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形象论文-董梦圆

死亡形象论文-董梦圆

导读:本文包含了死亡形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沉默,弱势,内在性格,思想教化

死亡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董梦圆[1](2019)在《比较《死亡诗社》与《浪潮》中的人物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影片《死亡诗社》中的托德和《浪潮》中的蒂姆原本都是校园中沉默的一分子,或许是因为家庭原因,他们的沉默寡言让他们成为所谓的"弱势群体"。他们也同样拥有一位敢于突破传统与禁锢的老师,带着他们独立而理性的思考,冲破懵懂,但是他们最终的结局却截然不同。本文将从内在性格、外在环境等因素去分析造成两个角色不同命运的原因。(本文来源于《传媒论坛》期刊2019年14期)

唐玄[2](2019)在《生长于心灵荒原上的蒲公英——评电影《死亡诗社》中基丁老师的人物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专制体制的反抗与挣脱以及对自由与梦想的追求是欧美影视作品中常见的主题,若从教育体制角度入手,将所叙述的故事放置于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教师与不谙世事的学生身上,也许会产生非同寻常的效果。电影《死亡诗社》以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为背景,讲述了在教学氛围沉闷传统、教学风格陈旧迂腐的威尔顿贵族学校,新来的英文教师基丁用新鲜的思想与活泼的教学方式唤起学生们思考的热情、对自由和梦想的渴望的故事。本文将基丁老师比作生长于学生心灵上的蒲公英,从蒲公英生命的叁个阶段来分析基丁老师的人物形象及其在学生成长上的不同作用,从社会及文化层面深入对这部电影的认识。(本文来源于《影剧新作》期刊2019年02期)

刘璟[3](2019)在《死亡与人性诞生——《罪与罚》中斯维德里·加依洛夫人物形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斯维德里·加依洛夫(又译盖洛夫)是《罪与罚》"众声喧哗"中的一角。叙述内容中,他的出现影响着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一家的命运,并间接推动了主人公的自首和忏悔;该人物在某种程度上与主人公形成了对比,并因此体现出了作者的"人性诞生"观念。本文将对以上内容作简单探讨。(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9年08期)

韦慧妍[4](2019)在《分析《无声告白》中莉迪亚的死亡原因——基于人物形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说《无声告白》以华裔女孩莉迪亚的死亡悲剧引出极端家庭教育、种族歧视、个人性格缺陷等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本文对作品中主要人物,即莉迪亚的父母,哥哥内斯,杰克还有莉迪亚自己的形象进行分析,挖掘这些人物对莉迪亚死亡的助推作用。(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9年02期)

张小强,方天宇[5](2017)在《暴力与死亡——北野武电影中的警察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警察题材电影是以警察和不法分子为主人公,描绘他们之间冲突的类型片。日本警察片根源于日本自明治时代建立的现代警察制度,日本警察题材电影早期也塑造了一批具有"品德操守无伤痕,行事原则无欠缺"的警察形象。比如野村芳太郎《砂之器》(1974)中,塑造了一个心地善良、性格温柔的巡警,他同情麻风病人,但最终惨死在麻风病犯人的手下。但2002年发生的日本警史的最大丑闻——稻叶事件,彻底颠覆了日本警察在国民中的形象。贩毒,腐(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7年18期)

赖春桃[6](2017)在《从死亡的归回:解读段成式《酉阳杂俎》故事中的话语——由顾非熊形象看由阴返阳故事的叙事传统与艺术创造》一文中研究指出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录了不少唐人死后归回人间的经历和体验的故事,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悟其身份"和"通过冥界"而回归。我们可以将之看成一种唐人思想意识的载体,来研究不同阶层和身份的唐人对这种由死返生的思想信仰与其个性化的生活的材料。本文从《酉阳杂俎》选出顾非熊再生的故事为研究个案,运用杜德桥双重话语组合的分析法,将故事分为内部故事(冥界)与外部故事(人界),识别材料中特殊的个人情形,加上其他类型涉及外部故事有关的材料,从中可以显出顾非熊的故事是因深受到顾家的道教家风影响,兼看段成式对这一类故事的描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理论界》期刊2017年02期)

