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植物稳定碳同位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浮游植物,同位素分馏,光合作用,碳循环
植物稳定碳同位素论文文献综述
韩琼[1](2017)在《淡水浮游植物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及调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浮游植物驱动水体碳循环,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对于理解全球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喀斯特河流筑坝后形成的梯级水库包括了不同演化阶段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是研究淡水浮游植物碳同位素分馏的理想场所。本文结合喀斯特蓄水河流水体碳循环机制及环境因子研究了乌江梯级水库藻类的碳同位素分馏过程及控制机制,其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域整体水温(T)随气温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溶解氧(DO)的时间变化趋势与T相反,pH季节性变化不明显。T、DO与pH均呈现库区大于下泄水的特征。水体CO_2浓度、溶解无机碳(DIC)、颗粒有机碳(POC)浓度及δ~(13)C_(POC)、δ~(13)C_(DIC)的时空变化较明显。δ~(13)C_(POC)在暖季相对于冷季来说偏正,水库坝前水的δ~(13)C_(POC)较河流点的δ~(13)C_(POC)偏负。2)研究区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2011-2012年,夏季以蓝藻、硅藻和甲藻为主,其他季节以蓝藻和硅藻为主。其中乌江渡水库和红枫水库以蓝藻为主,河流以及其他水库均以硅藻为主。2015-2016年,春季以甲藻为主,其他季节以硅藻为主。其中乌江渡水库以甲藻为主,河流以及其余水库以硅藻为主。3)浮游植物稳定碳同位素分馏ε_p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研究区域内ε_p变化范围为8.94‰?21.76‰,均值为14.18‰。暖季分馏较冷季分馏大,红枫水库较其他水库的ε_p要大。ε_p与水温、pH、叶绿素浓度、Chl/CO_2、蓝绿藻生物量均显着正相关,与CO_2浓度显着负相关,与表征光合作用效率的参数F_v/F_m关系不明显。这表明乌江梯级水库浮游植物随水温升高,生物量增加,消耗的CO_2量增大,最终导致了ε_p的变大。(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12-01)
杭红涛,吴沿友,谢腾祥[2](2015)在《双向标记培养植物测定大气二氧化碳稳定碳同位素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植物能够利用体内的碳酸酐酶来催化碳酸氢根离子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作为底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特性,采用两种δ13CPDB值差值大于10‰的碳酸氢钠分别作为外源碳酸氢根离子的碳同位素标记物,通过室内双向水培诸葛菜和芥菜型油菜实验,分别向水培处理液里添加已知δ13CPDB值的碳酸氢钠并培养24 h,利用同位素比值质谱(IRMS)技术,测定并计算了两个时间、两种环境下的大气二氧化碳稳定碳同位素日平均组成。结果表明:在环境1(不同浓度的Na HCO3处理液)下所得到的δCa值与添加到处理液中的碳酸氢根离子的浓度有关;在环境2(不同浓度的PEG处理液)下所得到的δCa值与添加到处理液中的PEG的浓度无关;两种环境下所测得的大气二氧化碳稳定碳同位素日平均组成δCa值与实验中培养的植物种类无关,而与添加到培养液中碳酸氢根离子的浓度及植物的生长速率有关。数据重现性好,结果准确可靠,可以高精度的测定不同待测环境下大气二氧化碳稳定碳同位素比值,其可为以后监测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大气二氧化碳碳同位素组成及来源提供非常有效的方法和信息。(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5年02期)
冯净,徐洪河[3](2013)在《新疆北部早期陆生植物的稳定碳同位素研究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稳定碳同位素(δ13C)在植物生理生态研究和全球变化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植物δ13C除受其本身的光合作用控制外,还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探讨当前环境因子与植物碳同位素的关系有助于预测未来全球变化对植物生理生态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将获得的植物δ13C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结果应用于古气候和古环境研究中。植物是极敏感的环境指示剂,植物化石也准确地记录了地质历史时期的环境(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1-01)
