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个体实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技术化时代,行动,伦理困境,理论与实践
个体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傅永军[1](2019)在《超克技术化时代个体行动的实践困境——对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伦理学的反思性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伦理学被称为"本原伦理学",它关注人类整体伦理生活的形而上根据,似乎对人类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及个体行动的道德根据等伦理论题不以为意。然而,由此得出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伦理学完全不关注伦理行动者的个体实践,或者直接断定伽达默尔拒绝将伦理意涵赋予"孤独的个体存在",不仅失之于简单粗暴,亦缺乏一种对伽达默尔伦理思想进行辩证综合考量的复杂性思维以及对之进行更为细致理解的理智耐心。至少我们在伽达默尔的短文《科学与公众》中看到了一种例外。在这篇短文中,伽达默尔通过分析技术化时代科学的话语霸权及其控制效应,揭示了现代权力格局下学者自主性研究缺失的现象,以及由此造成的学者个体行动的伦理困境。伽达默尔将这种伦理困境归咎于现代规范伦理学,指责规范伦理学用普遍规则规训个体行动,在行动理由问题上饰智矜愚,不了解活生生的日常经验作为行动理由更具有原初的本根性。为此,伽达默尔要求接榫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与诠释学以拔丁抽楔,走出规范伦理学迷津,超克技术化时代个体行动的伦理困境。(本文来源于《道德与文明》期刊2019年06期)
杨洁,张建新,唐炼[2](2019)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性别角色实践与个体体育行为的互动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运用社会角色理论,以个体生命历程为纵贯线索,解析性别角色期望与规范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与处于不同生命历程个体体育参与的互动影响机理,消除体育参与的性别分化现象对个体体育参与的负向影响,从而有效激发个体体育参与的主体意识,为自身健康水平的全面提升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不同的考量视角。研究方法: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性别角色实践与个体体育参与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解析,并提出调整策略。研究结果:1)性别角色规范及刻板印象为体育运动及参与个体贴上性别化标签在个体实践性别角色规范的基础上,易形成对男女两性性别角色特征固定的、僵化的看法,机械地以此作为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依据,也即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纵观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大多数国家,受"男性主导,女性依附"父权制文化的影响,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多体现为将男女视为相反的两极,并倾向于男性是积极主动的,女性是消极被动的。以其为依据审视体育运动及个体体育行为,均被赋予性别属性,并易形成"男性体育运动天赋与能力强于女性,比女性更适合参与体育运动"、"男性适合对抗激烈的体育运动项目,女性适合展现身体线条的体育运动项目"的体育运动性别角色刻板印象。这种将体育运动项目、个体身体特征与体育参与行为贴上性别标签的严重后果在于,其忽视了男女两性之间和同性别群体内部之间的个体差异,易导致对体育运动的片面认知,束缚了男女两性的体育参与。2)性别角色实践与不同性别个体体育参与行为的互动机制在性别角色实践的过程中,个体通过家庭、同龄群体、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等接收到社会文化所赋予的性别角色规范与刻板印象信息,经由性别认同内化至包括体育参与行为在内的个体行为之中,并随着个体生命历程的推进逐渐显现出性别差异。a)儿童期呈现"男孩好动,女孩趋静"的身体活动趋势在儿童期,个体通过与父母、家庭环境的互动和主体认知的共同作用,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社会期望。较女孩而言,处于儿童期的男孩能得到更多的身体活动和体育参与机会,所得到的正面强化也较多,总体呈现出"男孩好动,女孩趋静"的身体活动趋势。b)青少年期易形成"男孩是体育运动的主要角色,女孩是陪衬角色"的刻板观念与行为青少年期是个体性别角色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学校教育、同龄群体和大众传媒开始成为其性别角色发展与认同的主要途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通过这叁大途径强化了"男孩是体育运动的主要角色,女孩是陪衬角色"的刻板观念与行为,青少年的性别认同行为反过来又印证这一刻板印象,从而加速了不同性别青少年体育行为的分化。在学校教育方面,体育教师性别比悬殊、体育运动项目设置性别分化倾向明显、对不同性别学生体育表现期望有明显差异。在同龄群体互动方面,体育运动是"男性气概"的试金石,令男生追捧,女生远离。