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震动强度指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汶川地震,强度指标,衰减关系,相关性
地震动强度指标论文文献综述
邱卓[1](2019)在《汶川地震动强度指标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5.12汶川地震是由映秀-北川断裂、灌县-江油断裂和小鱼洞断裂共同破裂造成的大地震,这种多断层破裂的复杂的动力学行为使得其地震记录波形呈现出明显的多峰型(双平稳段)特征。已有研究表明,具有双平稳段特征的地震动造成的震害比单平稳段地震动的震害更为严重。双平稳段地震动的工程特性,以及与单平稳段地震动相比其对结构的影响的差异性等问题,已引起了地震工程研究者们的关注。为了揭示双平稳段地震动强度指标的衰减特性,明确双平稳段地震动强度指标与结构地震响应的关系,并探究各种强度指标的近断层效应,选用5.12汶川地震80个台站240条记录数据资料,在对加速度记录时程校正的基础上,计算了各条记录的19种强度指标,利用震相识别法和拟合强度包线法区分了单、双平稳段地震动,推求了单、双平稳段地震动各种强度指标的衰减规律,分析了双平稳段地震动的强度指标与框架结构地震位移响应的相关性;对比分析了上、下盘地震动各种强度指标的衰减特性,探讨了各种强度指标的上盘效应。(1)采用Boore法对加速度记录时程进行了校正,利用震相识别法和拟合强度包线法,将选取的80个台站的240条地震记录进行了区分,区分出单、双平稳段地震动分别有38个台站114条和42个台站126条。(2)计算了240条记录对应的19种地震动强度指标值。(3)对记录区分上、下盘地震动,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了上、下盘地震动19种强度指标随距离变化的衰减规律,经比较得出:上、下盘地震动强度指标随断层距的衰减趋势一致,皆表现为随断层距的增大而减小;上盘加速度型强度指标UD向地震分量的衰减明显快于下盘,而上盘速度型以及位移型强度指标UD向地震分量的衰减慢于下盘;除累计绝对加速度的EW向地震分量表现为上盘的衰减快于下盘外,其余强度指标均表现为上盘的衰减慢于下盘。(4)根据上、下盘地震动的强度指标随距离衰减分析中得到的对数残差的大小,探讨了19种强度指标的上、下盘效应。结果表明,19种强度指标皆存在明显的上盘效应。(5)对记录区分单、双平稳段地震动,分析了19种强度指标随距离变化的衰减规律,得出了各种强度指标的衰减关系式。结果表明:各种强度指标值皆随断层距的增大而减小;单、双平稳段地震动的强度指标随断层距的衰减趋势一致;除位移反应谱峰值、均方根位移、累计绝对加速度的UD向地震分量以及Riddell位移强度指标的水平向地震分量表现为单平稳段地震动的衰减速度快于双平稳段地震动的衰减速度外,其余强度指标均表现为双平稳段地震动的衰减速度快于单平稳段地震动的衰减速度。(6)分析了具有双平稳段特征的记录的各种强度指标与框架结构的最大地震位移响应间的相关性,根据各种强度指标与结构最大地震位移响应的线性回归方程的显着性大小,来选取能合理描述双平稳段地震动特征的强度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在叁类强度指标中,速度型强度指标与框架结构最大地震位移响应间的相关性最强,位移型强度指标对应的相关性最弱,加速度型强度指标与框架结构的最大地震位移响应的相关性则介于速度型和位移型两者之间;在速度型强度指标中,又以峰值速度对应的相关性最强;峰值速度与结构地震位移响应值的回归方程最为显着。建议选用峰值速度作为双平稳段地震动作用下工程结构抗震分析用强度指标。(本文来源于《南昌航空大学》期刊2019-06-01)
张延泰[2](2019)在《超高层建筑结构地震动强度指标及倒塌安全储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高层建筑以其巨大的体量、复合的功能,在城市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对超高层建筑进行准确有效的抗震性能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发展合理的地震动强度指标来衡量地震动不确定性,以及在此前提下对结构抗倒塌安全储备能力的评估和分析,对于超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和性能分析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在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建立基于概率的评估方法或框架,其中第一步且重要的一步就是确定用来衡量地震动不确定性的地震动强度指标。另一方面,确定合理的倒塌安全储备基线以及考虑多种不确定性来源的抗倒塌安全储备能力评估,对抗倒塌能力的定量化评估以及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文以如何确定地震动强度指标和建立倒塌安全储备系数(CMR)两个关键问题为主线,针对超高层建筑结构提出了基于谱加速度考虑高阶振型的线性组合型和基于谱速度考虑高阶振型的组合型地震动强度指标,筛选了适用于评估加速度敏感型构件地震需求的地震动强度指标,推导了具有不同置信水平的倒塌安全储备系数可接受值的计算表达式,最后针对超高层建筑进行了考虑建模不确定性的地震倒塌风险评估。