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郊区化论文-吴靖东

黑人郊区化论文-吴靖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黑人郊区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种族歧视,非裔美国人,郊区化

黑人郊区化论文文献综述

吴靖东[1](2015)在《种族波视—美国黑人1970s-2000郊区化滞后的根源》一文中研究指出非裔美国人的郊区化是美国郊区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多数非裔美国人而言,郊区化也是实现美国梦的重要途径。然而,自1970年到2000年间,非裔美国人在其郊区化进程中遭遇了巨大的种族歧视,因而其郊区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少数族裔。因此本文的作者将证明种族歧视是如何制约非裔美国人的郊区化进程的。在本文第一章中,作者将简要介绍非裔美国人的郊区化滞后这一基本情况。在第二章中,作者将说明来自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种族歧视如何制约了非裔美国人的郊区化。在第叁章中,作者将阐释房地产行业中存在的种族歧视对非洲裔美国人郊区化的制约。在第四章中,作者将分析郊区白人的种族歧视如何限制了非裔美国人的郊区化。最后,作者得出结论,种族歧视是非裔美国人1970年到2000年郊区化滞后的根本原因。(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5-04-01)

孙群郎[2](2012)在《美国郊区化进程中的黑人种族隔离》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初以来,低度郊区化和高度隔离化是美国黑人人口分布的主要特征,这与以白人族裔为主的郊区化模式迥然有别。学术界对美国黑人在大都市区中空间分布独特性的认识,大多立足于当代城市社会生活的一般特性,种族区隔反而被视为空间分化的次要因素。对美国郊区空间分化过程中黑白族裔互动的考察,尤其是1970年代前后美国郊区空间与住宅市场分割与空间反歧视运动的开展,可发现黑白人口分布反差与种族隔离有直接关联,并形成与政治、经济、社会分层交替结合的外在表征,从早期的政治经济因素到后期的社会经济因素,区隔变得越来越隐蔽,黑人人口空间分布模式有结构化趋势。(本文来源于《历史研究》期刊2012年06期)

孙群郎[3](2012)在《美国大都市区黑人的低度郊区化与高度隔离化及其危害》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初期,美国绝大部分黑人生活在南部的乡村地区,但经过两次黑人大迁徙,有近一半的黑人迁移到北部和西部城市地区。与此同时,南部城市黑人的数量也迅速增加,黑人成为美国一个高度城市化的种族。但与白人和其他少数族裔相比,黑人的郊区化水平却十分低下。同时,不仅在中心城市,而且在郊区内部,黑人的分布又存在着高度隔离化的现象。低度郊区化和高度隔离化是黑人分布的两个主要特征。这种分布模式给黑人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比如进一步的贫困化、教育水平低下、就业困难、生活环境恶化等等。(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5期)

左建红[4](2010)在《1940-1970年美国西部及北部地区的黑人郊区化》一文中研究指出1970年以后,美国黑人大规模地迁往郊区,郊区黑人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中心城市黑人的增长速度,甚至可以和二战后的白人郊区化相媲美。这一现象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好多学者都认为20世纪70年代是研究黑人郊区化的“基准”年代。但是黑人郊区化贯穿于整个20世纪,美国西部、北部地区的黑人郊区化现象和黑人的大迁徙同步发生。虽然由于种种原因,1970年前的黑人郊区化不为人瞩目,但毕竟也以稳定的态势不断加速发展着,尤其是二战以后。因此本文主要对1940—1970年美国西部及北部地区的黑人郊区化现象作了研究,梳理了1970年前黑人郊区化的历史,系统分析了1940—1970年黑人郊区化的背景、特征及其所产生的影响。本文由序言、正文和结语叁大部分组成:序言部分阐明了本文的选题意义,介绍了黑人郊区化问题的研究现状,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归纳。正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分析了1940—1970年美国西部及北部黑人郊区化的背景,从黑人城市化、白人郊区化、中心城市问题的加剧叁方面入手,系统探讨了黑人郊区化的背景,指出黑人郊区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多种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1940—1970年美国西部及北部地区黑人郊区化的概况,运用大量的统计资料说明这一时期黑人郊区化以比较稳定的态势不断发展着,虽然在此期间,郊区黑人占郊区总人口的比例仅从1940年的4.05%增加到1970年的4.8%,但郊区黑人的数量毕竟也开始迅速增加;第叁部分探讨了黑人郊区化的类型及形成因素,分成原有黑人郊区及外溢郊区、中产阶级的黑人郊区两个层面,来论述其特征和形成因素;第四部分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黑人郊区化的影响,一是黑人郊区化促进黑人群体的阶级分化,二是黑人郊区化加剧黑人与白人社会的冲突与融合,指出应辩证地看待黑人郊区化现象的影响。结语部分指出黑人郊区化是黑人追求自由和平等,实现其美好梦想的一种途径,是黑人自身、社会和政府共同努力的结果,至今黑人的梦想还远远没有实现,有待黑人的继续奋斗以及社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0-03-28)