在大众媒体传播方面,对男女体育报道上存在着"关注男子运动员的运动技能表现及成绩、弱化女性运动员的运动技能表现及成绩"等性别偏差现象,使男性青少年更趋向于参与竞争性强的体育运动项目以彰显男性气概,女性青少年趋向于参加易塑造和表现身体线条的体育运动项目,并将体育运动的功能更多地定义为"减肥塑身"。c)青年及中年期的角色冲突易形成"男性参与体育运动,女性中断体育运动"的尴尬情形在青年及中年期,绝大多数个体会经历就业、结婚、生育并抚育子女等重要生命事件,成为性别角色扮演的主体。此阶段个体易感受到社会与家庭角色之间不同程度的角色冲突。男性可游走于家庭角色之外,女性则易在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的冲突中败下阵来,形成"男性参与体育运动,女性中断体育运动"的尴尬情形。d)老年期呈现"女性体育锻炼多于男性"的特点,但仍难摆脱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影响老年期男女两性的体育参与有了一些新的变化,老年女性的体育锻炼时间和次数上甚至多于男性。在影响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各种因素中,场地因素对老年男性的体育锻炼影响最大,家务繁重对老年女性的体育锻炼影响最大。也即女性在退出劳动者角色后还得继续承担照顾者的角色,男性则完成社会期待,在体育参与方面较女性有更高的自由度。研究结论:性别角色规范和刻板印象给体育运动贴上的性别标签和使不同性别个体的体育参与行为逐渐呈现明显性别差异的现象并非不可改变。可通过社会层面的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家庭层面的建立平等的性别观念、学校层面的将社会性别意识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媒介层面的贯彻体现性别平等的政策方针和个人层面的积极参与、体验各种体育运动的共同努力,撕掉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对体育运动项目及参与其中的个体所贴上的性别化标签,摒除其对个体及体育运动的负向影响,在体育运动中促使个体改观传统的性别观念,真切地感受到体育运动对人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助力"健康中国"战略既定目标的实现。(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左红珊,张文忠[3](2019)在《个性化英语学习任务中学习者个体实践网络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学习是学习者在实践共同体中通过参与语言实践习得知识的过程,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形成以自己为中心的个体实践网络。本研究基于"个性化英语学习"课程,探讨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个体实践网络构建。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课程任务的推动下构建了集群丰富多元、中心节点与各节点之间链接紧密的个体实践网络。个体实践网络为学生提供了情感支持和学术支持,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的成效。(本文来源于《外语界》期刊2019年05期)
刘芹[4](2019)在《学校个体心理辅导的有效探索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个体心理辅导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个体心理辅导方面存在的各类问题,学校应从多种途径入手,采用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工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预防、矫治与发展相结合;助人与自助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本文来源于《基础教育参考》期刊2019年20期)
王永彩[5](2019)在《小学生合作学习个体能动性实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有些学生依赖于小组其他成员不愿意思考,这样就制约了其学习效率的提升。基于此,先围绕小组合作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就如何激发学生的个体能动性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新课程(上)》期刊2019年10期)
李晓妹[6](2019)在《创新教学理念,尊重个体差异——人本视域下初中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实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化教育中,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与能力,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学校教学中要突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密切联系学校的学科教育。本文探讨现有的体育教学,基于体育科目的教育特征以及学生核心素养层面,对体育科目中的核心素养进行探究,为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出相关措施,最终为我国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献计献策。(本文来源于《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期刊2019年19期)
