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留特征论文-杨强,孟祥君,孙中宇,陈晓红,刘展

残留特征论文-杨强,孟祥君,孙中宇,陈晓红,刘展

导读:本文包含了残留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辽东湾凹陷,古近系,残留厚度,密度界面反演

残留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杨强,孟祥君,孙中宇,陈晓红,刘展[1](2019)在《辽东湾坳陷古近系残留厚度及基底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最新的高精度重磁资料为基础,辅以收集的前人地震解释剖面,采用多密度界面同时反演方法,得到了辽东湾坳陷处古近系顶底界面的埋深,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古近系残留厚度图,并结合收集到的地震解释结果拉取一条剖面,利用重磁联合解释方法对区内基底的构造形态和古近系地层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古近系地层在本区内部分缺失,缺失地点主要位于F1断裂西侧的近陆域部分和辽东凸起的构造高点处,其他区域地层厚度分布与构造形态保持一致,即在凹陷处厚而在凸起处薄,整体分布自西向东为"厚—薄—厚—薄—厚"的特点,自SW向NE整体厚度变化不大,辽中凹陷为本区的沉降中心。(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前沿》期刊2019年11期)

姜艳,朱巧英,周婉,项霞青[2](2019)在《药物流产后宫腔少量绒毛残留的声像图特征与病理对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药物流产后宫腔少量绒毛残留的声像图特征及其与病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病理证实为少量绒毛残留的药物流产患者5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药流后至清宫前不同时间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及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TBHCG)水平,并与病理对照分析。结果 52例患者,孕囊排出后1周内首次超声检查无异常发现21例,宫腔局部回声不均匀19例,宫腔小片状高回声12例;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显示宫腔局部点状血流信号29例,无血流信号23例。至清宫术前超声检查平均3.5次/人,宫腔残留声像图随时间延长呈多种回声改变,无明显规律性,清宫术前超声检查宫腔内异常回声呈高回声区16例、混合回声区25例、低回声区11例,范围11~39 mm;随时间延长残留血流信号从无到有,从有到丰富,多普勒频谱特征为滋养层样血流,阻力指数(RI)0.38~0.56,其中17例见血流信号向肌层延伸。患者血TBHCG 3.70~135.41 ng/ml。所有患者均行清宫治疗,宫腔刮出物病理检查均可见蜕变的早孕绒毛,残留呈高回声患者病理成分为少量蜕变的早孕绒毛及坏死的蜕膜组织或伴分泌期内膜、呈低回声患者多伴增生期内膜、混合回声患者多伴纤维素样出血坏死物及炎性细胞浸润。结论药物流产后少量绒毛残留声像图随时间延长而呈多种回声改变,主要与病理成分不同有关,残留局部彩色血流信号随时间延长而增多,血TBHCG在低水平波动。(本文来源于《医疗装备》期刊2019年19期)

鲁垠涛,薛宏慧,张士超,裴晋,向鑫鑫[3](2019)在《长江流域岸边土中OCPs的残留特征、来源及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长江流域干流及支流周围的土壤作为研究介质,分析表层土壤中13种有机氯农药(OCPs)的含量,用同分异构体比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解析其来源,并对土壤中的OCPs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长江流域表层土壤中∑_(13)OCPs的含量范围为8.94~77.79ng/g,平均含量是24.55ng/g,主要成分是六HCHs和DDTs.OCPs的含量水平表现为上游与下游相近,且二者均小于中游,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中等水平.土壤中的HCHs主要来自于林丹的历史残留;DDTs主要来自于叁氯杀螨醇的近期输入和工业DDTs的非法使用.健康风险评价表明,中游地区的风险高于上游及下游地区,特别是在城陵矶、南嘴和湘阴3个地区,土壤中OCPs对儿童的致癌风险Risk综合处于10-6~10-4,存在一定的致癌风险.(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何思然,汤晶晶,樊帆,李凯,龚琼宇[4](2019)在《云南省2000-2017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残留麻痹流行病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云南省2000-2017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残留麻痹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00-2017年云南省AFP病例监测系统报告的<15岁儿童残留麻痹AFP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残留麻痹的影响因素。结果云南省2000-2017年报告<15岁儿童AFP病例4 302例,其中残留麻痹876例(20.36%)。圆形分布分析显示,AFP病例发生残留麻痹的时间无明显季节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1.23,95%CI:1.05-1.44)、麻痹时肌肉疼痛(OR=1.48,95%CI:1.25-1.74)、初始麻痹程度严重(OR=2.41,95%C I:2.05-2.84)、深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OR=2.38,95%C I:2.02-2.81)、粪便标本脊灰病毒疫苗株阳性(OR=3.18,95%C I:2.22-4.55)、四肢麻痹(OR=1.67,95%C I:1.38-2.02)为AFP病例残留麻痹的危险因素。结论云南省2000-2017年<15岁儿童AFP病例残留麻痹发生率较高。需加强AFP病例早期科学治疗和残留麻痹病例早起康复训练。(本文来源于《中国疫苗和免疫》期刊2019年04期)

