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金针虫论文-耿显胜,石坚,吴燕芬,陈奕洁,张威

竹林金针虫论文-耿显胜,石坚,吴燕芬,陈奕洁,张威

导读:本文包含了竹林金针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拉步甲,金针虫,种群,陷阱法

竹林金针虫论文文献综述

耿显胜,石坚,吴燕芬,陈奕洁,张威[1](2018)在《早竹林拉步甲成虫种群动态和对金针虫的捕食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明确3种不同类型早竹Phyllostachys praecox林地拉步甲Carabus lafossei成虫的种群动态和对金针虫的捕食作用。【方法】采用陷阱法诱捕步甲成虫,采用形态学结合DNA条码法进行物种鉴定;分析拉步甲数量与土壤化学性质和林下植被盖度之间的相关性;质量测定法计算拉步甲对竹林金针虫的捕食量。【结果】3种类型早竹林中共捕捉到拉步甲成虫188头,其中撂荒地136头,中等强度经营样地34头,高强度经营样地18头。早竹林拉步甲成虫在4-10月份均有分布,其中以4-5月份种群数量最大。拉步甲个体数量与林下植被盖度极显着的正相关,与全磷和水解性氮极显着性的负相关,与有效磷显着的负相关。捕食量分析表明,单头的最大捕食量为0.734 g,最小捕食量为0.390 g,平均捕食量为0.540g。【结论】早竹林拉步甲成虫的种群数量大、存活时间长,其种群数量在不同经营方式样地之间存在极显着差异;拉步甲能够捕食竹林金针虫,是竹林金针虫的捕食性天敌昆虫。(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刘达富,金有明,张威,舒金平[2](2018)在《江山市笋用竹笋期害虫调查及竹林金针虫防治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地调查了浙江省江山地区笋用竹笋期害虫的种类,并研究了竹林金针虫的防治技术,结果表明,江山市笋期害虫共有25种,隶属于6目12科19属,有竹林金针虫Melanotus cribricollis(Faldrmann)、浙江栉蝠蛾Bipecctilus zhejiangensis Wang、淡竹笋夜蛾Apamea kumaso Suqi、笋秀夜蛾Apamea apameoides(Draudt)和竹笋禾夜蛾Oligia vulgaris(Butler)。其中,筛胸疏爪叩甲造成退笋率高达48%~60%,竹笋夜蛾造成的退笋率高达70%~90%。利用"5%辛硫磷+3%毒死蜱"混合药剂防治金针虫,防效达60%,且无农药残留。(本文来源于《华东森林经理》期刊2018年03期)

