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元阐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讲坛,吉狄马加,中华,研究生院院长,我的祖国,中国作家协会,民族团结,大学研究生院,多元一体,民族交往
多元阐释论文文献综述
张雪娥[1](2019)在《本报与中央民大合办“中华文化讲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张雪娥)11月22日,由中国民族报社与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院联合主办的“中华文化讲坛”正式启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彝族着名诗人吉狄马加以《青海:多元文化交融的地域 民族沟通互信的圣地》为题作首场讲座。中国民族报社与中央民(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报》期刊2019-11-26)
韩伟,唐圆鑫[2](2019)在《多元视域下阐释的边界约束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强制阐释论"提出了文本阐释的边界问题,"公共阐释论纲"进一步指出阐释的边界约束为"文本阐释意义为确当阈域内的有限多元"。对阐释边界的认可不仅不会限制阐释者的自由,反而可促使我们恰当选用西方文论来积极建构中国文论。结合西方文论阐释中心转移的叁个阶段来探讨阐释的边界约束问题,以期廓清阐释的迷雾。认为对文本意义的阐释应以文本为依据,将其约束于一定的边界范围之内,阐释者不能对文本做符合其主观意图与立场的漫无边界的任意阐释。阐释的边界是在作者、读者、文本"叁位一体"的互动协商中,以文本为基点,并结合作者及文本产生的历史语境与阐释主体当下的社会文化语境,通过细读文本多元的意义蕴含做出的符合逻辑理性的开放阐释。(本文来源于《甘肃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王明月[3](2019)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制度设定与多元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的完善不仅是制度问题,也是文化问题。该制度虽然从身份界定、权利与义务、社会组织与管理等方面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制度层面的意义设定,但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意义在商品消费文化领域却被重新阐释,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资本。传承人根据身份认同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意义进行策略性地接受,其中部分传承人更重视商人的身份,利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品牌价值满足自己盈利的欲望,忽视了官方认定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社会责任,这导致了非遗传承效果大打折扣。基于此,综合运用培训、财政与监督等方式,强化传承人对官方认定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身份认同,是改善制度实践效果的可能路径。(本文来源于《文化遗产》期刊2019年05期)
陈音池[4](2019)在《从“一唱一随”看多元文化音乐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的思维变革与理念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不同民族的文化是不能互相代替的。文化多样性是维持世界和平发展的必要条件,音乐教育应当尊重并承认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群体,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20世纪以来人类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在对学前教育专业进行声乐教学时,声乐教师一般都会采用"一唱一随"的教学方式,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只是在课堂上加强了歌唱方面的训练,而忽视了多元文化音乐教学应该具备的趣味性、系统性以及学生审美观的培养。因此,改变"一唱一随"的教学观念已经成为声乐教育应该立刻执行的改革方案。本文论述了传统"一唱一随"思维下形成的(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9年24期)
高山[5](2019)在《《萨迦格言》的重译和多元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萨迦格言》是藏族重要的精神文本和文学文本,具有较高翻译研究价值,先后被翻译成蒙古文、英文、汉文、俄文、德文、法文、日文等多种语言。《萨迦格言》英译始于19世纪叁十年代,现有五个英译本流行于世。在近两百年的英译过程中,后来译者对先前译者的译本均有不同程度研究,基于语言研究、传播佛教思想及宣传藏族文学文化等不同目的对《萨迦格言》进行重译,译本或诗体,或散体,或简略,或厚重。重译赋予文本极强的语境张力和阐释空间。本文基于对《萨迦格言》各个英译本的考察,分析其重译价值和阐释方法,以期为民族典籍外译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传播力研究》期刊2019年24期)
阎文辉[6](2019)在《浅析部编初中历史教材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17年9月起,全国所有地区的七年级新生开始使用由教育部组织编撰的新版初中历史教材。这套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注重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所谓的"多元",指各民族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也各具特点;所谓"一体",指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格局的观点,是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80(本文来源于《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期刊2019年08期)