张硕,刘勇,李国雷,陈晓,孙巧玉[4](2013)在《稳定碳同位素在森林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植物水分利用效率与稳定碳同位素的相关性,以及影响植物碳同位素丰度值δ13C的主要因子,重点分析几种重要环境因子对林木δ13C的影响,表明降雨量、土壤水分状况、温度、光照和CO2浓度等因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植物叶片气孔导度和CO2的固定,导致植物δ13C发生变化;并从森林抚育间伐措施对δ13C的影响,水分胁迫条件下δ13C的变化,以及δ13C的替代测定方法等方面提出了研究展望。(本文来源于《世界林业研究》期刊2013年03期)
周永初,王瑞,刘莹,邢德科,吴沿友[5](2012)在《渗透胁迫下两种生物质能源植物的抗渗透胁迫能力及稳定碳同位素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麻疯树(Jatropha curcas L.)和油桐(Vernicia fordii H.)幼苗为材料,考察了麻疯树和油桐幼苗的生理指标和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对渗透胁迫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麻疯树比油桐更具有抗渗透胁迫能力,主要体现在:随着渗透胁迫程度的加剧,麻疯树叶片相对含水量与叶绿素含量的下降幅度均小于油桐,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幅度高于油桐,相对电导率的上升幅度小于油桐;随着渗透胁迫程度的加剧,两种植物幼苗叶片的δ13 C值也都显着升高,但是在同一渗透胁迫水平下,麻疯树幼苗叶片的δ13 C值较油桐高,表明其拥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能够在干旱胁迫下更好地生长,暗示着植物叶片的δ13 C值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表征植物的抗旱性。(本文来源于《地球与环境》期刊2012年04期)
樊金娟,宁静,孟宪菁,朱延姝,孙晓敏[6](2012)在《C_3植物叶片稳定碳同位素对温度、湿度的响应及其在水分利用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值)在植物体内的分布特征能够反映植物—土壤—空气整个系统中养分循环、生理代谢、气候环境等多方面信息,既可作为评估植物生理机能的重要指标,也可用于研究植物生理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通过影响植物叶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使δ13C值发生变化,C3植物叶片δ13C值与植物水分利用效率(WUE)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可作为衡量WUE高低的指标。本文综述了C3植物δ13C值对温度、湿度的响应及其在水分利用研究中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2年06期)
张桂玲,王世杰,罗绪强,容丽[7](2011)在《喀斯特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叶片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喀斯特森林是森林气候背景下在喀斯特地貌上生育的具有特殊生境和复杂结构的脆弱生态系统。喀斯特森林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及其对环境变异的生态响应和调控机制是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护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必需明确的关键性科学问题。植物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受植物自身生理遗传及生长环境因子的影响,对植物稳定碳同位素进行研究,可以用来分析和指示植物种内和(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1-04-07)