李远丽,罗敏鸿,覃晓东[7](2016)在《在困境中挣扎死亡从而得到精神的回归——浅析《雷雨》中繁漪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繁漪是《雷雨》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人物,她的一生值得人们去探究与思考,她的自我毁灭与灭他的形象深入人心,笔者尝试通过生态文艺学的"精神生态"理论对繁漪的形象进行解读,以期能够进一步了解繁漪的精神世界。(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6年29期)

范晓楠[8](2016)在《形象的重新使用与观念的表达——当代欧洲艺术家对“死亡”主题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欧洲当代众多艺术家对马奈作品《斗牛士之死》中的死亡形象的不断引用为切入点,关注欧洲当代艺术家对于"死亡"的反思和他们各自独特的艺术语言的视觉转化。通过对他们"死亡"作品的描绘与分析,逐步呈现欧洲当代艺术家思想的深度及其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并着力探寻欧洲当代具象绘画的新趋势。(本文来源于《四川戏剧》期刊2016年08期)

李东辉[9](2016)在《死亡的诗性呈现——谈文学作品中的“入殓师”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入殓师这个职业因其工作内容的特殊性,往往让人"闻之色变",长此以往,人们将无法改变潜意识里对这一身份的恐惧和避讳。本文从电影《入殓师》切入,探讨它对中国文学创作中"入殓师"形象塑造的启发,进而归纳出国内几部文学作品中的"入殓师"形象。接着论述传统丧葬观念和丧葬流程在今天的流变以及入殓仪式的"间离"作用。最后,从"逝者的送行人"和"社会的边缘个体"两重身份入手,阐释入殓师的社会地位。(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6年18期)

王楠[10](2015)在《难以逃遁的死亡阴影——《挪威的森林》中的直子形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挪威的森林》是日本着名作家、"日本80年代文学旗手"村上春树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中女主角直子的结局让不少读者扼腕叹息。本文以直子为研究对象,从姐姐的自杀、挚爱的恋人木月的自杀及唯一的救赎者渡边对直子的拯救叁方面入手,探讨他们各自给直子带来的死亡阴影。从而理解直子结束自己生命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5年07期)

死亡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专制体制的反抗与挣脱以及对自由与梦想的追求是欧美影视作品中常见的主题,若从教育体制角度入手,将所叙述的故事放置于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教师与不谙世事的学生身上,也许会产生非同寻常的效果。电影《死亡诗社》以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为背景,讲述了在教学氛围沉闷传统、教学风格陈旧迂腐的威尔顿贵族学校,新来的英文教师基丁用新鲜的思想与活泼的教学方式唤起学生们思考的热情、对自由和梦想的渴望的故事。本文将基丁老师比作生长于学生心灵上的蒲公英,从蒲公英生命的叁个阶段来分析基丁老师的人物形象及其在学生成长上的不同作用,从社会及文化层面深入对这部电影的认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死亡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1].董梦圆.比较《死亡诗社》与《浪潮》中的人物形象[J].传媒论坛.2019

[2].唐玄.生长于心灵荒原上的蒲公英——评电影《死亡诗社》中基丁老师的人物形象[J].影剧新作.2019

[3].刘璟.死亡与人性诞生——《罪与罚》中斯维德里·加依洛夫人物形象分析[J].长江丛刊.2019

[4].韦慧妍.分析《无声告白》中莉迪亚的死亡原因——基于人物形象分析[J].校园英语.2019

[5].张小强,方天宇.暴力与死亡——北野武电影中的警察形象[J].电影评介.2017

[6].赖春桃.从死亡的归回:解读段成式《酉阳杂俎》故事中的话语——由顾非熊形象看由阴返阳故事的叙事传统与艺术创造[J].理论界.2017

[7].李远丽,罗敏鸿,覃晓东.在困境中挣扎死亡从而得到精神的回归——浅析《雷雨》中繁漪形象[J].长江丛刊.2016

[8].范晓楠.形象的重新使用与观念的表达——当代欧洲艺术家对“死亡”主题的反思[J].四川戏剧.2016

[9].李东辉.死亡的诗性呈现——谈文学作品中的“入殓师”形象[J].名作欣赏.2016

[10].王楠.难以逃遁的死亡阴影——《挪威的森林》中的直子形象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

标签:;  ;  ;  ;  

死亡形象论文-董梦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