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孟子人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孟子,人学思想,德育价值
孟子人学论文文献综述
郝博炜[1](2016)在《浅议孟子人学思想及其当代德育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儒学以"仁"为核心,"仁学"即"人学",是研究人的学问。孟子以人的社会道德属性来界说人的本质,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良之心,这也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道德的萌芽,孟子以此来区分人与禽兽;在人的价值方面,孟子提出"天爵"与"良贵"之说;在人格修养方面,孟子提出"大丈夫"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孟子的人学思想,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角度,对当代的道德教育仍有极大的价值。(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6年10期)
王怀乐[2](2009)在《孟子人学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学建构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建构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在马克思主义人学基础上,立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吸收中国乃至世界传统文化的精华而进行的综合理论创新。孟子作为儒家学说的重要开创者和代表人物,上承孔子,下启诸儒,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突破创新,形成了自己一套完备的人学理论体系。从一定意义上说,研究孟子人学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学建构的意义,也就是研究儒家人学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学建构的意义。文章从人的存在、人的理想和人的实现叁个方面比较分析了孟子人学和马克思人学的异同:在人的存在方面,从广义上讲,孟子和马克思都认为人是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统一;从狭义上讲,孟子认为人在本质上是一个道德的社会存在物,马克思认为人是由生产关系所决定的社会存在物。在人的理想方面,孟子人的理想是追求道德人格的完善,马克思人的理想是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在人的实现方面,孟子人的实现的方法是修养,马克思人的实现的方法是革命。总之,孟子和马克思人学既有融通的基础,又有各自的特色。文章最后指出,人的社会关系包括道德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等,道德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基本关系。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尤为重要;同时,我们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孟子关于人的道德本质论、理想人格论、修养论和仁政思想对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建构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09-04-10)
鲍宇[3](2006)在《孟子人学的价值诉求及其现代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的核心内容。"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最高层面的价值诉求。孟子通过对"和"、"合"及人与"天"关系的解读,重新阐释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且为当前的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文化资源和价值范导。(本文来源于《高校社科动态》期刊2006年04期)
鲍宇[4](2006)在《孟子人学的价值诉求及其现代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的核心内容。“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最高层面的价值诉求。孟子通过对“和”“合”及人与“天”关系的解读,重新阐释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且为当前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文化资源和价值范导。(本文来源于《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3期)
胡黎君[5](2003)在《浅议孟子人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孟子人学区别于其他儒家人学的几个主要特征 :首先 ,在人性说与天命观上使人独立于天地万物之外 ,提升人的地位 ;其次 ,以和谐的社会秩序和独立完善的人格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 ;第叁 ,虽然其价值归宿落于政治 ,但对个体人的发展作用匪浅。相较而言 ,孔子人学可称为孟子人学的滥觞 ,而荀子人学一方面继承了孟子高扬个性的传统 ,另一方面却为个人发展设置了种种障碍。这些障碍加重的结果 ,是后世对个体的一步步禁锢(本文来源于《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3年03期)
孙聚友[6](1997)在《孟子人学思想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认为,人的存在的本质属性是儒家人学思想得以建构和拓展的基点和核心。孟子通过严析人禽之别,揭释人心特征,阐发了对于理义道德和富贵物欲的追求,是人心所具有的社会心理趋向特征,而只有识得和践履理义道德,才能体现出人之所以为人而应具备的仁义礼智道德属性,这才是人的存在的本质属性。由此孟子具体指出了人的存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完善方法,认为个体只有自觉主动地遵循践履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才能成就自身存在的价值,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孔子研究》期刊1997年02期)
胡发贵[7](1994)在《善待生命——孟子“人学”发凡》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本”是春秋以降所出现的一股强劲的社会思潮。人的社会地位与历史作用,经此思潮的推动与烘托,日趋重要亦日益突出;于是,如何评价人的价值,尤其是如何对待人,必然成为先秦哲人面临的一大理论问题。事实上,孔子思想中已包含了对人的价值和生命权利的维护,象“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以及马厩失火,孔子问人不问马等言行,都直接表现了孔子对人的关注和“善待”的态度。自以为“私淑孔子”的孟子,尤为着意地丰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从理论上系统表述、论证了“仁者人也”,实即“善待生命”的应当与必要。可以说,孟子写下了我国上古精神启蒙时期的“人学”经典篇章。(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研究》期刊1994年01期)
孟子人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建构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在马克思主义人学基础上,立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吸收中国乃至世界传统文化的精华而进行的综合理论创新。孟子作为儒家学说的重要开创者和代表人物,上承孔子,下启诸儒,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突破创新,形成了自己一套完备的人学理论体系。从一定意义上说,研究孟子人学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学建构的意义,也就是研究儒家人学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学建构的意义。文章从人的存在、人的理想和人的实现叁个方面比较分析了孟子人学和马克思人学的异同:在人的存在方面,从广义上讲,孟子和马克思都认为人是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统一;从狭义上讲,孟子认为人在本质上是一个道德的社会存在物,马克思认为人是由生产关系所决定的社会存在物。在人的理想方面,孟子人的理想是追求道德人格的完善,马克思人的理想是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在人的实现方面,孟子人的实现的方法是修养,马克思人的实现的方法是革命。总之,孟子和马克思人学既有融通的基础,又有各自的特色。文章最后指出,人的社会关系包括道德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等,道德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基本关系。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尤为重要;同时,我们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孟子关于人的道德本质论、理想人格论、修养论和仁政思想对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建构具有重大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孟子人学论文参考文献
[1].郝博炜.浅议孟子人学思想及其当代德育价值[J].学理论.2016
[2].王怀乐.孟子人学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学建构的意义[D].浙江师范大学.2009
[3].鲍宇.孟子人学的价值诉求及其现代意蕴[J].高校社科动态.2006
[4].鲍宇.孟子人学的价值诉求及其现代意蕴[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5].胡黎君.浅议孟子人学[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6].孙聚友.孟子人学思想探析[J].孔子研究.1997
[7].胡发贵.善待生命——孟子“人学”发凡[J].中国文化研究.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