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超声应变率显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组织追踪成像,应变率成像,左心室功能,冠心病
超声应变率显像论文文献综述
吴崴[1](2018)在《超声组织追踪联合应变率显像技术评价冠心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超声组织追踪(TTI)联合应变率显像技术(SRI)对冠心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检测价值。方法选取天津市南开区中医医院心内科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入的冠心病患者30例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30例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超声心脏功能检查,分析两组TTI联合SRI对左心室收缩功能的评价效果。结果研究组不同位置检测出各节段水平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组总节段数为162个,两组异常节段的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TTI联合SRI对冠心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评价准确,值得在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张利芸,汪亚芸,陈娟,何中涵,陈曼华[2](2016)在《开通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心脏超声应变显像与运动耐量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心脏超声应变显像检测与运动耐量调查,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开通前降支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前后患者心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冠状动脉前降支CTO病变患者75例,其中经PCI开通前降支CTO病变患者44例(开通组),试行PCI而未能开通者31例(对照组),测定并记录术前及术后3个月心脏多普勒超声及超声应变显像,并以体力活动调查问卷调查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运动耐量变化。结果: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传统心脏多普勒显像无显着改变,但术后3个月开通组多节段超声应变值较术前显着升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开通组术后3个月运动耐量也较术前平均每天提高1.3个任务代谢当量(metabolic equivalent of task,MET),而对照组只较术前平均每天提高0.5 MET,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通冠脉CTO病变可以显着改善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及运动耐量。(本文来源于《临床心血管病杂志》期刊2016年09期)
彭于东[3](2016)在《超声斑点追踪应变率显像评价右心室功能的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右心室因为形态不规则,其舒缩功能的评价一直是临床上的一个难题。超声斑点追踪技术是定量评价心肌运动的新方法。本文对二维及叁维超声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正常及病理状态下右心室舒缩功能等的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齐鲁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1期)
马宁帅[4](2015)在《心肌灌注显像联合超声应变技术在心肌梗死楱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猪心肌梗死模型的建立研究目的:探讨开胸式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第一对角支建立实验用猪心肌梗死模型的可行性、有效性、稳定性、可重复性,对建立模型方法进行技术分析。研究方法:健康同龄成年雌性藏香猪8只,体重30~40kg,术前采集静脉血送检心肌损伤因子及心肌酶谱。麻醉后持续心电动态监护,人工辅助呼吸,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第一对角支(距左主干1.Ocm处),术后6h采集静脉血送检心肌损伤因子及心肌酶谱,结合心电图动态变化评估心肌梗死模型建立情况。以冠状动脉结扎前后心电图改变(出现ST段持续性弓背样抬高)及心肌损伤因子及心肌酶谱升高判断心梗模型是否建立成功。研究结果:1.8只藏香猪全部进行了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第一对角支,手术顺利完成6只,总存活率为75%。1头因肌松药过量致死,1头因插管不正确抢救不及时死亡。2.6只实验猪经过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第一对角支后出现ST段弓背样抬高,心肌损伤因子及心肌酶谱改变包括hsTnI、MYO、LDH、CK、 CK-MB水平明显升高,提示6只实验猪心梗模型成功建立,可以进行下一步实验。结论:1.在建立心梗模型中,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第一对角支近段(距主干约1cm处),可以有效地达到实验的目的。