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车发电车监测仪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冯烜智[1](2020)在《接触网导线温升模型研究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电气化是铁路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实现铁路现代化的重要手段。随着高速铁路的迅猛发展,高速列车的运行速度也得到了显着的提升,与此同时高速列车的取流密度和行车密度也随之增大。接触网作为高速铁路重要组成部分,是列车获取电能的唯一途径,同时也是无备用的,其性能的好坏将直接决定牵引供电系统的供电可靠性和列车安全稳定运行。当高速铁路出现长时间的重负荷运行时,接触线和承力索上产生大量的焦耳热,致使较大的温升,从而导致接触网导线出现机械强度降低、载流能力变差等现象,严重情况下甚至发生断线等事故,降低了接触网的可靠性。因此,在当前高速铁路飞速发展以及牵引负荷持续增大的背景下,研究接触网导线的温升模型将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本文以接触网导线为对象,针对导线温度变化这一现象对其展开了研究。首先,在温升理论、热传学和IEEE-738标准的基础上研究了导线温度变化的过程,明确了影响导线温度的几个关键外部因素。考虑到接触网的特殊性,本文设计了一套接触网导线测温系统并在西成高铁的承力索上完成了设备安装,实现了导线的温度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监测。使用IEEE-738模型计算导线的温度,但模型在接触网上的适用性较差,因此研究接触网导线的温升模型变得至关重要,而现场实测的数据为本文后续研究接触网导线温升模型打下了基础。其次,研究了BP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学习算法,根据接触网导线温升问题的特性确定了神经网络的结构,以现场实测数据作为样本训练不同的BP神经网络,从而建立了接触网导线温升模型。然后在研究PSO算法的原理、模式的基础上,针对可提高BP神经网络性能的关键因素应用协同PSO算法改进BP神经网络的学习方式,从而改进了接触网导线温升模型,建立了一个精度较高且可快速反应接触网导线温度状况的模型。最后,在接触网导线温度监测系统和温升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过热保护方案,该方案可无需在接触网导线上安装温度传感器便可实现接触网导线温度的实时评估,从而实现对接触网导线的过热保护。
关怀[2](2019)在《医疗高铁护理车厢内环境设计》文中认为随着高铁的普遍出现,以及我国对医疗事业的重视,医疗高铁也将成为未来高铁发展的一大趋势。我国目前还没有医疗高铁出现,为了促进医疗高铁的发展,研究符合中国国情中国人人体参数的医疗高铁设计,本文对医疗高铁中的护理车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包括了护理单元布局设备情况,护理单元使用者需求以及护理车厢使用者系统的特性研究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分析来设计出医疗高铁护理车厢的基本雏形,再经由Jack软件的人机分析来论证。首先是明确研究的理论基础,对于医疗高铁护理车厢内环境设计研究而言的几个主要理论基础有三个,第一是护理单元的相关理论,了解护理单元的概况和主要组成要素。第二是轨道交通人因,医疗高铁也是轨道交通的一部分,所以也应该遵从轨道交通人因理论基础,将其中的用户、设备设计、任务设计和工作空间设计作为主要考虑的因素。第三是人体姿势研究,医疗高铁内使用人群的不同导致他们的作业姿势也不尽相同,医护工作这有其独特的作业自身,那么在医疗高铁的内环境设计也应该顺应使用者的人体作业姿势来考虑。其次,是对护理单元的实态调研,主要分成了网络调研和实地调研。通过网络调研明确护理单元内的规定最小空间尺度以及医疗设备概括、护理单元内各空间信息等;而实地调研则将网络调研中的内容结合实际勘察护理单元内布局,环境和相关配套设施。两者结合来更全面的实现对护理单元的实态调研。再次,通过对护理车厢、护理人员和伤病员三者关系,提出了“护理车厢—使用者系统”并对整个系统中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论述了各因素特性和整个系统的特性。接着分析在整个系统中的使用人群需求来指导护理车厢设计。最后整合研究中涉及的各项理论,构建出医疗高铁护理车厢设计,给出了设计方案中的详细内容和尺度。最后通过Jack软件人因仿真分析和优化设计,验证该设计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最后,总结全文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文献,提出了我国医疗高铁护理车厢的内环境设计研究的若干建议。
张铁军[3](2017)在《关于客车列车制动机试验系统的应用改进》文中认为对比《铁路客车空气制动装置检修规则》(铁总运[2014]215号)中有关列车制动机试验的技术要求,准确地总结分析现有制动机试验系统中存在问题,设计开发了TKS-41型微机控制客车列车制动机试验系统,论证了该系统关键技术解决方案的可行性,说明了改进措施,描述了系统组成。
