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碳汇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经营措施,森林经营,固碳能力
碳汇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张二亮[1](2019)在《森林经营管理中提高森林碳汇能力的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提高森林固碳能力的角度阐述了在森林经营过程中通过合理选择采伐木、树种选择、科学选择育林方式以及林路建设、观测样地建设等方面提高森林的固碳能力,以期为森林的经营管理和森林碳汇的增加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09期)
徐林[2](2019)在《生物质炭和硅肥对毛竹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CO_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和生物多样性降低等全球范围内的环境问题,影响了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森林经营增汇作为一种重要的碳减排技术手段,已经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履行温室气体减排承诺的重要战略选择。毛竹林作为我国亚热带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巨大的碳储量和固碳潜力,是我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资源。同时,毛竹特有的成熟过程和采伐特性使其在实施国土生态安全屏障、国家木材安全、繁荣生态文化战略以及促进山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探索提升毛竹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技术手段,是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对指导我国毛竹林碳汇林业建设和实现毛竹林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研究意义。但是,长期的集约经营会导致毛竹林土壤酸化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结构改变、生产力下降及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等后果,不利于毛竹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本研究利用生物质炭和高效硅肥作为外源物质,通过设置随机区组试验,布置野外毛竹林固定样地,长期观测生物质炭和硅肥的组合施入后毛竹林生态系统地上碳储量、竹叶及土壤植硅体及植硅体碳、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动态变化,研究生物质炭和硅肥组合对毛竹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碳形态形成以及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为提高毛竹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碳汇形成以及提升毛竹林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供科学依据。全文主要结论如下:(1)在生物质炭和高效硅肥施入的第一年,在水溶性高效硅肥Si1水平施入条件下,毛竹林立竹碳储量平均值为20.81 CO_2-eq Mg hm~(-2),并且与对照组CK、生物质炭B1水平、生物质炭与高效硅肥组合(B1Si1、B1Si3、B3Si3)处理下毛竹立竹碳储量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生物质炭和高效硅肥施入的第二年,在水溶性高效硅肥Si 3水平施入条件下,样地毛竹林立竹平均碳储量达到36.60 CO_2-eq Mg hm~(-2),与其他处理比较分析可知,水溶性高效硅肥Si3施入除了与Si1水平没有显着差异外,与其他所有处理比较都有显着增加了立竹碳储量。另外,无论是在生物质炭和硅肥施入的第一年还是第二年,生物质炭施入、高效硅肥施入以及生物质炭与高效硅肥的组合施入都不同程度的增加了毛竹林样地灌木和草本的碳储量,但是样地灌木层和草本层碳储量的增加都未达到显着水平;在生物质炭B1水平施入条件下,样地毛竹林平均土壤碳储量达到57.63 CO_2-eq Mg hm~(-2),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增加了样地土壤碳储量;(2)生物质炭及硅肥施入的第一年,高效硅肥两个水平(Si1和Si3)显着增加了毛竹林样地竹叶植硅体含量(P<0.05),分别增加了58.53%和75.80%;生物质炭及硅肥施入的第二年,高效硅肥Si1和Si3水平以及生物质炭和高效硅肥的组合施入各水平均显着增加了毛竹林样地竹叶植硅体含量(P<0.05),生物质炭两个水平(B1和B3)水平处理没有显着增加毛竹林样地竹叶植硅体含量。对竹叶植硅体碳的影响方面:高效硅肥两个水平(Si1和Si3)施入只在施入的第一年显着增加了毛竹林样地竹叶植硅体碳含量(P<0.05),其他各处理没有显着增加毛竹林样地竹叶植硅体碳含量;在生物质炭和硅肥施入的第一年和第二年,各处理均未显着增加毛竹林样地土壤0-40cm层的植硅体及植硅体碳的含量;(3)生物质炭不同施入水平(CK、B1、B3)下毛竹林样地土壤CO_2排放通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在整个现有的试验周期内,样地土壤累计CO_2排放量分别为58.03±2.13,73.05±2.74和73.44±2.45 CO_2-eq Mg hm~(-2),与对照组CK相比,样地土壤CO_2的累计排放通量分别增加了25.88%和26.55%;土壤N_2O排放通量在试验周期内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在整个现有的试验周期内,土壤N_2O累计排放通量分别为1.47±0.02,1.22±0.04和1.13±0.03 