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机车乘务员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刘媛媛[1](2020)在《高速铁路司机职业心理健康状况评估量表的编制与初步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高速铁路行业的飞速发展,高铁司机面临着巨大的职业压力,若未得到及时评估和处理,很有可能引发高铁司机的职业心理健康问题,危及行车安全。目前来看,对高铁司机职业心理健康的研究较为缺乏,多数研究侧重于高铁司机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未考虑特殊的职业因素对高铁司机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测量工具缺乏适用性和针对性。针对这一现状,本研究运用综合策略,编制高铁司机职业心理健康状况评估量表。本研究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1)通过文献分析、专家访谈、开放式问卷调查等方法确定高铁司机职业心理健康的内涵及评价标准,形成题库。(2)面向某机务段410名高铁司机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构建了高铁司机职业心理健康的理论结构,包括4个一级维度、12个二级维度。(3)面向三个机务段768名高铁司机再次开展调查,获得效标问卷405份,通过内容分析、项目分析、因素分析、信度分析与效度分析,验证了该自编量表的有效性。并结合被试基本信息进行差异检验,探索影响高铁司机职业心理健康的个体因素。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果:(1)高铁司机职业心理健康状况评估量表包括心理预警、情绪智力、意志品质、工作满意度4个分量表,共45个条目,其中,反向计分19条。量表采用Likert 5点计分,最终计算全量表及分量表总分,得分越高表明高铁司机职业心理健康状况越好。(2)信度检验结果显示,该自编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5,全量表及分量表的α系数和分半信度相关系数均大于0.70(p<0.01)。(3)效度检验结果显示,该自编量表所有条目与其所在维度及全量表的相关系数在0.31~0.78之间(p<0.01),内容效度良好;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χ2/df的值在3.28~4.93之间,GFI、AGFI、CFI、NFI、TLI的值均大于0.9,RMSEA值也小于0.08,结构效度良好;此外,量表各个部分与效标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606~0.834之间(p<0.01),效标关联效度良好。(4)差异检验结果显示,高铁司机职业心理健康状况在日工作时长、年龄、婚姻状况、驾驶年限和安全里程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综上,本研究自编量表各项信、效度指标良好,符合心理测量学的标准,可运用于评估高铁司机职业心理健康状况,为高铁司机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及培训提供测量工具。
姚智禄[2](2020)在《集宁机务段双管双控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平台研究设计探索》文中提出“双管双控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平台”由云计算、大数据、数据共享交换、管控工作流引擎、数据大屏、业务门户、智能移动终端电子手帐等多种技术构成综合服务平台,集宁机务段双管双控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围绕“人、车、图”三要素,全方位整合机务信息资源并与其它相关信息系统有效衔接,实现效益最大化。平台紧扣安全生产风险排查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控体系,按照“让数据会说话,让信息当参谋”思路,突出机务管人、管车、控安全、控质量主题,以“打破信息壁垒、整合数据资源、强化信息共享”为工作思路,构建由“安全信息分析中心、机车质量分析中心、机车运用分析中心、综合分析中心”为一体的机务段大数据分析中心。“双管双控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平台”的综合服务能力形成业务闭环,能够从多层面满足机务段业务的实际需要。解决信息共享程度不高、应用发展不平衡、业务应用深度不足、数据价值没有充分体现、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网络安全整体防护能力不足等问题;加强机务段安全信息化管控体系建设,完善信息化管理体制,统一标准规范体系和规章制度体系;通过大数据平台对信息数据分析进行管控,对相关部门工作有效考核。
汪美阳[3](2019)在《关于铁路运输站段标准化建设水平评价的研究 ——以机务系统运输站段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运输站段作为铁路运输的基础单元,客观上存在着技术特点各异、人员素质不同、自然环境及其他资源条件千差万别的现实情况,特别是不同运输站段的管理者对于标准化含义、内容、意义及采取措施等认知差异,造成了不同运输站段仅在其内部范围内开展标准化建设,着眼于提高内部效益和效率,却导致铁路行业层面在同类型运输站段的管理方式、提供服务、作业内容上出现了差异性问题,需要铁路总公司从行业统一管理的角度,提出并设计一套对运输站段标准化建设水平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规范铁路总公司所属各系统运输站段标准化建设的内容和方向,取得站段之间生产协作的最佳秩序和经济效益。本文在对国内外标准化理论、绩效评价理论进行全面综述的基础上,对铁路技术经济特征进行了分析,针对运输站段管理特性与传统生产、服务型企业较大差异,围绕铁路作业环境动态变化,作业内容随时调整,作业范围互相交叉、作业重点各有侧重等现状,进一步点明了运输站段标准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最终表现出的差异性现象,并以机务系统为范例,将标准化建设核心内容进行关键指标化处理(KPI),构建了机务段标准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对2018年1-10月份,全路68个机务段标准化建设水平的模拟评价,检验了该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为中国铁路总公司开展行业系统性标准化建设水平评价工作探索了一条可行路线。本文在机务段标准化建设评价指标系统设计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原理,对评价指标设计遵循了 SMART原则,组织铁路总公司专家、铁路局集团公司机务处、全路各机务段共同参与的方式,通过鱼骨图确定了各类别指标内容,并按照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权重判断矩阵,配合对具体指标重要性的合理性论证,确定了各类别指标权重,同时通过预评价工作验证了设计指标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并据此在下一步进行完善。