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起型病变论文-刘芳,李杨,邢益祥,孔德润

隆起型病变论文-刘芳,李杨,邢益祥,孔德润

导读:本文包含了隆起型病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窄带成像,胃上皮化生,胃黏膜异位,十二指肠腺瘤

隆起型病变论文文献综述

刘芳,李杨,邢益祥,孔德润[1](2017)在《窄带成像技术对十二指肠非壶腹部表浅隆起型病变诊断价值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BI)在十二指肠非壶腹部表浅隆起型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胃镜诊断十二指肠非壶腹部表浅隆起型病变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诊断分组,NBI模式下观察病变分布、融合、直径、血管结构(VP)和表面结构(SP),比较不同组间各项观察指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共搜集表浅型隆起病变72例,35例(48.61%)为炎症,17例(23.61%)为胃黏膜异位,12例(16.67%)为胃上皮化生,8例(11.11%)为腺瘤。4种病变中,腺瘤易单发、直径更大,炎症病变SP多与周边黏膜一致,VP及融合对部分病变的鉴别具有一定提示作用。结论应用NBI可以对十二指肠非壶腹部表浅隆起型病变进行初步鉴别,从而引导靶向性活检,提高诊断准确性及阳性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内镜杂志》期刊2017年10期)

张贝[2](2017)在《超声内镜下诊治上消化道良性隆起型病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超声内镜在消化道良性隆起型病变中的诊治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5月收治的消化道良性隆起型病变患者93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和普通内镜检查,观察两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特异性和敏感性。同时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7例患者选择超声内镜下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46例患者选择开腹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对比超声内镜在消化道良性隆起型病变诊断中的价值以及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后的相关观察指标。结果:超声内镜检查的准确性为90.32%、特异性为91.40%、敏感性为95.70%,与普通内镜检查(54.00%、75.27%、78.49%)比较明显升高;观察组手术时间(12.56±4.00)min、术中出血量(29.82±7.44)mL、术后住院时间(5.20±1.53)d、功能恢复时间(4.86±1.30)h,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160.13±41.13)min、术中出血量(121.62±30.23)mL、术后住院时间(12.90±3.32)d、功能恢复时间(95.13±24.23)h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消化道良性隆起型病变诊断中,超声内镜有较高的准确率、特异性以及敏感性,同时超声内镜下手术能够显着缩短手术时间、功能恢复时间等。(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实践》期刊2017年05期)

范彩霞,张健康[3](2016)在《小探头超声内镜在食道隆起型病变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分析应用小探头超声内镜对食道隆起型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于2014年9月~2015年10月所收治食道隆起型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50例。排除已接受相关治疗并可能影响效应观测指标以及伴有可能影响效应指标观测、判断的其他生理或病理状况的患者,共纳入130例。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食道隆起型病变患者经由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下对各病变部位的诊断情况进行分析,并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依据,对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下食道隆起型病变性质的判定符合率进行分析。结果 130例食道隆起型病变中127例患者病变诊断结果与小探头超声内镜定性诊断结果相符合,诊断符合率为97.69%(127/130)。结论应用小探头超声内镜对食道隆起型病变的诊断价值确切,可准确定位病变起源层次,同时可根据小探头超声内镜现实图像对病灶病理性质进行初步判断,与手术病理结果符合率高,有确切的临床诊断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标准管理》期刊2016年04期)

彭文梅[4](2015)在《超声探头在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中的诊断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超声探头在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对82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内镜及超声探头检查,记录病变的部位、大小、边界情况、来源层次、回声特征,总结其内镜及超声图像特征。结果 82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位于食管及贲门30例,胃窦20例,胃体3例,胃底9例,十二指肠20例。考虑息肉22例,考虑平滑肌瘤17例,考虑囊肿13例,考虑脂肪瘤6例,考虑间质瘤6例(恶性变可能1例),考虑异位胰腺2例,考虑血管1例,考虑炎性增厚1例,考虑黏膜脱垂2例,考虑囊实性占位2例,考虑纤维瘤1例,考虑腔外脏器压迫3例,性质待定6例。结论超声探头检查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具有简便易操作、分辨率高、准确、安全、无创伤等优点,提供了更准确的诊断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途径,可指导选择相应的治疗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5年33期)

