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穿刺不同送管方式的比较

静脉留置针穿刺不同送管方式的比较

徐梅香(安徽省宣城市人民医院儿科242000)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2-0157-02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儿科不同送管方式穿刺成功率比较。方法在儿科输液患者采用BD24G-Y型密闭式静脉留置针输液时,观察120例次,按双手法送管和单手法送管两种不同方法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60例。A组60例次见回血后不再进入血管,松开左手,用左手拇指、示指夹持Y型软管跟部,将外套管缓慢推入血管的同时右手拇指、示指退针芯,边送软管边退针芯,至完全退出针芯后固定;B组60例次见回血后压低穿刺针与皮肤角度10-15°,顺血管方向在将穿刺针推入0.2cm,左手持Y接口,右手后撤针芯约0.5cm,持针座将针芯与外套管一起送入静脉内,将针芯全部撤出,固定。结果显示2组成功率分别为83.3%、95.0%,B组穿刺成功率更高,即单手法送管明显高于双手送管法(P<0.05)。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穿刺送管方法

静脉留置针的在儿科的使用避免了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痛苦,减轻护理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特别对于危重患儿快速使用抢救药物、输注液体有重要意义。儿科患者在穿刺时肢体活动较多,固定体位困难,常因躁动不合作致血管滑动引起起送管困难。为避免多次静脉穿刺给患儿增加痛苦,提高穿刺成功率,同时避免浪费留置针,提高护理质量,因此,本院儿科于2009年开始采用进针不退针芯而直接送管的方法,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120例,随机分为A组双手法送管和B组单手法送管组各60例,均来自于安徽省宣城市人民医院儿科患者。A组男41例,女19例;头皮静脉穿刺18例,四肢静脉穿刺42例。B组男39例,女21例;头皮静脉穿刺20例,四肢静脉穿刺4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采用BD24G-Y型静脉留置针,由操作熟练的护士操作。用抽有生理盐水的5ml的注射器连接头皮针,将头皮针刺入肝素帽内,仅将针头斜面穿透肝素帽皮塞,轻推生理盐水,将整个留置针内的空气完全排尽后,再将头皮针全部插入肝素帽内。选择好头皮静脉或四肢静脉后,四肢用止血带结扎,常规消毒皮肤,去除针套,旋转松动外套管,左手固定穿刺部位并绷紧皮肤,右手持针翼,针尖斜面向上,在血管上方以15°-30°角进针,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沿血管方向进入1~2mm,抽吸5ml注射器,回血良好,推注少量生理盐水,确定针头及套管前端均进入血管内:①A组采用双手送管法,右手固定针翼,左手持Y接口处将外套管送人静脉内,右手撤出针芯;②B组采用单手送管法,左手始终固定穿刺部位,右手拇指指腹置于置于Y接口分叉处,示指置于针翼前方,中指放于针翼下方起支撑作用,示、中指共同后退针芯与拇指前推套管,两种方向的反作用力同时进行,边送套管边退芯,送管成功后,松开止血带,拔出针芯,固定针翼,穿刺点覆盖3M敷贴,标明留置时间。

1.3评价标准一次将外套管送入静脉内,无退出再送,打开调节器后,输液通畅,局部无肿胀和疼痛为穿刺成功,反之为失败。

1.4统计学方法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I6.0统计软件处理,采用χ2检验。

2结果

组别总例数成功例数成功率(%)

A组605083.3

B组605795.0

注:χ2=4.23,P<0.05。

3讨论

近年来,静脉留置针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在儿科临床工作中,按以往的双手法送管的方法穿刺,见回血后,左手协助右手送管,常因患儿不合作,剧烈挣扎,特别是对早产、脱水、皮下脂肪少的患儿,在置管过程中易导致留置针移位、滑脱,出现外套管曲折、送管不顺,而导致穿刺失败,四肢静脉穿刺时更为明显[1]。单手法送管左手固定患儿肢体或头部,只用右手示指勾住针座,拇指向前轻推软管座,两指间力量的平衡性高,利于送管,从而有效的提高了送管稳定性及穿刺成功率,且双手送管法需有另一名护士配合操作,费时费力。单手法一个即可操作,节约人力和时间,特别在单人值班或护士少时更为方便。婴幼儿穿刺时最好用单手法送管。与万玉莉的研究[2]相一致,本次实验通过对比分析两组不同送管法的比较,发现单手法送管法更有利于婴幼儿静脉留置针的穿刺。

参考文献

[1]柴文莲,邢建波.婴幼儿静脉留置针穿刺两种不同送管方法效果观察.齐鲁护理杂志.2008,14(5):72-73.

[2]万玉莉.2种不同送管方式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的比较分析.临床护理,2009,21(3):266-267.

标签:;  ;  ;  

静脉留置针穿刺不同送管方式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