本文设计了运输站段标准化建设评价的计算模型,按照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局等不同层面,依托指标体系,设计了计量方式,从而为标准化建设提供了可以量化的管理工具,重点推进薄弱站段的标准化建设工作,规范了行业标准化建设方向。本评价系统的建立,实现了对运输站段工作效果的全面质量管理,解决了铁路运输站段标准化建设内容与标准的不统一、综合评价不全面的问题,促进了行业内部基本生产单元的协调一致,提高了铁路管理的经济性。本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从中国铁路总公司作为铁路行业主要经营者的角度,顶层设计了标准化建设的绩效评价体系,并在机务系统进行了先行先试,统一了设计原则,规范了评价内容,落实了发展要求,增强了全员标准化意识,顺畅了企业管理流程,已经证明对运输站段安全、经营、管理及综合效益产生了显着的促进作用。全路各机务段通过2018年度预评价工作清楚了自身在全国范围内的排序与专项工作所处位置,并与现实管理现状相印证,从而证明了本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评价体系的设计思路、原则、实现路径及具体指标内容和分值确定方法,可以为其他系统开展本系统站段标准化建设评价工作提供有益借鉴,为全路《运输站段标准化建设指导意见》等规范性文件的研究制定提供有力支撑。
陈飞[4](2018)在《SH铁路乘务管理效率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行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客运高速、货运重载逐渐成为引领未来铁路发展的方向。机车乘务员作为铁路机务系统的一线工作者,直接关系着铁路运营的安全。自十八大以来,国家更加注重铁路运输的发展,加之铁路面临的机制体制改革,在这个时期,机务系统如何革新,如何提高机车乘务员管理效率,是铁路运输面临的课题。通过对SH铁路机车乘务员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随着神华号机车的上线、两万吨列车的开行,以及新装备、新技术的大量投产,乘务员队伍自身的问题日渐凸显。通过梳理归纳目前存在的问题,剖析出深层次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找出加快机车乘务员队伍建设,优化机车乘务管理的方法与思路,促进生产运输效率的提高,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通过对机车乘务管理组织结构、年龄构成、人员家庭状况、学历结构等现状的了解和掌握,从乘务员思想状态、业务水平、人员运用方式、制度本身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多方向、多层次的查找原因,为进一步优化机车乘务管理提供典型一线素材。(2)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从乘务员的思想引导、业务培养、优化人员运用管理、制度革新等方面提出提高效率、优化管理的措施。(3)根据现阶段的发展形势,从提高乘务员素质水平、引入科技手段建设等方面提出管理建议,使机车乘务员队伍更好地发挥作用,实现铁路运输的安全、平稳、高效,保证我国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的安全畅通。
石岩松[5](2018)在《朔黄铁路交通发展人才资源开发与使用研究》文中认为本课题在分析的过程中以朔黄铁路公司交通发展人才资源为案例,深入分析当今中国铁路企业人才资源开发以及人才资源使用现状,以当今某些公司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良问题为切入点,结合朔黄铁路公司实际情况,探讨人才开发与使用的策略和办法。首先,本论文详细地阐明了选题意义以及选题背景,通过文献综述当今铁路交通发展人才资源开发和使用的现状,阐明了人才资源预测等内容。其次,阐述了相关概念和一系列关于人才资源开发与使用的基础理论。深入分析了企业人才资源使用以及人才资源开发的实际状况,对相关问题点进行了理论分析。再次,结合朔黄铁路工作实际,分析人才资源现状,并对朔黄铁路人才需求进行预测,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以及对策,为铁路发展建立人才资源开发与使用机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建议。
薛永春[6](2016)在《对目前铁路机务段乘务员工作难点分析》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铁路运行机制的完善和改革,机务乘务人员在铁路体制中的地位越来越高,适应铁路运行中的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环境,机务部门需要不断提高乘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水平。当前我国铁路正处于体制改革阶段,对铁路机务段乘务员的工作内容和安全管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于铁路机务段工作管理而言,要适应当前工作形势的变化,必须致力于提升乘务人员的个人素养,该文针对乘务员工作难点问题展开分析,制定适当的解决措施以提供更好的铁路服务工作。
李涛[7](2015)在《基于耗散结构的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熵变机理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大容量、高效率的交通方式,凭借其运量大、速度快、污染少、能耗低、准时率高、舒适性好、乘坐方便等优点,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已成为世界交通发展的重要趋势。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轨道交通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承担城市客货运输任务的交通方式,得到了迅猛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伴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其安全性问题也日益凸显,一旦发生行车事故,将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重大损失。