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前列腺癌小鼠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前列腺肿瘤,肿瘤移植,磁共振成像,病理学,外科
前列腺癌小鼠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薄其付,李胜男,李桂庆,刘玉玺,刘峰[1](2019)在《C57BL6小鼠前列腺癌原位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其MRI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瘤组织块原位移植法建立C57BL6小鼠前列腺癌原位移植瘤模型,观察其MRI表现,为研究前列腺癌的生长转移机制及其药物实验提供适宜的动物模型。材料与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在35只6~8周龄C57BL6雄鼠中选出4只,将RM-1前列腺癌肿瘤细胞注射到小鼠背部皮下,每只注射0.1 ml。待瘤组织块生长至1 cm3时剥离出肿瘤组织,并裁剪为合适大小后,借助注射器种植到30只同周龄小鼠的前列腺内,建立小鼠前列腺癌原位移植瘤模型。第8天,从30只荷瘤鼠中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出6只,采用3.0T MR进行扫描。扫描结束后处死小鼠并取出瘤组织,将游标卡尺与MRI测量结果进行对比,最后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建模1周后,29只实验小鼠可触及下腹部肿块;前列腺癌原位移植瘤T2WI呈中等信号,肿瘤向前膨出,将包膜挤出一定角度和高度提示包膜受累;病理切片可见大量瘤细胞呈条索状或散在成团杂乱分布于前列腺体间质中,肿瘤细胞形态不规则,呈多形性,核质比增大,可见异常病理性核分裂象。此模型成功率为96.7%(29/30),周围淋巴结转移率为96.7%(29/30),腹水形成率为96.7%(29/30),肝转移发生率为93.3%(28/30),肾转移发生率为0.33%(1/30),肉眼未见明显肺部转移,小鼠平均生存时间(12.7±1.8)d。MRI与游标卡尺测量肿瘤最大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此种方法建立的前列腺癌原位模型操作简单、建模周期短、移植瘤成功率高,且其影像学表现与人类前列腺癌相似,可作为观察人类前列腺癌的动物模型。(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何华琼,饶红,郑君,陈德森[2](2019)在《淫羊藿苷对前列腺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小鼠雄激素受体信号通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淫羊藿苷对前列腺癌原位移植瘤模型SCID小鼠雄激素受体信号通路的影响机制。方法:雄性SCID小鼠64只,均采用前列腺腺体背外侧包膜内注射人前列腺癌细胞株(LNCaP)悬液的方法构建前列腺癌原位移植瘤模型,然后分为移植瘤组、10 mg·kg~(-1)组、40 mg·kg~(-1)组和80 mg·kg~(-1)组,除移植瘤组灌生理盐水对照外其它3组灌胃给予相应剂量的淫羊藿苷治疗5周。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PSA)和磷酸化AR(p-AR)表达,采用RT-PCR检测治疗前后前列腺瘤体雄激素受体(AR)和张力蛋白同源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基因(PTEN)表达,采用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前列腺体肿瘤瘤体LNCaP前列腺癌细胞在肿瘤瘤体增殖周期。结果:40 mg·kg~(-1)组和80 mg·kg~(-1)组治疗后AR mRNA为(0.25±0.02,0.27±0.03)、pAR为(1.45±0.22,1.64±0.24),PSA为(0.31±0.02,0.38±0.05),两组PSA、p-AR和AR mRN治疗后相对表达量均低表达,而PTEN mRNA高表达(0.91±0.07,0.95±0.09),与治疗前和移植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抑瘤率分别为(41.59±4.51)%和(42.76±5.13)%,瘤质量为(86.34±9.07,84.73±7.58)mg、瘤体积为(11.83±0. 84,10.27±1.14)mm2,均较同组治疗前和移植瘤组比较明显降低(P <0.05);两组治疗后G0/G1期比例降低[两组G0/G1分别为(34.97±4.52,35.03±3.97)%、且S期比例明显提高[两组S期比例分别为(39.59±5.03,40.27±4.82)%],与同组治疗前和移植瘤组比较差异均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淫羊藿苷抑制LNCaP增殖的机制应与其抑制雄激素受体信号通路中AR的磷酸化并增强PTEN表达而将癌细胞增阻滞于S期有关。(本文来源于《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期刊2019年04期)