安娜[4](2015)在《轨道电位监测系统与限制装置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电气化轨道交通中,钢轨不仅是列车的运行轨道而且是牵引回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钢轨纵向电阻及钢轨与大地之间泄漏导纳的存在必然使得钢轨与大地之间存在电位差即轨道电位。轨道电位异常升高将会危及站台乘客安全、损坏沿线设备,而轨道电位限制装置的动作又将增大杂散电流的泄漏,杂散电流的泄漏会对地下金属结构管道造成严重的电腐蚀。论文以直流牵引供电系统的轨道电位为研究对象,对轨道电位的分布规律、监测系统、限制装置三个部分进行了分析研究,旨在保障乘客人身安全、减少杂散电流泄漏、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可靠性。首先,论文建立了单、双边供电下的单辆、多辆列车行驶时的轨道电位及杂散电流数学模型,得出了轨道电位及杂散电流的计算公式和影响因素,并通过MATLAB仿真得出了轨道电位及杂散电流的分布规律。其次,论文对轨道电位监测系统进行了方案研究。设计了以TMS320F2812DSP为控制器的轨道电位监测仪的主要硬件结构、软件流程图;在研究了CAN总线通信传输、GSM短信数据传输方案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GPRS的轨道电位监测系统的联网方案;介绍了轨道电位监测中心的组成,设计了电压数据读取的过程,电压数据实现WEB浏览的方式。最后,论文对轨道电位限制装置进行了研究。在分析了轨道电位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提出轨道电位限制装置只需安装在站台即可;结合已有的轨道电位限制装置的动作条件及工作原理,分析了现场运营的轨道电位限制装置存在的缺陷,并对轨道电位限制装置的控制方式进行了二次优化,使得优化之后的轨道电位限制装置既能保障人身安全又能减小杂散电流的泄漏;并从牵引供电系统整体运营的角度,分析了轨道电位限制装置与其他装置配合的重要性,并对相关配合操作进行了具体整定。
王兵凡[5](2013)在《空调发电车燃油消耗监控分析管理系统》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车辆行业的发展和世界能源日益紧缺和油价的日益攀升,使得燃油非正常损耗给企业造成的损失越来越显着,这种人为的非正常消耗不仅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也在企业内部造成了比较大的负面影响。国内目前使用的发电车油耗检测与发电机组的监控系统存在着相当大的弊病,从而给发电车安全运行带来隐患。微机监测技术总体上已较成熟,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对发电车的燃油消耗检测与发电机组的实时监控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与经济效益。本文根据发电车油耗监控管理系统的需求及该系统的设计原则设计了系统整体方案。系统分为两个部分:车载系统与地面系统。车载系统主要实现发电机电量参数的采集、传输和显示。由三个电量采集模块分别采集三台发电机组机的电参数,通过无线传输模块将数据传输至车载主机(仅对收集数据初步处理、存储,能进行必要的显示和操作),再通过U盘或TCDS(铁路客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该系统具备车—地无线通信功能)将数据转移到地面系统中。地面系统由一台微机组成,主要用于运行发电车燃油消耗监控分析管理系统,通过地面数据分析管理软件分析空调发电车分线路、分时段、单车单趟的燃油消耗量、输出电量、外温、客流量(上座率)、柴油机工作时间、列车编组数以及柴油的加注量之间的关系,对发电车单车单趟的燃油消耗量、功率油耗比进行精细化管理,提高节能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评估不同季节、车次空调发电车单趟运行的燃油消耗量。本系统通过对记录数据的统计处理得出柴油发电机组燃油消耗量与输出电量的关系、油耗与列车编组状态的关系、油耗与运行车次外温的关系、油耗与机组运行时间的关系,此外,还可通过该数据库统计机组按车次、月度、季度等不同时间段发电量与油耗的关系。为车辆段制定合理能源消耗方案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王铭初[6](2013)在《空调发电车燃油消耗监测分析管理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空调发电车是目前铁路旅客运输的重要工具之一,并且仍将继续运用较长的一段时间。空调发电车是集中供电空调列车的动力源,其通过柴油在柴油机内燃烧,带动发电机运行,确保客车空调机组、采暖、照明、饮水等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现阶段,对于客车车辆段而言,客车运用的主要能耗就是空调发电车的燃油消耗,其在客车车辆段的成本管理中十分关键。