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历史新教材中插图的应用
吴庆军
摘要:新时期的历史课程改革,要求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因此,如何设计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课堂效率成为教师教研的主要内容。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来改进教学方法。本文以运用新教材中的插图推进教学改革为着眼点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历史;插图;应用
作者简介:吴庆军,任教于江苏省徐州高级中学。
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要做研究者。作为研究者,我们主要研究的对象是学生和教材,主要的工作就是合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依照学生的口味精心烹制知识大餐。
细心的教师都会发现我们的历史教材在变,而且无论哪个版本的变化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努力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插图的数量为例,2001年3月人教版的初中历史第一册书中有各种地图、图片近170幅,2001年6月人教版的历史七年级上册中各种地图、图片达到220幅左右,2003年6月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中插图已超过了230幅。插图数量和图文比例的增加反映了编者的思路和对我们教师的导向,也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此,结合川教版的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新教材谈谈新课程改革实践中运用插图的一点体会。
一、利用插图激活课堂
每节课都有45分钟,这段时间对于每课中繁多的知识含量来说是短暂的,但从中学生认知特点来看又是漫长的。所以,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全神贯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课本中的插图具有直观性和丰富的内涵,这决定了它的魅力大大超过文字。因此,挖掘插图激发学生兴趣的功能,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持久保持。
利用插图在第一时间里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景,是众多导入法中效果明显的一种。例如讲述《张骞通西域》时,考虑到“张骞”对于学生来说只是一个距今久远的陌生的文字符号,用语言直接讲述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于是,笔者首先请同学们欣赏《张骞出使西域壁画》,在学生欣赏的同时介绍壁画内容,然后提出问题:张骞为何要出使西域?历时多久?在途中他遭遇了哪些困难?最后他的初始目的达到了吗?如果没有,又起到了什么效果?这样仅仅把文字符号换成插图上的人物形象,就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对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好奇。
教师讲、学生听和教师问、学生想(答),是我们历史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如果一成不变地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容易使学生产生注意力疲劳,适时利用插图多方调动学生的感知器官恰恰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比如讲述《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时,笔者要求他们以同位两人为一组,在仔细观察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图的基础上,比较两者的差距以及与同位外形上的区别,让他们看看、想想、说说、听听。当时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们兴趣十足、发言积极,轻轻松松就掌握了知识点。
二、让插图变成记忆的金钥匙
从牙牙学语时,图片就在我们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这种情形是由于人类自身生理特点所决定的。我们右半脑记忆图像的能力远远高于左半脑对于文字的机械记忆,假如充分利用了图片与文字的联系进行记忆就可以获得数倍于传统机械记忆的效率。我们应利用这种规律,使插图变成记忆历史知识的钥匙,让学生提起半坡人就想起《尖底陶瓶》(图);提起夏朝的灭亡就想起《以人当座骑的夏桀》;提起秦的暴政就想起《焚书坑儒》;提起丝绸之路就想起《阳关遗址》……
以《山顶洞遗址出土的装饰品》一图为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此图和结合课文分析后,从用料的来源我们可以知道山顶洞人主要的生活活动是打猎、捕鱼、采集;从工艺水平我们可以知道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打磨和钻孔技术;从用途我们可以知道山顶洞人已经有了一定的审美情趣。如此学习,留下的记忆比起单纯的文字叙述会深刻得多。
三、发挥插图的功能,为学习插上创新的翅膀
比起文字,图片中充满了细节和想象的空间,这些细节就是创新的材料,它可以让你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与别人不同的内容。看得不同,想得就不同,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僵化的定势,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探究能力。
讲述《夏朝和商朝》时,我们曾设计了一个小问题:观察《青铜猪尊》,看谁发现的信息最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如下发现:①商朝青铜冶铸业发达;②商朝时,猪是一种普遍养殖的家畜,说明畜牧业发达;③尊,是盛酒的器皿,说明当时酿酒业发达;④酿酒需耗费大量粮食,说明种植业发达。再如,根据《秦统一货币示意图》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思考秦半两钱取代六国货币的意义。有的学生认识到六国货币各异,会影响经济交流;有的学生发现六国货币形状不规则,不易携带;还有的学生认为圆形方孔钱用料节省、携带便利。在此基础上,又启发他们在铸造货币过程中要有打磨工序,而圆形方孔中间可以穿上木棍一次打磨很多,省时高效。这样,使学生们明白了秦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不仅是一种行政命令,而且其中具备很高的科技含量。然后,再引导学生对货币统一的意义乃至对后世的影响进行分析。此类利用插图的活动,活动虽小益处却大,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四、运用插图,扩大美育阵地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的情操和对艺术的兴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悠悠历史长河中,精湛绝伦的商朝青铜器、声势浩大的秦俑军阵、潇洒写意的《兰亭序》、神形兼备的《洛神赋图》……无一不是进行美育的良好直观素材。这些具体的、鲜明的形象不仅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震撼和美的洗涤。
仅依靠精美的插图直接感染初中生,效果有限,必须经过我们教师的精心讲解、细致引导才能发挥它的最大功效。比如讲到秦始皇陵兵马俑时,笔者引领学生从整体的壮观欣赏到个体的精美,从外在的型制讲述到内在的蕴涵,从当时的功能评价到今天的影响。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学会欣赏美、感悟美的方法。
历史新教材中丰富的图片资源,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对文字内容不可缺少的补充,留给我们历史教学很大的发挥空间。运用这些插图进行教学,不受教学设备和其它条件的限制,只要用心就可以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利器。所以,我们不能白白浪费这一资源,不能放弃这种切实可行的教法,应该不断地探索、挖掘这座宝库,去更好地为历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翁坚.浅谈历史图像资源在学生情感教育中的运用[J].中学历史教学,2005(6).
[3]陈小玲.谈插图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石化教育,2002(1).
[4]王昨嵬.图文并茂相得益彰——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教学谈插图的使用[J].历史教学问题,2000(1).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高级中学
邮政编码:221003
OntheApplicationofIllustrationsinNewHistoryTextbooks
WuQingjun
Abstract:Historycurriculumreforminnewperiodrequiresthatthechangeshouldbefavorabletostudents'learningmethodsanditalsoadvocatesthatstudentsshouldactivelyparticipateinteachingprocess.Therefore,howtodesignstudents'activities,motivatestudents'interests,cultivatestudents'comprehensiveabilityandimproveclassroomeffecthasbecomethemaincontentinteachingresearch.Asteachers,wemustfollowstudents'cognitionlawstoimproveteachingmethods.Thispapermakesapreliminaryprobetotheapplicationofillustrationsinnewhistorytextbooks.
Keywords:history;illustrations;app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