2.该方法模型制备成功率高,死亡率低,并且可重复性强,是制备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理想方法。3.注意分离冠状动脉及冠状静脉;麻醉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中麻醉(包括肌松药)、辅助呼吸、补液是模型成功建立的重要保证,同时要重视术后预防感染和提供适宜的外部环境。第二部分 超声应变技术在心梗诊治中的价值研究目的:采用传统超声心动图结合超声应变技术中的斑点追踪技术(STI)分析心肌梗死模型猪在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后左室心肌形变及功能变化规律及特点,拟探讨传统超声心动图及超声应变技术评价梗死心肌形变及功能变化的价值。研究方法:1.选取同年龄健康成年藏香猪,结扎前降支近端第一对角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实验动物及具体方法同第一部分)。2.对实验动物分别于术前及术后6h、24h、48h、72h、 96h各进行一次超声心动图检查。3.传统超声心动图上分别测量心腔大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采集超声切面图,脱机应用斑点追踪技术分析左心室不同节段超声短轴水平径向应变峰值(radial strain, SR)、圆周应变峰值(circumferential strain, SC)及局部心肌旋转角度(rotationangle,Rot)。研究结果:6只建模成功的实验猪纳入研究对象1.冠脉结扎术前健康猪心脏形态、心腔大小及瓣口血流的超声测值亦接近或位于成人测量值正常范围内,可以良好的模拟人心脏的活动及血流动力学改变。2.冠脉结扎术前及术后6h、24h、48h、72h、96h等不同时间点之间超声测值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测值发生了变化,LVESV及LVEF测值有显着性差异,相应P值均为0.000。3.冠脉结扎术前及术后6h、24h、48h、72h、96h不同时间点之间SR、SC及Rot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前间隔心尖段、前壁心尖段、侧壁心尖段的变化有统计学差异。前间隔心尖段SR、SC、Rot相应P=0.001,0.001,0.000;前壁心尖段SR、SC、Rot相应P均为0.000;侧壁心尖段SR、SC、Rot相应P=0.000,0.008,0.001。与术前比较,SR、SC及Rot均出现了降低,术后6h即可呈现阳性表现。结论:1.通过超声对健康猪及心梗模型猪心腔内径的测量,证明了猪心脏大小和人很相似,结扎冠脉前降支后,心梗模型建立稳定,适合作为心肌梗死动物模型。2.STI能够敏感地检测心肌梗死模型的局部心肌收缩功能的变化,心肌梗死后梗死节段短轴各方向应变减低并可以量化评价心肌损伤的运动情况。第叁部分门控心肌灌注显像在心肌梗死诊治中的应用价值研究目的:采用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分析心肌梗死模型猪在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后左室心肌灌注情况及功能变化规律及特点,拟探讨GMPI与超声心动图联合评价心肌梗死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1.选取同年龄健康成年藏香猪,结扎前降支第一对角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实验动物及具体方法同第一部分)。2.对实验动物分别于术前及术后6h、24h、48h、72h、96h各进行一次GMPI。3.应用SPECT/CT仪及后处理软件分析心肌各节段的血流灌注情况、心功能参数。4.与超声心动图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6只建模成功的实验猪纳入研究对象。1.冠脉结扎术后6h,GMPI没有阳性显示或只有极细微的灌注稀疏缺损灶;术后24h,GMPI显示前间隔心尖段、前壁心尖段、侧壁心尖段呈灌注稀疏缺损区;2.冠脉结扎术后48h、72h、96h,GMPI仍显示上述节段呈灌注稀疏缺损区,缺损面积及范围随时间延长未见明显变化或稍缩小。3.冠脉结扎术前及术后6h、24h、48h、72h、96h不同时间点之间测值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LVEDV、LVESV、LVEF测值发生了变化,有显着性差异(P均为0.000)。4.在健康猪,GMPI与STI测定的LVEF有良好的相关性(r=0.84,P=0.03),心梗后相关性减弱。冠脉结扎术前及术后6h、24h、48h、72h、96h不同时间点二者对LVEF、LVEDV、LVESV的测值随冠脉结扎术后时间的变化趋势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1.99mTc-MIBI静息门控心肌灌注显像可以用于评估冠脉结扎术后24h的心肌灌注的检测。然而,对6小时内的早期心梗检测需慎重。2.心梗发生24小时后的99mTc-MIBIGMPI和超声STI的检测对心梗24小时后梗死节段的判断有较好的一致性。3.LVEF在99mTc-MIBI GMPI和超声心动图之间有良好相关性,心梗后相关性减弱,两种方法间LVEF、LVEDV、 LVESV随冠脉结扎术后时间的变化趋势有较好的一致性。4. GMPI反应的心肌血流灌注情况与超声STI反应的心肌运动应变的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和对病情发展的评估价值,综合评估心肌损伤和心脏功能。(本文来源于《川北医学院》期刊2015-05-01)
