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国有施工企业如何实行厂务公开(论文文献综述)
梁艺[1](2020)在《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的适用检视与修正——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参照条款及其修订的评价》文中认为公共企事业单位作为《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参照主体,其内部的异质性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各类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的事业单位、企业主体混杂"权力行使"与"提供服务"的特殊性,在适用中既可排除对权力性活动的调整,又可将自主经营活动范围剔除,双向架空之后该条的适用空间极其有限。暴露出的问题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基于自律逻辑对行政机关的约束无法自然延伸至公共服务相关主体,现有规范对行政机关与公共企事业单位、服务相对人(公众)之间的三角关系缺乏考量,基于强化行政机关监督职能的制度前提,应当区分公共服务经营者的公共性强度、引入强制信息披露作为公开方式,同时架构申请主体与信息公开范围的对应关系。
李姣[2](2020)在《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36年资源委员会发展工矿企业的三年计划得到南京国民政府的批准,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厂(以下简称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筹建便在此三年计划之中。1936年7月中央电工器材厂筹备委员会在南京成立,以恽震为主任委员。筹备委员会成立后,一面采用借助他山之计,与欧美厂家洽订技术合作合同,并派青年工程师出国实习;一面勘定设厂地点。经勘定以湖南湘潭附近的下摄司为厂址,购地千亩,兴工建筑厂房。不料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揭幕,运输困难,筹备工作进行迟缓。1938年10月汉口沦陷,湘潭逼近前方,感受到威胁,中央电工器材厂奉资源委员会的命令一部分迁桂林,一部分迁昆明。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1939年7月1日结束筹备工作,正式成立。抗战胜利后,中央电工器材厂奉资源委员会的命令,负责遵照政府工业复员方策,接办收复区敌伪电工事业。同时中央电工器材厂自身也进行了调整、改组与增设。1947年7月1日改组为公司制企业,并改名为中央电工器材厂有限公司,这也意味着该厂实现了从旧有的工厂组织形式向现代公司制的转变。本文将采用企业史的研究模式,研究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筹建及战争迁移、全面抗战时期的发展演变、战后调整改制三个主要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对抗战初期中国电工器材行业的发展情况做简要的论述,并分析中央电工器材厂成立的原因,理清中央电工器材厂的发展沿革,并对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组织系统情况进行论述。第二部分,对中央电工器材厂的人事管理、生产管理、材料购入管理、出品情况、营业方式、业务方针、历年营业概况进行论述,探讨中央电工器材厂在经营管理模式方面的先进性,并分析中央电工器材厂是如何应对各分厂分散、人员众多的管理问题,如何改进出品品质、增加产量、提高工作效率等生产问题,如何根据市场的供求情形预定生产方针、决定年度生产计划等问题。第三部分,通过研究中央电工器材厂的厂训、厂刊、厂歌、工余生活等,探讨中央电工器材厂自身的办企特色;也深入剖析中央电工器材厂在中国电器业的行业地位;以及从中央电工器材厂对资源委员会的作用,重新认识它们之间的厂、会关系。这一部分是本文的研究重点,笔者将从企业特色、行业地位、新的厂会关系等方面,重新给中央电工器材厂更为确切的历史定位。第四部分是结束语,主要考察了中央电工器材厂在抗战军兴的大时代背景下,其出品价格受到国民政府的管制等方面的影响,不能随市场波动而作出适时调整。以及解放战争胜利后,中央电工器材厂被接管后的历史命运和恽震为新中国人民政府的电工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中央电工器材厂作为一个国营事业单位,在资源委员会创办的电工行业内,以中央电工器材厂的规模最大,供应最广。中央电工器材厂本是为适应抗战需要而建立,其历年的出品数量直接支援和增强全民族的抗战力量。其次中央电工器材厂在致力于自身蓬勃发展的同时,对资源委员会的一些制度方针、管理措施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形成良好的厂、会关系。此外,中央电工器材厂人才云集,设备精良,并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发展极为迅速。该厂是中国电工器材行业的摇篮,众多的发明创造将中国的电工器材制造行业在历史中推动一大步,对整个中国电工器材业也有重要的贡献。
周燕存[3](2019)在《提升民营企业工会的维权功能研究 ——以昆山市Z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引发了多样化的劳资矛盾。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工会的维权功能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基本职责的工会组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关注民营企业工会在维护劳动者权益方面是否发挥了作用,为强化维权功能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这对发展民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劳动关系的特点解释了强化民营企业工会维权功能的重要性,梳理了企业工会维权的内容、机制和途径。以昆山市Z镇的民营企业工会为考察对象,运用实地研究法描述了Z镇民营企业工会维权功能发挥的现状。根据新制度主义理论从制度环境、行动策略两个角度分析问题并提出当前民营企业工会不能有效发挥维权功能的原因有四点:一是工会维护职能的双重属性和劳动者群体多元化诉求多样化;二是工会组织的人力和财力过度依赖企业,工会组织行政化;三是缺乏法律制约和监督保障体系;四是工会、企业和劳动者对工会维权认知和维权动力不足。基于理论和实地研究,运用协商民主理论结合问题的原因分析提出相对应的强化民营企业工会维权功能的具体对策。本文认为,企业和劳动者是利益的共同体,充分发挥工会的维权功能共建和谐劳资关系是劳动者也是企业的诉求。工会应理清与企业、党、国家和劳动者的关系回归维权职能,实现工会的民主性和代表性,切实维护劳动者利益。健全法律制约和监督保障体系,明确维权内容和途径。创新维权制度完善运行机制,运用企业工会三方协商制度,切实履行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通过行政机制从源头履行工会的维权职能。通过以上对策希望能够推进民营企业工会维权制度创新,有效发挥工会维权功能,进而为构建民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提供有益的思路。