刘雷,戚特,赵丰,吕洁,张行[5](2019)在《不同种源延胡索及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特征及安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万州、开县实验基地土壤和9个种源延胡索为研究对象,使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检测了土壤和延胡索中有机氯农药(OCPs)残留量,分析其残留特征和生态安全。结果表明:①在土壤和延胡索样品中均检出了滴滴涕(DDTs)和六六六(HCHs),DDTs的检出率分别为100%和83.3%,HCHs的检出率分别为72.2%和100%。DDTs和HCHs残留量具有较大的离散性和一定的区域差异性。②在土壤样品中,检出率较高的是4,4'-DDE和α-HCH,分别为100%和66.7%。4,4'-DDE和α-HCH是OCPs残留的主要成分。③在延胡索样品中,检出率较高的是α-HCH、4,4'-DDE和β-HCH,分别为100%、77.8%和55.6%,3种成分占OCPs残留量的73.7%。延胡索对α-HCH和4,4'-DDE有很强的生物富集作用,富集因子分别约为1.8和0.65。④实验基地土壤OCPs残留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属于尚清洁水平,延胡索的OCPs残留量符合《药用植物及制剂外经贸委绿色行业标准》。(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9年03期)

黄晓丽,高磊,黄丽,吴松,汤施展[6](2019)在《哈尔滨地区养殖池塘中除草剂类农药残留及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5—10月,利用GC-MS和LC-MS方法检测了哈尔滨市郊区的淡水养殖池塘表层水体、底泥和周边土壤中7种除草剂的浓度。结果表明:池塘表层水体中除草剂分布在N.D.~1671.30 ng/L,莠去津的残留量最大;池塘表层底泥和周边土壤中除草剂分布在N.D.~270.43μg/kg。莠去津、丙草胺、丁草胺和乙草胺在叁种环境介质中的检出率为100%;嗪草酮和乙氧氟草醚检出率较低,2,4-D丁酯在水体中部分检出,在底泥和土壤中的检出率为100%。不同环境介质中除草剂残留量整体表现为:池塘周边土壤中最高,其次为池塘表层底泥,池塘表层水体最低,且养殖水体中除草剂的残留随时间而下降。(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韩令喜[7](2019)在《典型农药与抗生素复合重复处理在土壤中的残留特征及其生态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设施环境中农药与含抗生素残留的有机肥频繁大量使用导致了设施农业土壤中严重的农药与抗生素长期复合污染。然而农药与抗生素长期复合污染环境行为及其生态效应可能不同于农药或者抗生素短期单一处理,因此,农药与抗生素复合重复处理在土壤中的残留特征及其生态效应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与现实意义。本研究选取大棚中常用取代苯类杀菌剂百菌清和β-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嘧菌酯与禽畜养殖中典型的四环素类抗生素金霉素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环丙沙星为目标化合物,以单一、复合两种方式并与有机肥共施重复处理土壤,开展了农药与抗生素复合重复处理在土壤中的降解与积累性、土壤酶活性(中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多样性、污染诱导微生物群落抗性、抗生素抗性基因多样性与丰度以及抗性菌多样性及其抗性水平变化等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百菌清和金霉素在单一与复合重复处理土壤中的降解均呈前期快后期慢的特征,其降解半衰期分别为0.8-3.9天(百菌清)和1.9-9.8天(金霉素)。随着处理频率的增加,百菌清降解半衰期呈先增加后降低最终趋于稳定的趋势;金霉素-环丙沙星复合处理土壤中金霉素降解半衰期变化趋势与百菌清类似,而在金霉素单一及其与农药复合重复处理土壤中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嘧菌酯重复处理在土壤中降解较为缓慢,其降解半衰期长达31.3-765.5天,并且随着处理的频率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环丙沙星重复处理在土壤中降解最慢,其降解速率仅为0.0067-0.0334 mg kg-1 d-1。十次重复处理期间,嘧菌酯与环丙沙星残留发生明显积累。除百菌清外,复合重复处理均不同程度的抑制了土壤中嘧菌酯、金霉素与环丙沙星的降解。(2)十次重复处理期间,百菌清或金霉素单一处理土壤中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抑制-恢复-刺激”的变化趋势;嘧菌酯单一处理土壤中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较有机肥单一重复处理土壤增加了 1.96-175.21%;环丙沙星单一处理也刺激了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而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着影响;农药与抗生素复合重复处理土壤酶活性变化趋势与农药重复处理类似,表明农药在与抗生素复合重复处理中起主导作用。