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安瑟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安瑟伦,信仰,理性,辩证法
安瑟伦论文文献综述
丁海祥[1](2019)在《论安瑟伦的“信仰寻求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教父时代,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题是如何处理基督教与希腊哲学传统的关系。到了安瑟伦的时代,这一问题转变为了如何处理神学与辩证法之间的关系。安瑟伦的“信仰寻求理解”是对这一问题的回应,其含义是对上帝的爱寻求使用辩证法理解神学命题。安瑟伦将理性与辩证法的使用联系起来,并将理性作为连接神人关系的纽带,从而确立了辩证法在基督教神学中的合理性。“信仰寻求理解”一方面恢复了以柏拉图主义为基础的基督教神学传统,另一方面又将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作为解释基督教神学的工具,从而开启了亚里士多德学术与基督教神学的联合。“信仰寻求理解”对经院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启发了阿奎那为首的经院学者利用亚里士多德哲学理解、解释神学信条,使亚里士多德哲学得以进入以柏拉图主义为基础的基督教神学体系中。另一方面代表了共相问题中的实在论立场,并在由极端实在论向温和实在论的转变中,导致了信仰与理性领域的划界。(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4-01)
黄毅[2](2016)在《施莱尔马赫与安瑟伦的上帝存在本体论证明》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基督教思想史中,对安瑟伦的上帝存在本体论证明有两种迥然不同的理解路径:其一是在纯概念层面上的理解,即将其视为从前提(上帝概念)到结论(上帝存在)的纯概念分析;其二是在生存论层面上的理解,即是对人的心灵的现象学式的描述。施莱尔马赫以宗教意识的分析为基础,对前一种理解路径作了深刻的批判,并且从生存论的视角重建了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徐玉明[3](2016)在《安瑟伦“本体论”证明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安瑟伦在《宣讲》中提出了着名的"本体论证明"。本文将试图通过语义分析,对这个"本体论证明"的结构和内容做一个分析和重构。并以此揭示这个证明中被语言所遮蔽的本质。安瑟伦在《宣讲》中提出了所谓的"本体论证明"。这一证明通常像下面这样被简化为一个叁段论:大前提:"比起它来更大的东西不能被思考的那个东西(quo maius cogitari non potest)"不仅仅存在于理智中,也存在于现实中。小前提:上帝是"比(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6年06期)
成静[4](2015)在《有一位神吗?——对安瑟伦关于神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及康德的批驳的研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康德否定了安瑟伦关于神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有效性,因为他认为"是"不是一个谓词,只是一个系词。而普兰丁格则提出,"是"是一个谓词,只是这个谓词比较特殊,它不能单独做谓词,而总是要和别的谓词一起被使用。本文要论证的是,即使"是"是一个谓词,由于它的特殊性,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仍然不能成立。本文进一步提出一个尝试性的论证,以说明此类关于神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不可能。其谬误归根结底在于它把(作为万有之基础的)神当作了一个存在于世界之中的客体。(本文来源于《基督教学术》期刊2015年02期)
赵鑫[5](2015)在《经院哲学之父安瑟伦》一文中研究指出安瑟伦(1033-1109),基督教世界最后一位教父,第一位经院哲学家,被冠以"经院哲学之父"的美誉。安瑟伦,1033年出生于意大利奥斯塔的阿尔卑斯山小镇,他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安瑟伦的儿童与青年时期都在圣本尼狄克修道院学习。1056年,他离开家族,前往法国贝克修道院学习,在27岁时成为修道士。1063年,30岁的安瑟伦被任命为该修道院的副院长;1078年,任贝克修道院院长。在此期间,他着书立说,开始了其神学(本文来源于《天风》期刊2015年11期)
丁璐[6](2015)在《存在概念与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一种新的语义构造之下,安瑟伦两个不同的本体论证明可以一并得到分析。通过对"存在"概念的分析安瑟伦所面临的两难处境被揭示出来:他不能在保有上帝区别于其他存在物的特殊性的同时不造成本体论层次上的混乱。尽管如此,本体论证明并非只具有认识论上的意义。安瑟伦所提供的是真正的本体论证明,即证明上帝在本体的意义上现实地存在。(本文来源于《哲学分析》期刊2015年01期)
吴建永[7](2014)在《安瑟伦论自由意志》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由意志问题对于伦理学和道德哲学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它表明人类开始走向对自身尊严、责任、权利的觉醒,意味着人在生命体会以及精神自觉过程中对生命的意义以及相互间关系有了返本溯源的理解,从而使得伦理关系的形成有了本体论意义,也使得道德评价有了内在依据,从而为个(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4-09-22)
徐弢[8](2010)在《上帝的全在性:论安瑟伦与阿奎那的思想分际》一文中研究指出基督教哲学家在解释上帝的全在性时,曾经提出过许多迥然不同的观点。从总体上来看,可以将他们的解释归纳为两种基本倾向:一种是从上帝的知识入手来解释他的全在性,另一种则是从上帝的能力入手来解释他的全在性。在我们看来,这两种不同倾向主要是源于两位最重要的经院哲学家——安瑟伦和阿奎那的思想分际。(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期刊2010年06期)
柯进华[9](2010)在《对安瑟伦本体论论证的重新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体论论证(The Ontological Argument)最先由安瑟伦(Anselm,1033-1109)明确提出。由于这一论证形式的先验性,即不借助于其他条件,直接从上帝的概念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康德(本文来源于《基督教文化学刊》期刊2010年01期)
张灏[10](2009)在《说上帝存在和上帝实际存在——从语言哲学角度看安瑟伦与康德关于上帝存在的争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安瑟伦提出一种经典的有关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其要点是我们只要通过语词提到上帝,上帝就实际存在。康德指出仅通过概念推演,无法证明上帝存在。现代语言哲学使得哲学家可以区分说什么东西存在和什么东西实际存在。事实上,安瑟伦的证明和康德的反驳依赖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论预设,从其理论预设出发,安瑟伦证明其实相当合理,康德并没有驳倒。(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12期)
安瑟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基督教思想史中,对安瑟伦的上帝存在本体论证明有两种迥然不同的理解路径:其一是在纯概念层面上的理解,即将其视为从前提(上帝概念)到结论(上帝存在)的纯概念分析;其二是在生存论层面上的理解,即是对人的心灵的现象学式的描述。施莱尔马赫以宗教意识的分析为基础,对前一种理解路径作了深刻的批判,并且从生存论的视角重建了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安瑟伦论文参考文献
[1].丁海祥.论安瑟伦的“信仰寻求理解”[D].上海师范大学.2019
[2].黄毅.施莱尔马赫与安瑟伦的上帝存在本体论证明[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3].徐玉明.安瑟伦“本体论”证明再思[J].牡丹.2016
[4].成静.有一位神吗?——对安瑟伦关于神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及康德的批驳的研讨[J].基督教学术.2015
[5].赵鑫.经院哲学之父安瑟伦[J].天风.2015
[6].丁璐.存在概念与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J].哲学分析.2015
[7].吴建永.安瑟伦论自由意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
[8].徐弢.上帝的全在性:论安瑟伦与阿奎那的思想分际[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
[9].柯进华.对安瑟伦本体论论证的重新解读[J].基督教文化学刊.2010
[10].张灏.说上帝存在和上帝实际存在——从语言哲学角度看安瑟伦与康德关于上帝存在的争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