行车事故的原因错综复杂,但依赖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轨道交通技术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日益提高,事故发生的人为因素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城市轨道交通司机是所有与轨道交通运行有关的人员中最为关键的人物,其胜任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轨道交通列车能否正常、安全运行以及事故发生的概率。因此,展开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的研究,不仅能够明确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岗位所需的各项素质特征,为城市轨道交通司机的招聘、培训、选拔、考核等管理工作提供科学指导,而且对于从源头上保证轨道交通的行车安全具有迫切、实际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在系统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轨道交通具体项目,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提取了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的初始指标,编制了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调查问卷,并通过对680份有效问卷中调查数据的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体系,该体系包含基础素质、个性品质、职业素质与专业知识4个维度和15项胜任素质指标;同时,基于系统熵理论和系统耗散结构理论,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系统的概念,并从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要素水平、胜任素质要素之间的关系、外部因素对胜任素质的影响等三个维度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探讨了不同情况所引起胜任素质系统的熵值变化情况,界定了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系统熵的模型变量,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系统熵的函数模型;之后随机选取北京市230名地铁司机作为调查对象,考察司机的基础素质、个性品质、职业素质与专业知识四项基本能力水平,将获取的数据代入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熵函数和耗散结构理论框架模型,对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系统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熵值的大小可以区分司机的胜任素质水平,并能够精确反映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系统的有序程度,该结论为城市轨道交通司机的选拔、培训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最后,利用胜任素质熵函数和耗散结构理论来解释城市轨道交通司机组织结构的发展规律,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司机的管理方法,并结合人才测评的具体方法及人才测评平台构建的思想,给出了提升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的相关建议,对于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司机队伍素质和保障行车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的研究成果弥补了既有研究中只针对个体的单一胜任素质来进行评价,而并未将胜任素质作为一个完整系统,针对胜任素质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整个群体的胜任素质水平来进行评价和研究的不足,将胜任素质评价研究提升至系统层面,并实现了对于群体胜任素质水平的定量化评价。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①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体系,扩展了胜任素质理论的应用范围。②将熵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引入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研究领域,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系统的概念,开拓了胜任素质研究的新视角。③将城市轨道交通司机的胜任素质作为完整的系统展开研究,对胜任素质系统各要素间的影响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克服了以往研究中只针对个体单一胜任素质进行研究的不足。④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熵函数,实现了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研究的定量化。⑤系统的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的熵变机理,将胜任素质研究拓展到作用机理研究层面,并将研究成果有效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提升的管理实际之中。
李勇[8](2013)在《铁路机车乘务员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铁路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大量动车组、高铁的不断开行,机车乘务员作为铁路系统的一个重要工种,已经并将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职责。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的发展更加注重民生,加之铁路正处于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如何发挥机务系统的作用,提高机车乘务员保安全的能力,更好的为社会、为群众服务,铁路将面临着新的课题。通过对我段机车乘务员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加快机车乘务员队伍建设,提高机车乘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已经刻不容缓了,特别是随着京津城际、京沪高铁、京广高铁等高铁线路的大量开行,新装备、新技术不断投入应用,这些新的变化都对当前的机务安全管理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人员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员素质已经不能很好的跟上铁路发展的脚步了。