闫卫,张梅月,刘瑞[5](2013)在《超声应变率显像评价妊娠高血压神经系统疾病对左心房功能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超声应变率成像技术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神经系统并发症对患者左心房功能的影响。方法我院自2011-06—2012-06对64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根据左心室心肌质量分成2组: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正常组及左心室肥厚组。同时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及应变率成像检查。记录左心房的应变(S)、应变达峰时间(ST)、收缩期应变率峰值(SSR)、舒张早期应变率峰值(ESR)、舒张晚期应变率峰值(ASR)、舒张晚期应变率峰值达峰时间(TASR),以及左心房舒张末期应变率峰值达峰时间心率校正值(TASRc)。多组间参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的ESR均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VMI正常组相比,左心室肥厚组的ASR显着降低。结论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左心房功能降低,当左心室出现肥厚时,心房功能降低更为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3年02期)
卜智斌,叶萌,程芸,杨继东,洪永强[6](2010)在《超声应变及应变率显像对早期2型糖尿病性心肌病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超声应变及应变率显像在早期2型糖尿病性心肌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别观察糖尿病组、糖尿病合并左心室肥厚组和正常对照组3组间组织多普勒速度显像参数、应变和应变率参数,比较各组间心肌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m)、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m)、比值(Em/Am)、最大应变绝对值、最大应率变绝对值。结果Em、Am、Em/Am在3个观察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糖尿病组与对照组(P<0.05、P<0.01)、糖尿病合并左心室肥厚组之间(P<0.05、P<0.05)的最大应变绝对值、最大应变率绝对值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应变及应变率可用于评价早期2型糖尿病性心肌病心肌收缩功能,定量评价心肌缺血。(本文来源于《心脑血管病防治》期刊2010年02期)
王志斌,何香芹[7](2010)在《超声应变率显像技术评价左心室舒张功能的临床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表明许多心脏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早于收缩功能异常或以舒张功能异常为主[1]。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占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总数的40%~50%,而这些患者的射血分数正常或相对正常,即使存在收缩功能障碍,其症状和预后亦主要取决于舒张功(本文来源于《中华高血压杂志》期刊2010年01期)
卢西梅,高晓军[8](2009)在《超声新技术——应变及应变率显像在心肌病心功能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声心动图可无创评价心肌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心功能状态,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新近发展的超声新技术——应变及应变率(SR)显像能够鉴别心肌的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定量分析心室运动的同步性及评估心肌纵向及径向的伸缩功能,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运用趋势,从而为心肌病的评价提供了更先进的方法。本文阐述了应变及SR显像的原理,正常心肌的应变/SR及应变/SR在心肌病中的诊断价值。(本文来源于《医学综述》期刊2009年18期)
刘勇,李治安,杨娅,王艳红[9](2008)在《应变率显像结合小剂量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评价陈旧心梗患者心肌存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应变率显像(SRI)结合小剂量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LDASE)评价陈旧心梗患者心肌存活的可行性。方法SRI结合LDASE检测32例陈旧心梗患者运动异常节段,测量基础和负荷状态下各节段收缩期峰值速度(VS)及收缩期峰值应变率(PSSR),并测量不同负荷条件下较静息状态的增加值ΔVS和ΔPSSR。结果不同负荷条件下,存活心肌组的PSSR和VS较静息状态下均明显增高;坏死组VS增高不明显,但PSSR较静息状态有所增高;存活组的ΔPSSR、ΔVS明显高于坏死组。在80μg/(kg.min)负荷下,以ΔPSSR>-0.30 s-1,ΔVS>1.10 cm/s为截断值,预测存活心肌敏感性分别为90.8%、83.6%,特异性分别为89.3%、65.6%。在110μg/(kg.min)负荷下,以ΔPSSR>-0.45 s-1,ΔVS>2.30 cm/s为截断值,预测存活心肌敏感性分别为86.8%、81.6%,特异性分别为75.6%、63.6%。结论与LDASE相结合,SRI技术预测存活心肌是可行的,且比组织速度成像更敏感地预测存活心肌。(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杂志》期刊2008年03期)