许洋洋[4](2018)在《实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的有效途径》文中认为加强基层民主管理,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是基层供电企业工会工作的重点,也是加强党群联系、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当前基层供电企业生产经营任务相当繁重,如何通过加强与推进民主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工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对电力事业的热情,更好地履行基层供电企业职责,这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因此,实践和探索适应改革开放潮流,符合广大职工意愿的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新形式、新内容,是每一个工会工作者必须重视且大有可为之事。
肖沁语[5](2018)在《我国地方国有企业民主管理运行实效研究 ——基于天门市企业调查》文中指出企业民主管理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管理的有效运行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普遍得以确立,企业民主管理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地方国有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民主管理的运营状况直接影响着企业职工的民主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从而进一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地方国有企业民主管理运行虽然取得了系列成就,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的需要进一步探讨。因此,本文拟对地方国有企业民主管理的运行的实效进行研究,以期为地方国有企业完善民主管理建言献策。本文以地方国有企业民主管理运行实效为切入点,围绕地方国有企业民主管理运行实效这一问题展开深入分析研究。首先对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成果从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四个方面进行了梳理,为后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界定了地方国有企业、民主、企业民主管理几个基础概念,搭建了衡量企业民主管理运行实效的三个维度——知情维度、教育维度、决策维度。再次,以天门地方国有企业为调研对象,通过实证调查以点带面了解我国企业民主管理运行现状,发现企业民主管理运行取得些许成效:扩大了职代会知晓率、培养了职工参与意识、提升了职工满意程度,但依然存在企业民主知情不够充分、民主教育意识薄弱、民主决策流于形式等问题。最后,在探究问题成因的基础上,从知情维度、教育维度、决策维度三个维度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即多层次保障企业民主知情的落实、多途径深化企业民主教育的开展、多方位推进企业民主决策的实现。希望本研究能为提升我国地方国有企业民主管理运行实效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完善。
赵丽江,王晓旭,谢俊[6](2013)在《大型国企是实行工业民主的关键领域——工人参与管理的湖北经验及相关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民主是员工在工作场所通过一定的组织和程序参与影响决策,共享权力和责任的自我管理。本文通过对湖北省大型国有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厂务公开、工人董事等工人参与的经验分析,提出国家应进一步对工人参与赋权,组建劳工部直接保护新型工业时期的劳工权益,构建代表职工利益的分层次的服务型工会组织。大型国企要成为推进工业民主进程的关键领域,把经济目标与社会责任联系起来,在构建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关系方面做出榜样、提供经验,影响和带动整个中国社会的进步。
何平[7](2012)在《浅谈如何深化国有企业厂务公开工作》文中研究指明国有企业实行厂务公开制度是强化企业民主管理的有效措施。文章总结了厂务公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厂务公开存在主要问题的因素,提出了深化厂务公开工作的相应对策。