随着处理频率的增加,百菌清、嘧菌酯或环丙沙星单一处理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均呈“刺激-抑制”的变化趋势,而金霉素单一处理呈“抑制-恢复-刺激”的变化趋势。虽然农药与抗生素前叁次复合处理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抑制作用大于农药单一重复处理,但后六次复合处理期间明显促进了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恢复。(3)农药重复处理增加了土壤优势细菌属Rhodococcus、Mycobacterium和Arthrobacter相对丰度,尤其是Rhodococcus丰度较有机肥单一重复处理土壤显着增加23.21-560.26%;抗生素重复处理显着增加了土壤优势细菌属Streptomyces Actinomadura、Bacillus、Mycobacterium、Streptococcus和Altererythrobacter相对丰度,但显着降低了优势细菌属Rhodococcus相对丰度,表明农药或抗生重复处理均能显着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并且不同处理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农药与抗生素复合重复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在细菌属水平上的变化与农药重复处理类似,表明农药-抗生素复合重复处理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的影响起主要作用。(4)抗生素及其与农药复合重复处理均显着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对抗生素的(交叉)抗性,其土壤微生物群落诱导抗性EC50值为有机肥单一重复处理土壤的1.00-21.89倍,并且这种抗性随着处理频率的增加显着上升,其中金霉素单一重复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诱导抗性EC50值及其上升速度明显大于环丙沙星单一及其与金霉素复合重复处理土壤。令人担忧的是农药与抗生素复合重复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诱导(交叉)抗性EC50值及其上升速度明显大于抗生素重复处理土壤,尤其是嘧菌酯-金霉素第十次复合重复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诱导抗性EC50值高达12.02 mg kg-1。(5)宏基因组分析表明抗生素及其与农药复合重复处理土壤TCR基因相对丰度分别为有机肥单一重复处理土壤的1.00-5.24倍(抗生素处理)和1.00-4.53倍(农药与抗生素复合处理),相应处理土壤FQR基因相对丰度分别为有机肥单一重复处理土壤的1.00-3.50倍和1.00-5.00倍,表明抗生素及其与农药复合重复处理均显着增加了土壤TCR和FQR基因相对丰度,其中农药与抗生素复合重复处理土壤FQR基因相对丰度明显高于抗生素重复处理土壤。同时,随着处理频率的增加,抗生素及其与农药复合重复处理土壤优势TCR基因亚型(tetA(G)、tetX2、tetA33、tetX、tetG)和FQR基因亚型(qnrA6、qnrA1、norA、qnrS1)相对丰度显着上升,其中后六次重复处理期间这些基因的相对丰度为第一次处理土壤的1.00-12.00倍。农药与抗生素复合重复处理土壤优势FQR基因亚型及其部分TCR基因亚型(tetX2、tetA33、tetX、tetG)相对丰度明显大于抗生素重复处理土壤。本研究中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抗生素及其与农药复合重复处理土壤优势抗性基因tetA(G)、tetX2、tetA33、tetX、tetG、tetA、tetA(P)、tetW、qnrA6等以及和多抗基因mexF绝对丰度为有机肥单一重复处理土壤的1.04-2057.19倍,并且其绝对丰度随着处理频率的增加显着上升,尤其是第十次重复处理后tetX2基因绝对丰度为第一次处理土壤的28.77-133.95倍。值得注意的是,农药与抗生素复合重复处理土壤中tetX2、tetA33、tetX、tetG、qnrAG、mexF等基因绝对丰度为抗生素重复处理土壤的1.13-210.59倍。(6)从第九、十次重复处理60天后土壤中分离了 157株抗性菌,共属于10个细菌属和25个细菌种。从抗生素及其与农药复合重复处理土壤中共分离到82株抗性菌,最低抑菌浓度MIC值为8-128 mg L-1,是有机肥单一重复处理的1-8倍,表明抗生素及其与农药复合重复处理显着增加了土壤中抗生素抗性菌多样性及其抗性水平。值得关注的是农药与抗生素复合重复处理土壤抗生素抗性菌多样性及其MIC值明显大于抗生素重复处理土壤,尤其是百菌清-金霉素、嘧菌酯-金霉素第九次复合处理土壤分别分离到9株和11株金霉素抗性菌,其MIC值最高达到128 mg L-1。(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4-15)