王素玲[5](2015)在《B超对胆囊内隆起型病变的鉴别诊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B超对胆囊内隆起型病变的鉴别与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0例胆囊内隆起型病变患者的声像图特征。结果:80例患者术后病理发现胆固醇性息肉49例,炎性息肉3例,腺瘤15例,腺瘤伴增生活跃6例,腺癌7例,伴结石、胆囊炎57例,诊断的符合率为86.3%。结论:B超可以对胆囊内隆起型病变进行可靠的诊断,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检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吉林医学》期刊2015年06期)

郭旭,王向东,令狐恩强,王志强,卢忠生[6](2014)在《小探头超声内镜在直肠光滑隆起型病变诊疗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小探头(MPS)超声内镜(EUS)在直肠光滑隆起型病变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69例直肠光滑隆起型病变的EUS特点、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及治疗结果等。结果 69例中共发现72处病变,其中位于中下段直肠占89.9%(62/69),来源于黏膜下层占55.1%(38/69),病变直径≤1 cm占71.0%(49/69),病变呈现低回声改变占87.0%(60/69),62.3%(43/69)的病变镜下诊断为类癌。49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中,28例接受EMR,15例接受ESD,6例接受手术治疗。41例病理确诊的类癌中,23例接受EMR,13例接受ESD,两组中均有2例未能达到完全组织学切除,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S对直肠光滑隆起型病变正确诊断率较高,且对于治疗方法的选择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期刊2014年04期)

董文华,原皓[7](2014)在《胃内扁平隆起型病变与病理诊断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分析胃黏膜扁平隆起性病变的好发部位及表面形状与病理诊断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3年6月因上消化道症状行胃镜检查发现的47例胃扁平隆起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病人分为3组,对比各组病变好发部位及黏膜形态学与病理诊断的关系。结果 胃内扁平隆起性病变好发于胃窦部29例(61.70%),且各年龄段均以胃窦部高发,较胃内其他部位明显增多(P<0.05);47例胃扁平隆起性病变以浅表性胃炎检出最多21例(44.68%),青年组(<45岁)尤其突出,共10例(83.33%),较其余两组明显增高(P<0.01),随着年龄的增长,萎缩、非典型增生及肠化生的检出率增加。良性胃内扁平隆起性病变表面均光滑,随着表面不规整,糜烂、粗糙、凹陷样改变,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及腺瘤检出率增高。结论胃黏膜肉眼形态学改变与病理诊断有一定关系。(本文来源于《潍坊医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王亮,于永礼,魏新亮,刘晨弟[8](2012)在《超声微探头在诊治食管黏膜下隆起型病变的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声微探头可在内镜直视下进行检查操作,具有较高的超声频率,对微小病变显示更加清晰的特点,尤其适合食管黏膜下隆起型病变的诊断[1],我们在普通内镜时发现的68例食管黏膜下隆起型病变进行微探头超声检查与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本文来源于《临床荟萃》期刊2012年18期)

魏世芳,冯光,刘雄昌,吴德明,张月荣[9](2012)在《醋酸联合亚甲蓝染色对胃黏膜隆起型病变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内镜下醋酸联合亚甲蓝染色对胃黏膜隆起型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因各种消化道症状接受胃镜检查者,发现胃黏膜隆起型病变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亚甲蓝、醋酸、醋酸联合亚甲蓝染色(简称联合组),然后活检或镜下切除后做病理检查。结果共入选270例,每组90例。联合组中12例出现喷洒染色剂后黏膜退色,其早期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发现率为33.3%(4/12),33.3%(4/12);25例出现喷洒染色剂后黏膜着色不良,黏膜表面腺管开口紊乱,其肠上皮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发现率之和为72.0%(18/25)。联合组共检出癌5例(5.6%)、高级别上皮内瘤变5例(5.6%),肠上皮化生21例(23.3%)。结论内镜下醋酸联合亚甲蓝染色可提高胃黏膜隆起型病变患者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现率,黏膜退色可提高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检出率,黏膜着色不良对于肠上皮化生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诊断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并可以为内镜下切除病变范围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期刊2012年15期)