对于机车安全管理来说,既要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促使机车乘务员尽快的掌握新技术,又要根除长期以来机务安全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可以说,面临极大的压力。本文主要针对目前铁路机车乘务员队伍进行现状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剖析问题深层次原因,找出相对应的措施。通过对新形势下动车组车间建设的探索,进一步提高机务安全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便在机车乘务员队伍的结构、培养、管理和运用等方面,对症下药,创新手段,更好的发挥机车乘务员队伍的作用,促进生产运输效率的提高,为运输秩序的畅通创造良好条件,最终实现铁路运输的安全、平稳。
陈锡龙[9](2011)在《高速铁路动车组司机人才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中国铁路已全面进入“高铁时代”。随着高速列车的大量开行、新技术、新设备的大量投入使用,高速铁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已显得尤为重要。动车组司机作为高速铁路人才队伍中的骨干力量,其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对于高速铁路运行安全至关重要。然而,受铁路传统用人体制的限制,当前动车组司机评价、选拔、培训等方面的管理机制还很不健全,难以适应未来高速铁路发展对动车组司机队伍素质的要求。因此,研究如何建立一套系统科学的高速铁路动车组司机人才开发体系,从既有机车司机中开发高速铁路动车组司机人才,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本文通过对高速铁路动车组司机人才开发的现状分析,总结出动车组司机人才在人员结构、选拔和培训的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最后提出了动车组司机人才资源开发的对策,即:优化机务运用系统人才资源配置;建立动车组司机人才评价体系、选拔体系、培训体系和保障体系,并通过构建动车组司机人才资源开发管理系统实现了动车组司机人才评价、选拔、培训、考评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化管理。本文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和发展高速铁路的背景下,针对高速铁路动车组司机人才开发的研究,通过建立系统科学的高速铁路动车组司机人才开发体系,优化和改进当前动车组司机人才开发方式,有效地解决了当前动车组司机人才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高速铁路动车组司机人才开发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此外,本文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铁路企业特色和实践操作性,对于高速铁路其他专业人才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刘焱朋[10](2010)在《新形势下班组长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深入分析了新形势下班组长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真剖析了当前班组长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困难,从增强责任意识、提高能力水平和营造良好环境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措施。
二、论机车乘务员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机车乘务员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高速铁路司机职业心理健康状况评估量表的编制与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心理健康 |
2.1.1 心理健康的概念 |
2.1.2 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 |
2.2 职业心理健康 |
2.2.1 职业心理健康的概念 |
2.2.2 职业心理健康的内容及标准 |
2.3 高铁司机职业心理健康的特殊性 |
2.4 研究现状 |
2.4.1 国外研究现状 |
2.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3章 高铁司机职业心理健康量表的初步编制 |
3.1 以往研究基础 |
3.2 理论构想 |
3.2.1 研究目的 |
3.2.2 研究方法及结果 |
3.3 题项研究 |
3.3.1 题目来源 |
3.3.2 题项筛选 |
3.3.3 量表计分方式 |
3.4 初测结果分析 |
3.4.1 研究对象 |
3.4.2 项目分析 |
3.4.3 探索性因素分析 |
3.5 各维度界定 |
3.5.1 心理预警 |
3.5.2 情绪智力 |
3.5.3 意志品质 |
3.5.4 工作满意度 |
3.6 量表形成 |
第4章 高铁司机职业心理健康量表的验证与应用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工具 |
4.3 信度检验 |
4.3.1 内部一致性信度 |
4.3.2 分半信度 |
4.4 效度检验 |
4.4.1 内容效度 |
4.4.2 结构效度 |
4.4.3 效标关联效度 |
4.5 量表的信、效度结果报告 |
4.6 总体情况分析 |
4.6.1 被试基本信息 |
4.6.2 总体现状 |
4.7 差异分析 |
4.7.1 年龄差异分析 |
4.7.2 婚姻状况差异分析 |
4.7.3 学历差异分析 |
4.7.4 政治面貌差异分析 |
4.7.5 安全里程差异分析 |
4.7.6 驾驶年限差异分析 |
4.7.7 日工作时长差异分析 |
4.7.8 月收入差异分析 |
第5章 讨论 |
5.1 讨论 |
5.1.1 量表编制过程 |
5.1.2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
5.1.3 高铁司机职业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
5.2 不足与展望 |
5.2.1 不足 |
5.2.2 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专家评价问卷 |
附录2 :高速铁路司机职业心理健康状况评估量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2)集宁机务段双管双控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平台研究设计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背景及意义 |