孙彦[8](2019)在《9种手性农药的人体饮食暴露途径与残留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性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了这些农药在环境中的广泛残留。手性农药会伴随人类的日常饮食进入人体并对人体健康构成一定威胁。本研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叁重四极杆串联质谱,建立了联苯叁唑醇、苯霜灵、己唑醇、戊嗤醇、粉唑醇、叁唑酮、多效唑、腈菌唑和甲霜灵等9种常见手性农药在不同类型饮食介质(食物和饮水)和人体尿液中的分析方法,并以我国东部地区的不同人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该地区饮食中9种手性农药的残留特征及其人体暴露风险,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类型食物和饮水中联苯叁唑醇和苯霜灵均未检出。检出的其他7种手性农药中甲霜灵的残留浓度最高,在食物和饮水中分别达到1.0 μg·kg-1鲜重和0.99 ng·L-1(中值浓度),手性农药分别在各类食物和各类饮水中残留的对映体选择性一致,但程度存在差异。(2)人体尿样中,叁唑酮均未检出,甲霜灵的浓度最高(中值浓度为59.4 ng·mg-1 creatinine)。检出手性农药的残留水平表现出女性高于男性、成人高于儿童。联苯叁唑醇、苯霜灵、己唑醇和戊唑醇在人体尿液中残留存在的性别和年龄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多效唑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除苯霜灵外,其他7种手性农药在人体内蓄积的对映体选择性程度与性别和年龄有关。(3)人体通过蔬菜、谷物、蛋奶、畜禽、豆制品摄入的7种手性农药总日均暴露剂量分别为14.1、13.6、3.5、3.2、0.4 ng/kg bw/day,通过自来水、瓶装水和桶装水摄入的总日均暴露剂量分别为60.6、20.7、18.9 pg/kg bw/day。蔬菜类和谷物类是我国居民7种手性农药饮食暴露的主要来源。手性农药的饮食暴露与性别、年龄有关,检出手性农药的饮食暴露量呈现出女孩>男孩>成年女性>成年男性的特点。(4)检出的7种手性农药在膳食中的非致癌健康风险危害商在10-8-10-2之间,饮用水中为10-8-10-5。谷物类和蔬菜类的风险较高,豆制品的风险最低。人体通过饮用水摄入的这些手性农药的非致癌健康风险处于极低水平。通过饮食摄入的7种手性农药中,己唑醇和甲霜灵的风险最高,距离安全阈值3个数量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4-01)