孟海林[3](2017)在《竹林金针虫寄主搜寻机制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筛胸梳爪叩甲(Melanotus cribricollis)隶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叩甲科(Elateridae),是当前我国南方竹区最为猖獗的笋期害虫。其以幼虫(金针虫)蛀食早竹(Phyllostachys praecox)、高节竹(P.prominens)及毛竹(P.pubescens)等多种笋用竹竹笋,造成大量虫笋和退笋,严重影响了商品笋的产量和质量,制约了竹林的自然更新,经济损失巨大。金针虫危害隐蔽,监测及防治难度大,急需高效安全的防控技术手段。植物挥发物是植物与昆虫之间重要的信号物质,利用植物挥发物研发的引诱剂已广泛应用于害虫的防治实践中,但针对地下害虫的相关研究不多见。本文以筛胸梳爪叩甲为对象,综合化学生态学和行为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收集及鉴定了竹笋等寄主植物的挥发物,测定了竹林金针虫对不同食物及其植物挥发物的行为反应,观察并探究了幼虫头部感器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功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选用四臂嗅觉仪测定竹林金针虫对不同食物种子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同质量的玉米和小麦种子混合物引诱效果最佳,初步推测植物根系挥发性物质在金针虫觅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双向选择仪的测定实验中,竹笋、CO_2均能引发竹林金针虫定向运动。金针虫对不同重量竹笋的选择无显着差异(x~2=0.576,df=2,P>0.05),不同浓度的CO_2对金针虫的定向行为有显着影响(x~2=7.945,df=2,P<0.05)。金针虫对20粒CO_2释放剂的选择率最高,40粒CO_2释放剂次之,对10粒CO_2释放剂的选择率最低,说明CO_2浓度对金针虫的定向移动有显着影响,与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结果吻合。另外,在自然寄主竹笋和CO_2释放物之间,竹林金针虫显着偏好竹笋,进一步说明植物根系挥发性物质在竹林金虫的觅食过程中作用更为显着。(2)应用固相微萃取和动态吸附2种方法对竹笋、玉米和小麦幼苗根部挥发物进行了收集,并通过气-质联用仪(GC-MS)对挥发物进行了鉴定,共鉴定出竹笋挥发物40种,玉米和小麦幼苗根系挥发物48种。竹笋挥发物中,相对含量最高的组分是1-tridecene(64.04%),其次是1R-(+)-α-Pinene(28.65%),α-humulene(12.33%),3-ethyl-2,5-dimethyl-3-hexene(11.80%),cedrene(4.67%),β-caryophyllene(2.01%)等化合物。玉米幼苗根系挥发物中,以1,2-benzenedicarboxylic acid-diisooctyl ester(27.92%),tetradecanal(24.34%),heptacosane(15.65%)等化合物为主。小麦幼苗根系挥发物中,相对含量较高的组分是caprolactam(30.29%),hentriacontane(15.64%),triacontane(12.23%)和nonacosane(9.09%)等。(3)α-humulene和(E)-hex-2-enal对金针虫具有明显的诱集作用,同浓度的α-humul ene对金针虫的引诱能力强于(E)-hex-2-enal,而α-pinene、β-caryophyllene和(E)-non-2-en al对金针虫的引诱作用不显着。绿叶挥发物(E)-hex-2-enal对α-humulene的增效作用不显着,α-humulene与(E)-non-2-enal的混合物对金针虫无明显的引诱作用。挥发物的浓度对金针虫的定向行为有显着影响,α-humulene和(E)-hex-2-enal的引诱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本章研究结果表明,筛胸梳爪叩甲幼虫的定向行为与植物挥发物的刺激有关。在双向选择仪中,经过α-humulene处理过的土壤区域内的金针虫数量显着多于对照(P<0.05),不同浓度α-humulene对金针虫的选择行为有显着影响(x~2=15.300,df=6,P<0.05),金针虫对浓度为0.02μg.g干土-1的α-humulene的趋性最强,金针虫的嗅觉定向行为与α-humulene的浓度有关。随着α-humulene浓度的升高,金针虫对α-humulene的趋向性没有显着增强,这一现象与金针虫对CO_2的趋性相似。单一组分化合物对金针虫嗅觉定向行为的测定结果表明,金针虫对α-humulene和(E)-hex-2-enal有显着正趋向性。为明确两种物质的诱虫效果,选择α-humulene和(E)-hex-2-enal最佳的诱虫活性浓度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金针虫对α-humulene的趋性显着高于(E)-hex-2-enal。(4)筛胸梳爪叩甲幼虫触角上分布有刺形感器、锥形感器、钩形感器、圆盘形感器4类9种,下颚须上分布有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和坛形感器3类4种,下唇须上则分布有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坛形感器、毛形感器、乳突形感器、凹槽形感器、哑铃形感器7类9种,为揭示幼虫头部感器在金针虫觅食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奠定了基础。本研究初步筛选出两种对金针虫有引诱作用的活性物质,证实了植物根系挥发性物质在地下植食性昆虫幼虫的寄主搜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研究结果一方面可为揭示植食性昆虫幼虫在土壤环境中的寄主识别与搜索机制提供重要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为研发高效的金针虫引诱剂进行害虫行为调控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17-04-01)

叶碧欢,张亚波,舒金平,吴鸿,王浩杰[4](2016)在《竹林金针虫对绿僵菌及其代谢产物的行为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绿僵菌(Metarhizium spp.)是地下害虫重要的生防真菌,为了明确绿僵菌对金针虫的驱避作用,本文以平沙绿僵菌WP08菌株为研究对象,通过Y型管等嗅觉生测方法测定了筛胸梳爪叩甲幼虫对绿僵菌分生孢子、非挥发物和挥发性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金针虫的选择行为与土壤中平沙绿僵菌分生孢子浓度密切相关,当土壤中绿僵菌孢子浓度达到5×10~8个·g~(-1)干土时,绿僵菌对金针虫表现出极显着的驱避作用(P<0.001),随着浓度的降低,驱避作用减弱,当浓度达到5×10~6个·g~(-1)干土时,驱避作用消失;平沙绿僵菌孢子发酵液(浓度为1×10~8个·mL~(-1))对金针虫驱避作用极显着(P<0.001),而挥发物对金针虫驱避作用不明显(P>0.05)。本研究结果为揭示绿僵菌驱虫的内在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信息。(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6年04期)

胡敏骏,莫润宏,舒金平,丁明[5](2014)在《丁烯氟虫腈对竹林地下害虫金针虫的防效及其室内毒力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非禁用的苯基吡唑类杀虫剂丁烯氟虫腈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浸虫法对氟虫腈和常见地下害虫杀虫剂辛硫磷、毒死蜱和茚虫威等对竹林金针虫的生物活性及林间防效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丁烯氟虫腈对金针虫的LC50为1.0(0.7~1.5)μg·kg-1,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林间试验结果表明,丁烯氟虫腈对竹林金针虫的防效为40%,仅次于氟虫腈,可将丁烯氟虫腈用于竹林金针虫的防治。(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10期)

