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二期翻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假体周围感染,二期翻修术,3D打印,细菌培养
二期翻修论文文献综述
段亮,时亮,徐洪海,祁洁,弓立群[1](2019)在《3D打印技术联合细菌培养在感染性膝关节假体二期翻修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感染性膝关节假体二期翻修术中应用3D打印技术联合细菌培养的临床价值。方法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 PJI)患者12例,取出感染膝关节假体及关节内多间室组织进行细菌培养,根据培养及药物敏感实验结果应用敏感抗生素,感染控制后行二期翻修术。术前均采用3D打印技术打印膝关节模型,根据骨缺损AROI分型指导假体选择,并制定二期翻修术方案、进行预手术。观察二期翻修术中骨缺损实际分型及假体应用;观察术后3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前、末次随访时患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 HSS)、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12例经敏感抗生素治疗28~84(44±9)d,感染均控制;12例均顺利完成二期翻修术,术前3D打印模型对骨缺损分型与术中实际分型情况一致,假体选择合适;术后3个月均无假体松动、移位及感染发生;随访(15±7)个月,末次随访时手术效果优1例,良10例,中等1例;末次随访时VAS评分[(1.92±1.04)分]低于术前[(7.00±0.91)分],HSS评分[(76.33±5.02)分]高于术前[(43.08±4.78)分],ROM[(89.17±8.86)°]较术前[(50.83±16.56)°]增大(P<0.05)。结论 3D打印技术可准确评估行感染性膝关节假体翻修术患者的骨缺损,指导假体选择,联合细菌培养治疗PJI效果确切,可减轻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张巩,马永光,孙立,田晓滨[2](2019)在《人工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二期翻修术1例报道》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arthroplasy,THA)是目前治疗各种终末期髋关节疾病的重要手术方法,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和改善髋关节的功能,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被广大患者接受。随着骨科手术技术的发展、人工关节假体设计进一步深化,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适应症增加,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数量逐渐增多。同时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出现越来越多,文献报道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发生率可能大于2.0%~([1])。PJI一旦发生对于患者是一种灾难性的并发症,翻修中骨缺损处理尤其髋臼骨缺损处理是术中核心问题,髋臼能否良好重建关乎手术成功。本文介绍1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二期翻修术。(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于强[3](2019)在《含生物惰性组件的活动型占位器对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二期翻修术后临床效果影响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假体周围感染对于患者和外科医生来说都是毁灭性的并发症之一。抗生素骨水泥活动型占位器在增加感染控制率并降低术后再感染率方面起重要作用。基于股骨部件和胫骨部件的表面材料,活动型占位器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全骨水泥活动型占位器,另一种是含有生物惰性材料(金属或塑料)的活动型占位器。然而,生物惰性材料可能会为细菌提供理想的附着点而形成生物膜,可能会导致较低的感染控制率并增加翻修后再感染率。遗憾的是,鲜有试验比较含生物惰性组件与否在感染控制率、翻修术后感染复发率方面的异同。研究目的:通过单个率的Meta分析和系统综述纳入近20年关于活动型占位器应用于二期翻修的研究,比较含与不含生物惰性组件的活动型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对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二期翻修术后感染控制率、术后感染复发率方面的异同。研究方法:采用 PubMed、Embase 以及 Cochrane Library databases 叁个搜索引擎,以“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total knee replacement”,“TKR”,“periprosthetic infection”,“PJI”和“spacer”等为检索词进行文献检索。按照一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纳入和分析。本研究采用STROBE声明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使用R语言计算两组患者双期翻修术感染控制合并率、复发合并率,并制作森林图。计算结果经Shapiro's检验、Q检验、I2检验及Egger's检验以分别评估其正太性、异质性及发表偏倚。研究结果:本研究纳入30篇回顾性研究,共包含821例患膝。含有生物惰性组件的活动型占位器组与全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组在性别组成、表皮葡萄球菌感染人数、真菌感染人数方面有较大差异,但在使用骨水泥的抗生素种类、数量,占位器的放置时间,术后抗生素治疗方案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在一阶段术后感染控制率和二阶段术后感染复发率方面上,全抗生素活动型骨水泥占位器组一阶段感染控制率为0.98[0.96;0.99],异质性为I2=31%;术后感染复发率为0.03[0.01;0.06],异质性为12=28%。含生物惰性材料的活动型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组一阶段感染控制率为0.98[0.97;1.00],异质性为I2=49%;术后感染复发率为0.05[0.03;0.08],异质性为I2=44%。结论:与全抗生素骨水泥活动型占位器组相比,含生物惰性组件的抗生素骨水泥活动型占位器具有与之相似的一期感染控制率,较高的术后感染复发率。然而,两组患者在感染复发风险方面有所不同,术后感染复发率的可信区间亦有所重迭。但本研究结果仍提示含生物惰性组件的关节型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可增高术后感染复发的风险,并为今后临床对比研究的开展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9-05-14)