CO_2-eq Mg hm~(-2),与对照组CK比较,土壤N_2O的累计排放通量分别降低了16.98%和23.33%;土壤CH_4吸收通量在试验周期内也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土壤CH_4累计吸收量分别为0.32±0.01,0.37±0.01和0.34±0.02 CO_2-eq Mg hm~(-2),与对照组CK相比,土壤CH_4累计吸收通量分别增加了16.45%和6.70%;(4)水溶性硅肥不同施入水平(CK、Si1、Si3)下毛竹林样地土壤CO_2排放通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在整个现有的试验周期内,样地土壤累计CO_2排放量分别为58.03±2.13、40.99±1.41和40.53±1.01 Mg hm~(-2),与对照组CK相比,样地土壤CO_2的累计排放通量分别减少了29.37%和30.15%;土壤N_2O排放通量在试验周期内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土壤N_2O的累计排放通量分别为1.47±0.02,1.00±0.03和0.89±0.02 CO_2-eq Mg hm~(-2),与对照组CK比较,土壤N_2O的累计排放通量分别降低了32.11%和39.65%;土壤CH_4吸收通量在试验周期内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土壤CH_4的累计吸收量分别为0.32±0.01,0.36±0.01和0.43±0.02 CO_2-eq Mg hm~(-2),与对照组CK比较,土壤CH_4累计吸收通量分别增加了13.55%和35.35%;(5)生物质炭和硅肥不同施入组合(CK、B1Si1、B1Si3、B3Si1、B3Si3)处理下毛竹林样地土壤CO_2排放通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样地土壤累计CO_2排放通量分别为58.03±2.12、62.64±1.81、56.49±1.39、62.56±1.89和52.44±1.35 CO_2-eq Mg hm~(-2),与对照组CK比较,样地土壤CO_2的累计排放通量分别增加了7.59%、-2.66%、7.80%和-9.63%;土壤N_2O排放通量在试验周期内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土壤N_2O的累计排放通量分别为1.47±0.08,1.15±0.07、1.07±0.06、1.15±0.05和1.12±0.07 CO_2-eq Mg hm~(-2),与对照组CK比较,土壤N_2O的累计排放通量分别降低了22.17%、27.48%、21.87%和23.91%;土壤CH_4吸收通量在试验周期内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土壤CH_4的累计吸收量分别为0.32±0.01、0.38±0.02、0.41±0.03、0.35±0.01和0.39±0.02 CO_2-eq Mg hm~(-2),与对照组CK比较,土壤CH_4累计吸收通量分别增加了18.26%、26.20%、10.08%和21.01%。(6)总的来说,在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方面,生物质炭施入、硅肥施入和组合施入显着提升了毛竹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其中硅肥对毛竹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的程度要明显好于生物质炭施入和两者的组合施入,但从硅肥肥效的发挥以及植硅体碳汇能力提升效果来看,组合施入是长时间毛竹林生态系统经营更好的选择之一。(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9-04-15)
王强,肖海涛,杜营合,德永军[3](2019)在《平茬处理对沙柳碳汇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对达拉特旗境内白土梁林场人工沙柳林典型样地进行试验设计,采用4种平茬高度于2013—2015年秋季进行了平茬处理,次年秋季沙柳停止生长后调查其生物量及固碳量生长指标,利用统计软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得出平茬高度和平茬年限对沙柳碳汇能力的影响分析结果。(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期刊2019年01期)
邵桂兰,刘冰,李晨[4](2019)在《我国主要海域海水养殖碳汇能力评估及其影响效应——基于我国9个沿海省份面板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海水养殖业的碳汇功能逐渐被认识和肯定,海水养殖不再单是一项经济活动,而是对环境具有正向影响的碳汇生态活动。以我国沿海9个省份为例,选取海水养殖业碳汇主要贡献的贝类和藻类海产品,并按照各自的碳汇方式对我国沿海地区2008—2015年海水养殖碳汇能力测算,进一步将9个沿海省份按照主要海域划分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利用LMDI模型从海水养殖的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角度分析碳汇能力的区域差异和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黄海沿岸海水养殖碳汇能力最强,南海沿岸海水养殖的碳汇转化比例最高,规模效应与我国沿海地区海水养殖碳汇能力始终呈正相关,结构效应的作用显着但不稳定。基于上述结论,我国沿海地区碳汇养殖业应首先提升碳汇养殖技术、稳定海水养殖产量,其次注重优化养殖结构,对碳汇潜力巨大的贝类多加关注。(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杨加猛,叶佳蓉[5](2018)在《木质生物质碳汇能力统计方法应用研究:江苏案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方法,以江苏省为例,对其木质生物质的碳汇能力、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核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江苏省木质生物质的年均碳汇总量从1995—2000年的84.48×104t CO_(2e)/a,增加到2006—2010年的837.82×104t CO_(2e)/a,同期单位面积年均碳汇能力由2.05t CO_(2e)/(ha·a)增加到5.17t CO_(2e)/(ha·a),但苏南各市的木质生物质碳汇能力明显低于苏北地区;(2)案例地区木质生物质碳汇的显着增长,主要缘于该省森林面积和蓄积总量的快速增长,林分单位面积蓄积的不断提高,以及林木年生长和消耗量的合理变化。