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评估结构损伤的基于谱加速度考虑高阶振型的线性组合型地震动强度指标。基于振型分解法,此地震动强度指标将最优组合项数内的谱加速度Sa(Ti)进行迭加,以模态质量参与系数为加权系数来考虑结构中各个模态贡献的相对大小。利用弯剪耦合简化模型对强度指标与最大层间位移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参数分析,得到最优组合项数与结构基本周期之间的双线性关系。基于两组各30条的远场地震动和近场脉冲型地震动,以四座建筑结构为分析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地震动强度指标具有相对较高的有效性、充分性以及调幅鲁棒性。(2)针对超高层建筑提出了适用于评估结构损伤的基于谱速度考虑高阶振型的组合型地震动强度指标。基于两个典型的框架核心筒超高层建筑,分析了各谱值与最大层间位移角、最大楼面加速度的相关性,发现了地震动谱速度在长周期段与结构响应相关性优于谱加速度和谱位移的特性,并据此提出了基于谱速度组合型地震动强度指标。通过参数分析给出了此地震动强度指标的最优组合项和组合系数。基于远场地震动和近场脉冲型地震动,从有效性、充分性、相对充分度和调幅鲁棒性的角度验证了该地震动强度指标在超高层建筑中的适用性。(3)对比分析了标量型地震动强度指标在评估加速度敏感型非结构构件需求指标峰值楼面加速度(PFA)和楼面加速度反应谱(FARS)时的有效性和充分性。基于远场地震动和近场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的两个典型超高层建筑,分析了各地震动强度指标在预估非结构构件需求指标时的适用性。从有效性和充分性角度来看,适用于FARS与PFA的地震动强度指标截然不同。对于FARS来说任何情况下并没有一种指标能够在震级M和震中距R方面均表现出充分性。对于PFA和FARS,所选取的远场地震动和近场脉冲型地震动对于选择合适的地震动强度指标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所考虑楼层的位置也是一个影响因素。(4)基于考虑偶然不确定性和认知不确定性两种不同方法,即平均法和置信水平法,推导了基于倒塌易损性曲线和基于风险的CMR可接受值计算表达式。据此给出了适用于中国规范的CMR可接受值。与平均法相比,采用置信水平法时可以给出针对特定抗震目标的具有不同置信水平的CMR可接受值。当结构参数设定为中值时,采用平均法计算的CMR可接受值只具有50%置信水平。同等条件(不确定性系数和置信水平)下,基于倒塌易损性曲线的CMR可接受值要小于基于风险的CMR可接受值。(5)以超高层建筑结构为基本研究对象,基于条带分析法和一次二阶矩方法,进行了考虑建模不确定性的地震倒塌风险评估。通过分析确定了条带分析法中的最优地震动水平,给出了超高层建筑抗倒塌能力对8个主要参数的敏感度,计算了建模不确定性系数,并考察了双向地震动刻画方式以及地震动强度指标的选取对偶然不确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超高层建筑中源于建模参数的不确定性对抗倒塌能力的影响可忽略不计;而偶然不确定性也就是地震动引起的变异性起到决定性作用;选择合适的地震动强度指标可明显降低偶然不确定性。(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9-05-31)
左占宣,李爽,翟长海,谢礼立[3](2019)在《结构周期延长对倒塌分析中地震动强度指标选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当结构在强震作用下接近倒塌状态时,其刚度和承载力的退化会导致结构周期延长,为此,研究了周期延长对地震动强度指标选择的影响,将不同周期调整系数β对应的谱加速度(S_a(βT_1),T_1为弹性基本周期)作为地震动强度指标时,研究其倒塌分析结果的离散性。基于等效单自由度结构周期(T_(eq)),提出了等效周期谱加速度(S_a(T_(eq)))。研究结果表明:当周期调整系数β增大时,结构抗倒塌能力分析结果的离散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与传统地震动强度指标S_a(T_1)相比,所提出的S_a(T_(eq))可以考虑结构非线性变形引起的周期延长,能有效降低倒塌分析结果的离散性达30%以上。(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范书立,田硕,陈健云[4](2019)在《基于向量地震动强度指标的拱坝地震易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地震动顺河向分量的一、二阶谱加速度以及地震动横河向、顺河向分量的一阶谱加速度分别作为反映地震动强度的向量指标,建立了以拱冠位移、横缝开度和损伤体积比为性能指标的拱坝地震易损性曲面,以预测拱坝在不同强度水平的地震作用下达到各级破损的概率。