李大勇[10](2012)在《超声内镜诊断及微创治疗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探讨超声内镜在诊断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中的临床价值。(2)评价微创治疗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的临床效果。(3)探讨超声内镜诊断和微创治疗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天津市南开医院收治的194例门诊检查考虑存在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的患者,其中男101例,女性93例,年龄27~87岁,平均58.7±3.4岁。分别行B超(Brightness mode ultrasond、 BUS)、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上消化道造影(Upper gastrointestinal contrast、UGC)、胃镜(Esophago gastroduo denoscopy、EGD)及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检查,分析不同影像学方法诊断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的准确率,评价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的最佳诊断方法。第二部分: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天津市南开医院分别行内镜及腹腔镜治疗的126例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患者,评价微创治疗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的临床方案。结果:162例患者常规行BUS检查,102例患者行UGC检查,97例行CT检查,194例患者全部行胃镜检查,121例患者行EUS检查。194例患者中,病理结果确诊为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的患者的共167例,病理及随访证实不存在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的患者27例,所有患者随访12-36月。EUS对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94.4%、89.5%、83.7%、91.1%、89.3%。BUS对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诊断的准确性为48.1%,CT对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诊断的准确性为62.8%,UGC对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诊断的准确性为58.8%,EGD对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诊断的准确性为78.4%。126例患者中,EUS扫查位于粘膜层、粘膜下层及粘膜肌层的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为61例,其中行内镜治疗成功的为57例,治疗成功率为93.4%,出现并发症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9%;EUS扫查位于固有肌层的胃部病变为65例,其中行腹腔镜治疗成功的为62例,治疗成功率为95.4%,出现并发症为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2%。结论:(1)EGD可作为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首选的筛查手段。EUS是目前诊断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的最准确的方法,它能够确定病变的部位、侵犯程度以及病灶周围毗邻结构的情况,是目前诊断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众多检查方法中最有价值的方法。(2)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位于粘膜层、粘膜下层及粘膜肌层的可以采取内镜治疗的方式,位于固有肌层的胃部病变可以采取腹腔镜治疗的方式,胃部病变位于浆膜层及以外、十二指肠病变位于肌层及以外的病变宜采取腹腔镜或开腹手术治疗的方式。(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2-05-01)

隆起型病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超声内镜在消化道良性隆起型病变中的诊治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5月收治的消化道良性隆起型病变患者93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和普通内镜检查,观察两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特异性和敏感性。同时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7例患者选择超声内镜下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46例患者选择开腹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对比超声内镜在消化道良性隆起型病变诊断中的价值以及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后的相关观察指标。结果:超声内镜检查的准确性为90.32%、特异性为91.40%、敏感性为95.70%,与普通内镜检查(54.00%、75.27%、78.49%)比较明显升高;观察组手术时间(12.56±4.00)min、术中出血量(29.82±7.44)mL、术后住院时间(5.20±1.53)d、功能恢复时间(4.86±1.30)h,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160.13±41.13)min、术中出血量(121.62±30.23)mL、术后住院时间(12.90±3.32)d、功能恢复时间(95.13±24.23)h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消化道良性隆起型病变诊断中,超声内镜有较高的准确率、特异性以及敏感性,同时超声内镜下手术能够显着缩短手术时间、功能恢复时间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隆起型病变论文参考文献

[1].刘芳,李杨,邢益祥,孔德润.窄带成像技术对十二指肠非壶腹部表浅隆起型病变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2017

[2].张贝.超声内镜下诊治上消化道良性隆起型病变研究[J].临床医药实践.2017

[3].范彩霞,张健康.小探头超声内镜在食道隆起型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

[4].彭文梅.超声探头在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中的诊断价值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5

[5].王素玲.B超对胆囊内隆起型病变的鉴别诊断分析[J].吉林医学.2015

[6].郭旭,王向东,令狐恩强,王志强,卢忠生.小探头超声内镜在直肠光滑隆起型病变诊疗中的价值[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4

[7].董文华,原皓.胃内扁平隆起型病变与病理诊断的关系[J].潍坊医学院学报.2014

[8].王亮,于永礼,魏新亮,刘晨弟.超声微探头在诊治食管黏膜下隆起型病变的价值研究[J].临床荟萃.2012

[9].魏世芳,冯光,刘雄昌,吴德明,张月荣.醋酸联合亚甲蓝染色对胃黏膜隆起型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

[10].李大勇.超声内镜诊断及微创治疗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的临床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

标签:;  ;  ;  ;  

隆起型病变论文-刘芳,李杨,邢益祥,孔德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