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体引潮力论文-雷伟伟,张捍卫

天体引潮力论文-雷伟伟,张捍卫

导读:本文包含了天体引潮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心天球参考系(GCRS),国际地球参考系(ITRS),IERS,2010规范,岁差章动模型

天体引潮力论文文献综述

雷伟伟,张捍卫[1](2015)在《地球扁率对天体引潮力影响的计算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精度天体引潮力计算中需要考虑地球扁率的影响.由DE421历表计算得到太阳系各个天体在GCRS中的坐标,基于天球参考系经典的岁差章动转换方法、IERS 2010规范推荐的转换参数以及IERS发布的EOP 08C04数据模型,在综合考虑影响天体坐标转换的各种因素(框架偏差、岁差、章动、地球自转、时间尺度转换、极移)改正后,得到天体在ITRS中的坐标,并由此计算得到1962年至2015年间地球扁率对各天体引潮力位和引潮力影响的具体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地球扁率对天体引潮力的影响,对月球来说不超过1.8898×10~(-11) ms~(-2)(1.8898 nGal),对太阳来说不超过0.0018×10~(-11) ms_(-2)(0.0018nGal),对其他天体来说可完全忽略不计.地球扁率对月球、太阳引潮力影响的变化周期与相应天体的运行周期一致.(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进展》期刊2015年06期)

任静,康春丽,马未宇,杨天青,林向洋[2](2015)在《临震天体引潮力和地面长波辐射OLR异常》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天体引潮力周期变化模型和地面长波辐射(OLR)数据资料,分析2010~2011年云南、西藏地区的4次M5.0以上地震震前OLR异常,探讨了诱发地震的外部因素,即天体引潮力周期与红外异常发展的关联特征。结果显示:以临近发震时刻所在周期引潮力值最低点日期为OLR参照背景,获取的地震前后NOAA长波辐射OLR日增量分布图像显示:震中附近热异常明显,异常受构造控制,且其分布与断裂关系密切;异常演化经历起始-加强-高峰-衰减-再增强-发震-平静的过程,符合岩石因应力增加而破裂的规律。一方面表明地应力的临界状态演化过程可通过OLR辐射变化来反映。另一方面表明引潮力可以改变构造内部地应力的状态。(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期刊2015年02期)

罗勇,陶文斌,马海峰,陶杰,侯俊领[3](2015)在《天体引潮力对煤与瓦斯突出的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天体引潮力和煤与瓦斯突出的相互关系,从天体引潮力对地质灾害的影响角度出发,以Mohr-Coulomb准则和牛顿第二定律为理论基础,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煤与瓦斯突出与天体引潮力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引潮力对突出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两者都表现出时间上周期性和空间上地区差异性,且在引潮力作用最强时,突出发生的频率高,作用最弱时,突出发生的频率低。数值模拟结果也验证了天体引潮力对突出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认识煤与瓦斯突出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S1期)

马未宇,康春丽,解滔,任静,仲小红[4](2014)在《芦山M_s7.0地震前天体引潮力和OLR异常》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4月20日在我国四川省芦山(N30.284,E102.955)发生MS7.0地震,计算该地区潮汐变化,地震时刻引潮力处于最低相位点,显示引潮力的诱震作用属于典型逆冲断层作用类型.以此潮汐周期为时间指示(4月12日-4月23日),利用NOAA卫星地面长波辐射(OLR)数据资料分析全国范围地震前后热辐射值连续变化,结果显示:伴随潮汐演化,在全国范围(17°N-55°N-73°E-155°E)内,震前OLR仅震中及其相关联断裂附近发生了显着而连续异常变化过程:在时间上经历了起始增温→异常加强→高峰→衰减→发震→平静的演化过程;在空间上异常位置与震中基本吻合,发展过程表现出沿断裂带由分散→汇聚→分散的破裂过程,与岩石应力加载破裂演化经历:初始微动破裂→扩张破裂→应力闭锁→地震爆发→平静阶段的力学过程完全吻合,显示天体引潮力对处于临界状态的活动断层具有诱发作用,而长波辐射异常是地震构造应力应变过程辐射表征.将引潮力与OLR异常结合在地震前兆研究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进展》期刊2014年05期)

尼鲁帕尔·买买吐孙,马未宇[5](2014)在《基于天体引潮力周期变化的OLR异常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NOAA卫星地面长波辐射(OLR)数据资料,数据空间分辨率为1°×1°、覆盖全球共360×181个格点,时间分辨率为1 d,时间起止为1954年至今。计算了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6.6级地震天体引潮力变化和OLR逐日时空演化背景图像。结果表明:1本次地震发生在天体引潮力由高峰(6月20日)→低谷(6月30日)→高峰(7月5日)的周期变化过程由低谷向高峰时段,可能显示引潮力对发震构造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加速断面的滑动。2+新源6.6级地震前后,亮温区域出现:起始→加强→高峰→衰减→平静→发震→小范围增温的变化过程,即6月25日在震中东北出现小范围的亮温现象,6月26日起亮温区域范围增大,强度增强,6月28日亮温异常范围和幅度减弱,6月29日亮温异常消失。6月30日发生了新源6.6级地震。而7月1日又出现亮温,可能与6月30日的6.6级地震及其后面余震的发生有关。该过程与岩石在受力破裂过程具有相似性,即岩石挤压→岩石微破裂→岩石破裂扩展→破裂终止等。(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康春丽,任静[6](2013)在《芦山Ms7.0地震前天体引潮力和OLR异常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4月20日在我国四川芦山(北纬2.3,东经93.1)发生M7.0级地震震源机制解显示发震构造属于逆冲型。计算地震前后(2013年4月1-4月30)潮汐调制潮汐变化,发现地震时刻引潮力处于最低相位点,显示引潮力的诱震作用属于典型逆冲断层作用类型。以此潮汐周期为时间指示(4月12日-4月21日),利用NOAA卫星地面长波辐射(OLR)数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1-18)