1.2 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现状 |
1.2.2 国内及该段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2章 机务段需求及现场调研 |
2.1 业务需求分析 |
2.2 市场需求分析 |
2.3 功能需求分析 |
2.4 机务段调研及分析 |
2.5 平台数据采集技术 |
2.6 平台数据管理技术 |
2.7 平台管控流程技术 |
第3章 双管双控平台设计方案 |
3.1 系统结构及组成 |
3.1.1 系统架构 |
3.1.2 逻辑架构 |
3.2 系统基础技术方案 |
3.2.1 系统部署方案 |
3.2.2 系统工作流程 |
3.3 数据管理方案 |
3.3.1 数据组成 |
3.3.2 数据存储 |
3.3.3 数据使用 |
3.4 双管双控运行指挥平台 |
3.4.1 总体架构 |
3.4.2 逻辑架构 |
3.4.3 业务应用开发 |
3.5 多维数据展现平台 |
3.5.1 总体架构 |
3.5.2 逻辑架构 |
3.5.3 数据大屏 |
3.5.4 管控终端系统 |
第4章 双管双控平台系统功能 |
4.1 系统功能 |
4.1.1 平台整体设计 |
4.1.2 数据交换平台 |
4.2 功能范围 |
4.2.1 数据交换平台 |
4.2.2 双管双控运行指挥平台 |
4.2.3 多维数据展现平台 |
4.3 平台功能介绍 |
4.3.1 流程管控平台 |
4.3.2 业务应用开发 |
4.3.3 数据大屏模块 |
4.3.4 管控终端系统模块 |
4.4 数据应用 |
4.4.1 机车乘务员人员画像 |
4.4.2 机车画像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关于铁路运输站段标准化建设水平评价的研究 ——以机务系统运输站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目的与研究价值 |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 文章结构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标准化相关理论 |
2.1.1 标准化概念与特征 |
2.1.2 标准化理论国外研究现状 |
2.1.3 铁路标准化理论研究现状 |
2.1.4 标准化评价工作现状 |
2.1.5 标准化评价工作存在问题 |
2.2 企业绩效评价相关理论 |
2.2.1 绩效评价定义 |
2.2.2 国外绩效评价综述 |
2.2.3 国内绩效评价综述 |
2.3 企业绩效评价相关方法 |
2.3.1 关键绩效指标(KPI) |
2.3.2 平衡记分卡(BSC) |
2.3.3 杜邦财务分析 |
2.3.4 经济增加值(EVA) |
2.4 绩效评价的要素 |
3 铁路站段标准化建设现状 |
3.1 铁路运输技术经济特征 |
3.2 运输站段的定义及其特殊性 |
3.3 运输站段标准化建设评价要素分析 |
4 运输站段标准化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机务段为例)构建 |
4.1 标准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理论选择 |
4.2 运输站段标准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2.1 全面覆盖原则 |
4.2.2 依法合规原则 |
4.2.3 体现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原则 |
4.2.4 关键典型原则 |
4.2.5 可量化衡量原则 |
4.3 标准化建设评价的主客体分析 |
4.3.1 标准化建设评价的主体 |
4.3.2 标准化建设评价的客体 |
4.4 标准化建设评价目标分析 |
4.4.1 实现经营行为的有效管控 |
4.4.2 实现安全生产的持续稳定 |
4.4.3 实现国有企业有关规定的全面落实 |
4.5 评价指标的设计 |
4.5.1 评价指标设计规范 |
4.5.2 评价指标分析确定方法 |
4.5.3 评价指标分类 |
4.5.4 运输站段(机务段)标准化建设评价指标的适用范围 |
4.6 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模型 |
4.6.1 评价指标权重和分值 |
4.6.2 铁路局评价结果计算模型 |
4.6.3 评价结果层级划分 |
4.7 本章小结 |
5 标准化建设(以机务段为例)评价 |
5.1 预评价实施过程 |
5.1.1 明确标准化建设及评价的职责分工 |
5.1.2 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
5.1.3 机务段标准化建设评价的主要流程 |
5.2 机务段标准化建设预评价结果分析 |
5.2.1 机务段标准化建设预评价基本情况 |
5.2.2 机务段标准化建设评价的主要特点 |
5.2.3 机务段标准化建设预评价排序结果分析 |
5.2.4 机务段标准化建设预评价反映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
5.3 标准化建设评价结果的运用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成果运用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SH铁路乘务管理效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乘务管理的研究背景 |
1.2 论题的背景和意义 |
1.3 乘务管理的研究现状 |
1.4 主要内容和重点 |
1.5 研究方法 |
1.6 拟采取的研究方案、技术路线及预期达到的目标 |
1.6.1 拟采取的研究方案 |
1.6.2 技术路线和预期达到的目的 |
第二章 机车乘务管理的现状 |
2.1 组织管理结构现状 |
2.2 人员年龄结构 |
2.3 人员地域分布及婚姻情况 |
2.4 学历结构现状 |
2.5 小结 |
第三章 乘务员管理出现的问题分析 |
3.1 乘务员思想状态方面 |
3.1.1 乘务员思想波动大 |
3.1.2 工作压力加剧 |
3.1.3 工作家庭难以平衡 |
3.1.4 地方铁路激励因素多 |
3.2 乘务员业务素质方面 |
3.2.1 新员工业务熟练程度不高 |
3.2.2 老员工安全操作意识不强 |
3.3 人员运用方面 |
3.3.1 人员流失严重 |
3.3.2 人员数量缺口大 |
3.3.3 结构调整加剧人员缺口 |
3.3.4 脱产培训加剧人员短缺 |
3.3.5 节假日集中请假、调休人员占比多 |
3.4 自身制度方面 |
3.4.1 乘务员来源受到限制 |
3.4.2 乘务员人员管理不到位 |
3.4.3 乘务员自主创新意识差 |
3.4.4 缺乏有效的激励手段 |
3.4.5 考核制度效果不佳 |
3.5 小结 |
第四章 乘务员管理优化策略 |
4.1 加强思想教育措施 |
4.1.1 加强思想动态引导 |
4.1.2 多方面减轻乘务员工作压力 |
4.1.3 着重解决生活压力 |
4.1.4 加强沟通,宣传正能量 |
4.2 提升乘务员业务素质的措施 |
4.2.1 提高业务学习针对性 |