马永光,孙立,李森磊,张巩,郭圣峰[4](2019)在《3D技术应用于髋关节布鲁氏菌感染二期翻修术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arthroplasy, THA)是目前治疗各种终末期髋关节疾病的主要手术方法,而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infection, PJI)一旦发生对于患者是一种灾难性的并发症,彻底清创、掌握假体周围感染病原学特点,选择敏感药物治疗,对控制感染至关重要。翻修中骨缺损处理尤其髋臼骨缺损处理是术中核心问题,随着(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马永光[5](2019)在《3D打印技术制备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在人工髋关节二期翻修术中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与手工制备的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在人工髋关节二期翻修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3月诊断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均行二期翻修术患者,在一期彻底清创后置入3D打印技术制备和手工制备的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Antibiotic-loaded bone cement,ALBC)患者共例37例(37髋),年龄30~82岁,平均(59.2±11.3)岁。按置入不同方式制备的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分成A组(20例):置入3D打印技术制备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患者;B组(17例):置入手工制备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初次置换距翻修时间,术前Harri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比较占位器制备时间,一期手术时间,间隔期及二期翻修术后不同时间点Harris评分评价不同制备方式占位器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A组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3.5±10.4)月,B组随访时间25~56个月平均(35.7±8.9)月。其中A组间隔期出现1(5%)例占位器断裂,1(5%)例占位器脱位,B组出现2(11.8%)例占位器断裂。B组在占位器制备时间、一期手术时间均较A组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在间隔期及二期翻修术后3月、6月Harris评分较B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期翻修术后1年两组患者在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均无感染复发。结论:3D打印技术制备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二期翻修术中能够缩短手术时间,改善患者早期髋关节功能。(本文来源于《遵义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李远,徐海荣,单华超,孙扬,黄真[6](2019)在《一期胫骨近端半关节置换联合二期翻修治疗叁例儿童胫骨近端骨肉瘤》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一期胫骨近端半关节置换联合二期假体翻修对减少儿童胫骨近端骨肉瘤肢体不等长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9年—2013年,收治3例儿童胫骨近端经典型骨肉瘤(ⅡB期)患者。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12、13、13岁。术前化疗4个疗程后,一期行胫骨近端瘤段切除、胫骨近端半关节置换术;待患者20、17、17岁时行二期假体翻修术。结果 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两期手术。二期术后双下肢长度相差19、7、21 mm。二期术后分别随访13、3、27个月,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满意,根据美国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功能评分标准(MSTS)评分分别为26、27、25分。结论一期胫骨近端半关节置换联合二期翻修手术治疗儿童胫骨近端骨肉瘤,可保留股骨远端生长能力,减少双下肢不等长程度,并获得满意稳定性和良好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Srivastava,K,Bozic,KJ,Silverton,C,李昌钊,李凭跃[7](2019)在《TKA术后慢性假体周围感染治疗策略的思考——应用决策分析法在一期和二期全膝翻修术中寻找最佳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手术量的逐年增加,术后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尽管二期翻修手术被认为是治疗PJI的金标准,但术后仍有很高的再发率和死亡率。与之相比,一期翻修手术死亡率更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更高。如何在两种术式之间做出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感染控制效果、健康效用以及费用支出等情况。本研究目的(本文来源于《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林丽能,王辉,孙效棠,张志宏,王万明[8](2019)在《一期和二期髋关节翻修术后感染复发率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一期和二期翻修术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感染的感染复发率。方法在Pubmed、EMBase和Medline(1988年1月到2017年1月) 3个数据库进行检索。收集THA术后感染行一期和二期翻修的文章。筛选符合预先设定标准(一期翻修与二期翻修对照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排除非对照研究)的文章,提取手术例数及感染复发例数进行Meta分析。采用Review Manager5. 3软件统计分析感染复发率。结果初检1 084篇,最终纳入10篇。THA术后感染总共1 116例,其中一期翻修480例,二期翻修636例;一期和二期的感染复发率对比结果为[OR=1. 40,95%CI(0. 92,2. 15),P=0. 12]。如果将软组织情况良好、骨缺损少、致病菌明确且对药物敏感作为一期翻修的选择条件,一期和二期翻修的感染复发率相似,结果无统计学意义[OR=0. 44,95%CI(0. 13,1. 41),P=0. 17];对于THA术后感染,如果不考虑软组织、骨缺损、致病菌的情况下行翻修手术,二期翻修的感染复发率比一期低,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OR=1. 79,95%CI(1. 11,2. 88),P=0. 02]。结论对于THA术后感染的治疗,局部条件良好与否会影响一期和二期翻修术后感染复发率。(本文来源于《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1期)