以白鹤滩拱坝为研究对象,考虑地震动以及材料的不确定性对拱坝进行增量动力分析,将分析结果取对数后进行二元线性回归,得到概率地震需求模型,然后建立了不同性能指标的拱坝地震易损性曲面,并对基于向量地震动强度指标和基于标量地震动强度指标进行拱坝地震易损性分析的效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向量IM的易损性分析能够显着降低拱坝地震需求预测的离散性,同时基于向量IM比标量IM更加高效,采用基于向量IM的地震易损性曲面对拱坝进行易损性分析能更加准确地评估拱坝的抗震性能。(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唐月,李丹[5](2018)在《地震动强度指标选取对IDA结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增量动力分析(IDA)方法是种基于弹塑性时程分析的参数分析方法,可以反映出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态特性、抗震性能等特性。本文以一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选取地震动峰值加速度、阻尼比为5%结构自振周期对应的加速度谱值、地震动峰值速度作为地震强度指标,比较分析了不同指标参数对IDA结果的影响,表明以谱加速度数值为指标参数时,评测结构的倒塌性最保守。(本文来源于《江西建材》期刊2018年13期)
杨参天,解琳琳,李爱群,曾德民,刘立德[6](2018)在《适用于高层隔震结构的地震动强度指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功能可恢复已逐渐成为地震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隔震技术是实现高烈度区高层结构震后功能可恢复的重要手段。地震作用下,关键工程需求参数(主要包括上部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MIDR、顶层最大位移MRD和楼面最大加速度MFA以及最大隔震层位移MBD)是评价该类结构是否满足功能可恢复需求的重要指标。合理的地震动强度指标是预测结构响应和评价结构地震功能可恢复能力的重要基础,该研究基于4个高层隔震案例,考虑结构体系、高度、隔震方案、屈重比和地震动类型等因素的影响,评估了25个地震动强度指标与高层隔震结构关键工程需求参数的相关性。识别了与各关键工程需求参数相关性最佳的地震动强度指标,明确了综合平衡性最佳的地震动强度指标,并讨论了各因素的影响效应。该研究成果可为基于功能可恢复的高层隔震结构抗震性能的评估和设计方法的提出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8年08期)
陈力波,王化河,黄才贵,涂意,谷音[7](2018)在《基于双地震动强度指标的桥墩地震易损性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双地震动强度指标,开展典型桥墩的地震易损性模型研究.采用Open Sees软件建立桥墩的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增量动力分析方法计算得到桥墩的地震响应.根据受试者工作特性分析方法对地震动强度指标进行评价,选择出有效性较好的地震动强度指标组合,基于线性组合的方法分别建立双地震动强度指标桥墩易损性模型,并和单地震动强度指标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双地震动强度指标的有效性普遍优于单一地震动强度指标;桥墩发生相同损伤状态时,基于双地震动强度指标建立的易损性曲面的中位值小于基于单一地震动强度指标得到的中位值.研究结果可为桥梁结构的后续风险评估及加固决策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王亚楠,刘星,杜永峰[8](2018)在《地震动强度指标与隔震等效SDOF体系远场长周期地震位移响应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远场长周期地震记录为输入,以隔震等效双线性SDOF体系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长周期地震强度指标与体系最大位移响应之间的相关性。首先,从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PEER)选取50条远场长周期地震记录作为输入,采用双线性力-位移关系曲线描述隔震支座的力学特性,根据生产厂家提供的支座参数确定体系的屈重比和支座的刚度比;其次,运用MATLAB进行编程求解,得到了与各地震记录对应的地震强度指标值和体系的最大位移响应;然后,采用Pearson方法对各地震强度指标与体系最大位移响应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远场长周期地震作用下,隔震结构的最大位移响应与加速度型指标和速度型指标的相关性较好,而与位移型指标的相关性最差;建议在进行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时,根据隔震前周期T1的取值范围选取Ic或PGV作为地震强度指标。(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18年03期)