叶碧欢[6](2014)在《绿僵菌对竹林金针虫的驱避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筛胸梳爪叩甲(Melanotus cribricollis (Faldermann))是我国南方竹林区的金针虫优势种,近年来随着竹林经营方式的改变、笋用竹种的大面积种植和覆盖增温催笋技术的应用,筛胸梳爪叩甲在浙江等竹区地爆发成灾。绿僵菌(Metarhizium spp.)是一种昆虫致病真菌,对控制地下害虫有明显优势,已有试验发现,绿僵菌在室内条件下对金针虫具有较高的致死率。但野外施用效果不佳,推测绿僵菌对金针虫可能存在驱避作用。为了明确绿僵菌对竹林金针虫的驱避作用,进一步揭示绿僵菌驱避金针虫的化学机制,本文以平沙绿僵菌WP08菌株和筛胸梳爪叩甲幼虫为研究对象,测定了绿僵菌分生孢子、非挥发性和挥发性物质对竹林金针虫的驱避作用,分析了几种绿僵菌菌株的挥发物组分。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平沙绿僵菌孢子浓度处理的土壤对金针虫驱避性测定结果表明,当土壤中孢子浓度达到5×108个孢子/g干土时,驱避作用极显着,71.77%的供试金针虫选择了水处理端,只有28.23%的金针虫选择了孢子处理端。而当土壤孢子浓度降为5×107个孢子/g干土、5×106个孢子/g干土时,驱避作用消失,且浓度为5×106个孢子/g干土时,金针虫甚至对绿僵菌孢子处理土壤表现出趋向性,60.38%的金针虫选择了孢子处理端,高于水处理端的选择率(39.62%)。(2)平沙绿僵菌发酵液对金针虫驱避作用测定结果表明发酵液对筛胸梳爪叩甲幼虫表现出极显着的驱避作用。在双向选择仪的不同处理端,77.01%的供试金针虫选择了水处理端,而22.99%的金针虫则选择了发酵液处理端,两端选择差异极显着。(3)平沙绿僵菌挥发物对金针虫驱避作用测定结果表明挥发物对金针虫驱避作用不明显。在Y型嗅觉仪的不同处理端,51.83%的供试金针虫选择了对照端(PPDA培养基),48.17%的金针虫选择了平沙绿僵菌挥发物处理端,两端选择差异不显着。(4)通过HS-SPME-GC-MS联用技术对几种绿僵菌挥发物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绿僵菌挥发物主要分为碳氢类、含氧类、烯烃类、醇类和酮类化合物五大类,各类化合物的种类、含量因菌株的种类、生长阶段及营养条件不同而产生差异。本研究首次证实了平沙绿僵菌分生孢子及发酵液对筛胸梳爪叩甲幼虫有显着的驱避作用,而挥发物的驱虫效果不显着。但平沙绿僵菌分生孢子对金针虫的驱避作用受孢子浓度影响,只有当土壤中所含孢子浓度高达一定值(5×108个孢子/g干土)时该特性才显现。本文同时分析了不同绿僵菌菌株的挥发性组分,这些结果为揭示绿僵菌驱虫的化学机制及有效利用真菌代谢物进行害虫行为调控提供了重要基础信息。(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4-05-01)

宋洋,王鹏,王浩杰,舒金平[7](2009)在《8种杀虫剂对竹林金针虫的室内毒力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Wireworm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oil pests that damage bamboo shoots,and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control.In order to find the pesticides with high efficiency against bamboo shoot wireworm and low toxicity to the environment,the toxicities of 8 pesticides against wireworm were tested.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rder of the toxicities to bamboo shoot wireworm of the 8 insecticides from high to low was Fipronil>Phoxime+Carbendazim>Phoxime>Chlorpyrifns>Imidacloprid Ⅱ>Bt>Beauveria bassiana>defatted seed cake of Camellia oleifera.The medium lethal concentration(LC50) of fipronil was 0.014 1 g·kg-1(soil),and fipronil could be used for wireworm control.(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09年03期)