经过多年运用,但在对空调发电车的管理监控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给行车安全和能耗管理带来了问题。因此,利用TCDS系统和微控技术,结合列车输出电量、运行环境外温、列车运行时间、列车编组等实际因素,对空调发电车的油耗监控和检测,并对空调发电机组的工作状态进行“车—地”的实时监控,且有着重大的经济前景和安全意义。本文利用微控技术,结合电参数检测模块、无线传输技术实现对空调发电车的发电机组的功率等电参数的测量,充分利用客车的TCDS系统进行数据的实时传输,在地面专家系统进行分析、测算,从管理和技术的角度来强化运用管理,达到对空调发电车柴油消耗进行合理的科学化信息化管理,结合TCDS系统的地面专家系统为对发电机组故障预警,对发电机组的故障分析提供可靠的依据,提高安全风险防范能力。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对发电车油耗监测与铁路移动装备用发电机组检测的现状,提出利用无线传输技术的功率油耗检测系统,然后根据空调列车运行实际状况进行系统的需求分析,再利用微控技术、电量传感器、无线发射模块等实现硬件系统,最后进行了部分装车试验,在模拟状态下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赵静[7](2012)在《青藏铁路发电车电源检测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青藏铁路的建成与通车,结束了雪域高原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使内陆与西藏大规模的人员往来及货物运输更加快捷、经济、安全和高效。由于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高寒缺氧,加上青藏铁路目前并非电气化铁路,这使得必须为用电量巨大的KD25T型青藏线高原铁路客车配备一对一的青藏铁路发电车,以保障向全列车提供电力。大批量青藏铁路发电车在下线后通常需要维修与运行状态检测,但传统的单凭人工检验、靠经验专用维护的方法已明显不能满足铁路部门的生产需求,也不能确保青藏列车的安全运行。以青藏铁路发电车运行状态实时监控和故障诊断分析为研究对象,研究并设计了用于青藏发电车的自动化程度高、精确程度高且具有故障诊断分析功能的青藏发电车电源检测系统,完成了系统的硬件、软件设计及其仿真试验。系统的硬件主要包括水阻负载试验装置、数据采集模块、控制及执行模块和上位机通讯模块等部分。其中,水阻负载试验装置主要提供发电车电源检测的负载,数据采集模块主要是采集发电车在不同工况下的输出电压、电流等参数。硬件部分主要是通过操作水阻负载试验装置,对发电车在不同工况下进行反复试验,对青藏发电车的柴油机转速、润滑油油压、冷却水温度、发电机电压、发电机电流、发电车输出电压、发电车输出电流等参数进行检测,并把试验过程中的各种状态参数实时高效地传输给上位软件测试系统,以进行相应的分析处理。系统的软件部分采用基于VB应用程序设计的上位软件测试系统,主要完成试验过程控制与监测、试验数据实时显示、历史记录保存、报表查询打印、试验过程趋势曲线绘制,并利用Matlab对发电车整流装置进行了基于神经网络的故障诊断识别。在对检测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基础上判断青藏发电车各部件运行是否可靠、整体工作特性和功率特性是否满足铁路部门的大纲要求。系统的试验测试及应用表明,青藏发电车运行状态测试系统提高了发电车检修及试验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了检修及试验中的人为因素,提高了参数的检测精度和试验结果的利用率,具有自动化性程度高、功能齐全、安全可靠、操作简单、方便灵活等特点。
成燕燕[8](2010)在《青藏铁路旅客列车发电车检修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解决青藏铁路运营中的安全与机车配属不足带来的旅客列车发电车检修压力大等问题,本论述介绍了新实施的青藏铁路旅客列车发电车检修质量控制体系,它包括目标管理、质量控制、过程监督和责任考核等等。它的有力实施,保证了青藏旅客列车发电设备检修质量,大大提高了检修工作效率,实现了青藏发电车运用的持续安全。
胡冬冬[9](2010)在《无线传感网络在列车监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通过对列车安全保障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系统中无线传感网络的应用和监控功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分析了列车监控系统的监控的监控功能,设计了基于ZigBee技术的“L”网络车载监控系统,着重介绍了列车底层传感网并提出了LonWorks-ZigBee网关的硬件和软件系统模块的设计方案,最后设计并分析了监控网络实验环境。论文通过对车地通信系统的QoS需求研究和分析,设计了一种基于802.11的车地通信系统。通过对现有主流无线技术标准的比较研究和分析,确定了短距离无线通信解决方案,并编写仿真场景程序进行仿真,证实了系统的可用性。提出了T-AODV路由算法并在NS-2中编程实现,解决了802.11的BSS切换及能量损耗不均衡导致的链路质量不稳定的问题,并进行了充分的仿真论证,证明了优化的路由算法比原AODV路由算法更适用于列车车地通信网络。最后对监控系统发电车油耗监控功能的进行研究实验,目的是找到影响油耗的主要因素和影响程度,这样通过对该因素的监控实现对油耗的监控,最终达到节能的目的。通过对相关研究的分析,论文发现车厢内外温度差是影响油耗的主要因素,并通过系统建模的手段建立了效果较好的数学模型。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通过对车厢内温度的监控实现对油耗的监控,最终达到节能的目的,为铁道部对发电车油耗的预测和评估提供了依据,并提出了铁道部发电车油耗监测系统频率修正的意见。
