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脱毒菌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T-2毒素,生物脱毒,筛选,培养
脱毒菌株论文文献综述
向雨珂[1](2018)在《T-2毒素脱毒菌株的筛选及脱毒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T-2毒素是由镰孢菌属产生的一类单端胞霉烯族化合物,主要存在于霉变的粮食作物和饲料中,含量随环境湿度的增加而增大。T-2毒素可进行生物蓄积作用和通过食物链传递,严重损害人和动物体的安全健康。实验从江浙地区受镰刀菌属霉菌污染严重的土样中筛选出对T-2毒素有高效清除作用的菌株,探究菌株脱毒机理及特性。结果如下:(1)将231份土样分为50组,通过96孔板高通量筛选得到15组阳性混合菌液,从阳性菌液中分离得到52株单菌种。进一步筛选得到A24、B7、B14、B22、B25、B26共6株能够高效清除体系中T-2毒素的单菌种。经16S rDNA鉴定,A24为微歧杆菌、B7为人苍白杆菌、B14为氧化微杆菌、B22为木糖氧化无色杆菌、B25为生癌肠杆菌、B26为暹罗芽孢杆菌。(2)B14和B26生长到稳定期需要14.0h,A24需要16.0h。B26稳定期的OD_(600)约为7.60;B14稳定期的OD_(600)为4.50。A24、B14、B26分别在15.0h、12.0h和16.0h时清除了体系中95.00%以上的T-2毒素。(3)A24、B14、B26对T-2毒素都有吸附作用,B14细胞吸附T-2毒素能力最强。B26对T-2毒素的脱毒作用主要源于胞内酶,A24和B14主要是胞外酶脱毒。(4)脱毒完成后,B14的HPLC图谱中能明显检测到T-2毒素脱毒产物的存在。BLYR检测菌株B14的T-2毒素脱毒产物的毒性,共培养0.0h样品的IC~0_(20)=0.7747,共培养24h样品的IC_(20)~(24)=4.4363,脱毒产物的毒性不及T-2毒素本身毒性的1/4000。(5)菌株B14的T-2毒素代谢酶中存在丝氨酸蛋白酶或巯基蛋白酶,以及含有金属离子的酶。菌株B14在24.0-37.0℃,pH=7.0-8.0时上清液对T-2毒素脱毒效果最好。(6)LC-MS分析脱毒产物,菌株B14主要是通过脱乙酰基和脱环氧化作用将T-2毒素代谢成为低毒产物。总共检测到7种代谢产物,其中4种产物并未有过文献报道。(7)以酵母提取物0.50%、胰蛋白胨1.00%、氯化钠1.00%为基础,通过培养基优化可知,蔗糖(2.00%)、大豆蛋白胨(0.50%)、磷酸氢二钾(5.00mM)、pH=7.0时的组合为最有利于菌株B14生长代谢。(8)B14菌液上清中代谢T-2毒素的酶在p H=8.0、10.00%的盐浓度洗脱条件下,可通过阴离子柱在AKTA上被分离出来。(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4-20)
曹德宾[2](2017)在《几种食用菌脱毒菌株简介》一文中研究指出平菇8359平菇:中广温型,适应春秋季节出菇;发菌温度5~36℃,最适24~28℃;出菇温度5~25℃,最佳18~20℃;丛生或覆瓦状迭生,大朵形,菌盖灰至深灰色,菌柄细短,朵形紧凑,菌肉紧实,商品性好;菌株抗杂抗病力强,一般生产中不会感染黄菇病等病害,丰产性好,是春季和早秋栽培当家种之一。(本文来源于《农业知识》期刊2017年31期)
吴正可,刘国华,蔡辉益,常文环,郑爱娟[3](2018)在《硫甙脱毒菌株的筛选及其发酵菜籽粕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筛选可用于菜籽粕脱毒的菌株并探讨其发酵菜籽粕的效果。以菜籽粕中主要抗营养因子硫甙为唯一碳源,从发酵青贮与土壤混合液中分离出54株在筛选培养基上生长情况良好的菌株进行分离纯化,以硫甙降解率为因变量进行复筛,初步得到5株硫甙降解率大于30%的菌株。通过菜籽粕固态发酵培养基进行单菌株发酵试验,得到1株硫甙降解率达23.69%的菌株A9,对菌株A9进行形态学观察和16S r DNA序列测定与分析,确定菌株A9为嗜酸乳杆菌,并将其与酿酒酵母、枯草芽孢杆菌进行菜籽粕混菌发酵。结果表明,混菌发酵后的菜籽粕硫甙含量由37.48μmol/g降低到25.96μmol/g,降解率为30.73%;粗蛋白质含量由38.41%提高到45.44%(P<0.05);蛋白质结构发生改变,蛋白质分子质量变小,多肽含量由0.84%提高到2.62%(P<0.05);混菌发酵后的菜籽粕呈黄褐色蓬松状,有浓郁的酸香味,总酸含量由1.01%提高到3.91%(P<0.05)。