宋洋[8](2009)在《竹林金针虫发生机制、监测及防治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世界上竹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早园竹以其出笋早、产量高、经济效益突出而成为浙江省竹产区主导的笋用竹种植品种,种植面积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近年来,由于耕作模式的改变,早竹林地下害虫——金针虫大面积发生,部分地区爆发成灾,竹笋产量和质量逐年下降,经济损失日渐加重。由于金针虫的危害,母笋退笋率高达85%,竹林无法完成更新,致使林地出现大面积衰退,金针虫已经成为早竹林经营的大敌。我国对叩甲科昆虫研究工作开展较少,且多集中于危害北方农作物的种类,而对南方竹林金针虫仅对其生物学特性做了初步研究,其他研究基本处于空白,故此开展竹林金针虫的发生机制和监测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经济和学术意义。本文以早园竹林中的叩甲优势种筛胸梳爪叩甲(Melanotus cribricollis (Faldermann))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室内饲养和野外调查相结合,对竹林金针虫的发生机制、监测及综合治理技术开展了系统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筛胸梳爪叩甲成虫的趋化行为,结果表明筛胸梳爪叩甲成虫对于糖醋液和蜂蜜水有明显趋性。在供试的糖醋液、15%蜂蜜水及清水3种测试物中,叩甲成虫对糖醋液和蜂蜜水都表现出明显的趋性。(2)竹林经营方式及土壤理化性质对笋期金针虫危害程度影响不显着。选择不同经营类型的竹林地,调查出笋期金针虫危害情况及虫口密度。分析表明不同经营类型竹林地的竹笋危害率以及虫口密度不存在显着差异,而出笋期的不同阶段的危害率和虫口密度都存在显着差异,在出笋期间呈现逐渐增长趋势。通过不同经营类型的土壤理化性质分析表明金针虫虫口密度与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水解氮、速效磷的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显着,只有与土壤速效钾含量的相关性显着。(3)发芽的植物种子对竹林金针虫有一定引诱作用,不同的植物种子引诱作用差异显着;食物诱捕法能够反映竹林金针虫的活动规律。在5种食物诱饵中,筛选出3种对金针虫诱捕效果较佳的食物诱饵:小麦、玉米、小麦+玉米。利用小麦诱捕金针虫的数据分析了金针虫的年活动规律:金针虫的年活动史中出现2次活动高峰,4月份和9-10月。(4)通过对金针虫的取食深度与不同深度地温的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取食深度与不同深度(5cm、10cm、15cm、20cm)地温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显着。取食深度与20cm深度的地温相关系数最高,出笋期间平均地温(20cm)上升到12.5℃时,金针虫的活动范围集中在离地表10cm深度内。(5)为筛选高效低毒的控制药剂,在室内条件下采用拌土法,测定了8种无公害杀虫剂对竹林金针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8种药剂对金针虫的毒力大小依次为:0.1%氟虫腈>3%辛硫磷+多菌灵>3%辛硫磷>3%毒死蜱>10%吡虫啉Ⅱ>苏云金杆菌>白僵菌>油茶饼。在此基础上,对3%辛硫磷+多菌灵、3%毒死蜱和0.1%氟虫氰进行竹林地防治试验,结果表明3%辛硫磷+多菌灵和3%毒死蜱在林间对金针虫的防治效果较理想;0.1%氟虫氰的防治效果较差。(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09-05-01)

竹林金针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系统地调查了浙江省江山地区笋用竹笋期害虫的种类,并研究了竹林金针虫的防治技术,结果表明,江山市笋期害虫共有25种,隶属于6目12科19属,有竹林金针虫Melanotus cribricollis(Faldrmann)、浙江栉蝠蛾Bipecctilus zhejiangensis Wang、淡竹笋夜蛾Apamea kumaso Suqi、笋秀夜蛾Apamea apameoides(Draudt)和竹笋禾夜蛾Oligia vulgaris(Butler)。其中,筛胸疏爪叩甲造成退笋率高达48%~60%,竹笋夜蛾造成的退笋率高达70%~90%。利用"5%辛硫磷+3%毒死蜱"混合药剂防治金针虫,防效达60%,且无农药残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竹林金针虫论文参考文献

[1].耿显胜,石坚,吴燕芬,陈奕洁,张威.早竹林拉步甲成虫种群动态和对金针虫的捕食作用[J].应用昆虫学报.2018

[2].刘达富,金有明,张威,舒金平.江山市笋用竹笋期害虫调查及竹林金针虫防治技术研究[J].华东森林经理.2018

[3].孟海林.竹林金针虫寄主搜寻机制初步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

[4].叶碧欢,张亚波,舒金平,吴鸿,王浩杰.竹林金针虫对绿僵菌及其代谢产物的行为反应[J].生态学杂志.2016

[5].胡敏骏,莫润宏,舒金平,丁明.丁烯氟虫腈对竹林地下害虫金针虫的防效及其室内毒力评价[J].浙江农业科学.2014

[6].叶碧欢.绿僵菌对竹林金针虫的驱避性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4

[7].宋洋,王鹏,王浩杰,舒金平.8种杀虫剂对竹林金针虫的室内毒力测定[J].林业科学研究.2009

[8].宋洋.竹林金针虫发生机制、监测及防治技术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

标签:;  ;  ;  ;  

竹林金针虫论文-耿显胜,石坚,吴燕芬,陈奕洁,张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