窦德强,刘杨楠,王世成,谢彩香,许亮[8](2011)在《药用植物牛蒡稳定碳同位素组成与环境因子以及牛蒡子质量之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牛蒡稳定的碳同位素与环境因子及牛蒡子药材质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元素分析仪-稳定同位素比率质谱仪(EA-IRMS)联用技术测定δ13C值,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牛蒡的δ13C值与各因子的关系。结果:牛蒡叶的δ13C值与经度、高程、土壤中Mg等相关性较大,牛蒡子和叶的δ13C值与牛蒡子质量因子无相关。结论:牛蒡为C3植物,我国西部地区牛蒡叶的水利用率较高。该方法可作为药用植物溯源和发现耐干旱药用植物的一种方法。(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杂志》期刊2011年01期)
汤红官,陈拓,文陇英,张有福,何元庆[9](2010)在《两种圆柏属常绿植物叶片稳定碳同位素的季节变化及其指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连续2a测定了祁连圆柏(Sabina przewalskii)和圆柏(Sabina chinensis)叶片δ13C值及叶片相对含水量、脯氨酸和硅(Si)含量的季节性变化,研究了叶δ13C值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月总降雨量、月平均气温、月平均土温、月总日照时间、相对湿度、大气压、蒸汽压、风速以及潜在蒸发量).结果表明:叶片δ13C值与大气压成负相关,而与气温、降雨量、蒸汽压、潜在蒸发量、日照时间、风速及土温成正相关;13C值与相对湿度之间无显着关系,说明圆柏属植物叶13C值可以作为这些气象因素有效的指示指标.同时,叶片13C值与脯氨酸和Si含量负相关,与叶片含水量和MDA正相关,并且相对圆柏来说,祁连圆柏有更高的13C值、脯氨酸含量和Si含量,较低的叶片含水量和MDA含量,说明叶片13C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指证环境胁迫的抗逆指标.(本文来源于《冰川冻土》期刊2010年05期)
张慧文[10](2010)在《天山现代植物和表土有机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海拔响应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沿高山地区海拔梯度的较短距离内,气候环境(包括温度、降水、大气CO2浓度和土壤矿物养分等)发生剧烈的变化,使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更为复杂,明显的影响到植物的理化性质,这些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影响高山植物叶片的有机稳定碳同位素组成(613C),因此高山植物δ13C的海拔变化为深入揭示植物δ13C的环境影响因子和生物影响因子的作用机理提供了非常理想的研究条件,并且在一定程度还可以用来预测未来气候变化造成的环境差异对植物的影响。但高山气候的多样性以及地区差异性的存在,使得高山植物δ13C的空间变化规律及其机理的解释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另外陆生高等植物残体转化为土壤有机质的过程中存在同位素分馏,造成植物—土壤系统的δ13C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而由于区域气候和植被的不同导致了现代植物—土壤系统613C的分馏幅度不同。高山植物和表土有机质δ13C的现代过程研究可以为从高山地区内部和周边地区的相关沉积物中(如内陆湖泊沉积物中)较为准确的提取古植被信息和重建古环境古气候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天山位于亚洲内陆干旱区,具有典型的呈垂直带谱分布的高山植被,高山植被所利用的降水主要是由西风带来的。本论文研究了在617-3660m的海拔梯度上分布的天山现代高山植物叶片(142个)与表土(95个)有机质613C值的海拔变化特征,揭示了环境因子(包括气候因子、土壤因子)与生物学因子对南北坡植物叶片δ13C值海拔变化的影响机理,并以植被类型为划分对南坡和北坡的草本、灌木和乔木做了对比,另外从植物水分利用效率(WUE)角度分析了南北坡不同类型植物的主要环境适应策略,最后分析了植物—表土系统的δ13C的分馏幅度和表土δ13C与植被类型的关系并进行了南北坡对比。同时将西风影响的天山现代高山植物叶片与表土有机质δ13C值的海拔变化特征与我国季风区高山进行了对比,获得以下初步结论:1天山南北坡C3植物叶片δ13C的海拔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天山C3植物δ13C值的分布范围为-31.65‰--23.39‰,平均值为-27.99‰,比全球高山C3植物叶片δ13C的平均值偏负,也比我国季风区高山C3植物叶片613C值的平均值偏负。天山北坡C3植物叶片的δ13C值随着海拔的升高先偏负后偏正,在海拔<2240m时受降水控制,当海拔>2240m时受温度控制,总的来说温度的影响较大;土壤全磷含量(TP)是影响植物叶片δ13C值海拔变化的最主要的土壤因素;叶绿素含量是最主要的生物影响因素。