王前登,何雪菲,丁邦新,王成,柴仲平[9](2019)在《基于~(15)N示踪的库尔勒香梨园土壤无机氮残留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给香梨园氮肥的应用提供参考,以6年生库尔勒香梨园土壤为对象,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果实成熟期香梨园土壤剖面(0~120 cm)残留无机氮(N-NO_3~-和N-NH_4~+)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库尔勒香梨果实成熟期0~120 cm各土层硝态氮含量为8.94~11.96 mg/kg,铵态氮含量为6.92~9.88 mg/kg,无机氮积累量为45.06~54.16 kg/hm~2,土壤剖面各土层中土壤无机氮残留总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下降。0~60 cm土层深度各土层的~(15)N-NO_3~-或~(15)N-NH_4~+残留量占~(15)N残留总量的比例显着高于60~120 cm各土层(P <0.05),表明~(15)N-NO_3~-和~(15)N-NH_4~+主要富集于果园土壤上部(0~60 cm)。~(15)N肥料残留的~(15)N-NO_3~-和~(15)N-NH_4~+在0~60 cm土层最多,分别为2.21、1.57 g,占~(15)N-NO_3~-残留总量的63.14%和~(15)N-NH_4~+残留总量的69.17%。在库尔勒香梨园土壤中,~(15)N肥料无机氮残留率高达20.67%,主要以硝态氮形式存在于土壤中,残留率为12.54%,以铵态氮形式被土壤固持的残留率为8.13%。(本文来源于《经济林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石艳菊,谢非,王建国,李婧,马笑军[10](2019)在《额尔古纳河水域表层水体六六六类农药的残留与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SPE-GC-ECD方法对额尔古纳河流域表层水体六六六类(HCHs)农药的残留进行测定,分析其分布特征,并且初步确定了组成特征以及来源。结果表明,额尔古纳河流域4种六六六类农药均有不同程度的检出,检出频率最高的是α-六六六,额尔古纳河流域六六六类农药总量浓度范围在N.D~4.5ng/L之间,属于自然浓度背景水平。分析总量浓度变化趋势以及异构体组成情况,额尔古纳河流域六六六类农药属于面源污染。考虑到湿地通常为污染物沉积的汇,也是释放产生的源,所以额尔古纳河流域中的六六六类农药来自于二卡湿地通过沉积物冲刷、水体交换释放。(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发展》期刊2019年01期)

残留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总结药物流产后宫腔少量绒毛残留的声像图特征及其与病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病理证实为少量绒毛残留的药物流产患者5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药流后至清宫前不同时间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及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TBHCG)水平,并与病理对照分析。结果 52例患者,孕囊排出后1周内首次超声检查无异常发现21例,宫腔局部回声不均匀19例,宫腔小片状高回声12例;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显示宫腔局部点状血流信号29例,无血流信号23例。至清宫术前超声检查平均3.5次/人,宫腔残留声像图随时间延长呈多种回声改变,无明显规律性,清宫术前超声检查宫腔内异常回声呈高回声区16例、混合回声区25例、低回声区11例,范围11~39 mm;随时间延长残留血流信号从无到有,从有到丰富,多普勒频谱特征为滋养层样血流,阻力指数(RI)0.38~0.56,其中17例见血流信号向肌层延伸。患者血TBHCG 3.70~135.41 ng/ml。所有患者均行清宫治疗,宫腔刮出物病理检查均可见蜕变的早孕绒毛,残留呈高回声患者病理成分为少量蜕变的早孕绒毛及坏死的蜕膜组织或伴分泌期内膜、呈低回声患者多伴增生期内膜、混合回声患者多伴纤维素样出血坏死物及炎性细胞浸润。结论药物流产后少量绒毛残留声像图随时间延长而呈多种回声改变,主要与病理成分不同有关,残留局部彩色血流信号随时间延长而增多,血TBHCG在低水平波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残留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杨强,孟祥君,孙中宇,陈晓红,刘展.辽东湾坳陷古近系残留厚度及基底特征[J].海洋地质前沿.2019

[2].姜艳,朱巧英,周婉,项霞青.药物流产后宫腔少量绒毛残留的声像图特征与病理对照[J].医疗装备.2019

[3].鲁垠涛,薛宏慧,张士超,裴晋,向鑫鑫.长江流域岸边土中OCPs的残留特征、来源及风险评价[J].中国环境科学.2019

[4].何思然,汤晶晶,樊帆,李凯,龚琼宇.云南省2000-2017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残留麻痹流行病学特征[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9

[5].刘雷,戚特,赵丰,吕洁,张行.不同种源延胡索及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特征及安全评价[J].土壤.2019

[6].黄晓丽,高磊,黄丽,吴松,汤施展.哈尔滨地区养殖池塘中除草剂类农药残留及分布特征[J].水产学杂志.2019

[7].韩令喜.典型农药与抗生素复合重复处理在土壤中的残留特征及其生态效应[D].浙江大学.2019

[8].孙彦.9种手性农药的人体饮食暴露途径与残留特征研究[D].浙江大学.2019

[9].王前登,何雪菲,丁邦新,王成,柴仲平.基于~(15)N示踪的库尔勒香梨园土壤无机氮残留分布特征[J].经济林研究.2019

[10].石艳菊,谢非,王建国,李婧,马笑军.额尔古纳河水域表层水体六六六类农药的残留与分布特征[J].环境与发展.2019

标签:;  ;  ;  ;  

残留特征论文-杨强,孟祥君,孙中宇,陈晓红,刘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