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氟化聚酰亚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叁苯胺,叁氟甲基,不对称,聚酰亚胺
氟化聚酰亚胺论文文献综述
林敏[1](2019)在《含叁苯胺及氟化结构与含酯键不对称聚酰亚胺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芳香族聚酰胺因其出色的机械,化学,热学和物理性质而被广泛接受作为微电子器件和液晶显示器中薄膜,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先进材料。然而,由于它们的刚性主链,高熔点温度或Tg以及在大多数有机溶剂中的有限的溶解度使得这些聚合物难以加工,技术应用受到限制。为了克服这些限制,聚合物结构改性变得必要。在不牺牲聚酰亚胺的高热稳定性的情况下,有几种方法可以改善聚酰胺的溶解性和可加工性:将一个庞大的侧链基团,填充破坏性基团或扭结结构引入聚合物中,引入醚键酯键,引入氟原子,引入不对称片段以减少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等方法。在过去几年中,含氟聚酰亚胺受到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含有叁氟甲基的聚酰亚胺。PI材料中引入氟原子可使其分子的极化率及分子链的相互作用下降。由于氟原子引入聚酰亚胺中,其分子间及分子链间的相对位置及自由度增大,溶剂将更快进入PI分子中,增大其溶解性。因氟原子为强电负性原子,其引入使聚酰亚胺苯环与酰亚胺环的共轭作用下降,从而降低聚酰亚胺分子间的电荷转移(CTC)作用,从而提高了聚酰亚胺透过率,介电性能。将几何或分子不对称二胺组分引入聚酰亚胺主链中以形成新的PI材料可以提高诸如溶解度和机械强度的性质。此外,酯键的柔性基团的引入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聚酰亚胺的溶解度。鉴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将探讨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使用苯胺和3,5-二叁氟甲基苯胺作为原料,通过两次反应得到含有叁氟甲基和不含叁氟甲基的二胺单体。4,4'-二氨基叁苯胺,4,4'-二氨基-3'',5''-二叁氟甲基叁苯胺。将它们与ODPA,6 FDA和BTDA叁种二酐聚合,得到两个系列的聚酰亚胺,分别命名为PI_1~PI_3和FPI_1~FPI_3。测试了两组聚酰亚胺材料的性能。我们发现含有叁氟甲基的新型聚酰亚胺不仅具有优异的溶解性和疏水性,而且其熔融温度略微的降低有利于该材料的机械加工,并且叁氟甲基基团的引入保持的材料的机械加工性能,最后,该材料还具有稳定的电化学性质。聚酰亚胺具有良好的成膜性,高HOMO值,长期氧化还原和电化学可逆性。因此,这些聚酰亚胺可能因其适当的HOMO值可用作光电子应用作为新的空穴传输材料。第二部分:我们使用4-对硝基苯甲酰氯作为原料来合成含有酯基不对称片段的4-(4-氨基苯氧基)苯基-4-氨基苯甲酸酯。之后将其按照20%,40%,60%,80%,100%的比例与二胺单体ODA,二酐单体ODPA或BTDA共混并聚合以获得聚酰亚胺。含酯键的不对称片段引入聚酰亚胺材料中所制得的新型聚酰亚胺材料保持了传统芳香族聚酰亚胺材料较好的机械强度及热性能,并且具有优良的光透过性及溶解性,此材料在液晶显示及微电子领域具有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6-05)
白瑞,刘皓,高平强,卢翠英,刘晓菊[2](2018)在《氟化石墨烯对聚酰亚胺复合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聚酰胺酸/氟化石墨烯混合溶液,然后通过流延涂膜和阶梯升温的方法制备了不同含量的聚酰亚胺/氟化石墨烯(PI/FG)复合薄膜,研究了PI/FG复合薄膜的晶相结构和物质结构以及不同掺杂量的氟化石墨烯对PI/FG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了聚酰亚胺/氟化石墨烯复合薄膜,且氟化石墨烯含量越高聚酰亚胺的力学性能越好,当氟化石墨烯质量分数为1.0%时,PI/FG复合薄膜的拉伸强度、弹性模量、断裂伸长率可分别高达237.26 MPa、4.23 GPa和5.58%.(本文来源于《河南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刘庆民[3](2018)在《含脂环及氟化结构聚酰亚胺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芳香族聚酰亚胺材料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能和耐化学性等性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汽车电子、石油化工等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代信息科技领域中,聚酰亚胺材料经过技术的突破及材料的创新促使微电子产品趋于多功能化、高性能化、便携化和柔性化。为了解决高密度、高精度环境下集成电路中所形成的信号延误缺失及功率损耗发热等问题,以及满足柔性显示以及可穿戴设备的应用需求,新一代高性能低介电、高透明等功能化材料的开发迫在眉睫。聚酰亚胺作为在微电子行业重要的应用材料,如何开发出新型高透明易于加工的聚酰亚胺材料一直是高性能聚酰亚胺研究的重要热点课题之一。