4.2.2 灵活教学方式,开发手机答题App |
4.2.3 严格执行培训教育 |
4.2.4 加强安全教育 |
4.2.5 加强安全监督 |
4.2.6 定期身体检查 |
4.3 优化人员运用管理措施 |
4.3.1 加强党政思想教育 |
4.3.2 推行直流2+0单牵万吨方案 |
4.3.3 加快乘务员培养进度 |
4.3.4 制定应急预案,调整调休计划 |
4.3.5 春运期间乘务员管理措施 |
4.4 完善制度管理相关措施 |
4.4.1 健全机车乘务员招聘制度 |
4.4.2 制定“退出机制” |
4.4.3 鼓励技术创新、业务创新 |
4.4.4 实行多样、多元的激励机制 |
4.4.5 创新完善考核和测评系统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论文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5.2.1 乘务员运用管理改革 |
5.2.2 建立大数据平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5)朔黄铁路交通发展人才资源开发与使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人才资源开发与使用的理论概念 |
2.1 人才资源的相关概念 |
2.1.1 人才及其特性 |
2.1.2 人才资源及其特性 |
2.1.3 不同岗位人才资源的特点 |
2.1.4 人才资源的分类 |
2.2 人才资源开发与使用的理论基础 |
2.2.1 人才资源价值定位理论 |
2.2.2 “金字塔原理”与培育人才 |
2.2.3 “木桶理论”和使用人才 |
2.3 对人才资源管理的理论分析 |
2.3.1 人才资源管理的理念创新 |
2.3.2 构建科学的人才资源管理体制机制 |
2.3.3 转变人才管理模式 |
第三章 朔黄铁路人才资源现状分析 |
3.1 朔黄铁路总体现状分析 |
3.1.1 朔黄铁路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
3.1.2 朔黄铁路运输生产服务状况 |
3.1.3 朔黄铁路运输市场状况 |
3.1.4 朔黄铁路运输科技创新状况 |
3.2 朔黄铁路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
3.2.1 朔黄铁路人力资源建设队伍成绩显着 |
3.2.2 朔黄铁路人才资源的现状 |
3.2.3 朔黄铁路加大紧缺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 |
3.2.4 2018年朔黄铁路人才的招聘 |
3.2.5 朔黄铁路人才培养流程 |
3.2.6 朔黄铁路人力资源制度改革工作效果明显 |
3.3 朔黄铁路人力资源结构及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1 人力资源总量仍显不足 |
3.3.2 人才队伍与公司发展之间存在差距 |
3.3.3 人才资源管理方法有待于持续改进 |
第四章 朔黄铁路人才资源的需求预测 |
4.1 朔黄铁路人才资源需求预测的意义 |
4.1.1 人才资源需求预测是朔黄铁路人才战略规划的依据 |
4.1.2 人才资源需求预测是朔黄铁路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础 |
4.2 朔黄铁路人才资源需求预测的常用方法 |
4.2.1 规范化模型法 |
4.2.2 灰色系统理论预测法 |
4.2.3 趋势外推法 |
4.2.4 2018年朔黄铁路3.05亿吨乘务人员需求测算 |
4.3 朔黄铁路人力资源的需求结构及依据分析 |
4.3.1 工作绩效考核 |
4.3.2 人才成本核算 |
第五章 朔黄铁路人才资源开发战略及实施对策 |
5.1 朔黄铁路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目标 |
5.1.1 确定战略目标的思路 |
5.1.2 指导思想 |
5.1.3 战略目标 |
5.2 朔黄铁路人才资源开发战略实施对策 |
5.2.1 “择优聘用”的人员选拔机制 |
5.2.2 “与时俱进”的人员培训机制 |
5.2.3 “科学公正”的人员考核机制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对目前铁路机务段乘务员工作难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铁路机务段乘务员工作难点分析 |
1.1 机务段人员结构不合理 |
1.2 机务段乘务员业务能力不高 |
1.3 机务组乘务员行车安全问题 |
2 铁路机务段乘务员工作难点解决措施 |
2.1 拓宽乘务员教育和引入渠道 |
2.2 优化机务段乘务员思想政治工作 |
2.3 完善日常培训模式 |
3 结语 |
(7)基于耗散结构的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熵变机理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2.3 研究方法及框架 |
2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
2.1 胜任素质理论及研究综述 |
2.1.1 胜任素质概念 |
2.1.2 胜任素质体系的构建方法 |
2.1.3 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相关研究 |
2.1.4 铁路司机胜任素质相关研究 |
2.2 熵及耗散结构理论及研究综述 |
2.2.1 熵理论及其发展 |
2.2.2 耗散结构理论及其应用 |
2.2.3 熵及耗散结构理论在管理领域的应用 |
2.2.4 熵及耗散结构理论在分析胜任素质方面的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3 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的耗散结构特征研究 |
3.1 城市轨道交通司机的胜任素质研究 |
3.1.1 城市轨道交通司机工作行为分析 |
3.1.2 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要求 |
3.1.3 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评价指标 |
3.1.4 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影响因素分析 |
3.2 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系统相关概念 |
3.2.1 系统的定义及特征 |
3.2.2 胜任素质系统的基本概念 |
3.3 耗散结构的特征及形成条件 |
3.3.1 耗散结构的基本原理 |
3.3.2 耗散结构的形成条件 |
3.4 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 |
3.4.1 胜任素质系统的开放性 |
3.4.2 胜任素质系统远离平衡态 |
3.4.3 胜任素质系统具有非线性特征 |
3.4.4 胜任素质系统内部的涨落有序 |
3.5 本章小结 |
4 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系统熵变机理研究 |