陈琛[10](2010)在《青藏发电车运行状态测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青藏铁路的建成与通车,雪域高原西藏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内陆与西藏大规模的人员往来及货物运输成为现实,且远比原有的陆上汽车运输更加快捷、经济、安全和高效。由于青藏高原气候自然环境恶劣,高寒缺氧,铁路部门使用专用于青藏线的25T型青藏高原铁路客车进行人员运输,同时由于青藏铁路目前不是电气化铁路,且25T型青藏高原铁路客车用电量巨大,因此每列旅客列车配备一辆发电车,向全列车提供电力。青藏高原铁路客车使用的发电车也是专为青藏线研制的25T型青藏铁路高原发电车。青藏发电车在下线后需要维修检测,但却没有有效的试验手段对其进行维修后的检验测试。单凭人工检验操作和经验维护明显不能适应铁路部门的生产需求和青藏线旅客列车的安全运行。基于此,联合兰州铁路局车辆段,共同研究开发青藏发电车运行状态测试系统。本课题以青藏发电车运行状态实时监控和故障诊断为研究对象,配合地面水阻负载试验装置,通过调节水电阻的大小,模拟青藏发电车在线运行时的各种工况,对青藏发电车的柴油机转速、润滑油油压、冷却水温度、发电机电压、发电机电流、发电车输出电压、发电车输出电流等参数进行检测。在对检测的数据进行处理的基础上判断青藏发电车各部件运行是否可靠、整体工作特性和功率特性是否满足铁路部门大纲要求。本文首先叙述了青藏发电车的工作原理及结构组成,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发电车检测监控技术的发展状况,说明了研究开发青藏发电车运行状态测试系统的现实意义与创新意义。提出了青藏发电车运行状态测试系统研究的综合思路,并以此作为本文的研究思路,展开了相应的研究工作。通过分析青藏发电车与普通发电车的区别,提出了供青藏发电车专用、自动化程度高、检测参数多、具有故障检测处理功能的青藏发电车运行状态测试系统总体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系统的硬件设计、软件设计、系统的安装和调试。本系统的硬件主要包括水阻负载试验装置和测试实验操作台两大部分。其中,水阻负载试验装置是对青藏发电车进行测试的主要组成部分,测试实验操作台包括操作台机构、数据参数采集模块、控制及执行模块和上位机通讯模块,是测试系统和被测对象(发电车)的接口部分。硬件部分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手动控制或自动控制操作水阻负载试验装置,对发电车进行不同工况下反复试验,并把试验过程中的各种状态参数实时高效地传输给上位软件系统,以进行相应的分析处理。本系统的软件部分采用组态王软件结合VB应用程序设计上位测试系统软件,软件主要完成试验过程控制、监测,试验数据实时显示、历史记录保存、报表查询打印,试验过程趋势曲线绘制,故障分析处理,通讯联网等功能,由于采用组态软件与工控机结合的方式,降低了开发成本,减小了编程工作的繁琐性,且具有良好的移植性与扩展性。通过对本系统在现场的实际应用分析,本课题所实现的青藏发电车运行状态测试系统具有功能齐全、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方便灵活等特点,提高了发电车检修及试验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了检修及试验中的人为因素,提高了参数的检测精度和试验结果的利用率,减轻了维修试验人员的劳动强度,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二、列车发电车监测仪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列车发电车监测仪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接触网导线温升模型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接触网导线温升影响因素及其测量 |
2.1 温度对接触网导线的影响 |
2.2 接触网导线的温升过程 |
2.2.1 焦耳热 |
2.2.2 日照辐射热 |
2.2.3 对流散热 |
2.2.4 辐射散热 |
2.3 接触网导线温升的影响因素 |
2.4 接触网导线测温方案 |
2.4.1 无线测温仪 |
2.4.2 气象监测仪 |
2.4.3 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