王媛媛,林明明,朱晴,田亚云,慕晓琦[3](2019)在《C57BL/6小鼠前列腺癌种植瘤模型的建立及新药的用药方式比较和药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改良并建立C57BL/6近交系小鼠前列腺癌原位与皮下种植瘤模型,结合ZYX-1-9的药理学特性及动物模型的生物学特性,评价该药的治疗效果,比较腹腔用药与瘤内用药的疗效差异。方法建立小鼠前列腺原位癌模型40只、皮下肿瘤模型80只,9 mg/kg、6 mg/kg、3 mg/kg ZYX-1-9的3种剂量治疗,同时设置阴性对照组,原位癌采用腹腔注射用药,皮下肿瘤采用瘤内注射和腹腔注射用药。观察肿瘤转移情况、计算抑瘤率、HE染色观察。结果成功建立模型。对40只原位癌模型行腹腔注射用药、80只皮下肿瘤模型行瘤内注射用药和腹腔注射用药治疗后,ZYX-1-9的抑瘤率较高。小鼠前列腺癌皮下肿瘤的瘤内注射法抑瘤率高于腹腔注射法。结论 ZYX-1-9抑瘤作用显着,对前列腺癌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ZYX-1-9对前列腺癌行瘤内注射用药,疗效显着。(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9年01期)
宋登鹏,饶红,韩安艳,武福云,陈德森[4](2018)在《淫羊藿素对BALB/c-nu裸小鼠人源性前列腺癌模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淫羊藿素抑制人源性前列腺癌LNCaP细胞珠BALB/c-nu裸小鼠荷瘤组织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13K/Akt)信号通路及其相关蛋白磷酸化的可能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BALB/c-nu裸小鼠按随机对照原则均分为4组[对照组、前列腺癌(PCa)组、阳性药组和实验组]并采用前列腺内注射LNCaP细胞株构建PCa动物模型。实验组每日按0.1 mL/10 g尾静脉注射0.8%淫羊藿素,阳性药组按0.1 mL/10 g尾静脉注射P13K/Akt抑制剂LY294002,对照组和PCa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注射4周后比较裸小鼠体质量、前列腺瘤体湿重、体积及P1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PCa组比较,实验组前列腺瘤体湿重、体积、P13K、 p-Akt、磷酸化雄激素受体(p-AR)、雄激素受体剪接变异体7(AR-V7)和降钙素(Calcitonin)均较模型组降低(P<0.05),而钙黏蛋白E(E-cadherin)升高(P<0.05)。结论淫羊藿素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PCa的进展,且这一作用与Akt及AR磷酸化有关。(本文来源于《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期刊2018年06期)
王准[5](2018)在《干细胞YAP1条件性敲除转基因前列腺癌小鼠模型的构建及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并且是造成男性肿瘤死亡的主要病因。尽管在雄激素剥夺治疗(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ADT)治疗的早期前列腺癌不同程度的被控制,但经过大约18个月的治疗敏感期后,大部分患者的疾病逐渐且不可逆地进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 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CRPC)。CRPC的形成机制主要有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相关机制,干细胞形成机制和神经内分泌转化机制。前列腺肿瘤干细胞是导致ADT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YAP1(Yes-associated protein 1)是Hippo信号通路中的核心元素,调控细胞增生和凋亡,维持组织器官的正常大小及机体内环境的稳态。YAP1表达增多与多种肿瘤有关,包括前列腺癌。YAP1在CRPC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且其对前列腺癌干细胞干性的维持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CD133标记干细胞上条件性敲除YAP1的转基因小鼠模型,以期观察在干细胞上敲除YAP1对于前列腺癌进展的影响。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受精卵注射技术,以及杂交繁殖技术建立了目标转基因鼠。根据TRAMP鼠前列腺自发成瘤的特点,在不同时间点给予诱导敲除YAP1基因,初步观察其对前列腺癌进展的影响。本研究首先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将loxp序列插入到YAP1基因的外显子两侧,建立纯合的YAP1~(fl/fl)小鼠。