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政府论文-王绍东

西汉政府论文-王绍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西汉政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西汉,匈奴,北疆危机,应对模式

西汉政府论文文献综述

王绍东[1](2016)在《西汉的北疆危机及政府应对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秦汉时期,中原地区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形成,而北方草原则出现了匈奴游牧帝国。整个西汉王朝,始终伴随着北疆危机。对此,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君主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主要包括:汉高祖的盲目决战,委屈求和;文、景帝的和主战辅,沟通羁縻;汉武帝的军事打击,图制匈奴。其中,文、景帝处理北疆危机的应对策略最务实、理性,也取得了最好的客观效果。(本文来源于《秦汉研究》期刊2016年00期)

陈强强,陈印政,王大明[2](2016)在《试论西汉政府的农业政策取向及技术推广》一文中研究指出秦汉一统后的政府皆面临着如何应对社会环境变化的问题,其中以维持社会稳定为最。与秦不同,西汉政府首先将重农思想的重心放在安抚农民之上,而非税赋收入。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农业政策转向;汉武帝末年及汉成帝年间西汉政府又开展以农业技术推广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实践。其对重农思想重心的重新解读使农业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得以提升,并形成以"农民"为中心的新的"上农"理念;牛耕、代田法、区种法、农事性水利等技术措施的地域推广和历史延续为东汉魏晋大地主庄园经济奠定技术基础,同时协助农业这种产业模式向黄河上游扩张,在地理和经济方面扩充了农业产业的生存空间。(本文来源于《农业考古》期刊2016年04期)

潘明娟[3](2015)在《古代震灾及政府应对措施——以西汉关中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西汉关中地区地震灾害发生的特点,及政府的应对措施。运用历史文献的整理、分析与考证的方法,统计出西汉230年共发生25次的震灾。研究结果表明西汉关中地震具有明显的时段性,连续性地震偏多,地震的破坏力较大,而且震旱存在一定程度的耦合性。对于关中发生的震灾,政府主要从3个方面应对:地震征兆的研究、灾后的赈贷及减灾重建措施、禳灾措施。西汉政府在关中的震灾应对是积极的,循行天下、赈贷灾民、蠲免田租等,同时还有一些禳灾措施,这些措施各有利弊,对我们现在的抗震减灾也有一定程度的启发。(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潘明娟[4](2011)在《古代旱灾及政府应对措施——以西汉关中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西汉关中地区旱灾发生的特点及政府的应对措施。方法历史文献的整理、分析与考证。结果统计出西汉时期230年关中地区共发生31年次的旱灾,而且关中旱灾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严重性旱灾偏多,且旱灾多发生于夏季。结论对于关中爆发的旱灾,政府主要从3个方面应对:灾前预防措施,包括水利工程的兴建、仓储制度的完善以及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与推广;灾时赈贷与灾后减灾重建措施,包括赈贷、减免租赋和迁徙灾民、厉行节约等;禳灾措施,包括祈祷祭祀、天人感应的应对措施等。这些措施各有利弊,对现在的抗灾减灾也有一定程度的启发。(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6期)

潘明娟[5](2011)在《西汉关中旱灾及政府应对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西汉(包括新莽时期,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4年,共计230年)关中的旱灾及政府应对措施作为研究对象,原因有二:一、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灾害多发群发期,从气候波动的角度看,秦汉是气候较为温暖期,这一时期的旱灾具有时段上的典型性。二、关中平原作为西汉畿辅地区,各级政府对防灾救灾非常重视,荒政较为完善,由灾前预防、减灾抗灾和救灾救荒组成的减灾救荒体系比较系统化和全面化,因而又具有典型的标本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秦汉研究》期刊2011年00期)

邓文韬[6](2009)在《西汉政府以夷制夷政策实行过程中的阻力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张骞凿空之旅后,汉朝政府出于对抗匈奴的目的开始经营西域。以夷制夷政策是各种统治手法中最主要的一种。其目的是利用与汉朝友好的西域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对威胁到汉朝统治的其他西域国家以及匈奴进行打击。从而达到遏制汉朝政府敌人的目标,维护边疆稳定。本文是对前人研究过程中较为忽略的实施效果不好的表现和原因做一个分析。(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09年23期)

王永超,校元明[7](2008)在《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选择——西汉后期政府“应急政策”出台缘由再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汉后期,流民成患,社会动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政府采取大量的措施试图解决此问题。政府为何这般积极、如此执着?传统的解释过于教条和笼统。本文认为,至少还应有以下几个缘由:儒家思想的浸染、严峻现实的压力、皇权衰微的反映、前辈功德的感召。(本文来源于《绥化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王永超[8](2008)在《西汉后期政府“应急政策”出台缘由再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汉后期,流民成患、社会动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政府采取大量的措施试图解决此问题。政府为何这般积极、如此执着?除了过于传统的教条解释外,至少还应有以下几个缘由:儒家思想的浸染、严峻现实的压力、皇权衰微的反应、前辈功德的感召。(本文来源于《传承》期刊2008年08期)

校元明[9](2008)在《政府导向的意外:西汉后期社会动荡缘由再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汉后期,社会动荡,大量流民的存在是其主要表现之一。传统说法认为土地兼并必然导致大批自耕农破产,从而产生大量流民,引起社会动荡;西汉政府在抑制兼并和应对流民方面的做法是积极而有效的。本文认为这些认识是片面的、表象的甚至是不合理的。土地兼并不会直接导致大量流民产生,现实中有较为合理的流民吸纳机制;政府抑制兼并、控制流民的措施效果不佳甚至适得其反。(本文来源于《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1期)

牛晓燕[10](2007)在《大司农在西汉政府职能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汉大司农位列九卿,主管国家财政经济,其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代国家经济的运转情况。他们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略述其属官及其职能,就其职掌及运作方式作一简要归纳。(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4期)

西汉政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秦汉一统后的政府皆面临着如何应对社会环境变化的问题,其中以维持社会稳定为最。与秦不同,西汉政府首先将重农思想的重心放在安抚农民之上,而非税赋收入。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农业政策转向;汉武帝末年及汉成帝年间西汉政府又开展以农业技术推广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实践。其对重农思想重心的重新解读使农业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得以提升,并形成以"农民"为中心的新的"上农"理念;牛耕、代田法、区种法、农事性水利等技术措施的地域推广和历史延续为东汉魏晋大地主庄园经济奠定技术基础,同时协助农业这种产业模式向黄河上游扩张,在地理和经济方面扩充了农业产业的生存空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西汉政府论文参考文献

[1].王绍东.西汉的北疆危机及政府应对模式[J].秦汉研究.2016

[2].陈强强,陈印政,王大明.试论西汉政府的农业政策取向及技术推广[J].农业考古.2016

[3].潘明娟.古代震灾及政府应对措施——以西汉关中地区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4].潘明娟.古代旱灾及政府应对措施——以西汉关中地区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5].潘明娟.西汉关中旱灾及政府应对措施[J].秦汉研究.2011

[6].邓文韬.西汉政府以夷制夷政策实行过程中的阻力初探[J].青年文学家.2009

[7].王永超,校元明.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选择——西汉后期政府“应急政策”出台缘由再认识[J].绥化学院学报.2008

[8].王永超.西汉后期政府“应急政策”出台缘由再认识[J].传承.2008

[9].校元明.政府导向的意外:西汉后期社会动荡缘由再认识[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10].牛晓燕.大司农在西汉政府职能中的作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标签:;  ;  ;  ;  

西汉政府论文-王绍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