2.4.4 接触网导线温度监测系统实测结果 |
2.5 基于IEEE-738标准的接触网温升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接触网导线温升模型研究 |
3.1 神经元与网络结构 |
3.1.1 生物神经网络 |
3.1.2 人工神经元 |
3.1.3 人工神经网络结构 |
3.1.4 人工神经网络的特点 |
3.2 BP神经网络 |
3.2.1 BP神经网络结构的确定 |
3.2.2 BP神经网络学习算法 |
3.2.3 BP算法的影响因素 |
3.2.4 BP算法的改进 |
3.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接触网导线温升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接触网导线温升模型的改进 |
4.1 PSO算法 |
4.2 PSO算法的模式及其改进 |
4.2.1 PSO算法的模式 |
4.2.2 PSO算法的改进 |
4.3 基于PSO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 |
4.3.1 PSO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连接权值的一般方法 |
4.3.2 PSO算法优化神经网络的改进方法 |
4.4 接触网导线温升模型的改进 |
4.5 接触网导线温升模型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接触网导线过热保护研究 |
5.1 牵引供电系统继电保护 |
5.2 接触网导线过热保护动作原理 |
5.3 接触网导线过热保护方案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医疗高铁护理车厢内环境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对象释义 |
1.1.2 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护理单元研究 |
1.2.2 国内护理单元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及论文结构 |
1.4.1 研究思路 |
1.4.2 论文框架 |
第2章 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
2.1 护理单元相关理论 |
2.1.1 护理单元概念与发展 |
2.1.2 护理单元组成元素 |
2.2 高铁护理车厢设计与轨道交通人因 |
2.2.1 轨道交通人因 |
2.2.2 高铁护理车厢中的人因问题 |
2.3 高铁护理车厢设计与人体姿势研究 |
2.3.1 作业姿势影响因素 |
2.3.2 作业姿势评价 |
2.3.3 姿势理论在高铁护理车厢中的运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护理单元空间环境调研分析 |
3.1 调研背景 |
3.1.1 调研的目的和意义 |
3.1.2 调研对象,内容及方法 |
3.2 护理单元调研前期工作 |
3.2.1 护理单元空间尺度的限定 |
3.2.2 护理单元家具和设备尺寸 |
3.2.3 人体活动尺寸要求 |
3.2.4 病床单元 |
3.2.5 休息和接待空间 |
3.2.6 心理尺度 |
3.3 医院护理单元实态调研 |
3.3.1 护理单元布局 |
3.3.2 病房室内环境 |
3.3.3 病房配套设施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护理车厢使用者系统及需求 |
4.1 护理车厢——使用者系统构成 |
4.1.1 护理车厢使用者基本范围 |
4.1.2 护理车厢使用者系统 |
4.2 护理车厢——使用者系统特性 |
4.2.1 系统中伤病员的特性 |
4.2.2 系统中护理人员的特性 |
4.2.3 系统中护理车厢的特性 |
4.2.4 系统的特性 |
4.3 护理单元使用者需求 |
4.3.1 使用者分类 |
4.3.2 问卷调查 |
4.3.3 目标群体问卷调查分析和总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护理车厢设计实践 |
5.1 项目情况 |
5.1.1 项目背景 |
5.1.2 拟解决问题 |
5.2 设计理念 |
5.2.1 设计定位 |
5.2.2 设计目标 |
5.3 设计内容 |
5.3.1 护理车厢的车型选择 |
5.3.2 护理车厢功能分区 |
5.3.3 护理车厢动线分析 |
5.3.4 护理车厢平面图设计 |
5.3.5 护理车厢立面设计 |
5.3.6 护理车厢病床单元块设计 |
5.3.7 护理车厢环境色彩设计 |
5.4 基于Jack的护理车厢人机工程合理性仿真验证 |
5.4.1 护理车厢通行尺寸验证 |
5.4.2 护理车厢储物柜使用验证 |
5.5 设计实践总结评价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附录一 住院病房使用者调查问卷(针对病患者) |
附录二 :住院病房使用者调查问卷(针对医护人员者) |