其次,我们引入了能够自发形成前列腺癌的TRAMP小鼠、在干细胞上可诱导表达Cre重组酶的CD133-Cre鼠和能够发出荧光的mT/mG工具鼠,通过杂交繁殖的方式,建立CD133-TRAMP-mT/mG杂交鼠。然后我们将CD133-TRAMP-mT/mG雄性杂交鼠与纯合的YAP1~(fl/fl)雌鼠杂交,最终得到能够在干细胞上诱导敲除YAP1基因的CD133-YAP1~(fl/fl)-TRAMP-mT/mG转基因鼠。最后,我们利用建立的CD133-YAP1~(fl/fl)-TRAMP-mT/mG转基因鼠,根据TRAMP鼠自发成瘤的进展时间,分别在前列腺增生期,PIN形成期,癌症进展期设置他莫昔芬(Tamoxifen)诱导的时间,并在16w、22w、34w时牺牲小鼠,验证YAP1的敲除效果并初步观察其敲除后对前列腺癌发展的影响。CD133-YAP1~(fl/fl)-TRAMP-mT/mG小鼠在不通过阶段的TAM的诱导下都引起了干细胞上YAP1的敲除。前列腺增生期干细胞上敲除YAP1导致前列腺组织细胞增殖减少,凋亡增多。前列腺PIN形成期,干细胞上敲除YAP1导致前列腺上皮内瘤变(PIN)发生减少,前列腺组织细胞增殖减低,凋亡增多。前列腺癌进展期,干细胞中敲除YAP1导致前列腺的瘤体明显减小,延迟了肿瘤进展。本研究建立了能够在干细胞上条件性敲除YAP1的转基因前列腺癌小鼠模型,并加以验证,初步观察结果显示干细胞中敲除YAP1延缓去势治疗所造成的前列腺癌干细胞增多,因此YAP1可作为治疗CRPC干细胞亚型的靶点。(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谢成颖[6](2016)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小鼠模型体内归巢动力学研究及前列腺癌转移监测和疗效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根据癌症研究协会统计发现肝癌在我国发病率是所有新增肿瘤中排名第五位,致死率是占所有性别肿瘤致死中位列第四。而与此同时,在美国前列腺癌是男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是第一位,每五个新增病例中就有一个是前列腺癌,在由肿瘤引起的相关死亡率中排第二位。探寻有效的治疗肿瘤,特别是特异性靶向治疗肿瘤的方法,在治疗肿瘤的同时能减小对正常周围组织和机体的毒副作用是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目前,有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MSC)与肿瘤存在一定相互关系,本课题将围绕着MSC的肿瘤趋向性问题展开研究。在第一章中,我们总结了MSC与肿瘤相关领域的背景介绍及研究热点。有多项研究发现MSC具有一定的肿瘤趋向性,能特异性归巢至肿瘤组织周围,衍生成一类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与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周细胞、浸润性免疫细胞等组成肿瘤微环境,通过旁分泌作用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增强转移能力。通过将外源性的MSC注射到动物模型体内发现MSC具有迁移至创伤受损组织及肿瘤组织的特性,因此可将MSC设计为特异性靶向载体。然而,MSC的归巢机制、归巢时间及归巢效率等尚未研究清楚。活体流式细胞仪是一种能长时间无创、实时、连续定量检测循环中荧光标记细胞数的活体检测方法,它具有像传统流式细胞仪一样定量分析的功能,又避免了频繁采集血液对样本来源的限制,及样本处理过程对检测结果的干扰。这项技术被用于监测模型体内循环中微量细胞的计数,如循环中肿瘤细胞、造血干细胞、凋亡细胞等记录其变化趋势。因此本课题主要采用了活体流式细胞仪对尾静脉注射的荧光标记的MSC细胞在小鼠模型体内的归巢动力学,组织分布归巢效率及可能的机制等进行了初步探究。并应用活体流式细胞仪监测了不同接种方式的小鼠前列腺癌模型中血行转移特点,评估了不同肿瘤模型间肿瘤发生发展进程。以及评估了采用手术去势的雄性激素剥夺疗法后两种模型体内的肿瘤发生发展趋势。在第二章中,我们首先通过注射及手术的方法,构建了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高转移肝癌细胞的皮下瘤模型、原位瘤模型及肺转移癌模型。通过原代培养提取分离小鼠的骨髓间充质细胞,我们得到了形态均一,高纯度的MSC细胞。用活体流式细胞仪连续监测DiD标记后的MSC通过尾静脉注入后,在体内循环时间较长,并在特定的时间段内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反弹峰。结合体外流式采血结果以及MSC与中性粒细胞体外共培养实验发现,中性粒细胞会紧密粘附并吞噬凋亡的MSC细胞,并将DiD染料带入到中性粒细胞胞体内部。通过尾静脉注射中和抗体清除中性粒细胞后,再静脉输注MSC,通过活体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原本在30-48小时之间出现的反弹峰消失,因此,我们推测IVFC检测到循环中出现的反弹峰与中性粒细胞清除凋亡的DiD-MSC相关,以及后续循环中维持了较长时间的低水平DiD阳性信号中可能含有部分中性粒细胞造成的假阳性信号。