王冬梅,王维,裴星洙[9](2018)在《粘滞阻尼减震SDOF体系的地震响应与地震动强度指标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准确预测和分析粘滞阻尼减震结构的地震响应特性,需选用合适的地震动强度指标控制地震动的输入。本文建立了粘滞阻尼减震双线型SDOF体系的计算模型,选取了22条远场地震波,通过非线性时程分析计算了结构的地震响应,详细分析了粘滞阻尼减震SDOF体系的地震响应与18种地震动强度指标的相关性,提出了计算结构的综合地震响应与地震动强度指标相关性的理论公式。研究表明,在0.1s<T<0.6s周期段,结构的综合地震响应与地震动的峰值加速度PGA相关性较高,建议选用地震动的峰值加速度PGA作为粘滞阻尼减震结构抗震分析用地震动强度指标;在T=0.6~2s周期段,结构的综合地震响应与地震动的峰值速度PGV相关性较高,建议选用地震动的峰值速度PGV作为粘滞阻尼减震结构抗震分析用地震动强度指标;在2s<T<6s周期段,结构的综合地震响应与地震动的第一周期谱速度Sa相关性较高,建议选用地震动的第一周期谱速度Sa作为粘滞阻尼减震结构抗震分析用地震动强度指标。(本文来源于《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期刊2018年03期)
祝乾坤[10](2018)在《面向高层抗震隔震结构的近断层地震动强度指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动强度指标是连接地震危险性分析和结构概率地震需求分析的桥梁,对于近断层区域结构的抗震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已成为地震工程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但有关长周期高层抗震隔震结构的近断层地震动强度指标的研究还比较少。基于此,本文设计了两类高层建筑结构,选取100条台湾集集地震强震记录(50条脉冲记录和50条无脉冲记录)作为输入,计算了两类高层建筑结构的动力响应,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地震动强度指标和高层建筑结构的地震响应进行研究。旨在统计分析地震动强度指标有效性、实用性、有益性、充分性和危险可计算性的一般规律。同时对与强度指标有关的地震需求危险性曲线和地震需求易损性曲线进行了相关讨论。首先,计算了集集地震作用下11层和14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工程需求参数。在构建概率地震需求模型时,提出了新的强度指标AP和AS,并运用五个选取准则分析了不同工程需求参数对所选强度指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针对于楼层位移和层间位移角,结构相关强度指标的有效性、有益性和充分性好于结构无关强度指标,与平均层间位移角有关的强度指标的性能远好于与最大层间位移角有关的强度指标;就层间位移角而言,与脉冲型地震动有关的最优强度指标易于从拟速度反应谱S_(pv)中获取,与无脉冲地震动有关的强度指标易于从速度反应谱S_v中获取。另外,选出了适合于所选长周期抗震结构的最优强度指标。其次,进一步计算了集集地震作用下10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基础隔震结构的工程需求参数,并考察了不同屈服位移下的工程需求参数对强度指标性能的影响。分析表明:随着屈服位移的增大,性能较好的强度指标趋向于与S_(pv)和S_v有关;提出的强度指标AP和AS表现出较好的性能,能够有效地改进概率地震需求模型。另外,建议了适合于所选基础隔震结构的最优强度指标。最后,运用间接获取的地震需求危险性曲线讨论了最优强度指标在危险可计算性方面的有效性。研究表明:间接获取的地震需求危险性曲线在抗震结构方面是有效的,在隔震结构方面是无效的;适合于基础隔震结构的最优强度指标需要直接获取场地的地震危险性曲线。(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5-01)
地震动强度指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超高层建筑以其巨大的体量、复合的功能,在城市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对超高层建筑进行准确有效的抗震性能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发展合理的地震动强度指标来衡量地震动不确定性,以及在此前提下对结构抗倒塌安全储备能力的评估和分析,对于超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和性能分析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在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建立基于概率的评估方法或框架,其中第一步且重要的一步就是确定用来衡量地震动不确定性的地震动强度指标。