由此可见,混菌发酵后的菜籽粕营养价值与风味得到了有效地改善。(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胡海宁,袁国强,何鸿建,梁志宏[4](2018)在《赭曲霉毒素A脱毒菌株的筛选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各类农产品中的真菌毒素,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威胁。为探究OTA的体外生物脱毒方法,本实验尝试从小鼠肠道中筛选出脱除OTA的菌株。首先以1 kg体质量添加210 μg OTA的饲料饲喂BALB/c小鼠,收集其粪便,然后利用添加一定质量浓度OTA的LB固体培养基从粪便中逐步筛选出12株在高质量浓度OTA环境下依然能够大量生长繁殖的菌株,全部接种于LB液体培养基培养20 h后,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该12株菌体外脱除OTA的效果。结果发现其中1株菌YH7能够高效脱除OTA,脱毒效率达到84.6%。从生理学、16S rDNA序列比对等方面分析,最终确定YH7为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通过单因素优化法确定YH7的最适生长条件为pH 7.5、37℃和200 r/min的摇床速率。(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8年14期)
王霞[5](2017)在《呋喃醛抑制物的生物脱毒机理解析及高抗逆生物炼制发酵工程菌株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糠醛、5-羟甲基糠醛是两种典型的呋喃醛抑制物,二者在木质纤维素预处理过程中分别由戊糖和己糖的降解产生,可对后续生物炼制发酵菌株的生长和发酵产生强烈的抑制作用。在预处理物料中糠醛、5-羟甲基糠醛的含量较高、抑制作用较强,因此,消除糠醛、5-羟甲基糠醛对发酵微生物的抑制作用被认为是木质纤维素生物炼制工艺的关键环节。借助某些特定的微生物在发酵前对预处理后物料中所含有的呋喃醛抑制物进行生物转化("生物脱毒")是缓解或消除抑制物抑制作用的有效方式,而使发酵微生物具备较高的呋喃醛抑制物转化性能或耐受性能也是提高生物炼制效率的重要研究课题。树脂枝孢霉Amorphotheca resinae ZN1是在实验室前期工作中筛选得到的具有强大生物脱毒功能的生物脱毒菌株,该菌株已经在木质纤维素生物炼制生产乙醇、油脂、乳酸、柠檬酸、葡萄糖酸、木糖酸等产品的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开始了产业化示范应用。本论文对A.resinae ZN1中呋喃醛抑制物的降解机理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定量PCR技术对A.resinae ZN1中与抑制物转化相关的137个基因在呋喃醛和呋喃醇胁迫下的转录水平进行了定量,证实A.resinaeZN1的多个醇脱氢酶、醛还原酶或醛酮还原酶可还原呋喃醛(糠醛、5-羟甲基糠醛)生成相应的呋喃醇(糠醇、羟甲基糠醇),而生成的呋喃醇在相应的醇脱氢酶、醛脱氢酶和氧化酶催化下进一步氧化生成相应的呋喃酸(糠酸、羟甲基糠酸)。其次,采用RNA-Seq技术在呋喃醛胁迫下对A.resinae ZN1进行了全基因转录水平分析,发现A.resinae ZN1除了可诱导胞内相关的氧化还原酶基因上调表达,还会诱导胞内与氧化还原力生成(叁羧酸循环)和能量生成(呼吸链)相关的基因上调表达,以促进呋喃醛的降解转化。转录组中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表明,呋喃醛的降解还涉及物质转运、氧化胁迫应激反应等过程,这些生物学过程在A.resinae ZN1降解呋喃醛抑制物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运动发酵单胞菌Zymomonas mobilis ZM4是纤维素乙醇发酵生产的主要工业菌株之一。Z.mobilis ZM4自身可将低浓度的糠醛、5-羟甲基糠醛转化为相应的糠醇、羟甲基糠醇,但细胞自身的生长和代谢会受到呋喃醛抑制物的抑制。