苏潜[8](2011)在《基于员工地位与行为视角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 ——以M公司为例:1961-2010》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员工地位与行动为视角,研究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本文是一项实证研究,采用关键性个案分析的方法,将研究的重点锁定在国有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个案,以国有企业转型前后的文献资料和访谈调查的资料为基础,通过考察员工地位与行动的变化,深刻认识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机制变迁的深刻内涵,丰富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解决国有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揭示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公共治理的重要实现路径,并对未来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提出政策建议。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员工的地位与行动为视角,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机制表现为庇护-依赖机制,员工与组织的关系表现为庇护-依赖关系。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国家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构建国有企业的庇护-依赖机制,其社会意义大于其经济意义。但这种企业社会责任机制存在着无限性、不平等性以及激励不相容性等问题,从而无法为国有企业发展提供持续性的动力。在转型期,国有企业理想的改革模式就是建立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现代企业制度。在这种改革思想指导下,员工与组织关系被“市场化”,员工在企业治理结构中的地位被“边缘化”,以员工地位与行动为视角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机制表现为“控制-抗争”机制。因为经济上的需要而放弃对员工承担的基本社会责仟,从而造成员工权益等方面的损失,是对国有企业基本性质和目标的背离。后改革期,面对工人的抗争,政府在企业与员工关系上采取了改革与修复的措施,并试图探索建立以“民主-均衡”为内容的企业社会责任机制。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受工会制度性弱势等因素的影响,“民主-均衡”机制存在严重的形式化问题,工人的权益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维护。本文认为,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公共治理的重要实现路径。国有企业发展受到市场准则和社会责任的双重约束,市场化与民主化之间的双向运动是决定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机制变迁的基本力量。在市场化与民主化过程中,伴随员工地位与行动的变迁,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机制经历由庇护-依赖机制,到控制-抗争机制,再到民主-均衡机制的变迁过程。从公共管理的实践层面,要想解决好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需要采取综合型的解决方案。所谓综合型的解决方案,就是从体制、机制、法制、工会以及标准体系等方面,多管齐下、相互配合、系统推进。从体制的角度来看,要完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制,构建员工参与的公司治理模式和组织机构:从机制的角度来看,要完善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各项机制,其中包括外部监督机制、内部问责机制、信息披露机制、职工参与机制等,从而实现企业内在管理的民主-均衡;从法制的角度看,作为国有企业投资与监督主体的政府要强化法制建设,将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制度化、规范化,并落实相关各项配套措施,从而使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有着坚实的法制基础:从工会的角度来看,要切实增强工会组织的监督和促进作用,转变工会的角色以及工会主席的产生方式等,将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责;从评价的角度来看,要完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建立相应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考核评价体系。
金国瑞[9](2011)在《施工企业如何才能有效实行厂务公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支持职工参与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广大职工依照有关法律和规定参与企业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我国企业管理的重要特色和优势,是新形势下企业民主管理新的实现形式和途径,是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在新形势下的完善和发展,它在扩大基层民主、清除腐败、调动职工主人翁积极性、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施工企业如何有效的实行厂务公开是我们施工企业在推进民主管理过程中值得认真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韩立宏[10](2010)在《试论国有企业厂务公开制度》文中认为厂务公开是指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职工切身利益、干部廉政自律等重大事项,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这一基本形式和其他形式向职工公开。实行厂务公开,就是要尊重和保障职工群众的民主权利,切实加强职工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有效地调动职工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凝聚职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促进企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结合作者所在的大唐长春二热推行厂务公开的实践,对厂务公开的问题和实践作初步探讨。
