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过程模型论文-庞紫豪

协调过程模型论文-庞紫豪

导读:本文包含了协调过程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青藏高原,变分客观分析,热动力协调数据集,云和降水过程

协调过程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庞紫豪[1](2018)在《基于物理协调大气分析模型的青藏高原试验区云和降水过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使用变分客观分析方法处理典型区域数个站点的探空观测数据,使之与大气上下边界的通量相结合,保持观测的气柱总质量、动量、水汽和静力能守恒,建立以那曲为中心的青藏高原试验区物理协调大气分析模型。针对高原试验时段(2014年8月),使用了不同时空分辨率的多源资料,包括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L波段探空资料、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CERES卫星产品,以及第叁次高原试验期间的边界层观测资料,输入到物理协调大气分析模型中生成了2014年8月份的热动力协调数据集,并利用该数据集对青藏高原试验区夏季云和降水过程的热动力特征进行分析:变分客观分析后的垂直速度场能更好地与实际观测的对流降水过程相吻合;在深对流降水期间,高层含云量较多,整个大气层是强烈的上升运动,浅薄期高云含量少,上升运动仅能延伸到300hPa左右;深厚系统降水期间低层更暖更潮湿,可获得的不稳定能量更多,CAPE值偏大,浅薄系统降水期间CAPE值较小,但两类降水时期的CIN值变化不大;深厚对流降水期视水汽汇Q2的加热作用可以延伸到200hPa,而浅薄期仅到340hPa左右;对于两个降水期Q1在低层大气都表现为明显的冷却作用,而在深厚期中高层Q1存在两个加热中心,中层Q1的大小与相应的Q2基本一致,只是由于较强垂直运动的作用导致Q1的大值中心高于Q2,故中层Q1主要受较强的水汽凝结释放潜热加热的影响,而高层Q2趋向于0,Q1在该层出现大值主要是受空气中大量的过冷云水凝结成冰晶形成高云时释放的热量所影响;在浅薄期中高层Q1只存在一个加热中心,与Q2对应一致,大气的加热主要来源于水汽的凝结潜热释放。由于边界层综合观测所提供的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源资料不具备长期性,故采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做替换,建立长时间序列的热动力协调数据集(2013-2016),经过对比分析表明使用两种资料对模型最终得出的数据集影响较小。利用该数据集对高原全年的大气状态进行分析,并对干季和湿季的降水过程的大气热动力特征进行分析:试验区上空的气温呈现较强的季节变异性,5月初和9月底分别经历温度的剧增和剧减过程,而在高空100hPa左右温度季节变化呈现相反的趋势,水汽混合比与降水量有着密切的正关系,水汽主要集中在300hPa以下,最大值可以达到10g/kg以上;在干季,降水率明显偏少,相对湿度主要集中在400~250hPa之间的中层大气,云量也主要集中在中低层,垂直速度很强,气柱在300hPa以下表现为上升运动,在300hPa以上表现为下沉运动,上升运动的强度是下沉运动的两倍,Q1与降水过程相关特征不明显,500hPa以下主要为冷却作用,Q2绝大部分时间表现为负值,夜间02时Q2的加热作用最强;在湿季,降水密集,低层大气多受南风影响,相对湿度大值中心主要集中在300hPa以下的中低层大气中,而高层相对湿度、高云云量与降水过程表现地更为紧密,在发生降水过程时,整层气柱都对应着明显的上升运动,Q1在低层大气起冷却的作用、在中高层大气起加热大气的作用,在夜间02时,低层出现的冷却作用会更加明显,Q2与降水的相关性更加明显,在有降水发生时整层基本为正值,极值位于450hPa左右,无降水时Q2的垂直结构正好相反,夜间02时Q2的加热作用达到最强,也从侧面反映出高原夜雨频发的现象。(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期刊2018-04-01)

傅才武,黄梦航[2](2016)在《“叁角协调模型”与“力量均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的方法论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去30多年来推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动力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目前学术界主要将之归因于增量改革所产生的诱致性力量。但对于诱致性力量如何发挥作用的过程,则少有讨论。文章借助于"叁角协调模型"与"力量均衡"理论,阐释30多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的动力机制。文章明确提出,政府、市场和文化单位是过去30多年来影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进程的叁大核心主体,由这叁者之间的改革意愿及行动力所形成的改革合力塑造了30多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道路,这叁者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展现出了不同的力量组合方式,构成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方法论内涵。"十叁五"期间,由于改革进入深水区后文化发展环境的变化,将导致传统的"力量均衡"模式被打破,必须构建第二阶段改革的新动力,建立与新的科技环境、经济环境和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相适应的新的力量均衡模式。(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宋新立,王成山,刘涛,汤涌,陶向宇[3](2013)在《电力系统全过程动态仿真中的机炉协调控制系统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机炉协调控制系统(coordinated control system,CCS)是火电机组满足电网负荷需求和保证机组本身稳定运行的重要控制措施。在分析机炉协调控制系统原理和控制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于电力系统机电暂态及中长期动态全过程仿真的机炉协调控制模型,并在电力系统全过程动态仿真程序进行编程实现。通过模型参数值的设置,该模型可以灵活模拟炉跟机、机跟炉、协调控制、直接能量平衡等火电厂机炉控制中的常见组态方式。采用两个仿真算例说明了不同CCS控制方式对机组功率的影响,以及CCS在与频率动态特性相关的电力系统动态仿真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25期)