在Z.mobilis ZM4中过表达与呋喃醛转化相关的基因,包括来自A.resinae ZN1的外源醛酮还原酶基因ARZ__13395_T1或来自Z.mobilis ZM4自身的醇脱氢酶基因ZM01771时,Z.mobilis ZM4转化呋喃醛的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并促进了菌体在玉米秸秆水解液中的细胞生长、葡萄糖消耗和乙醇生成。进一步在过表达ZM01771的菌株中共表达与还原力(NADPH或NADH)供给相关的基因。ZM01771编码蛋白以NADPH为辅因子,当共表达来自E.coli的转氢酶基因udhA时,可将胞内的NADH转化为NADPH用于ZM01771对呋喃醛的转化,进一步提高了菌体对呋喃醛抑制物的转化能力。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S9114-128是在实验室前期工作中经玉米秸秆水解液长期驯化后得到的一株谷氨酸发酵菌株,具有明显高于野生菌株的呋喃醛抑制物耐受性能。为解析C.glutamicumS9114-128抑制物耐受性能增强的分子机理,对其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并对测序得到的相关突变基因进行功能验证分析。结果显示,位于两个基因(CGS9114_RS11050和CGS9114__RS11055)间区的SNP突变使得与葡萄糖转运相关的基因CGS9114_RS11050(ptsI)上调表达,促进了葡萄糖向胞内的转运;葡萄糖转运的加快在促进葡萄糖代谢的同时也使得部分葡萄糖偏向乳酸生成;位于α-酮戊二酸脱羧酶基因CGS9114_RS03450(odhA)处的单碱基缺失突变使得驯化菌株中的TCA循环代谢增强,谷氨酸积累下降。然而对于C.glutamicum S9114-128中观察到的代谢流偏移现象与抑制物耐受性能增强之间的联系还仍有待于进一步分析确认。本论文针对呋喃醛抑制物对生物炼制微生物的抑制,提出了生物脱毒的应对策略和构建高抑制物耐受型发酵菌株的应对策略。通过上述研究,阐明了生物脱毒真菌A.resinae ZN1降解呋喃醛抑制物的分子生物学机理,并得到了与抑制物转化相关的关键作用基因;对乙醇发酵菌株Z.mobilis ZM4的呋喃醛抑制物转化进行了代谢工程改造,有效地提高了菌株对抑制物的耐受性能;对谷氨酸发酵菌株C.glutamicum S9114-128驯化菌株的基因组突变位点进行分析,初步解析了该发酵菌株抑制物耐受性能提高的分子机理。上述研究结果将为木质纤维素生物炼制的工业化推广和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7-05-10)
李晨辉[6](2017)在《产β-葡萄糖苷酶菌株的筛选鉴定及亚麻籽饼粕脱毒工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 L)为油料作物,其种子称为亚麻籽。亚麻籽经过压榨取油后的副产物为亚麻籽饼粕,亚麻籽饼粕因其中富含蛋白类物质,不饱和脂肪酸,纤维素和其他有益成分等被广泛应用于畜牧业生产,农业和食品添加剂领域。可见亚麻籽系列的深加工极具开发前景。虽然亚麻籽饼粕中含有不同类的有益因子,但其中还含有其他的抗营养因子,比如VB6拮抗物,亚麻籽胶,亚麻亭,粗纤维,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植酸,生氰糖苷等。尤其生氰糖苷,它会在动物体内相关水解酶的作用下代谢成氢氰酸,引起动物细胞内中毒,从而极大限制了亚麻籽饼粕的应用范围,只能限量添加到HCN耐受的反刍动物饲料中。因此,要使亚麻籽饼粕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和加深,生氰糖苷的脱除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表明,β-葡萄糖苷酶具有降解生氰糖苷的作用,能够把生氰糖苷转化为氰根离子。已有研究报道利用天然存在的,能够产生β-D-葡萄糖苷酶的细菌来降解木薯中的生氰糖苷,也有报道把人β-葡萄糖苷酶基因(Glu)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导入到酵母菌中构建获得工程菌,用该工程菌对亚麻籽进行处理后发现氰苷类物质降解显着。另外,对比物理和化学方法,用生物学方法处理植物中的生氰糖苷具有条件温和,能耗低,操作简便,无试剂残留的优点,预计具有很广阔的开发前景。未做处理的亚麻籽饼粕可以作为饲料添加剂少量添加到反刍动物(牛)日常饮食中,且反刍动物未表现出不良反应。我们推测,长期食用亚麻籽饼粕的牛的肠道,经过驯化作用,其中很有可能存在降解生氰糖苷的菌株。