另一方面,确定合理的倒塌安全储备基线以及考虑多种不确定性来源的抗倒塌安全储备能力评估,对抗倒塌能力的定量化评估以及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文以如何确定地震动强度指标和建立倒塌安全储备系数(CMR)两个关键问题为主线,针对超高层建筑结构提出了基于谱加速度考虑高阶振型的线性组合型和基于谱速度考虑高阶振型的组合型地震动强度指标,筛选了适用于评估加速度敏感型构件地震需求的地震动强度指标,推导了具有不同置信水平的倒塌安全储备系数可接受值的计算表达式,最后针对超高层建筑进行了考虑建模不确定性的地震倒塌风险评估。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评估结构损伤的基于谱加速度考虑高阶振型的线性组合型地震动强度指标。基于振型分解法,此地震动强度指标将最优组合项数内的谱加速度Sa(Ti)进行迭加,以模态质量参与系数为加权系数来考虑结构中各个模态贡献的相对大小。利用弯剪耦合简化模型对强度指标与最大层间位移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参数分析,得到最优组合项数与结构基本周期之间的双线性关系。基于两组各30条的远场地震动和近场脉冲型地震动,以四座建筑结构为分析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地震动强度指标具有相对较高的有效性、充分性以及调幅鲁棒性。(2)针对超高层建筑提出了适用于评估结构损伤的基于谱速度考虑高阶振型的组合型地震动强度指标。基于两个典型的框架核心筒超高层建筑,分析了各谱值与最大层间位移角、最大楼面加速度的相关性,发现了地震动谱速度在长周期段与结构响应相关性优于谱加速度和谱位移的特性,并据此提出了基于谱速度组合型地震动强度指标。通过参数分析给出了此地震动强度指标的最优组合项和组合系数。基于远场地震动和近场脉冲型地震动,从有效性、充分性、相对充分度和调幅鲁棒性的角度验证了该地震动强度指标在超高层建筑中的适用性。(3)对比分析了标量型地震动强度指标在评估加速度敏感型非结构构件需求指标峰值楼面加速度(PFA)和楼面加速度反应谱(FARS)时的有效性和充分性。基于远场地震动和近场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的两个典型超高层建筑,分析了各地震动强度指标在预估非结构构件需求指标时的适用性。从有效性和充分性角度来看,适用于FARS与PFA的地震动强度指标截然不同。对于FARS来说任何情况下并没有一种指标能够在震级M和震中距R方面均表现出充分性。对于PFA和FARS,所选取的远场地震动和近场脉冲型地震动对于选择合适的地震动强度指标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所考虑楼层的位置也是一个影响因素。(4)基于考虑偶然不确定性和认知不确定性两种不同方法,即平均法和置信水平法,推导了基于倒塌易损性曲线和基于风险的CMR可接受值计算表达式。据此给出了适用于中国规范的CMR可接受值。与平均法相比,采用置信水平法时可以给出针对特定抗震目标的具有不同置信水平的CMR可接受值。当结构参数设定为中值时,采用平均法计算的CMR可接受值只具有50%置信水平。同等条件(不确定性系数和置信水平)下,基于倒塌易损性曲线的CMR可接受值要小于基于风险的CMR可接受值。(5)以超高层建筑结构为基本研究对象,基于条带分析法和一次二阶矩方法,进行了考虑建模不确定性的地震倒塌风险评估。通过分析确定了条带分析法中的最优地震动水平,给出了超高层建筑抗倒塌能力对8个主要参数的敏感度,计算了建模不确定性系数,并考察了双向地震动刻画方式以及地震动强度指标的选取对偶然不确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超高层建筑中源于建模参数的不确定性对抗倒塌能力的影响可忽略不计;而偶然不确定性也就是地震动引起的变异性起到决定性作用;选择合适的地震动强度指标可明显降低偶然不确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震动强度指标论文参考文献
[1].邱卓.汶川地震动强度指标特征分析[D].南昌航空大学.2019
[2].张延泰.超高层建筑结构地震动强度指标及倒塌安全储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
[3].左占宣,李爽,翟长海,谢礼立.结构周期延长对倒塌分析中地震动强度指标选择的影响[J].建筑结构学报.2019
[4].范书立,田硕,陈健云.基于向量地震动强度指标的拱坝地震易损性分析[J].水利学报.2019
[5].唐月,李丹.地震动强度指标选取对IDA结果的影响[J].江西建材.2018
[6].杨参天,解琳琳,李爱群,曾德民,刘立德.适用于高层隔震结构的地震动强度指标研究[J].工程力学.2018
[7].陈力波,王化河,黄才贵,涂意,谷音.基于双地震动强度指标的桥墩地震易损性模型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8].王亚楠,刘星,杜永峰.地震动强度指标与隔震等效SDOF体系远场长周期地震位移响应的相关性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8
[9].王冬梅,王维,裴星洙.粘滞阻尼减震SDOF体系的地震响应与地震动强度指标相关性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8
[10].祝乾坤.面向高层抗震隔震结构的近断层地震动强度指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