石光宇[5](2009)在《20世纪美国黑人郊区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郊区化始于1814年纽约与布鲁克林以及其他城市与郊区之间蒸汽渡船的开起。依据美国城市郊区化发展程度及其特点,可以将美国郊区化分为两个时期,即近代郊区化和现代郊区化。从人口结构的角度看,1970年以前移居郊区的居民以白人为主,1970年以后美国郊区居民的异质性不断增强,郊区的阶级和种族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但白人中产阶级移居郊区,大量的穷人和黑人也移居郊区。美国黑人郊区化始于美国城市化,但是早期的郊区化仅仅局限于南部地区,并且与黑人的经济地位没有关系。一战和二战后大量的黑人迁入北部城市,加速了黑人的城市化。由于黑人的城市化和黑人中产阶级的增多,1970年以后有许多黑人移居郊区。黑人郊区化对美国的城市人口结构变化、城市发展及缓解白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等,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由于郊区黑人人数不断地增多,原本发生在中心城市的一些社会问题也同样发生在郊区。例如:犯罪率升高、街区环境恶化及学校教学质量下降等等。在美国郊区化的过程中,黑人仅仅依据经济地位的提高难以跻身于郊区,因为在美国社会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郊区里的开发商和地产商人常常抵制黑人,在经营地产时往往签订不公正的契约,不愿意把住房出售给黑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并且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某些住宅政策也对种族隔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些政策主要有住宅补贴制度、抵押保险制度和公共住宅制度等等。美国郊区的排他性及其所产生的一系列的问题,引起了许多学者、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关注,他们要求取消郊区中对黑人有歧视性的法规和阻止黑人入住郊区的潜规则,倡导把郊区的大门向下层居民和黑人敞开,为穷人和黑人向郊区迁移提供便利条件,让黑人和白人无差别地居住在同一个社区。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便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开放郊区”运动。然而,美国黑人郊区化始终令人不乐观。在“开放郊区”运动开展同时,伴随着黑人在郊区不断地增多,大量的白人逃离近郊,在郊区又出现了新的黑人聚居区。美国黑人郊区化使美国黑人真正地融入了郊区白人中产阶级社区,还是美国黑人在郊区又形成新聚居区的伊始?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美国众多学者。与此同时,受美国郊区人口结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郊区社区环境不断地恶化,犯罪率居高不下。许多中产阶级白人把郊区社区衰败及犯罪率升高单纯的归咎于黑人的“入侵”。然而,真的是由于黑人郊区化导致郊区社区衰败、犯罪率升高以及美国城市郊区化趋缓,还是由于各种社会问题共同制约的结果?本文进行初步探析。(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09-03-01)

