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近率论文-张波,郭栋,王巍

趋近率论文-张波,郭栋,王巍

导读:本文包含了趋近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双幂次趋近率,矢量控制,滑模控制,混合励磁同步电机

趋近率论文文献综述

张波,郭栋,王巍[1](2019)在《基于双幂次趋近率的混合励磁同步电机滑模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混合励磁同步电机id?0矢量控制调速系统的动态性能,采用基于双幂次趋近率的滑模控制方法设计了速度控制器。该方法不仅避免了常规幂次趋近率的系统超调与趋近速度之间的矛盾,还增强了混合励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的抗扰动能力。最后,进行了仿真对比,结果表明,基于双幂次趋近率的滑模控制设计的速度控制器能够有效地提高调速系统的动态性能。(本文来源于《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杨克立,程辉[2](2018)在《永磁同步直线电机的趋近率自适应软切换离散滑模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存在不确定参数、摩擦及外部扰动的永磁同步直线电机伺服系统,提出一种自适应软切换滑模位置控制策略。首先,将直线电机伺服系统的模型进行状态离散化;然后根据离散化的系统模型,设计一种切换增益自适应变化的滑模控制器;同时,对设计的闭环控制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并利用正切函数代替符号函数,进一步改善系统的性能;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将此方案与经典PID控制及滑模控制进行比较,仿真结果验证了此方案具有更好的跟踪性能和对不确定扰动的鲁棒性。(本文来源于《机床与液压》期刊2018年04期)

王颖,徐建英,陈官如,张晨初[3](2018)在《基于快速趋近率的永磁同步电机滑膜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永磁同步电机基于趋近率控制的滑膜控制系统对抖振抑制的原理,提出了一种新型趋近率的滑膜控制系统。并通过李雅普诺夫函数分析了该趋近率的稳定性。设计了永磁同步电机电流和速度的滑膜控制器。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搭建了永磁同步电机滑膜控制系统模型,仿真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新型趋近率下的滑膜控制器可以改善传统滑膜控制器产生的抖振问题。(本文来源于《辽宁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诸德宏,欧阳中萃[4](2018)在《分数阶滑模趋近率在SMVS-DTC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减小基于滑模变结构的直接转矩控制技术中存在的转矩、磁链脉动,以及系统抖振等问题,提出一种改进型的分数阶滑模控制器。分析了分数阶指数函数曲线的特性,并在滑模切换面设计中引入了分数阶积分项来减小转矩、磁链脉动,同时采用分数阶微分方程和指数趋近率相结合的新型趋近率来提高收敛速度、减小暂态过程中的超调量。仿真结果显示,改进后的分数阶滑模控制器能明显减小系统抖动,更快地到达稳定状态,并且对干扰信号有较强的鲁棒性。(本文来源于《微特电机》期刊2018年01期)

夏平,张吉祥,罗士淼,匡毅[5](2017)在《基于改进趋近率的飞行转台伺服系统高精度滑模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飞行转台伺服系统非线性摩擦、参数不确定等问题,提出了基于改进趋近率的滑模控制算法。滑模控制具有强鲁棒性,可有效克服系统摩擦干扰和参数不确定性的影响,实现伺服系统的快速响应。用反正切函数代替传统指数趋近率的切换项,极大的消弱了系统抖动,提高了控制器性能。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消弱抖动的同时,也能实现位置的准确跟踪与快速响应,提高了飞行转台伺服系统的控制精度与强鲁棒性。(本文来源于《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期刊2017年10期)

王健,蔡宇萌[6](2017)在《主动悬架的滑模控制指数趋近率参数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车辆主动悬架滑模控制方法中按经验选取指数趋近率参数造成悬架控制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的问题,提出一种滑模控制参数优化方法,消除了指数趋近率参数选取的随意性,提高了主动悬架的控制效果和控制精度。首先建立1/4车辆主动悬架系统模型,并根据滑模运动方程稳定的Hurwitz判据选择滑模面系数,使用指数趋近率改善滑模运动段的动态特性;其次分析滑模控制方法中按经验选取指数趋近率参数的缺点,并采用遗传算法对其进行优化。仿真结果显示:与被动悬架和滑模控制悬架相比,优化后的滑模控制悬架二次型性能指标分别减小了7.6%和35.6%,簧载质量加速度均方根值减小了13.3%和45.6%,表明运用遗传算法对滑模控制参数优化后的控制效果优于优化之前,证明了这种优化滑模控制方法的先进性。(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7年09期)