在第叁章中,我们使用了活体流式细胞仪研究了外周血中通过静脉注射腺病毒转染后表达GFP的MSC到正常小鼠体内及肿瘤模型小鼠体内的循环时间及归巢动力学过程。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静脉灌注后MSC在正常小鼠体内、皮下瘤小鼠体内、肝原位瘤模型体内以及肺转移癌模型体内的循环时间分别为30小时、24小时、18小时及12小时。因此,我们推测MSC的归巢过程可能包含两种机制即是被动的机械嵌顿以及主动的肿瘤趋向性迁移。当MSC游离出血循环以后,我们发现相对于原位实体瘤而言,MSC能更早更多的归巢至微转移灶中。通过原代分离原位实体瘤及转移灶中HCCLM3肿瘤细胞,与MSC共培养前后进行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发现来自于转移灶中的肝癌细胞比实体瘤细胞表达更高水平的EGF,CXCL9,CCL25及MMP-9,这可能导致了对MSC体内及体外募集能力的差异。这些结果有助于我们理解MSC在肿瘤环境中的归巢机制以及与肝细胞癌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对于将MSC设计作为抗肿瘤治疗的载药剂型研究来说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第四章中,我们使用慢病毒转染的方法构建了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高转移性GFP-PC3细胞,通过皮下注射及原位移植的方式分别构建了皮下瘤模型及原位瘤模型,采用活体流式细胞仪及小动物活体超声等技术检测了两种模型的肿瘤发生发展的状态,发现原位瘤模型组体内循环中肿瘤细胞数远高于皮下瘤组,且成爆发性增长趋势,而皮下瘤模型小鼠体内CTC数量随时间延长呈渐进性增长,并随肿瘤体积的变化呈相应的增长趋势,并且平均存活时间长于原位瘤小鼠组。采用手术去势的方法降低小鼠体内雄激素水平后构建前列腺皮下瘤及原位瘤模型。我们发现去势对皮下瘤小鼠的肿瘤转移及发生发展进程无影响,而先去势后再原位接种前列腺癌的小鼠体内CTC数量显着下降,终末期肿瘤体积变化差异不明显,但生存时间显着延长。而在先原位接种前列腺癌十天后再进行去势手术治疗组发现降低雄性激素水平后,CTC数量明显降低,原位瘤生长速度变缓,累及范围减轻并显着延长了生存时间。由此可见,前列腺原位瘤模型相比于皮下瘤模型更接近于临床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趋势。雄激素剥离疗法能显着降低前列腺原位癌的生长,转移及减轻癌肿累及范围并延长生存时间。(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6-11-01)
毕永祥[7](2015)在《小鼠不同部位前列腺癌骨转移模型的建立及方法改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将稳定传代的鼠前列腺癌细胞RM-1细胞悬液注射到小鼠(C57BL/6)的股骨骨髓腔和腰椎内,建立体内前列腺癌股骨转移及脊柱转移的动物模型,明确前列腺癌骨转移成瘤进程,探讨构建带瘤生存期延长的模型方法,以提高模型实用性、科学性。为进行不同部位的前列腺癌转移骨的骨应力改变的研究提供一个重要工具,也为肿瘤骨转移的防治研究提供更符合临床进程的平台。方法Ⅰ期实验取32只小鼠构建股骨转移模型,按接种肿瘤细胞时间随机分为1天组、3天组、7天组和14天组,每组8只;所有小鼠以80mg/kg剂量进行腹腔注射麻醉后,经小鼠左后肢膝关节股骨端穿刺进针入股骨骨髓腔,注入20μl RM-1细胞悬液(约1×106个/ml)。右股骨骨髓腔采用同样方法穿刺注入同等体积细胞培养基作为自身对照。各组到时间处死小鼠,取双侧股骨组织,进行检测。另取10只C57BL/6小鼠,构建脊柱转移模型。同样腹腔注射麻醉后,穿刺小鼠第5腰椎并注射20μl RM-1细胞悬液,2周后将其处死,取脊柱组织检测。Ⅱ期实验将32只C57BL/6小鼠随机分成GA、GB、GC、GD组,每组8只,分别以4个浓度梯度的RM-1细胞(高浓度组为约5×104个细胞;中浓度组为约2×104个细胞;低浓度组为约0.6×104个细胞;极低浓度组为约0.2×104个细胞)注射到小鼠左后肢股骨骨髓腔内,右后肢股骨骨髓腔内注射等体积的RPMI-1640完全培养基作为自身对照。另取12只C57BL/6小鼠构建脊柱组,分为JC、JD两组,每组6只,分别以上述低浓度和极低浓度(约0.6×104个细胞和约0.2×104个细胞)RM-1细胞穿刺注射到小鼠腰椎内。观察记录小鼠活动变化、成瘤情况,测定瘤体大小及记录存活时间。所有存活小鼠于第28天(4周)处死,取双侧股骨组织,进行影像学检查后测算灰度值(骨密度),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确定建模是否成功以及成瘤类型。结果 (1)Ⅰ期实验在广州进行(海拔0-5米,室温18-24℃),1天组、3天组肉眼未见肿瘤生长,7天组和14天组在接种肿瘤细胞6~7天开始发现肿瘤生长,后肿瘤逐渐长大,生长迅速。因仪器缘故,所取标本暂未进行后续检测。(2)Ⅱ期实验在昆明进行(海拔1850-1900米,室温6-12℃),在Ⅱ期1次实验中,出现大量(36只,股骨组23只,脊柱组13只)小鼠死亡;在改善了实验条件和操作后(保证实验动物的供氧和保暖,调整麻醉剂量为60mg/kg)进行了Ⅱ期2次实验,未再出现小鼠死亡现象。