二、浅谈国有施工企业如何实行厂务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国有施工企业如何实行厂务公开(论文提纲范文)
(1)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的适用检视与修正——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参照条款及其修订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履行职责到提供服务的移植困境 |
(一)类推与不确定法律概念的解决尝试 |
1.规范引证。 |
2.概念类推。 |
(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的权力性与自主性 |
1.权力性活动的排除及其反思 |
2.自主性活动对公共利益的限缩 |
3.趋于“抽象化”的公共界定 |
二、公共企事业单位与《条例》的兼容性评价 |
(一)厂务公开(校务公开、院务公开)与办事公开的杂糅 |
(二)自律逻辑对公共企事业单位难以自然延伸 |
(三)现有《条例》制度架构忽视的三角关系 |
三、公共服务经营者信息披露义务的展开 |
(一)关于概念:公共企事业单位还是公共服务经营者 |
(二)区分公共服务经营者的公共性强度 |
1.“公共”规范意涵的一般要素 |
2.公共政策中“公共服务”的基本类型 |
(三)引入强制披露的公开方式 |
1.实体性与程序性强制披露 |
2.强制披露的实效性保障 |
3.强制披露的启动与申诉之间的关系 |
(四)申请主体与信息公开范围的对应关系 |
四、《条例》修订后授权条款可能的开展 |
(一)司法审查介入点的转换 |
(二)立法位阶的选择问题 |
1.一般性的专门规定。 |
2.各领域的部门规章。 |
结语 |
(2)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价值、研究特色与研究方法 |
(四)资料来源与概念界定 |
第一章 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筹设与发展演变 |
第一节 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筹设 |
一、资源委员会的电器事业 |
二、中国电器事业的重要奠基人恽震 |
三、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组织系统 |
第二节 全面抗战时期中央电工器材厂的发展 |
一、湘潭各厂的内迁与发展 |
二、分厂的设立与发展 |
第三节 抗战胜利后中央电工器材厂的革新 |
一、各分厂抗战胜利后的迅速扩张 |
二、公司制改革 |
第二章 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管理经营模式与出品情况 |
第一节 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管理体制 |
一、人事管理 |
二、文书管理 |
三、生产管理 |
第二节 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经营机制 |
一、营业方式与业务方针 |
二、历年营业概况 |
第三节 中央电工器材厂的材料与出品情况 |
一、材料管理 |
二、出品情况 |
第三章 中央电工器材厂的企业特色 |
第一节 厂、会关系 |
一、资源委员会的统一领导 |
二、会属企业的一般特征 |
第二节 企业文化 |
一、忠信敏确 |
二、企业刊物 |
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业余生活 |
第三节 行业地位 |
一、中央电工器材厂的自主谋划 |
二、发起组织“中国电工社” |
三、设立电器工业经济研究委员会 |
结语 |
参考资料 |
附录 |
致谢 |
(3)提升民营企业工会的维权功能研究 ——以昆山市Z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分析框架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三、分析框架 |
第二章 工会维权及维权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民营企业 |
二、维权功能 |
第二节 工会维权的相关理论与理论适用性 |
一、新制度主义理论 |
二、协商民主理论 |
三、理论适用性分析 |
第三章 Z镇民营企业工会维权现状 |
第一节 维权功能的实现路径 |
一、企业工会法定的维权职能 |
二、维权机制 |
第二节 昆山市工会维权实践 |
一、昆山简介 |
二、维权职能履行概述 |
第三节 Z镇民营企业工会维权功能现状 |
一、Z镇简介 |
二、维权机制运行现状 |
三、维权功能发挥的现状 |
第四章 工会维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维权存在的问题 |
一、对工会维权角色缺乏承认 |
二、维权功能缺失与错位 |
三、工会代表权内容模糊代表权虚设 |
四、重维稳轻维权 |
第二节 维权功能缺失的原因分析 |
一、文化认知要素:工会角色模糊及劳动者多元化 |
二、规范要素:工会组织行政化过渡依赖企业 |
三、规制要素:缺乏法律制约及监督保障体系 |
四、行动策略:理念认知和维权动力不足 |
第五章 有关城市工会维权实践和维权启示 |
第一节 义乌市维权实践 |
一、义乌市简介 |
二、社会化维权机制 |
三、源头维权机制 |
第二节 泉州市维权实践 |
一、泉州市简介 |
二、拓展维权网络 |
三、注重民主管理 |
第三节 维权启示 |
一、加强宣传拓展维权网络 |
二、建设专业的维权队伍 |
三、创新维权机制 |
第六章 强化民营企业工会维权功能的对策 |
第一节 回归维权角色 |
一、理清关系 |
二、实现工会的民主性和代表性 |
三、切实代表劳动者利益 |
第二节 健全法律制约与监督保障体系 |
一、更新立法理念 |
二、明确维权的内容和途径 |
三、建立维权职能监督制度 |
第三节 创新维权制度完善运行机制 |
一、建立企业工会三方协商与激励制度 |
三、规范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 |
第七章 结语和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一、民营企业迫切需求工会落实维权职能 |
二、重维稳轻维权向工会维权双轨制转变 |
三、共同参与制度创新共建和谐劳资关系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继续讨论的问题 |