陈国权,周琦玮[7](2019)在《基于二维矩阵的个体从成功和失败经历中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学习是个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过去经历是个体学习的重要来源。从不同类型的经历中学习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也需要具备不同的条件。本文从实际现象和问题出发,从深入细致的视角,建立了一个由"内部—外部"和"成功—失败"两个维度组成的四种学习类型矩阵图,包括个体从内部成功经历中学习(LISE),个体从内部失败经历中学习(LIFE),个体从外部成功经历中学习(LESE)和个体从外部失败经历中学习(LEFE),希望帮助研究者以更加系统、全面且深入的视角分析不同类型的过去经历对学习有效性的影响及相关问题。基于对实际现象的观察,结合现有研究成果,本研究从两个方面推动组织学习领域的理论进步和发展。一方面,从目标和结果的视角,针对不同学习类型提炼出在学习中"建议采用的实践"和"建议避免的实践",并结合"交通信号灯"的比喻对对上述"双标杆"加以形象说明,以此来提升学习成效。另一方面,基于文献梳理和实践总结提出,为了避免不良效果,取得好的学习成效,在进行每类学习时,都需具备一定的"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并指出这不仅意味着要有知识、经验等智力储备,即具备"认知"条件,还需有情感、意愿等动机,即具备"动力"条件。最后,希望本研究对从成功、失败经历中学习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讨论能够为认识和理解相关问题提供系统、完整的理论框架,并为组织学习研究的精细化发展提供启发。(本文来源于《中国管理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贾凌昌[8](2019)在《个体如何成为独立实践推理者:自我角度——以麦金太尔的文本为依据》一文中研究指出麦金太尔晚近将依赖性纳入德性伦理之中,其核心概念是独立实践推理者,而这一概念是通过前提性概念"好"与行动的理由获得界定的。成为充分独立实践推理者不仅需要对他者形成依赖,而且还需要在自我道德德性与理智德性建构的同时成为基于"正义的慷慨"理念指导下的有效给予者。(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王丽[9](2019)在《关注个体 为学而评——小学数学自适应性评价的实践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学数学自适应性评价是数字化环境下的多元评价方式,是研究适合学生个体的具有动态性和自适应性的评价模式,意在探索一套适合学生个性需求和发展、帮助教师全面诊断和改进教学的应用评价体系。笔者就小学数学自适应性评价的课题开展为期叁年的研究,力求借助大数据改变单一的评价模式,方便学生个体进行自我检测、诊断及跟进式学习,同时帮助教师分析、诊断教学中的弱项,以期优化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本文来源于《家教世界》期刊2019年26期)
谭亚平[10](2019)在《风景写生教学中的个体实践判断与范式要求》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风景写生课程的特殊性,高校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在规范风景写生课程教学时,往往会使学生的个体实践判断与规定的范式要求产生冲突,也让教师倍感困惑。两者并非不可调和,相反,范式要求使个体实践的标准得以拓展,使其被当代语境重新规范,也是彰显当代艺术精神和美学实践的必由之路。(本文来源于《美术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16期)
个体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运用社会角色理论,以个体生命历程为纵贯线索,解析性别角色期望与规范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与处于不同生命历程个体体育参与的互动影响机理,消除体育参与的性别分化现象对个体体育参与的负向影响,从而有效激发个体体育参与的主体意识,为自身健康水平的全面提升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不同的考量视角。研究方法: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性别角色实践与个体体育参与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解析,并提出调整策略。研究结果:1)性别角色规范及刻板印象为体育运动及参与个体贴上性别化标签在个体实践性别角色规范的基础上,易形成对男女两性性别角色特征固定的、僵化的看法,机械地以此作为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依据,也即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纵观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大多数国家,受"男性主导,女性依附"父权制文化的影响,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多体现为将男女视为相反的两极,并倾向于男性是积极主动的,女性是消极被动的。以其为依据审视体育运动及个体体育行为,均被赋予性别属性,并易形成"男性体育运动天赋与能力强于女性,比女性更适合参与体育运动"、"男性适合对抗激烈的体育运动项目,女性适合展现身体线条的体育运动项目"的体育运动性别角色刻板印象。这种将体育运动项目、个体身体特征与体育参与行为贴上性别标签的严重后果在于,其忽视了男女两性之间和同性别群体内部之间的个体差异,易导致对体育运动的片面认知,束缚了男女两性的体育参与。