各浓度梯度小鼠均成瘤,接种肿瘤细胞后,饲养7天左右在小鼠穿刺部位触及米粒大小结节,接种两周后肿瘤明显可见,接种3周后肿瘤呈团块状隆起,所有股骨转移模型存活均超过28天。脊柱组接种小鼠前列腺癌细胞RM-1后4天出现小鼠双下肢活动受影响、跛行,7天可见腰部皮下包块生长,且生长迅速,小鼠逐渐出现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活动减少,反应迟缓,10天后出现弓背,16~18天明显出现双下肢活动障碍、衰弱死亡。所有股骨转移模型的肿瘤发生时间、生长速度,同组各小鼠间肿瘤大小无明显差别。解剖所有荷瘤小鼠,肉眼大体观察肿瘤细胞的转移情况,未发现明显肝、肾、肺及淋巴结转移。经统计分析,股骨转移模型中,不同肿瘤细胞浓度在模型建立过程中对小鼠肿瘤生长、出现跛行的时间以及发生下肢瘫痪的时间的影响无明显差别(P>0.05);不同接种浓度对小鼠出现食欲下降、消瘦和精神萎靡的时间的影响也无明显差别(P>0.05)。将各组小鼠双侧股骨进行X射线检查后,用Photoshop软件测算其灰度值(骨密度),发现接种肿瘤细胞一侧股骨总体灰度较对照侧低者占81.25%,相应密度就较对照侧高,说明成骨性转移者占81.25%。进行统计分析后P<0.05,有统计学意义。(3)病理学检测结果:股骨骨髓腔内和骨皮质外均可见大量分化程度低的前列腺癌上皮细胞,成群密集分布,片状排列,排列紊乱,异形性明显,胞浆红染,细胞核增大,大小不一,部分可见核仁。绝大部分为成骨性改变,并且与影像学检测结果一致。骨皮质可见明显破坏、缺损,骨髓腔内骨皮质边缘可见大量肿瘤性成骨,部分可见到死骨、坏死等改变。而对照一侧股骨未见明显骨质破坏。脊柱转移瘤标本切片中,肿瘤细胞亦侵犯周围肌肉组织,在骨膜和周围肌纤维形成肿瘤性成骨,充分证实前列腺癌脊柱骨转移模型构建成功。结论1.本研究首次用同一种前列腺癌细胞株构建了四肢骨和中轴骨的前列腺癌骨转移体内动物模型,且构建了生存时间明显延长的股骨骨转移动物模型。该前列腺癌骨转移动物模型成瘤率高,肿瘤生长迅速并可稳定复制。本研究还初步明确了PCa骨转移成瘤的进程。2.本研究建立的模型为探索前列腺癌不同部位骨转移的发病机制及肿瘤骨转移的防治提供了更符合临床进程的平台。(本文来源于《大理学院》期刊2015-05-25)
王尧[8](2015)在《p53和EAF2双敲除小鼠模型诱导前列腺癌形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前列腺癌在美国和西欧等国家依然是导致男性死亡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我国随着人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普查的开展,前列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威胁我国男性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前列腺癌的临床特点是发病隐匿,病程较为缓慢。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其次为内分泌治疗,最后为化疗或新型的靶向治疗。虽然早期前列腺癌的治疗效果较好,但是术后复发和中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却较差。尤其是癌症发展为激素抵抗型前列腺癌后,无论是化疗还是靶向治疗均不能令人满意的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造成上述困扰的原因之一是人们对于前列腺癌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在前列腺癌发病机制的研究过程中,人们发现前列腺癌的发生和进展经常伴随多个抑癌基因的缺失,这些基因的缺失可以通过对其他信号传导通路或重要基因表达的调节来调控前列腺上皮细胞的分化或恶变。之前的研究发现雄激素应答基因之一----EAF2经常缺失于高级别(Gleason≥7)前列腺癌组织细胞中,其功能之一是抑制细胞的增殖和诱导细胞的凋亡。通过敲除基因EAF2在小鼠模型中的表达可以诱导小鼠前列腺的增殖倾向,形成局部前列腺PIN病变,但是不足以诱导癌症的形成。p53是另外一个重要的抑癌基因,经常缺失于高级别(Gleason≥7)或转移性前列腺癌组织细胞中,也被报道缺失于约30%的原发前列腺癌细胞中,但是p53敲除小鼠前列腺内却没有明显变化。此外,文献报道p53和ELL1(Eleven-Nineteen Lysine-Rich Leukemia1)在蛋白水平可以稳定结合,EAF2和ELL2可以异常稳定的结合,而ELL1、ELL2和EAF2共同属于一个蛋白复合体,以上结果提示p53和EAF2可能在蛋白水平互相结合。另一项研究发现在小鼠前列腺内EAF2可以通过p53调节重要的抗血管生成抑制蛋白TSP-1的表达从而抑制了小鼠前列腺内的血管生成。综上,我们提出假设:蛋白p53和EAF2在前列腺细胞内互相结合并共同抑制了前列腺癌的发生和发展。研究目的:1.研究p53和EAF2在前列腺癌中可能存在的关系;2.探讨抑癌基因p53和EAF2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的协同性作用;研究方法:1.在前列腺癌细胞系C4-2中共沉默p53和EAF2的表达,从而建立p53和EAF2双沉默细胞模型,通过检测增殖性和迁移性等变化观察癌细胞活性的变化;2.通过免疫共沉淀技术进一步检测p53和EAF2在蛋白水平的结合,并找到彼此的结合位点或者结合性结构域;3.