另外,β-葡萄糖苷酶可以降解七叶苷为七叶素,七叶素能与Fe~(3+)发生显色反应而呈现黑色。本项研究以长期食用未做处理亚麻籽饼粕的牛的粪便为菌群来源,以含有七叶苷和叁价铁离子的培养基作为目的菌株的选择培养基,经过初筛和复筛过程,从中分离出了五株高产β-葡萄糖苷酶的菌株。分子生物学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表征鉴定得出这五株菌分别为Geotrichum candidum,Lichtheimia ramose,Citrobacter freundii,Providencia rettgeri,Proteus vulgaris。采用p-NPG法对五株目的菌株产β-葡萄糖苷酶的酶活力进行了定量测定,结果显示五株菌中Geotrichum candidum(M-1)的产酶活力是最高的,可以达到3.55U.ml-1。整体来看,真菌的产酶活力要显着高于细菌的产酶活力。通过对比发酵脱毒结果,发现菌株Lichtheimia ramose(M-2)脱毒率最高。以M-2作为初始发酵菌株,以脱毒率和粗蛋白作为评价指标,以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工艺,其发酵亚麻籽饼粕的最适条件为接种率3%,发酵温度32℃,含水量60%,发酵时间144h。在该发酵参数下,生氰糖苷脱除率达89%,粗蛋白增量达38%-42%。研究佐证了亚麻籽饼粕对牛肠道微生物的驯化作用,筛选获得了五株能够降解生氰糖苷的菌株,同时优化了其发酵亚麻籽饼粕的脱毒工艺。本研究的实施旨在为亚麻籽中生氰糖苷的去除及亚麻籽饼粕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7-05-01)
张倩[7](2016)在《玉米赤霉烯酮脱毒菌株的筛选及Fosmid文库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是由镰刀菌属产生的非甾体类雌激素毒素,广泛存在于霉变的谷类作物及其籽粒中,可引起人或动物的雌激素过多症等疾病。本论文筛选能将ZEN转化为无雌激素毒性脱毒产物的微生物,并分析其脱毒特性和脱毒产物结构,构建土壤宏基因组Fosmid文库,筛选脱除ZEN的功能基因片段,为ZEN的生物脱毒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从赤霉病高发区域采集土壤样品140份,通过土壤预处理得到其中微生物资源,并通过96孔板高通量筛查法,从土壤样品中筛选得到3株能高效脱除ZEN的菌株,分别为Fu2-3、Fu41-3和Fu44-1,经过16S rDNA鉴定分别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特基拉芽孢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和鞘脂单胞菌(Sphingobium)。(2)选取筛选得到的芽孢杆菌Fu2-3和Fu41-3,以及课题组保藏的ZEN脱毒芽孢杆菌101、246、373、KCH、R1进行脱毒能力和脱毒效果的比较,测定其生长曲线和ZEN脱毒曲线,结果表明,菌株KCH生长达到稳定期所需时间最短,菌株101稳定期时菌密度最高,菌株373的ZEN(10μg/m L)脱除速率最高。(3)结合HPLC法和BLYES法,比较不同脱毒菌株ZEN脱毒产物的雌激素毒性,其中菌株KCH、R1、373的脱毒产物酵母发光值响应较高,仍具有一定雌激素毒性。菌株101和Fu2-3的脱毒产物基本无雌激素毒性,脱毒效果最好。(4)探究了菌株101的脱毒特性,结果表明:菌株101的细胞膜能够吸附少部分ZEN,但菌株对ZEN的脱毒作用主要是活性物质对其结构的转化,且该活性物质位于胞外上清液中。该活性物质受温度和EDTA的影响较大,经高温处理或较高浓度EDTA处理后,可极大降低活性物质清除ZEN的能力。(5)利用LC-MS进行脱毒产物的结构分析,得到菌株101的脱毒产物分子量为480,分子式为C24H32O10,脱毒产物为ZEN-14-β,D-葡糖苷或ZEN-16-β,D-葡糖苷。(6)利用赤霉病发病田间采集的土样进行土壤宏基因组Fosmid文库构建。总文库滴度约为9.5×103个,并筛选得到3个具有明显ZEN清除效果的阳性克隆孔。(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6-10-25)