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了将木质生物质的碳汇增量作为专项统计数据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体系,以及推进森林资源的科学经营等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经济》期刊2018年06期)
吴金山,于旭东,许泽康,王亚沉,高豪杰[6](2017)在《海南木棉不同月份光合特性及碳汇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主要以海南本地木棉品种红花木棉为研究对象,利用3051D型光合速率测定仪测定不同月份的光合特性,并分析其碳汇能力。由结果可知:不同月份光合速率基本都呈"M"型曲线变化,存在"午休"现象,其中5月光合速率最高,为14.40μmol/m~2/s;11月最低,为11.20μmol/m~2/s。光合有效辐射和蒸腾速率基本都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光合有效辐射7月最高,为1952.30μmol/m/s;11月最低,为1632.56μmol/m/s。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光合有效辐射呈正相关的关系。海南木棉5月、7月、9月和11月月碳汇量分别为10.94g、9.88g、10.40g和9.00g,其中5月碳汇能力最高。本研究结果可为以后育苗、园林绿地树种的栽培管理及城市树种碳汇能力估算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热带农业》期刊2017年03期)
柴如珲[7](2017)在《基于高光谱数据的典型植被碳汇能力估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碳排放量也急剧上升,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环境生态问题。因此,为控制城市的碳水平,建设生态城市和园林城市,对城市碳汇的研究也愈发迫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实现固碳的功能。对于城市来说,森林在减少CO2方面发挥着主体作用,同时城市周边的经济林和农田等作为绿色植物也在碳汇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高光谱遥感和定量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各种理化参数的大范围遥感估测成为可能。植物的总初级生产力(GPP)是指单位时间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有机碳量,作为区域和全球的碳收支中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都是遥感反演研究的重点。而叶片作为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其初级生产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植被固碳能力的强弱,是评价植被碳汇能力的良好指标。因此,如何通过遥感手段快速准确地估计城市典型植被叶片的初级生产力,进而评价其碳汇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本文利用实测的叶片高光谱数据和光合数据,在叶片尺度下分别对油菜、小麦、银杏、柑橘和樟树五种不同植被类型的单位叶面积日固碳量,即叶片的初级生产力(GPP)进行了估计研究,建立了其与VI×PARin的回归统计模型,测试和比较了 SR、NDVI、EVI2、GNDVI、CIgreen、rededgeNDVI、MTCI 及 CIrededge共8种不同植被指数在叶片GPP反演中的优劣,并分析了如生育期物候、水分胁迫和外界光照条件等的环境因子对反演模型的影响和原因,最后分别在油菜和小麦、银杏和樟树以及这四种植被组合的情况下,尝试对不同植被类型建立一个综合的叶片GPP反演模型。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反演模型建立方面:油菜在花期、荚果期与全时期、银杏在弱光与强光以及樟树的叶片GPP均可由VI×PARin建立的模型进行很好地估计,其决定系数R2均在0.79以上;小麦在控水与适宜条件下的叶片GPP同样都可以用VI×PARin建立的反演模型进行估计,但其精度较前面叁种植被类型有一定下降;柑橘的叶片GPP则无法用VI×PARin建立的模型来反演。且除控水条件下的小麦外,所有植被建立的叶片GPP反演模型其回归曲线的形状和趋势均较为类似,多为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或线性函数形式,均未出现明显的饱和现象。(2)物候和环境因素对反演模型的影响方面:油菜在花期与荚果期各自单独的叶片GPP反演模型相互之间有一定差异,且荚果期的模型曲线斜率相对更缓和,但不同时期的叶片GPP仍可由统一的模型来表达,全时期的模型精度低于单独时期的精度,但差距不大;控水条件对小麦叶片GPP的反演模型有明显影响,控水条件会对小麦的光能利用率产生影响,其叶绿素效率(ChlE)会明显上升,因此对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小麦叶片GPP最好分组进行反演;不同光照强度等级(强光和弱光)对银杏和柑橘叶片GPP反演模型有明显影响,一定程度的遮阴或更高的散射直射比会明显提高其光能利用率,因此对于不同光照条件下的银杏和柑橘叶片GPP反演最好选择不同的模型。(3)植被指数选择方面:对于所有五种植被类型,及其不同的环境条件,基于红边波段的植被指数(red edgeNDVI、MTCI和CIred edge)所建立的叶片GPP反演基本模型都是最优或者次优模型,其往往具有更高的决定系数R2和更低的RMSE,且在非最优情况下的模型精度仍然与最优模型差距不大,表现出极强的适用性和稳定性。(4)植被类型方面:对于本文的实验数据,对于不同的光强条件,银杏和柑橘的叶片GPP反演模型比油菜对光强条件表现地更加敏感,银杏相比柑橘则更为敏感;在相近的环境条件下,油菜和小麦的叶片GPP可以用一个综合的模型来估计,银杏和樟树的叶片GPP也可以用一个综合的模型来估计,但除柑橘外所有四种植被类型的叶片GPP暂不能用一个综合的模型来估计;相较于其他植被指数,基于rededgeNDVI、MTCI和CIrededge叁种红边植被指数所建立的反演模型对油菜和小麦之间、银杏和樟树之间以及四种植被之间的差异表现出最低的敏感性和通用性,最适用于对不同植被的叶片GPP进行综合估计。(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7-05-01)