2)性别角色实践与不同性别个体体育参与行为的互动机制在性别角色实践的过程中,个体通过家庭、同龄群体、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等接收到社会文化所赋予的性别角色规范与刻板印象信息,经由性别认同内化至包括体育参与行为在内的个体行为之中,并随着个体生命历程的推进逐渐显现出性别差异。a)儿童期呈现"男孩好动,女孩趋静"的身体活动趋势在儿童期,个体通过与父母、家庭环境的互动和主体认知的共同作用,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社会期望。较女孩而言,处于儿童期的男孩能得到更多的身体活动和体育参与机会,所得到的正面强化也较多,总体呈现出"男孩好动,女孩趋静"的身体活动趋势。b)青少年期易形成"男孩是体育运动的主要角色,女孩是陪衬角色"的刻板观念与行为青少年期是个体性别角色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学校教育、同龄群体和大众传媒开始成为其性别角色发展与认同的主要途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通过这叁大途径强化了"男孩是体育运动的主要角色,女孩是陪衬角色"的刻板观念与行为,青少年的性别认同行为反过来又印证这一刻板印象,从而加速了不同性别青少年体育行为的分化。在学校教育方面,体育教师性别比悬殊、体育运动项目设置性别分化倾向明显、对不同性别学生体育表现期望有明显差异。在同龄群体互动方面,体育运动是"男性气概"的试金石,令男生追捧,女生远离。在大众媒体传播方面,对男女体育报道上存在着"关注男子运动员的运动技能表现及成绩、弱化女性运动员的运动技能表现及成绩"等性别偏差现象,使男性青少年更趋向于参与竞争性强的体育运动项目以彰显男性气概,女性青少年趋向于参加易塑造和表现身体线条的体育运动项目,并将体育运动的功能更多地定义为"减肥塑身"。c)青年及中年期的角色冲突易形成"男性参与体育运动,女性中断体育运动"的尴尬情形在青年及中年期,绝大多数个体会经历就业、结婚、生育并抚育子女等重要生命事件,成为性别角色扮演的主体。此阶段个体易感受到社会与家庭角色之间不同程度的角色冲突。男性可游走于家庭角色之外,女性则易在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的冲突中败下阵来,形成"男性参与体育运动,女性中断体育运动"的尴尬情形。d)老年期呈现"女性体育锻炼多于男性"的特点,但仍难摆脱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影响老年期男女两性的体育参与有了一些新的变化,老年女性的体育锻炼时间和次数上甚至多于男性。在影响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各种因素中,场地因素对老年男性的体育锻炼影响最大,家务繁重对老年女性的体育锻炼影响最大。也即女性在退出劳动者角色后还得继续承担照顾者的角色,男性则完成社会期待,在体育参与方面较女性有更高的自由度。研究结论:性别角色规范和刻板印象给体育运动贴上的性别标签和使不同性别个体的体育参与行为逐渐呈现明显性别差异的现象并非不可改变。可通过社会层面的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家庭层面的建立平等的性别观念、学校层面的将社会性别意识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媒介层面的贯彻体现性别平等的政策方针和个人层面的积极参与、体验各种体育运动的共同努力,撕掉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对体育运动项目及参与其中的个体所贴上的性别化标签,摒除其对个体及体育运动的负向影响,在体育运动中促使个体改观传统的性别观念,真切地感受到体育运动对人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助力"健康中国"战略既定目标的实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个体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1].傅永军.超克技术化时代个体行动的实践困境——对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伦理学的反思性讨论[J].道德与文明.2019
[2].杨洁,张建新,唐炼.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性别角色实践与个体体育行为的互动影响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左红珊,张文忠.个性化英语学习任务中学习者个体实践网络的构建[J].外语界.2019
[4].刘芹.学校个体心理辅导的有效探索与实践[J].基础教育参考.2019
[5].王永彩.小学生合作学习个体能动性实践研究[J].新课程(上).2019
[6].李晓妹.创新教学理念,尊重个体差异——人本视域下初中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实践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
[7].陈国权,周琦玮.基于二维矩阵的个体从成功和失败经历中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9
[8].贾凌昌.个体如何成为独立实践推理者:自我角度——以麦金太尔的文本为依据[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9].王丽.关注个体为学而评——小学数学自适应性评价的实践与研究[J].家教世界.2019
[10].谭亚平.风景写生教学中的个体实践判断与范式要求[J].美术教育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