4.1 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系统熵变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 |
4.1.1 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系统负熵的实现过程 |
4.1.2 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熵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 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系统熵演化模型 |
4.2.1 胜任素质系统演化 |
4.2.2 胜任素质系统内熵d_iS演化分析 |
4.2.3 胜任素质系统外熵d_eS演化分析 |
4.2.4 胜任素质系统熵的演化分析 |
4.3 胜任素质系统熵的分类 |
4.3.1 结构熵H_1——胜任素质系统要素水平 |
4.3.2 有序性熵H_2——胜任素质系统要素间作用关系的有序性 |
4.3.3 环境熵H_3——胜任素质系统外部环境 |
4.3.4 胜任素质系统熵函数H——结果变量 |
4.4 本章小结 |
5 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系统熵模型实证分析 |
5.1 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测评数据获取与分析 |
5.1.1 调研情况总结 |
5.1.2 调研测评方法 |
5.1.3 调研对象 |
5.2 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系统不同分数组类比较 |
5.2.1 胜任素质结构熵、有序性熵和环境熵的计算 |
5.2.2 胜任素质系统熵函数的计算 |
5.3 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不同年龄组类比较 |
5.3.1 胜任素质结构熵、有序性熵和环境熵的计算 |
5.3.2 胜任素质系统熵函数的计算 |
5.4 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培训前后组类比较 |
5.4.1 胜任素质系统结构熵、有序性熵和环境熵的计算 |
5.4.2 胜任素质系统熵函数的计算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熵理论的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提升研究 |
6.1 基于熵理论的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测评及提升路径 |
6.1.1 基于熵理论的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测评 |
6.1.2 基于熵理论的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的提升路径 |
6.2 基于熵理论的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的提升方法 |
6.2.1 建立城市轨道交通司机人力资源熵控制 |
6.2.2 优化城市轨道交通司机选拔过程 |
6.2.3 开展多元化培训,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协调发展 |
6.2.4 定期跟踪测评城市轨道交通司机的胜任素质 |
6.2.5 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优化组合 |
6.3 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熵模型应用及其提升效果评估 |
6.3.1 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熵模型应用原理分析 |
6.3.2 基于熵理论的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提升效果评价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论文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铁路机车乘务员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机车乘务员队伍研究的背景 |
1.2 机车乘务员队伍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本论文的写作思路 |
第2章 机车乘务员队伍现状分析 |
2.1 机车乘务员的现状及突出表现 |
2.1.1 人员结构不合理 |
2.1.2 人员思想素质不高 |
2.1.3 队伍业务素质偏低 |
2.1.4 “两违”现象较为突出 |
2.1.5 标准化落实不到位 |
2.2 机车乘务员队伍现状的原因分析 |
2.2.1 来自机车乘务员自身的原因 |
2.2.2 来自管理方面的原因 |
2.2.3 来自外界环境的原因 |
2.2.4 来自制度本身的原因 |
2.2.5 来自其它方面的原因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加强乘机车务员队伍建设的方法与对策 |
3.1 优化人员结构 |
3.1.1 拓宽机车乘务员引入渠道 |
3.1.2 建立健全机车乘务员招聘制度 |
3.1.3 规范机车乘务员退出机制 |
3.1.4 实现乘务员定期体检 |
3.1.5 清理非本职乘务员 |
3.1.6 适当加大预备率 |
3.2 加强思想教育,实现队伍稳定 |
3.2.1 加强思想动态分析 |
3.2.2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
3.3 提高队伍技术业务水平,强化职业教育培训 |
3.3.1 加强教育资源基础建设 |
3.3.2 优化培训模式 |
3.3.3 建立培训长效机制 |
3.4 定标塑形,规范作业标准 |
3.4.1 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 |
3.4.2 立标塑形,规范作业标准 |
3.5 全面落实规范化管理 |
3.5.1 切实发挥干部管理作用 |
3.5.2 改进管理手段,提升管理能力 |
3.5.3 切实发挥指导司机的管理作用 |
3.5.4 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职工利益 |
3.6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
3.6.1 建立、健全职业生涯制度 |
3.6.2 树立良好的内部竞争环境,完善分配激励机制 |
3.6.3 建立规范有效的奖惩制度 |
3.7 构建铁路特色企业文化 |
3.7.1 加强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 |
3.7.2 明确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工作重点 |