天山南坡C3植物叶片的δ13C值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偏正,温度是影响植物叶片δ13C值海拔变化的最主要的气候因素;土壤含水量(SWC)是最主要的土壤影响因素;叶片厚度是最主要的生物影响因素。天山南北坡高山植物叶片δ13C值的海拔响应受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共同影响。温度是影响天山南北坡高山植物叶片δ13C值的海拔响应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因此受西风影响的天山高山植物叶片δ13C更能反映出温度变化的影响。天山南北两坡的自然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影响南北坡高山植物叶片δ13C值的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的不同。2天山南北坡C3草本叶片613C的海拔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天山C3草本叶片δ13C值的分布范围为-28.82‰--23.39‰,平均值为-27.73‰,比全球高山c3草本叶片δ13C平均值明显偏负,也比我国季风区高山C3草本叶片δ13C平均值明显偏负,比东天山高山C3草本叶片δ13C平均值明显偏正。天山北坡C3草本叶片δ13C值随着海拔的升高先偏负后偏正;天山南坡C3草本叶片δ13C值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偏正,与全球高山C3草本、我国季风区高山C3草本、东天山高山C3草本叶片δ13C值的海拔变化趋势一致。天山北坡C3草本叶片δ13C值在海拔<2240m时受降水控制,当海拔>2240m时受温度控制,总的来说温度的影响较大,降水的影响次之;天山南坡C3草本叶片δ13C值的海拔变化也是受温度的影响较大,降水的影响次之。TP是影响天山北坡C3草本叶片δ13C值海拔变化的最主要的土壤因素;土壤有机质含量(O.M.)是影响天山南坡C3草本叶片δ13C值海拔变化的最主要的土壤因素。叶绿素含量是影响天山北坡C3草本叶片δ13C海拔变化的最主要的生物因素;基于单位质量的叶氮含量(Nm)是影响天山南坡C3草本叶片613C海拔变化的最主要的生物因素。3天山南北坡灌木叶片δ13C的海拔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天山灌木叶片δ13C值的分布范围为-30.03‰--23.85‰,平均值为-27.81%o。比我国季风区高山灌木叶片δ13C的平均值偏负。天山北坡灌木叶片的δ13C值随着海拔的升高没有明显变化趋势;天山南坡灌木叶片的δ13c值随着海拔的升高有偏正的趋势。气象因子对天山北坡灌木叶片δ13C值的海拔变化影响不大;天山南坡灌木叶片δ13c值的海拔变化受温度的影响较大,降水的影响次之。O.M是影响天山北坡灌木叶片δ13C值的海拔变化的最主要的土壤因素;TP是影响天山南坡灌木叶片δ13C值海拔变化的最主要的土壤因素。叶片含水量(LWC)是影响天山北坡灌木叶片δ13C海拔变化的最主要的生物因素;叶片厚度是影响天山南坡灌木叶片δ13C海拔变化的最主要的生物因素。4天山南北坡乔木叶片δ13C的海拔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天山乔木叶片δ13C值的分布范围为-31.52‰--24.69‰,平均值为-28.72‰,比全球高山树种的叶片δ13C的平均值明显偏负,也比我国季风区乔木叶片δ13C的平均值偏负。天山北坡乔木叶片613C值随着海拔的升高没有明显变化趋势;天山南坡乔木叶片δ13C值随着海拔的升高呈曲线变化。天山南北坡乔木叶片δ13C值都是受温度的影响较大,降水的影响次之。O.M.是影响天山北坡乔木叶片δ13C值海拔变化的最主要的土壤因素;TP是影响天山南坡乔木叶片δ13C值海拔变化的最主要的土壤因素。Nm是影响天山北坡乔木叶片δ13C海拔变化的最主要的生物因素;叶片厚度是影响天山南坡乔木叶片δ13C海拔变化的最主要的生物因素。5天山南北坡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异同和环境适应策略天山南坡C3植物(包括草本、灌木和乔木)叶片的δ13C平均值都比天山北坡C3植物偏正,说明天山南坡C3植物(包括草本、灌木和乔木)比北坡C3植物的WUE高,因为天山南坡降水明显少于天山北坡,生境中水分的变化造成了植物WUE的改变,天山南坡C3植物通过提高WUE来适应水分相对缺少的环境,具有比天山北坡C3植物更强的竞争能力和生态适应性。不论天山南坡还是北坡多年生草本叶片δ13C值都高于一年生草本叶片,常绿灌木叶片δ13C都高于落叶灌木叶片,常绿乔木叶片δ13C高于落叶乔木叶片(除了天山北坡落叶乔木叶片δ13C高于常绿乔木叶片),说明长生命周期的植物的WUE都高于短生命周期植物,长生命周期的植物具有更强的生态适应性。6天山南北坡表土有机质δ13C的海拔变化特征和植物—表土系统δ13C的分馏情况(1)天山表土有机质δ13C值的分布范围为-28.99‰~-19.62‰,平均值为-25.09‰,比受季风控制的青藏高原表土有机质δ13C的平均值偏负。