(3)关于客车列车制动机试验系统的应用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TKS-41型微机控制客车列车制动监测系统 |
2.1 系统组成 |
2.2 工作原理 |
2.3 执行控制单元———双路执行器 |
2.4 尾压监测设备 |
2.5 客列尾试验装置 |
3 系统特点及关键技术分析 |
3.1 系统特点 |
3.2 关键技术分析验证 |
3.2.1 到达时间差定位技术分析 |
3.2.3 机能减压速度稳定性试验 |
4 实际效果 |
(4)轨道电位监测系统与限制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轨道电位及杂散电流的分布规律 |
2.1 轨道电位的分布规律 |
2.1.1 单边供电时的轨道电位数学模型 |
2.1.2 边供电时的轨道电位数学模型 |
2.2 杂散电流的分布规律 |
2.2.1 杂散电流的产生 |
2.2.2 单边供电时的杂散电流数学模型 |
2.2.3 边供电时的杂散电流数学模型 |
2.3 实例仿真 |
2.3.1 单边供电下单辆列车行驶 |
2.3.2 单边供电下多辆列车行驶 |
2.3.3 边供电下单辆列车行驶 |
2.3.4 边供电下多辆列车行驶 |
2.3.5 仿真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轨道电位监测系统的方案研究 |
3.1 轨道电位监测系统的结构组成 |
3.2 轨道电位监测仪设计 |
3.2.1 轨道电位监测仪硬件设计 |
3.2.2 轨道电位监测仪软件设计 |
3.3 数据传输网络的方案研究 |
3.3.1 CAN总线通信传输 |
3.3.2 GSM短信数据传输 |
3.3.3 GPRS数据流量传输 |
3.4 轨道电位监测中心的组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轨道电位限制装置的研究 |
4.1 轨道电位限制装置安装位置的探讨 |
4.2 轨道电位限制装置的工作原理 |
4.3 轨道电位限制装置存在的缺陷 |
4.4 轨道电位限制装置的优化控制 |
4.4.1 轨道电位限制装置的一次优化控制 |
4.4.2 轨道电位限制装置的二次优化控制 |
4.5 轨道电位限制装置与其他装置的配合 |
4.5.1 轨道电位限制装置与框架保护装置的配合 |
4.5.2 轨道电位限制装置与屏蔽门的配合 |
4.5.3 轨道电位限制装置与排流柜的配合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5)空调发电车燃油消耗监控分析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意义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 |
2.1 需求分析 |
2.2 系统总体设计 |
第3章 空调发电车电气系统结构分析 |
3.1 空调发电车电气系统概述 |
3.2 车上电气系统主接线 |
3.2.1 车载电气系统总接线图 |
3.2.2 电量测量模块的连接电路 |
3.2.3 车载监测装置 |
3.2.4 无线通信模块与TCDS连接 |
3.3 车下电气系统 |
3.3.1 车端电气系统 |
3.3.2 发电车控制屏 |
第4章 系统硬件设计 |
4.1 硬件总体设计 |
4.2 关键部件的选型 |
4.2.1 电量采集模块 |
4.2.2 车载主机 |
4.2.3 无线传输模块 |
第5章 系统软件设计 |
5.1 监测界面数据显示程序 |
5.1.1 主界面设计 |
5.1.2 数据通信 |
5.2 车载主机与TCDS通信部分 |
5.2.1 硬件接口 |
5.2.2 TCDS软件通信协议 |
5.3 地面数据库软件 |
5.3.1 数据库总体设计 |
5.3.2 系统设置模块 |
5.3.3 基本信息管理模块 |
5.3.4 统计查询 |
5.3.5 报表操作 |
5.3.6 信息管理 |
5.3.7 数据分析 |
第6章 车载系统调试及运行结果 |
6.1 实验室调试结果 |
6.2 车载设备的安装 |
6.3 系统装车运行调试 |
6.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空调发电车燃油消耗监测分析管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本文的结构框架和主要内容 |
第2章 空调发电车及TCDS系统简介 |
2.1 空调发电车概述 |
2.1.1 空调发电车主要技术特性 |
2.1.2 空调发电车平面布置 |
2.1.3 空调发电车照明系统 |
2.1.4 空调发电车CUMS柴油发电机组系统 |
2.1.5 空调发电车燃油系统 |
2.1.6 空调发电车冷却系统 |
2.2 客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TCDS) |
2.2.1 客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TCDS)概述 |
2.2.2 客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技术方案 |
2.2.3 车地数据无线传输系统 |
2.2.4 地面专家系统 |
2.2.5 TCDS-CZ2型车地信息无线传输系统 |