苗帝,刘振娟,李宏光[4](2013)在《精馏过程的模糊无模型自适应协调控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多变量协调控制问题,针对模型未知且具有强耦合特性的多输入多输出乙醇-水精馏过程,主副被控参数的控制要求不同,常规PID控制性能差,当出现显着的不可测干扰时,应协调相关的操纵变量,既保证关键参数不偏离期望值,又使得其它被控过程参数的波动较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类模糊无模型自适应协调控制方法。无模型自适应控制结构,通过充分利用过程控制参数的偏差和偏差变化率等信息,建立了主副控制参数不同控制目标的模糊规则,自适应地改变无模型自适应控制器的参数。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协调乙醇-水精馏过程,达到主副被控参数的控制要求,扩展了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的应用范围。过程实例研究验证了所提出技术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13年01期)

孔凡伦,任玉岭[5](2009)在《ITC流程:让企业创新透明可控》一文中研究指出成功的创新是指能够为企业创造利润的创新,它建立在将创意变成效益的一整套程序基础上。波士顿咨询公司将从创新到回报这一过程称为ITC(Innovation-to-cash)流程。该企业通过对多家公司考察发现,ITC流程需要井井有条的组织和管理,否则就会对企业(本文来源于《中国石化报》期刊2009-04-23)

钱猛,刘忠,姚莉,张维明[6](2008)在《一般军事决策过程的协调理论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联合作战要求参战各方克服组织、经验、资源和技能的差异,共同协作。基于协调理论的军事决策过程建模有助于理解作战活动的共同结构,有助于识别作战活动的差异及其形成差异的原因。在分析协调理论应用的基础上,根据基于协调理论的军事决策过程建模方法,使用UML2.0建立了一般军事决策过程的协调理论模型,并着重考虑了协调活动及其依赖、协调机制及其异常处理等方面的内容。模型的建立有利于分析军事决策过程中的核心任务及其依赖属性,为指挥员准确地制订和确定作战方案提供依据,从而提高军事决策过程的适应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期刊2008年16期)

杨炳儒,张桃红,宋威,高静[7](2007)在《基于认知心理特征的协调器及相应KDD过程模型(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KDD自认知能力,首次提出了基于认知心理特征的启发协调器和维护协调器.讨论了其设计及相应的实现算法.为实现知识库的自聚焦和实时维护,引入了双库协同机制用于方向搜索和方向挖掘.建立了相应的过程模型KDD*,实验结果显示此过程模型改善了KDD的性能.(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井辉,郇志坚[8](2006)在《一种基于MAS协调的组织任务实施过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多agent系统的任务分解、资源配置及agent之间的活动协调等思想和方法,分析一般的组织任务实施活动过程,形成面向任务对象的组织活动过程结构模型,为动态环境下组织任务的顺利实施和完成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科技管理研究》期刊2006年08期)

陈志巧,王成刚,王致杰[9](2006)在《基于多Agent跳汰工艺过程协调与组织结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跳汰选煤生产系统及其过程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利用面向Agent计算原理和方法,提出一个面向Agent的跳汰选煤MAS总体框架结构,给出了基于Petri-Net调度协作模型。(本文来源于《选煤技术》期刊2006年03期)

秦远建,张玲[10](2006)在《基于物元模型的产品创新过程中跨部门协调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产品创新过程中各部门间的协调不好已成为影响产品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了产品创新过程中部门间的动态冲突过程和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运用可拓学理论的物元模型识别产品创新不同阶段跨部门间协调的主要要素,并构建了面向产品创新的跨部门的动态协调模式。(本文来源于《科技与管理》期刊2006年02期)

协调过程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过去30多年来推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动力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目前学术界主要将之归因于增量改革所产生的诱致性力量。但对于诱致性力量如何发挥作用的过程,则少有讨论。文章借助于"叁角协调模型"与"力量均衡"理论,阐释30多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的动力机制。文章明确提出,政府、市场和文化单位是过去30多年来影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进程的叁大核心主体,由这叁者之间的改革意愿及行动力所形成的改革合力塑造了30多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道路,这叁者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展现出了不同的力量组合方式,构成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方法论内涵。"十叁五"期间,由于改革进入深水区后文化发展环境的变化,将导致传统的"力量均衡"模式被打破,必须构建第二阶段改革的新动力,建立与新的科技环境、经济环境和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相适应的新的力量均衡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协调过程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庞紫豪.基于物理协调大气分析模型的青藏高原试验区云和降水过程的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8

[2].傅才武,黄梦航.“叁角协调模型”与“力量均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的方法论问题[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3].宋新立,王成山,刘涛,汤涌,陶向宇.电力系统全过程动态仿真中的机炉协调控制系统模型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

[4].苗帝,刘振娟,李宏光.精馏过程的模糊无模型自适应协调控制方法[J].计算机仿真.2013

[5].孔凡伦,任玉岭.ITC流程:让企业创新透明可控[N].中国石化报.2009

[6].钱猛,刘忠,姚莉,张维明.一般军事决策过程的协调理论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

[7].杨炳儒,张桃红,宋威,高静.基于认知心理特征的协调器及相应KDD过程模型(英文)[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7

[8].井辉,郇志坚.一种基于MAS协调的组织任务实施过程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06

[9].陈志巧,王成刚,王致杰.基于多Agent跳汰工艺过程协调与组织结构模型[J].选煤技术.2006

[10].秦远建,张玲.基于物元模型的产品创新过程中跨部门协调模式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6

标签:;  ;  ;  ;  

协调过程模型论文-庞紫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