侯敏,包慧芳,王宁,詹发强,杨蓉[8](2016)在《高效降解棉酚菌株的筛选及脱毒条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选育降解棉酚菌株,组建复合菌系,优化固体发酵条件。【方法】从实验室已有菌株、动物新鲜粪便和土壤中筛选降解棉酚菌株,确定共生菌株混合配比,采用响应面法评价水分、接种量、发酵天数及其交互作用对棉酚降解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选育出10株符合《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2013)》中规定的降解棉酚菌株,确定共生菌株最优配比为QC-3∶QC-5∶QC-9∶QC-10按1∶2∶1∶1,最优的固体发酵培养条件为水分68.8%、接种量12.8%、发酵天数42.5 d,在此条件下脱毒率可达到91.4%。【结论】确定了混合菌发酵棉秸秆脱毒的最佳条件,为混合菌棉秸秆固体发酵降低游离棉酚含量的研究提供了相应的工艺参数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6期)
王锋尖,周向宇,潘坤[9](2015)在《白色金针菇菌株脱毒复壮与栽培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菌丝尖端脱毒法对白色金针菇菌株脱毒复壮。结果表明:经3~5次脱毒复壮后,菌丝体的生长速度、菌丝体生长量显着(或极显着)高于对照组和1次脱毒。栽培试验表明,脱毒菌株与对照菌株相比,发菌期与生产周期均有所缩短,差异不显着,但生物转化率提高了9.92%,差异极显着。(本文来源于《食用菌》期刊2015年04期)
曾松荣,柯野,方白玉[10](2015)在《一株脱毒与未脱毒平菇菌株的对比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平菇是粤北地区栽培的主要食用菌之一。为了提高粤北地区平菇质量和产量,对粤北地区一株平菇进行了组织分离,并且对其进行了dsRNA病毒的检测、脱毒以及栽培试验等方面的一系列研究。结果表明,该平菇菌种带有dsRNA病毒颗粒,采用菌丝尖端脱毒法获得了一定脱毒程度的菌株。与组织分离获得的出发菌株相比,该脱毒菌株长满菌袋的时间平均缩短了2 d,产量提高了约5%;并且脱毒菌株的菌丝体生长速度、长势、菇形、厚度和大小均优于组织分离的出发菌株。因此,获得的脱毒菌株在粤北地区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食用菌》期刊2015年02期)
脱毒菌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平菇8359平菇:中广温型,适应春秋季节出菇;发菌温度5~36℃,最适24~28℃;出菇温度5~25℃,最佳18~20℃;丛生或覆瓦状迭生,大朵形,菌盖灰至深灰色,菌柄细短,朵形紧凑,菌肉紧实,商品性好;菌株抗杂抗病力强,一般生产中不会感染黄菇病等病害,丰产性好,是春季和早秋栽培当家种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脱毒菌株论文参考文献
[1].向雨珂.T-2毒素脱毒菌株的筛选及脱毒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2].曹德宾.几种食用菌脱毒菌株简介[J].农业知识.2017
[3].吴正可,刘国华,蔡辉益,常文环,郑爱娟.硫甙脱毒菌株的筛选及其发酵菜籽粕的效果[J].动物营养学报.2018
[4].胡海宁,袁国强,何鸿建,梁志宏.赭曲霉毒素A脱毒菌株的筛选与鉴定[J].食品科学.2018
[5].王霞.呋喃醛抑制物的生物脱毒机理解析及高抗逆生物炼制发酵工程菌株的构建[D].华东理工大学.2017
[6].李晨辉.产β-葡萄糖苷酶菌株的筛选鉴定及亚麻籽饼粕脱毒工艺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7
[7].张倩.玉米赤霉烯酮脱毒菌株的筛选及Fosmid文库构建[D].华南理工大学.2016
[8].侯敏,包慧芳,王宁,詹发强,杨蓉.高效降解棉酚菌株的筛选及脱毒条件的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16
[9].王锋尖,周向宇,潘坤.白色金针菇菌株脱毒复壮与栽培试验[J].食用菌.2015
[10].曾松荣,柯野,方白玉.一株脱毒与未脱毒平菇菌株的对比试验研究[J].食用菌.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