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分析p53和EAF2共沉默后的基因变化,探讨双沉默模型中哪些重要的基因或信号传导通路发生了明显的改变;4.通过杂交p53和EAF2转基因敲除小鼠获得p53和EAF2双敲除小鼠模型,并观察其前列腺内发生的变化;研究结果:1.在前列腺癌细胞系C4-2中共沉默p53和EAF2后细胞迁移性和增殖性的变化在C4-2细胞中共沉默p53和EAF2明显增强了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性和迁移性。提示两者在前列腺癌细胞内发挥了某种协同性抑制作用。2.发现p53和EAF2在蛋白水平互相结合的结合性结构域通过免疫共沉淀技术,证实了p53和EAF2可以在蛋白水平互相结合,并发现p53的DNA结合性结构域可以和EAF2相结合,EAF2蛋白序列中161-260aa片段(C’端)可以和p53相结合。3.利用基因测序技术获得了p53和EAF2沉默后前列腺癌细胞内发生的基因表达变化利用p53和EAF2双敲除细胞模型,通过下一代基因测序技术获得了基因表达变化图谱。检测了每个样品超过25000个基因的表达变化,通过交叉比较我们发现多个受STAT3信号传导通路调控的下游基因表达明显升高,提示STAT3信号通路可能在双沉默模型中被异常激活。STAT3主要功能是调控细胞的增殖、抑制凋亡,文献报道提示在前列腺癌细胞内正常功能的p53可以抑制STAT3信号传导通路的激活。所以,我们进一步检测了STAT3信号传导通路在p53和EAF2双沉默模型中的状态,并发现STAT3在Tyr705的磷酸化位点明显激活于前列腺癌细胞模型中。1.小鼠模型的建立和观察前期研究结果发现单敲除基因p53小鼠前列腺内无异常病变,单敲除基因EAF2小鼠前列腺内有增殖倾向并出现mPIN病变;随着p53和EAF2功能的共同缺失,小鼠前列腺癌内mPIN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最终发现p53和EAF2双敲除小鼠前列腺内成癌。研究结论:1.p53和EAF2在前列腺癌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双敲除小鼠模型诱导了前列腺癌形成;2.p53和EAF2双敲除模型中STAT3在Tyr705位点的磷酸化明显增强,可能是促使前列腺癌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3.p53和EAF2可以在蛋白水平相互结合,其中p53的DNA结合性结构域可以和EAF2相互结合,EAF2的C’端蛋白片段(161-260)可以和p53相互结合;(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04-01)
程尚[9](2014)在《雄激素对构建人前列腺癌小鼠异种移植模型作用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雄性免疫缺陷小鼠皮下包埋不同剂量雄激素药片后体内血清睾酮水平变化,探索符合中老年男性患者体内睾酮微环境的雄激素剂量,并研究不同剂量雄激素作用下对小鼠生长及重要脏器的影响,为构建人前列腺癌小鼠异种移植模型提供实验基础。方法:收集2011年10月至2013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及门诊患者血清76例,其中包括50~80岁未行雄激素药物治疗的男性患者血清56例,外科去势后前列腺癌患者血清20例,Elisa法检测血清总睾酮水平,确定正常及去势后男性睾酮水平范围。将64只SCID雄性小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小鼠皮下分别包埋低、中、高剂量(5mg,12.5mg,20mg)雄激素药片。观察不同剂量雄激素作用下小鼠生长情况,并于术后2周,1、2、3个月采血检测小鼠血清睾酮水平,确定符合中老年男性体内睾酮微环境的雄激素剂量。3个月后处死小鼠,取前列腺、睾丸、肝脏进行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制备小鼠精子悬液,进行精子计数及存活率检测,观察不同剂量雄激素作用下小鼠生精功能的改变。所有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1.50~80岁男性患者血清56例睾酮水平范围:3.7~10.3ng/ml,外科去势术后前列腺癌患者血清20例睾酮水平范围:0.8~1.9ng/ml;2.对照组未去势小鼠在3个月观察期内血清睾酮变化幅度较大,平均水平明显低于中老年男性患者血清水平;去势小鼠血清睾酮变化幅度较小,平均水平低于去势患者血清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未去势小鼠在3个月观察期内血清睾酮水平变化幅度大;去势小鼠皮下包埋12.5mg雄激素条件下血清睾酮水平符合中老年男性患者睾酮水平范围;3.去势与未去势小鼠皮下包埋超过生理剂量雄激素后均可出现前列腺增生,高剂量(20mg)下前列腺体出现局部糜烂坏死和轻度异型。低剂量雄激素(5mg)不影响小鼠睾丸内的生精功能,精子的数量及存活率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当给予中剂量(12.5mg)时,精子的发生明显受到抑制。而给予高剂量20mg时,精子的发生又能维持在正常水平。精子存活率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单纯去势组小鼠肝脏HE染色可见肝细胞胞质内大小不等的脂肪空泡,而未去势组及补充雄激素组小鼠肝脏脂肪空泡数量较去势组明显少,部分未见脂肪空泡。结论:作为人前列腺癌移植瘤宿主,去势小鼠较未去势小鼠,体内总睾酮水平更能够长期保持稳定。去势小鼠皮下包埋12.5mg雄激素后血清睾酮水平符合中老年男性患者血清睾酮范围,在该雄激素水平下小鼠生存状况良好。我们利用12.5mg雄激素条件下建立人前列腺癌小鼠肾被膜下异种移植模型,成瘤率达90%。该研究为构建人前列腺癌小鼠异种移植模型提供了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4-05-01)