单永娟,张颖,曹先磊[8](2016)在《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与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变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动态变化是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利用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及其变动指标作为政策绩效评价工具,来揭示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变动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探讨价值。文章基于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储量及其变动的核算研究与分析,从理论上探讨了环境经济政策对改善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森林、草地、湿地、荒漠和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流量均呈增加趋势,年均增长分别为1.73%、1.21%、4.23%、0.09%和0.7%,一定意义上说明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的完善与实施是有效的。(本文来源于《统计与决策》期刊2016年19期)
王海云,陈媛,于洋[9](2016)在《基于地理国情普查的佛山植被碳汇能力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CASA模型,以广东省佛山市为研究区域,探索了基于地理国情普查的广东省市县级林业碳汇能力评估方法。结果表明,由于地理国情普查获得的林业植被数据精度比传统遥感手法获得的高,因此基于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成果,利用CASA模型可以对区域范围内的林业碳汇能力进行精确估算,从而为政府在碳排放和温室气体管理方面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地理国情监测成果提供一个典型的应用示范。(本文来源于《地理空间信息》期刊2016年07期)
张建波[10](2016)在《淅川县农田碳汇能力与低碳农业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控制人类生产活动向大气排放CO2等温室气体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众多科学领域的一项重要议题。农业生产活动一直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为了降低农业生产的碳排放,发展低碳农业已是全球各国的共同选择。为了促进低碳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国内外专家、学者已对低碳农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研究方向较为分散、缺乏县域等小区域的碳汇能力和低碳农业发展研究。本文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库区——淅川县为例,对其2005-2014年间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及影响其低碳农业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在为淅川县发展低碳农业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指导的同时,也对促进县域农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和低碳农业研究提供借鉴。研究结果表明:(1)淅川县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吸收总量及碳吸收强度在2005年-2014年间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由于种植面积较大而保持较大的碳吸收总量,油料作物的总碳吸收量呈现大幅度上升趋势,油料作物和粮食作物的碳吸收总量差距逐渐减小。尽管碳排放总量也呈现增加趋势,但该县农田生态系统的总碳排放量远远小于总碳吸收量,表明淅川县农田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碳汇功能。影响农田碳排放的叁种过程中,化肥施用、农业机械以及灌溉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化肥所占的比例较大,达到85%以上,农业机械、灌溉的碳排放量所占比例较小。(2)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淅川县低碳农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对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量影响最大的指标是化肥施用量,其次是有效灌溉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农村用电量,对淅川县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量影响最小的是农业机械总动力。