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俄国革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俄国革命,尤登尼奇,左派社会革命党,邓尼金,布尔什维克,立宪民主党,沙皇政府,克伦斯基,彼得格勒,苏维埃政府
俄国革命论文文献综述
姚旭东[1](2019)在《俄国革命时期的货币》一文中研究指出1917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俄这个虚弱的半工业化国家的统治集团早已衰朽不堪,面临危机时的麻木不仁也到了骇人的程度。3月8日,彼得格勒市民因面包涨价而骚动;几名工厂的工人也因劳资纠纷在同一天游行,人数达20万。惊恐的沙皇政府命令军队镇压。3月11日,(本文来源于《上海金融报》期刊2019-08-06)
谢尔盖·弗拉基米罗维奇·茹拉夫廖夫,徐向梅[2](2019)在《谢尔盖·茹拉夫廖夫教授谈有关1917年俄国革命研究的若干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12月19日,俄罗斯科学院俄国史研究所副所长谢尔盖·弗拉基米罗维奇·茹拉夫廖夫(ЖуравлёвСергейВладимирович)教授应邀参加了在复旦大学召开的"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沿国际论坛",并作了题为《1917年革命:当代俄罗斯学界与社会的讨论》的报告,受到与会者的广泛关注,并引发热烈的讨论。本刊特约在此发表,以飨读者。从1920年代至1991年苏联解体,对苏联史学界来说,1917年俄国革命始终都是最重(本文来源于《国外理论动态》期刊2019年06期)
来庆立[3](2019)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的革命与社会发展——以《新时代》对1905年俄国革命的讨论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个"古老"又新颖的问题。众所周知,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需要通过发展生产力,为自身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奠定基础,但这也容易模糊甚至"扭曲"革命概念。回顾历史,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俄国1905年革命的爆发,对当时逐渐沉寂的革命形势无疑是一针"强心剂"。对此,东西方社会主义者在《新时代》等刊物上,曾发表多篇文章,争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爆发的革命属于什么性质,未来应如何发展。以史为镜,从文明—现代化视角出发梳理这些争论,可以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的革命与社会发展问题带来一些启示。(本文来源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期刊2019年02期)
罗岗[4](2019)在《霸权更迭、俄国革命与“庶民”意涵的变迁——重返“五四”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转向和"五四"学生爱国运动的爆发,在某种程度上都可视为"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欧战"的后果不仅是协约国战胜同盟国,还标志着"20世纪文明"对"19世纪文明"的克服与超越。具体而言,"欧战"标志着"19世纪文明"的"总体危机","俄国革命"则成为了"20世纪文明"的起点,借用霍布斯鲍姆"短暂的20世纪"和阿锐基"漫长的20世纪"的历史分期,"欧战"的意义也许还能进一步被理解为是为资本主义的霸权更迭铺平道路,而"革命"则意味着对这种霸权更迭的"突破"。正是在这个由"战争"与"革命"构造的双重视野中,以陈独秀和李大钊为代表的《新青年》同仁们在思想上经历了"从威尔逊到列宁"的深刻转变,进而试图将"新文化"召唤出来的"新主体",与"庶民"这一"胜利的主体"和"历史的主体"联系起来,为"后五四"时代从抽象的"人"向具体的"人民"逐渐转化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吴伟[5](2019)在《中国报刊即时报道中的1917年俄国革命》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报刊对1917年俄国发生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都进行了即时报道。相比之下,对二月革命的报道相对密集且褒扬之声甚强,而对十月革命的报道则呈现完全不同的情形。之所以出现报道上的"热""褒"和"冷""贬"的区别,主要在于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国情和民众心理取向,也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交战双方形成的对峙和彼此的宣传战、心理战的影响,以及中国参战后整体舆论导向的选择;同时也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了解认识的现状有关。(本文来源于《历史教学(下半月刊)》期刊2019年02期)
赵秀华[6](2019)在《俄国革命模式走向中国的历史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中国大革命,不能忽略俄国革命模式的影响。"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成为被国内外反动势力封锁的"红色孤岛"。列宁原本期待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总爆发来缓解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压力,无奈期望破灭,俄国革命模式欧洲遭冷遇。与此同时,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联共(布)和共产国际从"亚洲的觉醒"中看到了新的曙光,于是把视线从"西欧"转移到"东方"。俄国革命模式走向中国的理论准备同共产国际两次会议密切相关。共产国际"二大"出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的总理论原则,共产国际"四大"则形成了其具体策略。为落实上述理论设想,在帮助中国建立共产主义政党之余,苏俄在中国积极寻求盟友,从欲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孙中山,到"中国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领袖"吴佩孚,再到"社会主义将军"陈炯明等等,经过认真的观察、试探和比较,孙中山的国民党最终被确定为重点合作及支持对象。