时乐红[6](2006)在《美国黑人郊区化及其对隔都区的影响(1970-2000)》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黑人人口大规模向郊区迁移,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个引人注目的新趋势,并逐渐成为一个规律性现象。这引起美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议。本文研究从黑人郊区化的历史进程入手,从时空上对黑人郊区化的脉络进行了梳理,对影响黑人郊区化进程的促成和制约因素,黑人郊区化对隔都区所带来的重大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本论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认为美国黑人郊区化在美国郊区化的初期就已初露端倪,并随着20世纪南部黑人的两次跨地区人口大流动而开始了其郊区化的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后,黑人迎来了其郊区化的高潮期,这是黑人郊区化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黑人在各都市区的郊区迅速增多,其增长速度甚至超过白人。但黑人在郊区的分布又是极不均衡的,主要分布在大型都市区郊区或靠近中心城市的内层郊区。与亚洲裔和西班牙裔等少数族裔的郊区化相比,黑人在郊区化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仍是非常滞后的。黑人在郊区的人口增长率和在郊区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远远落后于亚洲裔和西班牙裔。第二部分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具体探讨了促使1970年后黑人加速郊区化进程的推力和拉力因素,其中包括:(1)联邦政府颁布的各项法案及实施的各项计划,为黑人进入郊区提供了政策、法律保障;(2)战后美国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及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导致大量就业机会郊区化,对黑人郊区化起了重大拉力作用;(3)中心城市的衰败,各种城市社会问题的滋生和泛滥,城市居住环境的恶化,推动黑人进入生活环境良好的郊区;(4)美国经济的繁荣,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黑人民权运动,为黑人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更广阔的空间,黑人中产阶级迅速成长、壮大,为黑人加速郊区化提供了阶级基础。第叁部分着重分析了黑人郊区化的制约因素:联邦政府反隔离政策的效用有限性及社会上对黑人隐形歧视与隔离社会现象的持续存在,羁绊了黑人郊区化的步伐;长期生活在中心城市贫民区的黑人,形成了与主流社会相背的缺乏追求和进取的贫困文化。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各方面处于劣势的黑人必然成为竞争中的失败者,无力加入郊区化的行列。第四部分探讨了黑人郊区化给美国社会长期存在的隔都区带来的重大冲击:优秀上层黑人的郊区化带走了原有社区的经济资源和可以效仿的道德范式,破坏了原有稳定的社会组织。白人对黑人郊区化的反感和敌视,黑人在郊区住房市场上受到的歧视,使郊区形成新的隔都区,中心城市隔都区郊区化。黑人在郊区实施了与白人相似的排斥性政策,阻止下层黑人的侵入,形成黑人内部的空间隔离、阶级隔离和心理隔离。(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6-05-01)

王旭,俞阅[7](2004)在《近年来美国黑人的郊区化与居住区隔离》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黑人向郊区迁移,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个引人注目的新趋势。它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种族矛盾的缓解,是美国学术界所关注的、也最有争议的研究课题之一。黑人郊区化在美国已成为一个规律性现象,但与其他少数民族动向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迁往郊区后,除部分中上层黑人外,大部分黑人仍聚居在一起,形成新的以居住区隔离为主要特征的"隔都"。这一状况既是解决黑人问题的机遇,又是对美国郊区,乃至整个社会构成的新挑战。(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4年02期)

黑人郊区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初以来,低度郊区化和高度隔离化是美国黑人人口分布的主要特征,这与以白人族裔为主的郊区化模式迥然有别。学术界对美国黑人在大都市区中空间分布独特性的认识,大多立足于当代城市社会生活的一般特性,种族区隔反而被视为空间分化的次要因素。对美国郊区空间分化过程中黑白族裔互动的考察,尤其是1970年代前后美国郊区空间与住宅市场分割与空间反歧视运动的开展,可发现黑白人口分布反差与种族隔离有直接关联,并形成与政治、经济、社会分层交替结合的外在表征,从早期的政治经济因素到后期的社会经济因素,区隔变得越来越隐蔽,黑人人口空间分布模式有结构化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黑人郊区化论文参考文献

[1].吴靖东.种族波视—美国黑人1970s-2000郊区化滞后的根源[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

[2].孙群郎.美国郊区化进程中的黑人种族隔离[J].历史研究.2012

[3].孙群郎.美国大都市区黑人的低度郊区化与高度隔离化及其危害[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4].左建红.1940-1970年美国西部及北部地区的黑人郊区化[D].河北师范大学.2010

[5].石光宇.20世纪美国黑人郊区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

[6].时乐红.美国黑人郊区化及其对隔都区的影响(1970-2000)[D].东北师范大学.2006

[7].王旭,俞阅.近年来美国黑人的郊区化与居住区隔离[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标签:;  ;  ;  

黑人郊区化论文-吴靖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