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轻声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双音节轻声词,轻声化,功能动因
轻声化论文文献综述
孟茜[1](2009)在《现代汉语双音节轻声词的轻声化功能动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音节轻声词一般分为有规律轻声词和习惯轻声词两大类。本文旨在以《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所包含的语料为研究目标,探索轻声音节轻声化的功能动因。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引论。全面介绍了既有研究,并指出其不足在于未能更为具体地预测轻声的分布。其原因是,既有研究所提出的轻声化的动因都是全应性的,忽视了轻声化的具体条件的发掘。第二章,轻声词的特征。双音轻声词形式结合更为紧凑,与其对应,其意义的整合程度较同形的短语、同音词或相关词汇为高。第叁章,轻声化的功能动因。轻声化是为了将轻声词和同形的短语、同音词或相关词汇区别开来,因此轻声化的动因要考虑具体词所处的局部环境。有规律的轻声词中迭音单纯词轻声化主要由发音-感知机制导致的,语法化成分能否轻声化除了语法化程度之外,主要由其位置决定,附着在其他成分后的语法化的成分优先轻声化。习惯轻声词是一个原型范畴。习惯轻声词和与其有关的词或短语相比,频率高、口语化和语义整合程度高。这些因素都是局部性的,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轻声词不一定都具备这叁个因素,但是与相关的词和短语相比,一个词所具有的上述因素越多,轻声化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习惯轻声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第四章,《现汉》双音节轻声词的考察及初步分析。对《现汉》(第5版)的双音轻声词进行初步考察,进一步证实:一,有规律的轻声词也并不能得到完全预测,准词缀轻声化也应该看作一个原型范畴;二,习惯轻声词有大致的规律可循。第五章,轻声词的发展趋势与规范。指出轻声词既经济又象似,因此应该大量出现,其目前在普通话中的衰颓现象主要是由于轻声词自身的不稳定性、方言或其他语言影响以及汉语国际化的影响造成的。由于轻声词的不稳定性,《现汉》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值得进一步讨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语言的规范化。第六章,结语。总结全文。(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5)
宋文辉,孟茜[2](2008)在《轻声化的功能动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既有研究提出的词汇双音化、成分语法化、口语色彩等解释轻声化的因素大都是宏观因素,对具体的词是否轻声化的预测和解释精度较低。本文尝试提出了一些轻声化的局部的、具体的解释因素,以便对相关现象做出更准确的预测和解释。我们认为轻声化主要是由发音-感知、言语处理和表义功能等方面的因素驱动的。语法化的成分是否轻声化由其位置决定,附前型的成分优先轻声化;迭音单纯词轻声化主要是发音-感知机制导致的;习惯轻声词是一个原型范畴,其形成动因主要是为了区别意义有差别的同形或其他相关成分,这些因素都是局部的,相对于意义有差别的同形或其他相关成分而言的,具体因素包括意义整合程度高、口语化、高频等多种,与相关词项相比,一个词具有上述动因越多,越容易成为轻声词。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对《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的双音轻声词进行了初步考察。经考察发现:一,有规律的轻声词也并不能得到完全预测,准词缀轻声化也应该看做一个原型范畴;二,习惯轻声也有大致的规律可循。(本文来源于《燕赵学术》期刊2008年02期)
邵宜[3](2004)在《普通话双音节词语轻声化的诱发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各类结构的双音节词语从语音、语义和语法叁个层面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分析,发现双音节词语轻声化与其中一个语素的语义弱化有关,不论在什么样的结构里,只要两个语素表达的意义不是同等的重要,那么弱化的一方在语音形式上就容易产生轻声现象,此外口语化程度也是导致轻声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广东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4期)
轻声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既有研究提出的词汇双音化、成分语法化、口语色彩等解释轻声化的因素大都是宏观因素,对具体的词是否轻声化的预测和解释精度较低。本文尝试提出了一些轻声化的局部的、具体的解释因素,以便对相关现象做出更准确的预测和解释。我们认为轻声化主要是由发音-感知、言语处理和表义功能等方面的因素驱动的。语法化的成分是否轻声化由其位置决定,附前型的成分优先轻声化;迭音单纯词轻声化主要是发音-感知机制导致的;习惯轻声词是一个原型范畴,其形成动因主要是为了区别意义有差别的同形或其他相关成分,这些因素都是局部的,相对于意义有差别的同形或其他相关成分而言的,具体因素包括意义整合程度高、口语化、高频等多种,与相关词项相比,一个词具有上述动因越多,越容易成为轻声词。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对《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的双音轻声词进行了初步考察。经考察发现:一,有规律的轻声词也并不能得到完全预测,准词缀轻声化也应该看做一个原型范畴;二,习惯轻声也有大致的规律可循。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轻声化论文参考文献
[1].孟茜.现代汉语双音节轻声词的轻声化功能动因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2].宋文辉,孟茜.轻声化的功能动因[J].燕赵学术.2008
[3].邵宜.普通话双音节词语轻声化的诱发机制[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