杨雪融[10](2014)在《人前列腺癌裸大鼠模型乏氧相关功能成像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人前列腺癌裸大鼠模型的BOLD MR和1H MRS初步研究目的:建立人前列腺癌的裸大鼠移植瘤模型,研究肿瘤模型磁共振血氧水平依赖成像(blood oxygenation level-dependent MR, BOLD MR)的可行性和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 MRS)的谱线特征,并探索两种磁共振功能成像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雄性裸大鼠24只(4-5周龄),皮下接种人非雄激素依赖前列腺癌细胞PC-3,待肿瘤长至直径1-3cm后,在GE Signa 3.0T磁共振扫描仪上,分别行BOLD MR和1H MRS检查。BOLD扫描采用膝关节线圈,在荷瘤鼠自由吸入空气和吸入carbogen气体(95%O2+5%CO2的高氧浓度混合气体)5分钟后两次采集数据,所有图像传至ADW4.3Workstation,用functool软件包进行后处理,测量肿瘤基线R2*值(吸入空气时)并计算AR2*(吸入高氧混合气体前后差值)、测量对侧下肢肌肉基线R2*值。1H MRS扫描采用定制的3.0英寸动物表面线圈,在肿瘤内绘制感兴趣区,行单体素波谱分析,SAGE软件处理谱线并测量总胆碱(tCho)共振峰的信噪比。两次R2*值之间使用配对t检验,R2*值与tCho信噪比作皮尔森相关分析,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接种瘤细胞4-5周后20只裸大鼠成瘤,瘤体平均直径为21.6mm。除去1只检查过程中死亡、2只体位显着移动而排除数据,共17只荷瘤鼠顺利完成BOLD扫描。吸入高氧混合气体后肿瘤R2*下降,前后两次R2*值分别为(21.97±6.25)/s和(20.46±5.54)/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8,p<0.001)。肌肉基线R2*为(38.94±4.21)/s与肿瘤有明显差异。'H-MRS扫描得到基线相对平稳、无较大变形和干扰峰的合格谱线15例,tCho峰信噪比为7.98±2.33。基线R2*与tCho之间未见明显相关(r=0.17,p=0.247)。结论:BOLD MR检测人前列腺癌裸大鼠模型可以提供肿瘤乏氧相关功能参数,包括基线R2*及氧刺激前后AR2*。BOLD乏氧参数与1H MRS检测肿瘤tCho之间缺乏明显直接相关,提示可能除乏氧外,胆碱代谢调节为复杂多因素过程。第二部分人前列腺癌裸大鼠模型BOLD MR与乏氧标志物及小动物PET/CT乏氧显像的对照研究目的:探索人前列腺癌裸大鼠模型BOLD参数与肿瘤乏氧标志物HIF-1α、CA IX的相关性,并与小动物PET/CT乏氧显像对照。材料和方法:构建人前列腺癌裸大鼠模型,瘤体直径约2cm的20只荷瘤鼠,在GE Signa 3.0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上行BOLD MR检查,荷瘤鼠自由吸入空气及吸入高氧混合气体5分钟后两次采集,图像传至ADW 4.3 Workstation上functool软件进行后处理,测量肿瘤基线R2*值(吸入空气)并计算AR2*(吸入高氧混合气体前后差值)。磁共振扫描结束后1-2天内进行Siemens小动物专用PET/CT检查,所有荷瘤鼠经尾静脉注射乏氧显像药物18F-FMISO约2 mCi/只,2小时后叁维模式采集静态图像,Inveon Workstation重建获得衰减矫正的荷瘤鼠体内18F-FMISO分布情况,测量肿瘤及对侧肌肉组织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以肿瘤肌肉摄取比TMR大于1.2为界值计算肿瘤乏氧体积(hypoxia volume, HV)。完成全部影像检查后断颈处死荷瘤鼠,立即分离并固定瘤体组织,病理标本行HE染色及HIF-1α、CAIX免疫组化分析。肿瘤BOLD R2*信号值与HIF-1α、 CA Ⅸ的免疫组化指数及PET显像参数肿瘤SUVmax、HV作相关分析,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MR检查过程中1只荷瘤鼠死亡、2只体位显着移动而排除,共得到17例BOLD数据,吸入高氧混合气体前后肿瘤R2*下降,分别为(21.97±6.25)/s和(20.46±5.54)/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只荷瘤鼠顺利完成PET/CT显像,肿瘤内可见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浓聚,肿瘤SUVmax为1.46±0.28,HV为2.87±0.34,HV与基线R2*呈正相关(r=0.46,P=0.04)。病理标本显示HIF-1α表达显著,但CA Ⅸ仅在2例中见阳性表达,二者的免疫组化指数与基线R2*均未见明显相关(r=0.31,p=0.1)。结论:BOLD MR可作为无创评价前列腺癌乏氧的方法与PET乏氧显像对照,CAⅨX可能不适合作为前列腺癌乏氧指标。(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4-04-26)