于强,田京[9](2018)在《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在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二期翻修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在二期翻修手术治疗慢性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能够维持关节间隙、防止肌肉挛缩,还可以增加关节腔内抗生素浓度,加快感染清除的进程。目前多种占位器可供选择,如何选择一个理想的占位器成为骨科医生共同的目标。目的:从假体周围感染概况入手,通过比较不同占位器的机械特性、临床效果等方面来具体阐述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在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后二期翻修中的应用,为临床选择和应用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提供参考。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1980年1月至2018年5月MEDLINE数据库、ScienceDirect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网等有关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在治疗假体周围感染中应用的文章,检索词"假体周围感染,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二期翻修,全膝置换术,感染",排除重复性研究。文章共检索到114篇相关文献,其中78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结果与结论:(1)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具有毁灭性打击的并发症之一,二期翻修目前被公认为是治疗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金标准";(2)在二期翻修中所应用的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可分为静态型占位器和活动型占位器,活动型占位器又可分为骨水泥-骨水泥界面型、骨水泥-聚乙烯界面型、金属-聚乙烯界面型;(3)每种占位器机械特性、材质、优势及不足均存在差异,临床效果也不尽相同;(4)目前针对如何选择占位器以达到最理想治疗效果这一问题并未有定论,但众多对比研究及循证医学分析结果为临床医生选择占位器提供了有效信息和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8年31期)
邵宏翊,宋洋,边涛,郭盛杰,周一新[10](2018)在《二期翻修术治疗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采用临时间隔物并二期髋关节翻修手术治疗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有效性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3月进行二期髋关节翻修手术治疗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29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8例,女11例,平均年龄(58.48±12.26)岁。采用一期取出假体、清创的抗生素间隔物置入,二期行关节翻修置换术。分析患者感染病原,通过比较术前术后Harris评分评估翻修术的效果。[结果]2例细菌培养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患者经数次清创后仍不能控制感染,另1例患者二期翻修因感染复发失败。其余26例患者二期手术后平均随访(29.12±9.26)个月(12~51个月),没有发生假体松动和感染复发,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48.11±19.42)分(18~91分),末次随访时平均为(84.27±14.11)分(58~10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通过一期清创,间隔物置入及二期翻修手术可以有效控制感染并重建髋关节功能。而MRSA造成的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是一期清创失败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17期)
二期翻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arthroplasy,THA)是目前治疗各种终末期髋关节疾病的重要手术方法,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和改善髋关节的功能,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被广大患者接受。随着骨科手术技术的发展、人工关节假体设计进一步深化,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适应症增加,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数量逐渐增多。同时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出现越来越多,文献报道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发生率可能大于2.0%~([1])。PJI一旦发生对于患者是一种灾难性的并发症,翻修中骨缺损处理尤其髋臼骨缺损处理是术中核心问题,髋臼能否良好重建关乎手术成功。本文介绍1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二期翻修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期翻修论文参考文献
[1].段亮,时亮,徐洪海,祁洁,弓立群.3D打印技术联合细菌培养在感染性膝关节假体二期翻修术中的应用[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9
[2].张巩,马永光,孙立,田晓滨.人工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二期翻修术1例报道[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9
[3].于强.含生物惰性组件的活动型占位器对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二期翻修术后临床效果影响的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9
[4].马永光,孙立,李森磊,张巩,郭圣峰.3D技术应用于髋关节布鲁氏菌感染二期翻修术1例[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
[5].马永光.3D打印技术制备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在人工髋关节二期翻修术中的临床应用[D].遵义医科大学.2019
[6].李远,徐海荣,单华超,孙扬,黄真.一期胫骨近端半关节置换联合二期翻修治疗叁例儿童胫骨近端骨肉瘤[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9
[7].Srivastava,K,Bozic,KJ,Silverton,C,李昌钊,李凭跃.TKA术后慢性假体周围感染治疗策略的思考——应用决策分析法在一期和二期全膝翻修术中寻找最佳策略[J].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2019
[8].林丽能,王辉,孙效棠,张志宏,王万明.一期和二期髋关节翻修术后感染复发率的Meta分析[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9
[9].于强,田京.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在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二期翻修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8
[10].邵宏翊,宋洋,边涛,郭盛杰,周一新.二期翻修术治疗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