屈莉红,王志斌[10](2008)在《超声应变显像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超声应变显像技术(SI)评价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前、术后心脏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接受Amplataer封堵器治疗的继发孔型ASD病人50例,分别于ASD封堵术前3 d、术后1周、术后3个月,应用SI在心尖四腔切面测量各房室腔大小、肺动脉收缩压(PASP),右室侧壁叁尖瓣环处、右室侧壁中部、室间隔二尖瓣环处、室间隔中部、左室侧壁二尖瓣环处以及左室侧壁中部收缩期峰值应变(Ss)。选择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SD组右心房(RA)横径、右心室(RV)横径、PASP增大,差异有显着性(t=2.23~2.87,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RA横径、RV横径、PASP显着减小,术后3个月RA横径、RV横径、PASP进一步减小,差异有显着性(F=7.58~13.46,q=3.50~3.98,P<0.05)。与对照组比较,ASD组术前右室壁和室间隔、左室侧壁二尖瓣环处Ss显着增大,差异有显着性(t=2.04~2.97,P<0.05)。与封堵术前比较,术后1周右室侧壁、室间隔中部Ss均显着降低(F=8.57~14.66,q=3.67~4.90,P<0.05),术后3个月右室侧壁、室间隔和左室壁Ss均显着降低(q=3.46~3.86,P<0.05);与封堵术后1周比较,术后3个月右室侧壁中部Ss显着降低(F=14.59,q=3.46,P<0.05)。结论SI可准确、定量评价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前、术后心脏功能的变化,评价封堵术的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超声应变率显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心脏超声应变显像检测与运动耐量调查,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开通前降支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前后患者心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冠状动脉前降支CTO病变患者75例,其中经PCI开通前降支CTO病变患者44例(开通组),试行PCI而未能开通者31例(对照组),测定并记录术前及术后3个月心脏多普勒超声及超声应变显像,并以体力活动调查问卷调查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运动耐量变化。结果: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传统心脏多普勒显像无显着改变,但术后3个月开通组多节段超声应变值较术前显着升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开通组术后3个月运动耐量也较术前平均每天提高1.3个任务代谢当量(metabolic equivalent of task,MET),而对照组只较术前平均每天提高0.5 MET,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通冠脉CTO病变可以显着改善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及运动耐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超声应变率显像论文参考文献
[1].吴崴.超声组织追踪联合应变率显像技术评价冠心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应用[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8
[2].张利芸,汪亚芸,陈娟,何中涵,陈曼华.开通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心脏超声应变显像与运动耐量变化[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6
[3].彭于东.超声斑点追踪应变率显像评价右心室功能的进展[J].齐鲁医学杂志.2016
[4].马宁帅.心肌灌注显像联合超声应变技术在心肌梗死楱型中的应用[D].川北医学院.2015
[5].闫卫,张梅月,刘瑞.超声应变率显像评价妊娠高血压神经系统疾病对左心房功能影响的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
[6].卜智斌,叶萌,程芸,杨继东,洪永强.超声应变及应变率显像对早期2型糖尿病性心肌病的诊断价值[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0
[7].王志斌,何香芹.超声应变率显像技术评价左心室舒张功能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
[8].卢西梅,高晓军.超声新技术——应变及应变率显像在心肌病心功能中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9
[9].刘勇,李治安,杨娅,王艳红.应变率显像结合小剂量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评价陈旧心梗患者心肌存活性[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8
[10].屈莉红,王志斌.超声应变显像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