血清学转换的几率要高于NAs,但起效慢。NAs起效快,耐受性好,抗病毒作用强,但疗程不确切,需根据患者情况而定,而且存在耐药性。为了达到更好的疗效,IFN-α联合NAs治疗已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在追求疗效的同时,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NAs安全性好,但也会发生低磷性骨病、肌炎、肾功能不全、横纹肌溶解、乳酸酸中毒等少见不良反应。IFN-α不良反应多,包括类流感症状、失眠、脱发、骨髓抑制、神经精神症状和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等。IFN-α联合NAs治疗后ADR可能会加重,甚至出现其他严重的ADR,国内外这方面现有的研究数据不多。鉴于IFN-α可以引起一过性外周血细胞减少,阿德福韦酯(adefovirdipivoxil,ADV)可能会导致肾功能不全,这两种药物联合治疗是否会加重对外周血细胞和肾功能的影响,治疗过程中外周血细胞变化的趋势如何,以及如果出现血常规及肾功能异常,停药后是否会逆转等一系列问题尚不明确。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观察HBeAg阳性CHB患者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ylated interferon-α-2b,PegIFN-α-2b)单药或联合ADV治疗的抗病毒疗效,评估联合治疗是否会提高抗病毒疗效;(2)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抗病毒方案治疗过程中的外周血细胞变化,评估联合治疗是否会加重对外周血细胞的影响,指导CHB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外周血细胞的安全性监测;(3)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抗病毒方案治疗过程中的肾功能变化,评估联合治疗是否会加重对肾功能的影响,指导CHB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肾脏安全性的监测。目的通过检测PegIFN-α-2b单药和PegIFN-α-2b联合ADV治疗期间肝功能、HBV DNA、乙肝五项定量、外周血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s,WBC)计数、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绝对计数、淋巴细胞(lymphocyte,L)绝对计数、红细胞(red blood cells,RBC)计数、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并通过体重、年龄、Scr值计算肌酐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 rate,Ccr)及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s,eGFR),观察PegIFN-α-2b单药或联合ADV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的疗效,以及对外周血细胞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进行了一项多中心、前瞻、开放的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14家医院就诊的HBeAg阳性的CHB病例102例,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进入PegIFN-α-2b单药组(51名患者)和PegIFN-α-2b+ADV联合组(51名患者),治疗48周,停药后再随访24周。检测受试者基线(0周),4周,8周,12周,24周,36周,48周,60周,72周的肝功能、HBV DNA、乙肝五项定量、外周血象、肾功能,并通过Cockcroft–Gault(CG)公式计算Ccr,简化的肾脏病饮食改良(Modification of Diet in Renal Disease,MDRD)以及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合作(Chronic Kidney Disease Epidemiology Collaboration,CKD-EPI)公式计算eGFR,通过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和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评估基线特征和各个时间点eGFR的变化,评估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对外周血细胞和肾功能的影响。结果1基线特征对2012年6月至2013年9月期间确诊的CHB患者进行了筛查,102名患者符合入选标准。两组完成随访的93例患者的基线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相似,在年龄分布、性别构成、乙肝家族史、HBV基因型、HBeAg定量中位数、HBsAg定量中位数、HBV DNA定量中位数、ALT中位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疗效评价PegIFN-α-2b单药或联合ADV抗病毒治疗后病毒学应答(virological response,VR)率分别为23.9%和76.6%(P<0.001)。18名单药组和33名联合组患者,他们在基线时ALT的均数分别为202.37 U/L和234.89U/L,治疗48周时ALT恢复正常,达到了生化学应答(biochemical response,BR)。治疗48周,相比于PegIFN-α-2b单药治疗组(39.1%),联合治疗组(70.2%)获得了更高的BR(P=0.003)。联合治疗组患者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较单药组更高(P=0.293)。即6名单药组患者和10名联合组患者在治疗48周时均出现了HBeAg血清学转换。而且,1名联合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HBsAg的消失。PegIFN-α-2b单药组患者中没有观察到HBsAg的消失。两组在48周血清HBeAg转阴(P=0.196)、病毒学突破(P=0.202)、生化学突破(P=0.117)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持续应答(4.3%:21.3%,P=0.015)、部分VR(69.6%:100%,P<0.001)、72周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off-treatment virological response,SVR)(4.3%:19.1%,P=0.027)、复发(19.6%:53.2%,P=0.001)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对外周血细胞的影响不同时间点间WBC,N,L,RBC,Hb,PLT变化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N,L,RBC与组别之间无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PLT与组别之间有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药组和联合组WBC,L,RBC,Hb,PLT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药组对N的影响较联合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N,L,WBC,PLT计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第04周下降最为明显,治疗期间趋于稳定,停药后很快恢复正常。治疗期间N<0.5×109/L和N≤0.75×109/L的例数以及PLT<50×109/L和PLT<30×109/L的例数都很少。