一、研究不足 |
二、继续讨论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实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的有效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规范运作, 完善制度, 确保厂务公开工作落到实处 |
1. 建立厂务公开保障制度 |
2. 建立厂务公开巡视检查和评价制度 |
二、注重实效, 深化公开, 促进厂务公开工作取得实效 |
1. 向经营管理关键环节公开深化 |
2. 向企业改革重大问题公开深化 |
3. 向涉及职工切身利益问题的公开深化 |
三、三级公开, 关口前移, 促进厂务公开工作向纵深发展 |
(5)我国地方国有企业民主管理运行实效研究 ——基于天门市企业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选题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选题的研究方法 |
1.3.2 选题的研究思路 |
1.3.3 选题的研究内容 |
1.3.4 选题的创新点 |
第2章 企业民主管理的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地方国有企业 |
2.1.2 民主 |
2.1.3 参与、参与型民主 |
2.1.4 企业民主管理 |
2.2 企业民主管理运行实效衡量维度 |
2.2.1 知情维度 |
2.2.2 教育维度 |
2.2.3 决策维度 |
第3章 地方国有企业民主管理运行现状:基于天门企业的调查 |
3.1 调查设计 |
3.1.1 实证研究的思路 |
3.1.2 样本分布及调查方法 |
3.1.3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
3.2 地方国有企业民主管理运行取得的成效 |
3.2.1 扩大了职代会知晓率 |
3.2.2 培养了职工参与意识 |
3.2.3 提升了职工满意程度 |
3.3 地方国有企业民主管理运行存在的问题 |
3.3.1 企业民主知情不够充分 |
3.3.2 企业民主教育意识薄弱 |
3.3.3 企业民主决策流于形式 |
第4章 优化地方国有企业民主管理运行实效的对策 |
4.1 多层次保障企业知情的开展 |
4.1.1 完善厂务公开工作机制 |
4.1.2 培养意见处置型职工代表 |
4.1.3 创新厂务公开管理方式 |
4.2 多途径深化企业民主教育的开展 |
4.2.1 深入宣传企业民主管理工作 |
4.2.2 激发企业工会“大学校”作用 |
4.2.3 强化企业民主管理专项培训 |
4.3 全方位推进企业民主决策的实现 |
4.3.1 健全企业职代会制度 |
4.3.2 调动职工参与积极性 |
4.3.3 优化民主决策路径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的不足 |
5.3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大型国企是实行工业民主的关键领域——工人参与管理的湖北经验及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湖北大型国企工人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制度 |
二、工会和职代会是工人参与企业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 |
三、厂务公开是实现工人参与民主管理的重要途径 |
四、职工董事、监事在企业治理中发挥的作用 |
五、国有企业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制度性困境 |
六、国有企业工人参与管理的制度构建 |
1. 国家要通过立法赋予工人阶级真实的政治参与权。 |
2. 构建保护企业职工权利的法律体系。 |
3. 组建政府劳工部直接保护新型工业化时期的劳工权益。 |
4. 构建代表职工利益的分层次的服务型工会组织。 |
(7)浅谈如何深化国有企业厂务公开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 厂务公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1.1 认识不到位 |
1.2 机制不健全 |
1.3 内容不完整 |
2 厂务公开存在主要问题的因素 |
2.1 学习不深入 |
2.2 职责不明确 |
2.3 措施不具体 |
3 深化厂务公开工作的相应对策 |
3.1 提高思想认识是厂务公开取得实效的前提 |
3.2 加强制度建设是厂务公开取得实效的保证 |
3.3 突出公开重点是厂务公开取得实效的关键 |
3.4 推进改革发展是厂务公开取得实效的目标 |
(8)基于员工地位与行为视角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 ——以M公司为例:1961-201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2 研究视角与文献讨论 |
1.2.1 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
1.2.2 管理者的视角 |
1.2.3 员工的视角 |
1.2.4 消费者与环境的视角 |
1.3 概念界定与分析框架 |
1.3.1 概念界定 |
1.3.2 分析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结构 |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5.1 理论创新 |
1.5.2 实践创新 |
1.5.3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作为公共管理主体的国有企业 |
2.1 国有企业的定义与起源 |
2.1.1 国有企业的定义 |
2.1.2 国有企业的起源 |
2.2 国有企业在公共治理结构中的地位 |
2.2.1 理论依据 |
2.2.2 实践依据 |
2.3 员工是国有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者 |
2.4 组织机构转型与企业社会责任 |
2.4.1 组织结构理论演进 |
2.4.2 从科层制组织到网络化组织 |
2.5 国有企业社责任的公共政策导向 |
2.5.1 员工利益诉求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在逻辑 |
2.5.2 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推进制度 |