前列腺癌小鼠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淫羊藿苷对前列腺癌原位移植瘤模型SCID小鼠雄激素受体信号通路的影响机制。方法:雄性SCID小鼠64只,均采用前列腺腺体背外侧包膜内注射人前列腺癌细胞株(LNCaP)悬液的方法构建前列腺癌原位移植瘤模型,然后分为移植瘤组、10 mg·kg~(-1)组、40 mg·kg~(-1)组和80 mg·kg~(-1)组,除移植瘤组灌生理盐水对照外其它3组灌胃给予相应剂量的淫羊藿苷治疗5周。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PSA)和磷酸化AR(p-AR)表达,采用RT-PCR检测治疗前后前列腺瘤体雄激素受体(AR)和张力蛋白同源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基因(PTEN)表达,采用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前列腺体肿瘤瘤体LNCaP前列腺癌细胞在肿瘤瘤体增殖周期。结果:40 mg·kg~(-1)组和80 mg·kg~(-1)组治疗后AR mRNA为(0.25±0.02,0.27±0.03)、pAR为(1.45±0.22,1.64±0.24),PSA为(0.31±0.02,0.38±0.05),两组PSA、p-AR和AR mRN治疗后相对表达量均低表达,而PTEN mRNA高表达(0.91±0.07,0.95±0.09),与治疗前和移植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抑瘤率分别为(41.59±4.51)%和(42.76±5.13)%,瘤质量为(86.34±9.07,84.73±7.58)mg、瘤体积为(11.83±0. 84,10.27±1.14)mm2,均较同组治疗前和移植瘤组比较明显降低(P <0.05);两组治疗后G0/G1期比例降低[两组G0/G1分别为(34.97±4.52,35.03±3.97)%、且S期比例明显提高[两组S期比例分别为(39.59±5.03,40.27±4.82)%],与同组治疗前和移植瘤组比较差异均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淫羊藿苷抑制LNCaP增殖的机制应与其抑制雄激素受体信号通路中AR的磷酸化并增强PTEN表达而将癌细胞增阻滞于S期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前列腺癌小鼠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薄其付,李胜男,李桂庆,刘玉玺,刘峰.C57BL6小鼠前列腺癌原位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其MRI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
[2].何华琼,饶红,郑君,陈德森.淫羊藿苷对前列腺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小鼠雄激素受体信号通路的影响[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9
[3].王媛媛,林明明,朱晴,田亚云,慕晓琦.C57BL/6小鼠前列腺癌种植瘤模型的建立及新药的用药方式比较和药效评价[J].当代医学.2019
[4].宋登鹏,饶红,韩安艳,武福云,陈德森.淫羊藿素对BALB/c-nu裸小鼠人源性前列腺癌模型的影响[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2018
[5].王准.干细胞YAP1条件性敲除转基因前列腺癌小鼠模型的构建及验证[D].天津医科大学.2018
[6].谢成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小鼠模型体内归巢动力学研究及前列腺癌转移监测和疗效评估[D].上海交通大学.2016
[7].毕永祥.小鼠不同部位前列腺癌骨转移模型的建立及方法改进研究[D].大理学院.2015
[8].王尧.p53和EAF2双敲除小鼠模型诱导前列腺癌形成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5
[9].程尚.雄激素对构建人前列腺癌小鼠异种移植模型作用的初步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4
[10].杨雪融.人前列腺癌裸大鼠模型乏氧相关功能成像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