WBC,N,L,RBC,Hb,PLT在治疗4周时的下降幅度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对肾功能的影响两组肾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在治疗48周、停药12周,联合组可能会加重肾功能损害。治疗48周,两种方案引起Ccr正常或异常的病例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026,P=0.005<0.05),两种方案引起e-GFR(MDRD)正常或异常的病例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351,P=0.007<0.05),60周时,两种方案引起Ccr正常与异常的病例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861,P=0.009<0.05),两种方案引起eGFR(CKD-EPI)正常与异常的病例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91,P=0.021<0.05)。不同时间点两组Scr和Ccr都显示出与eGFR变化相似的下降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HBV DNA和ADV给药是eGFR下降的重要预测因子。结论PegIFN-α-2b联合ADV治疗在VR、BR、血清学应答、持续应答、部分VR以及72周SVR方面有一定优势。两组治疗期间外周血WBC,N,L,RBC都有类似的下降趋势,但联合组对Hb,PLT有影响,呈可逆性,停药后很快恢复,治疗期间应严密监测。肾脏不良事件在两组中的发生率都很低,联合治疗组可能会出现延迟性的肾功能损害。年龄大、HBV DNA载量高和含有ADV的治疗方案是eGFR下降的重要预测因子。
二、血活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活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6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主客交”学说研究加减三甲散对肝纤维化大鼠WNT/β-catenin通路和lncRNA及mRNA表达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
1.1 病名探讨 |
1.2 病因病机探究 |
1.3 治法探讨 |
2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
2.1 肝纤维化的病因 |
2.2 肝纤维化的诊断 |
2.3 肝纤维化的治疗 |
3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 “主客交”学说 |
3.1.1 “主客交”学说的创立 |
3.1.2 “主客交”含义 |
3.1.3 “主客交”学说的发展 |
3.1.4 “主客交”学说的特点 |
3.2 “主客交”与肝纤维化 |
3.3 “主客交”之治疗——三甲散及加减运用 |
3.4 加减三甲散及其运用 |
4 肝纤维化与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 |
4.1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
4.2 Wnt信号转导通路 |
4.3 Wnt/β-catenin与肝纤维化 |
5 LncRNA与肝纤维化 |
5.1 LncRNA概况 |
5.2 LncRNA在肝纤维化中的研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一 加减三甲散功效对比及wnt信号通路研究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主要试剂 |
1.1.3 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 |
1.1.4 实验药物 |
1.1.5 实验场地 |
1.2 实验方法 |
1.2.1 实验动物分组 |
1.2.2 干预用药的用法用量及制备方法 |
1.2.3 造模方法 |
1.2.4 药物干预方法 |
1.2.5 血清标本采集与处理 |
1.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1.3.1 大鼠肉眼下观察 |
1.3.2 大鼠肝脏组织形态 |
1.3.3 血清肝功能指标观察 |
1.4 肝组织wnt2、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量观测 |
1.5 统计学处理方法 |
1.6 实验结果 |
1.6.1 大鼠一般情况变化 |
1.6.2 大鼠肝脏组织形态变化 |
1.6.3 血清肝功能指标观察 |
1.6.4 肝组织wnt2、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量变化 |
1.7 讨论 |
1.7.1 加减三甲散2号方的由来 |
1.7.2 对肝纤维大鼠模型的评价 |
1.7.3 对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
1.7.4 对大鼠肝脏病理形态的影响 |
1.7.5 对大鼠血清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
1.7.6 对肝组织wnt2、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2 实验二加减三甲散干预肝纤维化大鼠lnc RNA和 m RNA表达谱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主要试剂 |
2.1.3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1.4 实验药物 |
2.1.5 实验场地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2 造模方法 |
2.2.3 干预用药的制备及用法用量 |
2.2.4 药物干预方法 |
2.2.5 标本采集与处理 |
2.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3.1 大鼠肉眼下形态观察 |
2.3.2 小鼠肝脏组织形态 |
2.3.3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观察 |
2.4 高通量测序肝脏组织m RMA和 lnc RNA |
2.4.1 RNA抽提和质检 |
2.4.2 文库构建 |
2.4.3 上机测序 |
2.4.3.1 获得reads |
2.4.3.2 数据预处理 |
2.4.3.3 基因组比对(Mapping genome) |
2.4.4.4 基因饱和度分析 |
2.4.4.5 mRNA和lncRNA差异基因筛选 |
2.4.4.6 GO 富集分析和 KEGG pathway 富集分析 |
2.5 统计学处理方法 |
2.6 实验结果和分析 |
2.6.1 大鼠一般情况变化 |
2.6.2 大鼠肝脏组织形态变化 |
2.6.3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观察 |
2.6.4 大鼠肝脏组织mRNA表达谱的变化 |
2.6.5 大鼠肝脏组织lnc RNA表达谱的变化 |
2.7 讨论 |
2.7.1 对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
2.7.2 对大鼠肝脏病理形态的影响 |
2.7.3 对大鼠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
2.7.4 对大鼠肝脏组织lncRNA和mRNA的影响及与“主客交”的联系 |
结论 |
特色与创新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1:附图 部分原始图片 |
附件 2:文献综述 中成药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 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2)解郁合欢汤加减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抑郁症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1. 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 |