2.2.6 TCDS系统的拓展运用 |
2.3 小结 |
第3章 系统总体方案 |
3.1 需求分析 |
3.1.1 空调发电车电气系统结构 |
3.1.2 发电车检测参量 |
3.1.3 车地数据通信 |
3.1.4 地面数据管理分析系统 |
3.2 系统总体方案 |
3.2.1 车载发电量检测设备设计方案 |
3.2.2 地面系统 |
3.3 小结 |
第4章 系统硬件设计 |
4.1 电参数采集模块 |
4.2 无线传输模块 |
4.3 车载控制主机 |
4.4 地面系统硬件 |
4.5 小结 |
第5章 系统软件设计 |
5.1 电参数采集程序 |
5.2 检测界面数据显示程序 |
5.3 车载主机与TCDS通信程序 |
5.3.1 硬件接口 |
5.3.2 TCDS软件通信协议 |
5.4 地面数据库软件 |
5.4.1 数据库系统分析 |
5.4.2 数据库系统设计 |
5.4.3 数据表设计 |
5.4.4 设置ODBC数据源 |
5.4.5 系统的实现 |
第6章 系统调试及运行结果 |
6.1 实验室调试结果 |
6.2 系统装车运行调试结果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7)青藏铁路发电车电源检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高速列车供电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高速列车发电车状态检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青藏发电车电源检测系统设计方案与研究 |
2.1 青藏铁路发电车概述 |
2.2 青藏发电车电源检测系统的结构 |
2.3 检测系统的主要功能 |
2.3.1 实时监控 |
2.3.2 数据存储和查询 |
2.3.3 故障报警 |
2.3.4 故障分析诊断 |
2.3.5 故障解决方案 |
2.3.6 系统权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发电车 DC600V 直流电源检测系统 |
3.1 系统的硬件构成 |
3.1.1 水阻负载试验 |
3.1.2 数据采集模块 |
3.1.3 上位机通讯模块 |
3.2 系统的软件设计 |
3.2.1 Visual Basic 应用程序简介 |
3.2.2 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 |
3.2.3 发电车 DC600V 检测系统的实时监控 |
3.2.4 整流桥检测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整流桥检测电路故障诊断 |
4.1 RBF 神经网络 |
4.2 粒子群优化算法 |
4.3 PSO-RBF 混合算法 |
4.4 整流桥电路故障诊断 |
4.4.1 整流桥的故障模式 |
4.4.2 故障信号的获取及神经网络的学习训练 |
4.4.3 故障诊断 |
4.5 本章总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青藏铁路旅客列车发电车检修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建立完善的发电车设备检修、运用管理方式 |
1.1 科学规划管理流程, 创新组织结构 |
1.2 健全质量管理制度, 规范检修作业标准 |
1.3 建立看板管理平台, 实时全员全过程监控 |
1.4 建立闭环卡控体系, 强化动态质量管理 |
2 精益管理, 优化生产组织和作业流程 |
2.1 提前跟踪发电车运用状况 |
2.2 实行发电车主、辅系统检修岗位连动 |
2.3 合理设计检修作业流程 |
3 实行检修情况档案化管理 |
3.1 强化检修质量的可追溯性, 落实自控、互控和他控 |
3.2 建立检修记录档案, 完备检修质量管理资料 |
3.3 实行记名检修, 强化岗位责任追溯 |
4 加强业绩考核, 完善激励机制 |
4.1 针对检修人员制定了《青藏发电车检修人员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
4.2 采取新测评管理办法 |
5 结束语 |
(9)无线传感网络在列车监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列车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现状 |
1.1.1 列车安全保障体系的功能 |
1.1.2 列车安全监控网络组网方式 |
1.2 无线传感网络的研究现状 |
1.2.1 无线传感网络的基本应用 |
1.2.2 无线传感网络的关键技术和存在问题 |
1.3 研究目的与总体框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列车监控系统的分析和网络设计 |
2.1 监控的功能 |
2.1.1 安全监控 |
2.1.2 能耗监控 |
2.1.3 车厢内外环境监控 |
2.2 列车监控车载系统的网络研究 |
2.2.1 列车监控标准研究 |
2.2.2 分层混合传感网解决方案 |
2.3 列车监控网络设计 |
2.3.1 LonWorks列车骨干网 |
2.3.2 底层传感网设计 |
2.3.3 实验环境分析 |