李有光[7](2019)在《中国诗学神秘主义多元阐释方式及其成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待"不可解、说不破"之诗上,中国诗学解释学具有一种强烈的神秘主义解释倾向,这种神秘主义解释特征是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富于民族解释学品格和特性的重要构成。儒释道神秘主义哲学思想和中国诗学解释学诸多话语存在源流关系,前者不仅直接影响了后者的神秘主义色彩的形成,而且注定了后者的超越性、整体性、生命性和诗性的理解与阐释风格。由"自然""神""心"和"气"四个元话语组成的中国诗学神秘主义话语系统各自又派生、涵盖了一系列子话语。中国诗学正是运用这些携带着神秘因子的众多子话语来理解与阐释艺术活动和艺术文本,才形成了阵容可观的富有民族特色的神秘主义解释话语体系。(本文来源于《华中学术》期刊2019年02期)
李燕飞,冯德正[8](2019)在《多元读写教学法的系统功能语言学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我国学者对多元读写的研究多是关注多模态资源的选择与协调,而缺少对这一新教学法的核心步骤的系统阐释。鉴于此,本文借助系统功能理论框架,包括语类语境、系统选择、元功能与符号层级等思想,并以2018年"华文杯"师范院校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大赛中的教学实例为语料,阐释多元读写教学法的四个核心步骤。本研究一方面为设计多元读写教学提供明确的选择系统,另一方面也扩展系统功能理论在多元读写领域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02期)
刘佳,朱博杨[9](2019)在《清代常州词派“比兴寄托论”的理论流变及多元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常州词派是清代后期以至近代势力最大、持续最久、影响最广的一个流派,而"比兴寄托论"正是常州词派的理论核心。张惠言提出词之"比兴",继之者周济提出词之"寄托",之后谭献《复堂词话》提出"作者之心未必然,而读者之心未必不然"这一词学理论命题,承继张惠言词之"比兴"说、周济之"寄托"论,叁者一脉相承,渊源有自。谭献在词的阐述过程中引入读者这一角色,纠正了前辈词人的理论弊端,开前辈词论家未有之境。(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李晶晶[10](2018)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加强民族团结关系探析——从中华文化多元一体视角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重要内容。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化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加强民族团结,需要从历史长河中追溯民族团结的文化根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民族团结的潜移默化作用,从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视角分析加强民族团结的路径。(本文来源于《新疆社科论坛》期刊2018年06期)
多元阐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强制阐释论"提出了文本阐释的边界问题,"公共阐释论纲"进一步指出阐释的边界约束为"文本阐释意义为确当阈域内的有限多元"。对阐释边界的认可不仅不会限制阐释者的自由,反而可促使我们恰当选用西方文论来积极建构中国文论。结合西方文论阐释中心转移的叁个阶段来探讨阐释的边界约束问题,以期廓清阐释的迷雾。认为对文本意义的阐释应以文本为依据,将其约束于一定的边界范围之内,阐释者不能对文本做符合其主观意图与立场的漫无边界的任意阐释。阐释的边界是在作者、读者、文本"叁位一体"的互动协商中,以文本为基点,并结合作者及文本产生的历史语境与阐释主体当下的社会文化语境,通过细读文本多元的意义蕴含做出的符合逻辑理性的开放阐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元阐释论文参考文献
[1].张雪娥.本报与中央民大合办“中华文化讲坛”[N].中国民族报.2019
[2].韩伟,唐圆鑫.多元视域下阐释的边界约束问题[J].甘肃社会科学.2019
[3].王明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制度设定与多元阐释[J].文化遗产.2019
[4].陈音池.从“一唱一随”看多元文化音乐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的思维变革与理念阐释[J].牡丹.2019
[5].高山.《萨迦格言》的重译和多元阐释[J].传播力研究.2019
[6].阎文辉.浅析部编初中历史教材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阐释[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19
[7].李有光.中国诗学神秘主义多元阐释方式及其成因研究[J].华中学术.2019
[8].李燕飞,冯德正.多元读写教学法的系统功能语言学阐释[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9
[9].刘佳,朱博杨.清代常州词派“比兴寄托论”的理论流变及多元阐释[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
[10].李晶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加强民族团结关系探析——从中华文化多元一体视角阐释[J].新疆社科论坛.2018
标签:讲坛; 吉狄马加; 中华; 研究生院院长; 我的祖国; 中国作家协会; 民族团结; 大学研究生院; 多元一体; 民族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