2. 慢乙肝与抑郁症发病机制的联系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乙肝合并抑郁症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研究进展 |
1. 抑郁症的病因病机 |
2. 慢乙肝与抑郁症中医病因病机的联系 |
3. 慢乙肝合并抑郁症患者的中医治疗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解郁合欢汤加减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抑郁症的疗效观察 |
1. 研究对象 |
2. 试验方案 |
3. 数据处理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7.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孙凤霞教授运用解郁合欢汤加减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情志障碍经验探析 |
1. 慢性乙型肝炎与情志障碍 |
2. 分型加减 |
3. 验案举例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慢性肝病问卷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3)基于数据挖掘的王子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辨证与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
1 内治法 |
2 外治法 |
3 针灸治疗 |
4 综合治疗 |
5 小结 |
综述二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的研究现状 |
1 传承内容 |
2 传承方法 |
3 传承模式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王子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辨证规律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数据预处理 |
2.2 数据录入 |
2.3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临床症状频数统计 |
3.3 舌脉频数统计 |
3.4 证候要素频数统计 |
3.5 症-证候要素卡方检验 |
3.6 症状群-证候要素的贝叶斯网络分析 |
4 讨论 |
4.1 一般情况分析 |
4.2 王老对内异性疾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
4.3 辨证规律分析 |
4.4 贝叶斯网络结果分析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基于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的王子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用药规律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处方来源 |
1.2 处方纳入标准: |
1.3 处方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处方信息预处理 |
2.2 处方药物筛选 |
2.3 处方信息录入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中药使用情况 |
3.3 中成药使用情况 |
3.4 聚类分析结果 |
3.5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年龄 |
4.2 中药使用情况分析 |
4.3 中成药使用情况分析 |
4.4 聚类分析结果分析 |
4.5 关联规则结果分析 |
5 小结 |
第四部分 王子瑜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的经验总结 |
1 阻胞宫、冲任是核心病机 |
2 活血消症是核心治法 |
2.1 活血以祛瘀 |
2.2 消症以除形 |
3 乌丹丸是核心组方 |
4 小结 |
5 验案举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替加环素人血浆浓度测定及其疗效与ADR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简介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1 加强替加环素合理用药的必要性 |
1.2.2 开展替加环素体内浓度研究的必要性 |
1.2.2.1 替加环素的药动学特征 |
1.2.2.2 药物总浓度研究必要性 |
1.2.2.3 游离药物浓度研究必要性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建立替加环素血浆药物总浓度与游离药物浓度检测方法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器材 |
2.2.2 实验试剂 |
2.3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3.1 色谱条件 |
2.3.2 质谱条件 |
2.3.3 溶液配制 |
2.3.3.1 标准贮备液及工作液 |
2.3.3.2 内标贮备液及工作液 |
2.3.4 样品处理 |
2.3.4.1 血浆药物总浓度检测前处理 |
2.3.4.2 血浆游离药物浓度检测前处理 |
2.3.5 替加环素血浆药物总浓度检测方法学考察 |
2.3.5.1 专一性 |
2.3.5.2 标准曲线与残留 |
2.3.5.3 准确度与精密度、定量下限 |
2.3.5.4 回收率与基质效应 |
2.3.5.5 稳定性 |
2.3.6 替加环素血浆游离药物浓度检测方法学考察 |
2.3.6.1 专一性 |
2.3.6.2 标准曲线与残留 |
2.3.6.3 准确度与精密度、定量下限 |
2.3.6.4 回收率与基质效应 |
2.3.6.5 稳定性 |
2.4 讨论 |
2.4.1 替加环素血浆药物总浓度检测方法 |
2.4.1.1 质谱条件 |
2.4.1.2 色谱条件 |
2.4.1.3 样品处理 |
2.4.2 替加环素血浆游离药物浓度检测方法 |
2.4.2.1 超滤管的使用 |
2.4.2.2 血浆游离药物的提取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影响替加环素疗效与ADR的相关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研究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纳排标准 |
3.2.3 知情同意 |
3.2.4 给药方案 |
3.2.5 样品采集及处理 |
3.2.6 样品检测 |
3.2.7 数据采集 |
3.2.8 观察指标 |
3.2.8.1 疗效观察指标 |
3.2.8.2 ADR观察指标 |
3.2.9 统计方法 |
3.3 结果 |
3.3.1 患者基本资料 |
3.3.2 患者生理病理资料 |
3.3.2.1 患者血常规资料 |
3.3.2.2 患者凝血功能资料 |
3.3.2.3 患者肝肾功能资料 |
3.3.3 患者替加环素血浆浓度检测结果 |
3.3.3.1 血浆药物总浓度检测结果 |
3.3.3.2 血浆游离药物浓度检测结果 |
3.3.4 患者使用替加环素后疗效结果 |
3.3.5 患者使用替加环素后ADR结果 |
3.4 分析 |
3.4.1 影响替加环素疗效因素分析 |
3.4.1.1 患者基本资料与疗效相关性分析 |
3.4.1.2 患者生理病理资料与疗效相关性分析 |
3.4.1.3 患者替加环素血浆浓度与疗效相关性分析 |
3.4.2 影响替加环素ADR因素分析 |
3.4.2.1 患者基本资料与ADR相关性分析 |
3.4.2.2 患者生理病理资料与ADR相关性分析 |