3.7.3 建立安全文件建设推进机制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形势下的车间建设探索 |
4.1 车间建设 |
4.2 职工队伍培养 |
4.3 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提高竞争意识 |
4.4 标准化班组建设 |
4.5 季度、半年车间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高速铁路动车组司机人才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论文研究思路和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论文结构和基本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人才 |
2.1.2 高速铁路动车组司机人才 |
2.1.3 人才资源开发 |
2.1.4 动车组司机人才开发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启示 |
2.2.1 国内铁路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现状 |
2.2.2 铁路发达国家人才资源管理经验 |
2.2.3 国内外高速铁路司机相关研究及启示 |
第三章 高速铁路动车组司机人才开发现状、问题及成因 |
3.1 机务运用系统简介 |
3.1.1 机务运用系统发展现状 |
3.1.2 机务运用系统管理组织机构 |
3.1.3 全路机车乘务员总体概况 |
3.1.4 高速铁路动车组司机人才选拔培训现状 |
3.2 高速铁路动车组司机人才队伍结构分析 |
3.2.1 年龄结构分析 |
3.2.2 文化程度分析 |
3.2.3 技术等级分析 |
3.3 高速铁路动车组司机人才开发存在的问题 |
3.3.1 人员结构不合理 |
3.3.2 培训方式滞后于高铁发展 |
3.3.3 动车组司机人才流失严重 |
3.4 高速铁路动车组司机人才开发存在问题的成因 |
3.4.1 动车组司机人才选拔机制不科学 |
3.4.2 动车组司机人才培训机制不健全 |
3.4.3 动车组司机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 |
第四章 高速铁路动车组司机人才开发体系的建立 |
4.1 优化动车组司机人才资源配置 |
4.2 建立动车组司机人才评价体系 |
4.2.1 建立动车组司机人才评价体系的意义 |
4.2.2 建立动车组司机人才评价体系的总体思路 |
4.2.3 动车组司机岗位要求和工作环境分析 |
4.2.4 建立动车组司机胜任素质模型 |
4.3 建立动车组司机人才选拔体系 |
4.3.1 动车组司机人才选拔工作的重要意义 |
4.3.2 建立动车组司机人才选拔机制 |
4.4 建立动车组司机人才培训体系 |
4.4.1 成立培训组织机构 |
4.4.2 动车组司机人才培训体系 |
4.5 建立动车组司机人才保障体系 |
4.5.1 建立动车组司机跟踪分析机制 |
4.5.2 创新动车组司机激励机制 |
4.5.3 建立科学的竞争淘汰机制 |
4.6 建立动车组司机人才开发管理系统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新形势下班组长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形势下班组长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
1.班组长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提高管理水平, 促进班组科学管理的需要。 |
2.班组长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维护队伍稳定, 推进和谐铁路建设的需要。 |
3.班组长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强和改进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 |
二、当前班组长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
1.从主观上看, 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 |
2.从素质上看, 存在“工作能力跟不上”的问题。 |
3.从客观上看, 存在“制度机制不健全”的问题。 |
三、新形势下班组长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
1.增强班组长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意识。 |
2.着力提高班组长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水平。 |
3.营造班组长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环境。 |
四、论机车乘务员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速铁路司机职业心理健康状况评估量表的编制与初步应用[D]. 刘媛媛.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2]集宁机务段双管双控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平台研究设计探索[D]. 姚智禄.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3]关于铁路运输站段标准化建设水平评价的研究 ——以机务系统运输站段为例[D]. 汪美阳. 北京交通大学, 2019(12)
- [4]SH铁路乘务管理效率优化研究[D]. 陈飞.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8(03)
- [5]朔黄铁路交通发展人才资源开发与使用研究[D]. 石岩松.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8(03)
- [6]对目前铁路机务段乘务员工作难点分析[J]. 薛永春. 科技资讯, 2016(17)
- [7]基于耗散结构的城市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熵变机理与应用研究[D]. 李涛. 北京交通大学, 2015(10)
- [8]铁路机车乘务员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 李勇.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2)
- [9]高速铁路动车组司机人才开发研究[D]. 陈锡龙.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4)
- [10]新形势下班组长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与对策[J]. 刘焱朋. 理论学习与探索,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