天山南坡表土有机质δ13C值偏正于天山北坡,与天山南坡植物叶片的δ13C值偏正于天山北坡一致。天山南北坡表土有机质的δ13C值都是随着海拔的升高先偏负后偏正,与青藏高原表土有机质δ13C值的海拔变化趋势一致。北坡表土有机质的δ13C值的海拔变化趋势与北坡C3植物叶片δ13C值的海拔变化趋势一致,而南坡表土有机质的δ13C值的海拔变化趋势与南坡C3植物叶片δ13C值的海拔变化趋势不一致,可能受局部地形和局部环境因素影响更大。(2)天山北坡表土有机质δ13C值按照乔木<灌木<草本的植被类型顺序逐渐偏正,将草本细分后表土有机质δ13C值按照高山草甸草原<乔木<灌木<山地草甸草原<荒漠草原的顺序逐渐偏正。天山南坡表土有机质δ13C值按照灌木≈草本<乔木的植被类型顺序逐渐偏正,将草本细分后表土有机质δ13C值按照山地草甸草原<荒漠草原<灌木<乔木<高寒草甸草原的顺序逐渐偏正。天山南北坡表土按照对应的植被类型而偏正的顺序与受季风控制的青藏高原不一致。(3)天山南北坡植物—表土系统δ13C的分馏幅度大于其他区域,北坡植物—表土系统δ13C的分馏幅度为0.23‰~4.39‰,平均值为2.75‰。南坡植物—表土系统δ13C的分馏幅度为0.21‰~4.20‰,平均值为2.32‰,北坡植物—表土系统δ13C的分馏幅度大于南坡。天山南北坡不同植被类型下的表土有机质δ13C值与其上覆植物叶片δ13C值之间的分馏幅度大小顺序一致,均为乔木>灌木>C3草本。(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0-10-01)
植物稳定碳同位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植物能够利用体内的碳酸酐酶来催化碳酸氢根离子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作为底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特性,采用两种δ13CPDB值差值大于10‰的碳酸氢钠分别作为外源碳酸氢根离子的碳同位素标记物,通过室内双向水培诸葛菜和芥菜型油菜实验,分别向水培处理液里添加已知δ13CPDB值的碳酸氢钠并培养24 h,利用同位素比值质谱(IRMS)技术,测定并计算了两个时间、两种环境下的大气二氧化碳稳定碳同位素日平均组成。结果表明:在环境1(不同浓度的Na HCO3处理液)下所得到的δCa值与添加到处理液中的碳酸氢根离子的浓度有关;在环境2(不同浓度的PEG处理液)下所得到的δCa值与添加到处理液中的PEG的浓度无关;两种环境下所测得的大气二氧化碳稳定碳同位素日平均组成δCa值与实验中培养的植物种类无关,而与添加到培养液中碳酸氢根离子的浓度及植物的生长速率有关。数据重现性好,结果准确可靠,可以高精度的测定不同待测环境下大气二氧化碳稳定碳同位素比值,其可为以后监测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大气二氧化碳碳同位素组成及来源提供非常有效的方法和信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植物稳定碳同位素论文参考文献
[1].韩琼.淡水浮游植物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及调控机制[D].天津大学.2017
[2].杭红涛,吴沿友,谢腾祥.双向标记培养植物测定大气二氧化碳稳定碳同位素组成[J].广西植物.2015
[3].冯净,徐洪河.新疆北部早期陆生植物的稳定碳同位素研究初探[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3
[4].张硕,刘勇,李国雷,陈晓,孙巧玉.稳定碳同位素在森林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研究中的应用[J].世界林业研究.2013
[5].周永初,王瑞,刘莹,邢德科,吴沿友.渗透胁迫下两种生物质能源植物的抗渗透胁迫能力及稳定碳同位素组成[J].地球与环境.2012
[6].樊金娟,宁静,孟宪菁,朱延姝,孙晓敏.C_3植物叶片稳定碳同位素对温度、湿度的响应及其在水分利用中的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12
[7].张桂玲,王世杰,罗绪强,容丽.喀斯特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叶片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8].窦德强,刘杨楠,王世成,谢彩香,许亮.药用植物牛蒡稳定碳同位素组成与环境因子以及牛蒡子质量之间的关系[J].辽宁中医杂志.2011
[9].汤红官,陈拓,文陇英,张有福,何元庆.两种圆柏属常绿植物叶片稳定碳同位素的季节变化及其指示意义[J].冰川冻土.2010
[10].张慧文.天山现代植物和表土有机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海拔响应特征[D].兰州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