3.4.2.3 患者替加环素血浆浓度与ADR相关性分析 |
3.5 讨论 |
3.5.1 替加环素ADR |
3.5.2 患者资料对疗效与ADR的影响 |
3.5.3 替加环素药物总浓度对疗效与ADR的影响 |
3.5.4 替加环素游离药物浓度对疗效与ADR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4.1 替加环素血浆药物总浓度与游离药物浓度检测方法的建立 |
4.1.1 HPLC-MS/MS方法 |
4.1.2 样品处理方法 |
4.2 替加环素疗效与ADR的相关性研究 |
4.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
(5)中药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预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学认识及研究进展 |
1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病名渊源 |
2 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演变的认识 |
3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特点 |
4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进展 |
5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现状 |
6 导师学术思想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西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疗效预测的研究进展 |
1 乙型肝炎病毒与慢性乙型肝炎 |
2 慢性乙型肝炎的西医治疗进展 |
3 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预测进展 |
4 优化治疗策略探讨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资料 |
1 研究对象 |
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3 诊断标准 |
4 研究用药 |
5 给药方案 |
方法 |
结果 |
1 基线指标水平对48周结局预测作用 |
2 治疗12周指标变化对48周结局预测作用 |
3 治疗24周指标变化对48周结局预测作用 |
4 试验组、对照组和HBeAg转阴、未转阴人群各时点特点分析 |
5 影响48周疗效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6 疗效影响因素预测价值的ROC曲线评价 |
小结 |
讨论 |
1 各项指标对48周结局的预测作用 |
2 试验组、对照组和HBeAg转阴、未转阴人群各时点特点分析 |
3 影响48周疗效的多因素分析 |
4 48周疗效影响因素预测价值的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拉米夫定联合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
综述二 慢性乙型肝炎的西医治疗进展 |
第二部分 拉米夫定联合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
临床研究 |
前言 |
研究方案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纳入标准 |
3 病例排除标准 |
4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
5 研究方法 |
6 记录内容与方法 |
7 观察指标 |
8 疗效判定 |
9 不良事件发生与处理 |
10 质量控制 |
11 统计处理 |
12 伦理学问题 |
研究结果 |
1 临床资料 |
2 治疗方法 |
3 治疗结果 |
讨论 |
1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疗效评价思路 |
2 研究结果分析 |
3 安全性分析 |
附表一、中医症状量化分级表 |
附表二、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IEF) |
附表三、慢性肝病量表(CLDQ)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血活素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治疗急性脑梗死 |
2 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
3 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
4 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
5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
6 佐治胃溃疡 |
7 佐治新生儿硬肿症 |
8 佐治急性河豚毒素中毒 |
(10)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单药和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细胞及肾功能变化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血活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主客交”学说研究加减三甲散对肝纤维化大鼠WNT/β-catenin通路和lncRNA及mRNA表达谱的影响[D]. 成茂源.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解郁合欢汤加减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抑郁症的疗效观察[D]. 罗明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基于数据挖掘的王子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辨证与用药规律研究[D]. 甘小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替加环素人血浆浓度测定及其疗效与ADR相关性研究[D]. 封永莉.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5]中药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预测分析[D]. 舒格拉·哈比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4)
- [6]拉米夫定联合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D]. 马卫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7]血活素的临床应用[J]. 刘秀金,张伟.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6(06)
- [8]血活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6例[J]. 欧文湖,连豫苞,曾祥铨.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1(S1)
- [9]《河南医药信息》2001年第9卷分类索引[J]. 黄文生. 河南医药信息, 2001(18)
- [10]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单药和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细胞及肾功能变化的临床研究[D]. 苏倩. 安徽医科大学,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