马未宇,康春丽[7](2013)在《定西Ms6.6地震前天体引潮力和OLR异常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7月22日7时45分在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北纬34.5度,东经104.2度)发生M6.6级地震,震源深度20.0km(http://www.ceic.ac.cn/),地震发生在临潭-宕昌断裂带,震源机制解显示发震构造属于逆冲型(Deng et al.,2002;Chen et al.,2010),也是汶川地震应变积累在巴颜喀拉块体东北部产生的左旋变形增强区。计算2013年7月22日甘肃省岷县(N30.284,E102.955)Ms6.6地震前后潮汐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1-18)

尼鲁帕尔·买买吐孙,张永仙,马未宇,阿里木江·亚力坤[8](2012)在《莎车M_s5.2地震天体引潮力和温度异常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对2011年12月1日莎车Ms5.2地震的天体引潮力周期变化过程进行计算,并根据该周期分析了NCEP温度数据资料,提取地震前的异常增温变化图像。结果表明:天体引潮力对处于临界状态的活动断层具有诱发作用;震前温度变化发生明显异常,经历起始增温→异常加强→高峰→衰减→平静的演化过程;出现温度异常位置与震中位置有较好的空间对应关系;NCEP温度异常研究在地震前兆研究中有较好的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期刊2012年Z1期)

陈闻晨,叶玮,冯义雄,李黎霞,马未宇[9](2011)在《西安高陵M_S4.4地震天体引潮力和温度变化过程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对2009年11月5日西安高陵MS4.4地震的天体引潮力周期变化过程进行计算,并据该周期分析多源综合温度数据资料,提取地震过程的异常温度变化图像。结果表明:天体引潮力对地应力处于临界状态的活动断层具有诱发作用;震前温度发生明显异常,经历了起始增温-异常减温-温度恢复的演变过程。显示微震过程中天体引潮力作用明显,温度异常也有清晰反映,是地震热异常现象的有力证据,也是对利用热异常预测地震方法科学性的补充证实。(本文来源于《西北地震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陈闻晨,马未宇,张正煜,赵虎,傅新忠[10](2010)在《吉林Ms4.3微地震天体引潮力和温度变化过程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计算2009年3月20日发生在东经124.9°、北纬43.4°的吉林省四平的Ms4.3地震的天体引潮力周期变化过程,并据该周期,分析多源综合温度数据资料,提取地震过程的异常温度变化图像,结果表明:天体引潮力对地应力处于临界状态的活动断层具有诱发作用,震前异常增温明显,异常增温经历了:起始→加强→高峰→衰减→平静的演变过程。对此次微震的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异常在微地震中也有清晰反映,微震过程中引力作用明显,是对地震-热异常的有力证据,同时也是对利用热异常预测地震方法科学性的补充证实。(本文来源于《遥感信息》期刊2010年03期)

天体引潮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天体引潮力周期变化模型和地面长波辐射(OLR)数据资料,分析2010~2011年云南、西藏地区的4次M5.0以上地震震前OLR异常,探讨了诱发地震的外部因素,即天体引潮力周期与红外异常发展的关联特征。结果显示:以临近发震时刻所在周期引潮力值最低点日期为OLR参照背景,获取的地震前后NOAA长波辐射OLR日增量分布图像显示:震中附近热异常明显,异常受构造控制,且其分布与断裂关系密切;异常演化经历起始-加强-高峰-衰减-再增强-发震-平静的过程,符合岩石因应力增加而破裂的规律。一方面表明地应力的临界状态演化过程可通过OLR辐射变化来反映。另一方面表明引潮力可以改变构造内部地应力的状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天体引潮力论文参考文献

[1].雷伟伟,张捍卫.地球扁率对天体引潮力影响的计算与分析[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5

[2].任静,康春丽,马未宇,杨天青,林向洋.临震天体引潮力和地面长波辐射OLR异常[J].中国地震.2015

[3].罗勇,陶文斌,马海峰,陶杰,侯俊领.天体引潮力对煤与瓦斯突出的作用机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5

[4].马未宇,康春丽,解滔,任静,仲小红.芦山M_s7.0地震前天体引潮力和OLR异常[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4

[5].尼鲁帕尔·买买吐孙,马未宇.基于天体引潮力周期变化的OLR异常初探[J].地震工程学报.2014

[6].康春丽,任静.芦山Ms7.0地震前天体引潮力和OLR异常关系研究[C].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3

[7].马未宇,康春丽.定西Ms6.6地震前天体引潮力和OLR异常关系研究[C].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3

[8].尼鲁帕尔·买买吐孙,张永仙,马未宇,阿里木江·亚力坤.莎车M_s5.2地震天体引潮力和温度异常初探[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2

[9].陈闻晨,叶玮,冯义雄,李黎霞,马未宇.西安高陵M_S4.4地震天体引潮力和温度变化过程初探[J].西北地震学报.2011

[10].陈闻晨,马未宇,张正煜,赵虎,傅新忠.吉林Ms4.3微地震天体引潮力和温度变化过程初探[J].遥感信息.2010

标签:;  ;  ;  ;  ;  

天体引潮力论文-雷伟伟,张捍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