(本文来源于《宁夏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姚海[7](2018)在《从概念变化的视角理解19世纪俄国革命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9世纪中后期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演变中,以及对其认识和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用以指称其不同流派或概括其整体性质的名词概念。在实际使用这些名词概念处理革命运动史的具体问题时,应研究理解这些名词概念自身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历史,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并厘清其相互关系,尽量客观地反映这一时期革命运动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俄罗斯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张光明[8](2018)在《从俄国革命之路看列宁的政治遗产——从《列宁政治遗产十论》说开去》一文中研究指出周尚文教授关于对列宁及其政治遗产应该"从历史的、学术的层面加以梳理和评析"的主张是正确的。列宁的"灌输论"、严密的"革命家组织"和"革命转变策略"这叁个重要主张,可认为是构成列宁主义的叁大核心问题。此处列宁与马克思的差别,是把资本主义发达地区的社会革命理论移用到落后地区时所必然导致的差别。对列宁来说,理论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实用的手段。在夺取政权和保全政权的行程中,列宁是很大的成功者。在俄国这样的落后国度里,往后的路程更要艰难得多。他的成功和曾经犯过的失误集中体现了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之路中的某些规律性现象。(本文来源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周国长[9](2018)在《普京版统一历史教科书对1917年俄国革命的叙事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普京总统的授意下,经过俄罗斯官方和学界主流认可的统一历史教科书在2015年出版。统一历史教科书认为1917年俄国革命是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紧密相关的,并全景式对1917年俄国革命进程进行了详细的叙事。教科书对俄国革命的评价和术语的变化,反映了普京政府旨在消除对于俄国革命"彼此冲突的内部矛盾和多种解释",向受教育的主体建构统一的历史观念。(本文来源于《西伯利亚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徐信华,徐佩然[10](2018)在《从“文学”到“十月革命”:《新青年》杂志上的“俄国革命”意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新青年》杂志的"俄国革命"意象是从文学开始的。1915年9月创刊后的《新青年》杂志最初刊登的就是俄国小说,这是由《新青年》创刊宗旨所致。1917年,《新青年》及时回应了俄国二月革命,并对俄国临时政府抱有极高的期待和热情。但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并取得成功后,《新青年》似乎未能做好思想准备,对此反应迟滞,其见解未能比国内其他报刊高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新青年》杂志对十月的"俄国革命"之意义的认识逐渐深刻,"十月革命"慢慢取代了"俄国革命",渐渐成为《新青年》论述"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特有话语。(本文来源于《中共党史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俄国革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8年12月19日,俄罗斯科学院俄国史研究所副所长谢尔盖·弗拉基米罗维奇·茹拉夫廖夫(ЖуравлёвСергейВладимирович)教授应邀参加了在复旦大学召开的"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沿国际论坛",并作了题为《1917年革命:当代俄罗斯学界与社会的讨论》的报告,受到与会者的广泛关注,并引发热烈的讨论。本刊特约在此发表,以飨读者。从1920年代至1991年苏联解体,对苏联史学界来说,1917年俄国革命始终都是最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俄国革命论文参考文献
[1].姚旭东.俄国革命时期的货币[N].上海金融报.2019
[2].谢尔盖·弗拉基米罗维奇·茹拉夫廖夫,徐向梅.谢尔盖·茹拉夫廖夫教授谈有关1917年俄国革命研究的若干问题[J].国外理论动态.2019
[3].来庆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的革命与社会发展——以《新时代》对1905年俄国革命的讨论为视角[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
[4].罗岗.霸权更迭、俄国革命与“庶民”意涵的变迁——重返“五四”之一[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吴伟.中国报刊即时报道中的1917年俄国革命[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9
[6].赵秀华.俄国革命模式走向中国的历史考察[J].宁夏社会科学.2019
[7].姚海.从概念变化的视角理解19世纪俄国革命运动[J].俄罗斯研究.2018
[8].张光明.从俄国革命之路看列宁的政治遗产——从《列宁政治遗产十论》说开去[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8
[9].周国长.普京版统一历史教科书对1917年俄国革命的叙事与评价[J].西伯利亚研究.2018
[10].徐信华,徐佩然.从“文学”到“十月革命”:《新青年》杂志上的“俄国革命”意象[J].中共党史研究.2018
标签:俄国革命; 尤登尼奇; 左派社会革命党; 邓尼金; 布尔什维克; 立宪民主党; 沙皇政府; 克伦斯基; 彼得格勒; 苏维埃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