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从2005年到2008年,淅川县的低碳农业发展水平较低;2009年以后,由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实施,淅川县加大了低碳农业发展的建设力度,通过政策调控、财政资金支持和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等,有效降低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量,使得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有所增加。(3)论文基于上述研究,提出淅川县应改进种植业结构,限制小麦、玉米等碳汇强度较弱的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扩大花生、油菜、芝麻等碳汇能力较强的油料作物的播种,减少碳排放能力强的传统化肥施用,推广生物有机肥等建议。同时提出,淅川县应增强低碳农业发展理念、加大低碳农业宣传力度,以及增加科技研发资金投入,推广新型技术、健全政策法律法规制度保障、因地制宜发展低碳农业等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6-05-01)
碳汇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CO_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和生物多样性降低等全球范围内的环境问题,影响了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森林经营增汇作为一种重要的碳减排技术手段,已经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履行温室气体减排承诺的重要战略选择。毛竹林作为我国亚热带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巨大的碳储量和固碳潜力,是我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资源。同时,毛竹特有的成熟过程和采伐特性使其在实施国土生态安全屏障、国家木材安全、繁荣生态文化战略以及促进山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探索提升毛竹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技术手段,是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对指导我国毛竹林碳汇林业建设和实现毛竹林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研究意义。但是,长期的集约经营会导致毛竹林土壤酸化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结构改变、生产力下降及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等后果,不利于毛竹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本研究利用生物质炭和高效硅肥作为外源物质,通过设置随机区组试验,布置野外毛竹林固定样地,长期观测生物质炭和硅肥的组合施入后毛竹林生态系统地上碳储量、竹叶及土壤植硅体及植硅体碳、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动态变化,研究生物质炭和硅肥组合对毛竹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碳形态形成以及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为提高毛竹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碳汇形成以及提升毛竹林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供科学依据。全文主要结论如下:(1)在生物质炭和高效硅肥施入的第一年,在水溶性高效硅肥Si1水平施入条件下,毛竹林立竹碳储量平均值为20.81 CO_2-eq Mg hm~(-2),并且与对照组CK、生物质炭B1水平、生物质炭与高效硅肥组合(B1Si1、B1Si3、B3Si3)处理下毛竹立竹碳储量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生物质炭和高效硅肥施入的第二年,在水溶性高效硅肥Si 3水平施入条件下,样地毛竹林立竹平均碳储量达到36.60 CO_2-eq Mg hm~(-2),与其他处理比较分析可知,水溶性高效硅肥Si3施入除了与Si1水平没有显着差异外,与其他所有处理比较都有显着增加了立竹碳储量。另外,无论是在生物质炭和硅肥施入的第一年还是第二年,生物质炭施入、高效硅肥施入以及生物质炭与高效硅肥的组合施入都不同程度的增加了毛竹林样地灌木和草本的碳储量,但是样地灌木层和草本层碳储量的增加都未达到显着水平;在生物质炭B1水平施入条件下,样地毛竹林平均土壤碳储量达到57.63 CO_2-eq Mg hm~(-2),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增加了样地土壤碳储量;(2)生物质炭及硅肥施入的第一年,高效硅肥两个水平(Si1和Si3)显着增加了毛竹林样地竹叶植硅体含量(P<0.05),分别增加了58.53%和75.80%;生物质炭及硅肥施入的第二年,高效硅肥Si1和Si3水平以及生物质炭和高效硅肥的组合施入各水平均显着增加了毛竹林样地竹叶植硅体含量(P<0.05),生物质炭两个水平(B1和B3)水平处理没有显着增加毛竹林样地竹叶植硅体含量。