李云祥,沈志达,郑丹[7](2015)在《改进趋近率滑模控制在APF中的应用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滑模控制存在的抖振问题,通过分析抖振产生的原因,提出一种基于改进趋近律的滑模控制方案。对传统的趋近率进行改进,提高系统的初始运动速度,降低系统在切换面附近的趋近速度。该算法可以改善趋近运动的动态特性,明显削弱系统的抖振。在Matlab中实现该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此控制方案是可行的,有较好的控制效果。(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设计》期刊2015年12期)

尤伟玉,詹地夫,张逸成,韦莉,刘帅[8](2015)在《基于新型趋近率的Boost变换器滑模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补偿非线性滑模控制方法得出的等效控制和实际控制存在的偏差,消除稳态误差,提高Boost变换器非线性滑模控制的动态响应品质,在传统指数趋近率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趋近率的概念。该新型趋近率可以使系统状态在远离滑模面和接近滑模面时都可以快速地趋近于滑模面,且到达滑模面时趋近速度为零,可以较好地削弱抖振。引入该新型趋近率可以动态地补偿非线性滑模控制中的等效控制量,使等效控制更接近实际控制,从而提高控制的精度,消除稳态误差。通过系统仿真验证,在引入新型趋近率之后,系统稳态误差得以消除。(本文来源于《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期刊2015年23期)

李萍,高国琴[9](2015)在《新型并联机器人改进趋近率动力学滑模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并联机构具有时变、强耦合、非线性特性,其动力学模型计算量大、耗时长,难以实现有效的实时控制。针对新型驱动冗余叁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控制问题,首先,采用Lagrange方法进行了完整精确的动力学建模,在此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指数趋近率的动力学滑模控制器,同时,为消弱滑模控制的抖振、提高控制器性能,引入反正切函数对传统指数趋近率滑模控制进行改进。最后对动力学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并在存在初始误差的情况下进行轨迹跟踪。结果表明,所建模型正确,改进后的滑模控制器程序运行速度大大提高,跟踪快速、精度高,其突出优点是速度抖振极小、输出力输出平稳,能有效消弱系统抖振,较传统指数趋近率滑模控制器性能更好。(本文来源于《控制工程》期刊2015年05期)

焦山旺,施火泉,汤一林[10](2015)在《永磁同步电机趋近率滑模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调速系统中,以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为基础,采用变速趋近率滑模控制和一般趋近率滑模控制分别设计了转速调节器和电流调节器,通过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证明了系统的稳定性。滑模控制器采用趋近率控制可以改善控制系统的动态品质。最后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搭建仿真模型并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文中设计的滑模控制系统转速响应快,抗干扰能力强。(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趋近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存在不确定参数、摩擦及外部扰动的永磁同步直线电机伺服系统,提出一种自适应软切换滑模位置控制策略。首先,将直线电机伺服系统的模型进行状态离散化;然后根据离散化的系统模型,设计一种切换增益自适应变化的滑模控制器;同时,对设计的闭环控制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并利用正切函数代替符号函数,进一步改善系统的性能;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将此方案与经典PID控制及滑模控制进行比较,仿真结果验证了此方案具有更好的跟踪性能和对不确定扰动的鲁棒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趋近率论文参考文献

[1].张波,郭栋,王巍.基于双幂次趋近率的混合励磁同步电机滑模控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杨克立,程辉.永磁同步直线电机的趋近率自适应软切换离散滑模控制[J].机床与液压.2018

[3].王颖,徐建英,陈官如,张晨初.基于快速趋近率的永磁同步电机滑膜控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8

[4].诸德宏,欧阳中萃.分数阶滑模趋近率在SMVS-DTC中的应用[J].微特电机.2018

[5].夏平,张吉祥,罗士淼,匡毅.基于改进趋近率的飞行转台伺服系统高精度滑模控制[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17

[6].王健,蔡宇萌.主动悬架的滑模控制指数趋近率参数优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7

[7].李云祥,沈志达,郑丹.改进趋近率滑模控制在APF中的应用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5

[8].尤伟玉,詹地夫,张逸成,韦莉,刘帅.基于新型趋近率的Boost变换器滑模控制研究[J].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2015

[9].李萍,高国琴.新型并联机器人改进趋近率动力学滑模控制[J].控制工程.2015

[10].焦山旺,施火泉,汤一林.永磁同步电机趋近率滑模控制[J].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标签:;  ;  ;  ;  

趋近率论文-张波,郭栋,王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