2.4 本章小节 |
3 轨道交通车地通信系统及T-AODV算法研究 |
3.1 轨道交通车地通信系统解决方案 |
3.1.1 系统结构及性能指标 |
3.1.2 WLAN通信标准选择 |
3.1.3 路由协议选择 |
3.2 基于QoS水平的车地间通信路由协议研究 |
3.2.1 车地通信网络QoS需求分析 |
3.2.2 AODV算法分析 |
3.2.3 T-AODV算法研究 |
3.3 T-AODV算法仿真 |
3.3.1 数据结构 |
3.3.2 算法的优化设计 |
3.3.3 工作流程 |
3.3.4 程序流程图 |
3.3.5 T-AODV仿真及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列车监控系统能耗监控功能的研究 |
4.1 能耗监控的基础研究 |
4.1.1 研究目的 |
4.1.2 发电车能耗影响因素分析 |
4.1.3 基于无线网络的数据采集 |
4.2 模型辨识 |
4.2.1 数据预处理后的模型辨识 |
4.2.2 失败原因分析 |
4.2.3 原始数据模型辨识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青藏发电车运行状态测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本文构思 |
第2章 青藏发电车运行状态测试系统总体方案的研究与设计 |
2.1 青藏发电车简介 |
2.2 青藏发电车运行状态测试系统结构组成 |
2.3 测试系统的设计思想 |
2.4 测试系统的主要功能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青藏发电车运行状态测试系统硬件部分设计 |
3.1 水阻负载试验装置 |
3.2 测试实验操作台 |
3.2.1 操作台机构 |
3.2.2 现场数据参数采集模块 |
3.2.3 控制及执行模块 |
3.2.4 上位机通讯模块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青藏发电车运行状态测试系统软件部分设计 |
4.1 组态王软件简介 |
4.1.1 组态王软件的功能和特点 |
4.1.2 组态王软件的系统构成 |
4.2 VISUAL BASIC应用程序简介 |
4.2.1 VB应用程序的组成 |
4.2.2 VB应用程序的控件 |
4.3 青藏发电车运行状态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
4.3.1 上下位机数据通信 |
4.3.2 整流桥检测 |
4.3.3 负载功率调整 |
4.3.4 数据报表 |
4.3.5 趋势曲线 |
4.3.6 故障报警及分析诊断 |
4.3.7 系统权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青藏发电车运行状态测试系统现场应用 |
5.1 测试系统主界面 |
5.2 整流桥输出波形曲线 |
5.3 测试试验数据记录表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青藏发电车水阻负载试验装置 |
附录C 青藏发电车运行状态测试试验记录表 |
四、列车发电车监测仪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接触网导线温升模型研究及其应用[D]. 冯烜智.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2]医疗高铁护理车厢内环境设计[D]. 关怀.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3]关于客车列车制动机试验系统的应用改进[J]. 张铁军.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7(04)
- [4]轨道电位监测系统与限制装置的研究[D]. 安娜.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1)
- [5]空调发电车燃油消耗监控分析管理系统[D]. 王兵凡.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0)
- [6]空调发电车燃油消耗监测分析管理系统设计[D]. 王铭初.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1)
- [7]青藏铁路发电车电源检测系统研究[D]. 赵静. 兰州理工大学, 2012(10)
- [8]青藏铁路旅客列车发电车检修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J]. 成燕燕. 甘肃科技纵横, 2010(03)
- [9]无线传感网络在列车监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胡冬冬. 北京交通大学, 2010(12)
- [10]青藏发电车运行状态测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陈琛. 兰州理工大学, 2010(04)
标签:导线测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