对竹叶植硅体碳的影响方面:高效硅肥两个水平(Si1和Si3)施入只在施入的第一年显着增加了毛竹林样地竹叶植硅体碳含量(P<0.05),其他各处理没有显着增加毛竹林样地竹叶植硅体碳含量;在生物质炭和硅肥施入的第一年和第二年,各处理均未显着增加毛竹林样地土壤0-40cm层的植硅体及植硅体碳的含量;(3)生物质炭不同施入水平(CK、B1、B3)下毛竹林样地土壤CO_2排放通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在整个现有的试验周期内,样地土壤累计CO_2排放量分别为58.03±2.13,73.05±2.74和73.44±2.45 CO_2-eq Mg hm~(-2),与对照组CK相比,样地土壤CO_2的累计排放通量分别增加了25.88%和26.55%;土壤N_2O排放通量在试验周期内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在整个现有的试验周期内,土壤N_2O累计排放通量分别为1.47±0.02,1.22±0.04和1.13±0.03 CO_2-eq Mg hm~(-2),与对照组CK比较,土壤N_2O的累计排放通量分别降低了16.98%和23.33%;土壤CH_4吸收通量在试验周期内也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土壤CH_4累计吸收量分别为0.32±0.01,0.37±0.01和0.34±0.02 CO_2-eq Mg hm~(-2),与对照组CK相比,土壤CH_4累计吸收通量分别增加了16.45%和6.70%;(4)水溶性硅肥不同施入水平(CK、Si1、Si3)下毛竹林样地土壤CO_2排放通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在整个现有的试验周期内,样地土壤累计CO_2排放量分别为58.03±2.13、40.99±1.41和40.53±1.01 Mg hm~(-2),与对照组CK相比,样地土壤CO_2的累计排放通量分别减少了29.37%和30.15%;土壤N_2O排放通量在试验周期内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土壤N_2O的累计排放通量分别为1.47±0.02,1.00±0.03和0.89±0.02 CO_2-eq Mg hm~(-2),与对照组CK比较,土壤N_2O的累计排放通量分别降低了32.11%和39.65%;土壤CH_4吸收通量在试验周期内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土壤CH_4的累计吸收量分别为0.32±0.01,0.36±0.01和0.43±0.02 CO_2-eq Mg hm~(-2),与对照组CK比较,土壤CH_4累计吸收通量分别增加了13.55%和35.35%;(5)生物质炭和硅肥不同施入组合(CK、B1Si1、B1Si3、B3Si1、B3Si3)处理下毛竹林样地土壤CO_2排放通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样地土壤累计CO_2排放通量分别为58.03±2.12、62.64±1.81、56.49±1.39、62.56±1.89和52.44±1.35 CO_2-eq Mg hm~(-2),与对照组CK比较,样地土壤CO_2的累计排放通量分别增加了7.59%、-2.66%、7.80%和-9.63%;土壤N_2O排放通量在试验周期内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土壤N_2O的累计排放通量分别为1.47±0.08,1.15±0.07、1.07±0.06、1.15±0.05和1.12±0.07 CO_2-eq Mg hm~(-2),与对照组CK比较,土壤N_2O的累计排放通量分别降低了22.17%、27.48%、21.87%和23.91%;土壤CH_4吸收通量在试验周期内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土壤CH_4的累计吸收量分别为0.32±0.01、0.38±0.02、0.41±0.03、0.35±0.01和0.39±0.02 CO_2-eq Mg hm~(-2),与对照组CK比较,土壤CH_4累计吸收通量分别增加了18.26%、26.20%、10.08%和21.01%。(6)总的来说,在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方面,生物质炭施入、硅肥施入和组合施入显着提升了毛竹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其中硅肥对毛竹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的程度要明显好于生物质炭施入和两者的组合施入,但从硅肥肥效的发挥以及植硅体碳汇能力提升效果来看,组合施入是长时间毛竹林生态系统经营更好的选择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碳汇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1].张二亮.森林经营管理中提高森林碳汇能力的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9
[2].徐林.生物质炭和硅肥对毛竹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影响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9
[3].王强,肖海涛,杜营合,德永军.平茬处理对沙柳碳汇能力的影响[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9
[4].邵桂兰,刘冰,李晨.我国主要海域海水养殖碳汇能力评估及其影响效应——基于我国9个沿海省份面板数据[J].生态学报.2019
[5].杨加猛,叶佳蓉.木质生物质碳汇能力统计方法应用研究:江苏案例[J].中国林业经济.2018
[6].吴金山,于旭东,许泽康,王亚沉,高豪杰.海南木棉不同月份光合特性及碳汇能力研究[J].中国热带农业.2017
[7].柴如珲.基于高光谱数据的典型植被碳汇能力估计研究[D].武汉大学.2017
[8].单永娟,张颖,曹先磊.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与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变动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6
[9].王海云,陈媛,于洋.基于地理国情普查的佛山植被碳汇能力评估[J].地理空间信息.2016
[10].张建波.淅川县农田碳汇能力与低碳农业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