2.5.3 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共政策问题 |
第三章 单位制下的庇护-依赖机制:1959-1978 |
3.1 企业办社会阶段 |
3.2 企业发展与工人地位获得 |
3.3 庇护--依赖:单位体制下企业社会责任机制运行机理 |
3.3.1 功能复合性和责任无限性 |
3.3.2 利益均衡和政治热情 |
3.3.3 员工与企业关系的非契约性 |
3.3.4 特殊的企业庇护形式:单位保障 |
3.4 庇护-依赖机制的局限性 |
3.4.1 责任的有限性问题 |
3.4.2 责任的不平等性问题 |
3.4.3 责任的激励不相融性问题 |
第四章 转型期的控制-抗争机制:1978-2000 |
4.1 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阶段 |
4.2 管理层获得更大的自主和决策权 |
4.2.1 加强劳动纪律管理 |
4.2.2 推行厂长负责制和经营承包制 |
4.2.3 用工制度改革 |
4.2.4 工资分配制度改革 |
4.3 管理层对工人的控制或压制 |
4.3.1 管理:官本位的管理习惯伤及职工尊严 |
4.3.2 下岗:减员分流危及职工岗位安全 |
4.3.3 分配:收入差距加剧干群紧张关系 |
4.3.4 用工:多种用工形式带来的就业歧视 |
4.3.5 强迫:对离厂职工的株连政策 |
4.3.6 思想:不满情绪在积聚 |
4.4 工人的抗争与策略 |
4.4.1 消极怠工、工作积极性不高、浪费原材料等 |
4.4.2 到上级有关部门上访 |
4.4.3 以法律为武器 |
4.4.4 集体停工 |
4.4.5 员工沉默 |
4.4.6 退出公司、另谋高就 |
第五章 后改革期民主-均衡机制的雏形:2000-2010 |
5.1 后改革阶段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 |
5.2 国有企业民主管理的制度体系 |
5.2.1 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
5.2.2 厂务公开制度 |
5.2.3 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 |
5.2.4 工会源头参与制度 |
5.3 企业民主管理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5.3.1 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形式化问题 |
5.3.2 集体协商制度的形式化问题 |
5.3.3 厂务公开的形式化问题 |
5.4 民主-均衡机制形式化的不良后果 |
5.4.1 制度层面的不良后果 |
5.4.2 经济层面的不良后果 |
5.4.3 社会层面的不良后果 |
5.4.4 其他不良后果 |
5.5 现实问题的原因分析 |
5.5.1 市场化改革的负面影响 |
5.5.2 政府组织的缺陷 |
5.5.3 企业组织结构的限制 |
5.5.4 工会的制度性弱势 |
第六章 政策建议与研究结论 |
6.1 政策建议 |
6.1.1 完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架构体系 |
6.1.2 构建民主--均衡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 |
6.1.3 加快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法制建设 |
6.1.4 建立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考核指标体系 |
6.1.5 切实增强工会组织的监督和促进作用 |
6.1.6 培育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文化 |
6.2 本文的基本结论 |
6.3 后续的研究方向 |
附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施工企业如何才能有效实行厂务公开(论文提纲范文)
一、提高对厂务公开制度的认识是有效实行厂务公开的前提 |
二、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是厂务公开收到实效的基础 |
三、突出重点是厂务公开收到实行的关键 |
四、坚持职代会基本载体是厂务公开取得实效的途径 |
四、浅谈国有施工企业如何实行厂务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的适用检视与修正——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参照条款及其修订的评价[J]. 梁艺. 河北法学, 2020(09)
- [2]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厂研究[D]. 李姣. 西南大学, 2020(01)
- [3]提升民营企业工会的维权功能研究 ——以昆山市Z镇为例[D]. 周燕存.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4]实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的有效途径[J]. 许洋洋.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8(17)
- [5]我国地方国有企业民主管理运行实效研究 ——基于天门市企业调查[D]. 肖沁语. 湖北工业大学, 2018(01)
- [6]大型国企是实行工业民主的关键领域——工人参与管理的湖北经验及相关分析[J]. 赵丽江,王晓旭,谢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3(06)
- [7]浅谈如何深化国有企业厂务公开工作[J]. 何平. 无线互联科技, 2012(08)
- [8]基于员工地位与行为视角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 ——以M公司为例:1961-2010[D]. 苏潜. 南京大学, 2011(10)
- [9]施工企业如何才能有效实行厂务公开[J]. 金国瑞. 现代企业, 2011(03)
- [10]试论国有企业厂务公开制度[J]. 韩立宏. 才智, 2010(32)
标签:民主管理论文;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论文; 厂务公开论文; 企业工会论文; 企业社会责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