传统聚酰亚胺材料一般都有难溶难熔的特性以及较深的颜色透过率低等缺陷,从结构上分析主要是由于供电子的二胺单体与接受电子的二酐单体之间存在强的电子转移络合效应,因此导致了分子链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要获得易加工高透性的聚酰亚胺材料,就要抑制其电子的流动,在维持热力学稳定性能和强力学性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削弱分子链间的相互作用。为此,我们设计合成了含环己烷甲基,以及氟化结构引入到聚酰亚胺材料来优化其性能,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探索研究:第一部分,我们以易得的4-叁氟甲基苯乙酮为起始原料,与苯酚在80%硫酸的催化下反应给出二酚结构,然后在K_2CO_3的催化下经过经典的取代反应给出了二种二硝基化合物,最后经过了Pd/C催化的还原制得了目标二胺单体,1,1-二(4-氨基苯氧基)苯基-1-(4-叁氟甲基苯基)乙烷(BAPTE),1,1-二(4-氨基-3-叁氟甲基苯氧基)苯基-1-(4-叁氟甲基苯基)乙烷(BATPTE)。利用二种新型氟化二胺,分别与四种芳香族商业化二酐ODPA、BPDA、BTDA、PMDA聚合得到氟化程度不同的聚酰亚胺材料,分别命名为MPI_1-MPI_4和PPI_1-PPI_4。对这两个系列的聚酰亚胺薄膜材料进行了全面的性能测试。其中在溶解性方面,新合成的聚酰亚胺材料均能很好地溶于一般的高沸点非质子极性有机溶剂中,其中MPI系列还可溶于一些低沸点溶剂,比如THF,CH_2Cl_2,因此MPI系列溶解性明显优于PPI系列。在光学性能及热性能方面,MPI系列和PPI系列在T_(500)处的透过率分别在69.3-85.4%和61.1-80.5%范围内;玻璃化转变温度分别在260-288℃和284-369℃范围内。这说明两个系列材料维持了传统PIs膜的好的光学性能和热力学能。在机械性能测试中,MPI系列的拉伸强度在85.8-99.5Mpa,断裂伸长率在4.9-7.1%范围,拉伸膜量在2.24-2.70GPa,PPI系列的拉伸强度在84.4-99.7Mpa,断裂伸长率在4.8-11.2%范围,拉伸膜量在1.97-2.78GPa,由此可见,氟化结构的引入维持了聚酰亚胺的力学性能,MPI的力学性能低于PPI系列,原因可能是MPI系列氟化程度较大。另外两个聚酰亚胺系列材料的给出了大的接触角,低的吸水率。第二部分,以价廉的环己烷甲醛为初始原料,同样经过简单的叁步反应成功的得到目标单体新型二胺双(4-氨基苯氧基)苯基环己基甲烷(BAPCM),双(4-氨基-3-叁氟甲基苯氧基)苯基环己基甲烷(BATPCM)。通过合成的二种新型二胺分别与ODPA、BTDA、BPDA、PMDA四种商业化的芳香族二酐单体聚合制得两个系列新型聚酰亚胺材料,分别命名为FCPI_(1-4)和CPI_(1-4),并对这两个系列材料进行了系统的性能测试。测试给出,FCPI系列的溶解性和光学性能都明显强于CPI系列,但两个系列的溶解、光学性能都强于一般的聚酰亚胺材料;在热性能和机械性能测试中,FCPI系列和CPI系列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分别为229-277℃和230-300℃,在氮气环境中5%热失重的温度为470-482℃和471-483℃,拉伸强度分别为90.2-101.8 MPa和78.7-99.6 MPa。这说明含环己基甲基、氟化结构的引入在改善其性能的同时一定程度上维持了聚酰亚胺良好的热性能和机械性能。(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8-06-03)
尹晓东[4](2018)在《氟化石墨烯/含氟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含氟聚酰亚胺由于自身较低的介电常数,高透光性,优异的化学和热稳定性,是一种非常有应用前景的绝缘材料。最近有报道表明将一些无机低介电材料加入到有机高分子材料中,能够改善其介电性和力学性能。氟化石墨烯,具有丰富强极性的C-F键和可调控的F/C,较低的介电常数(≈1.2)和高透光性,是一种很有前景的低介电纳米填料。加强无机填料与聚合物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改善性能的关键方法。氟化石墨烯和含氟聚酰亚胺由于C-F键的互相排斥,分散性较差。在本文中,首先制备得到4,4’-二氨基-2,2’-双叁氟甲基联苯(TFDB)通过氢键连接的氟化石墨烯(t-FG),再进行下一步的复合得到了一种低介电的氟化石墨烯/聚酰亚胺复合薄膜,t-FG和聚酰亚胺之间较强的相互作用力提高了t-FG在聚酰亚胺基体中的分散性,并且研究了不同含量t-FG对复合薄膜光学、力学和介电等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TFDB水热插层反应制备得到了横向尺寸大于5μm的低片层t-FG,作为纳米填料加入到聚酰亚胺基体中。当t-FG含量为0.75wt%时,由于较强的相互作用,t-FG均匀分散于聚酰亚胺基体中,得到了一种高透明的柔韧薄膜,兼具低介电常数(2.09)和低介电损耗(0.0019),高拉伸强度(300.1MPa),低吸水率(0.1%)和良好的热稳定性。并且,它作为介电层应用至有机薄膜晶体管器件中,场迁移率达到0.21 cm~2 V~-11 s~(-1),开关比为4.2×10~3。因此,这种高透明且柔韧的低介电薄膜在透明柔性显示器上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8-05-01)
曹建诚,王宽,刘敬成[5](2017)在《光敏氟化聚酰亚胺/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在还原石墨烯表面进行重氮盐修饰合成了氨基功能化石墨烯AFGO,后以4,4'-二氨基二苯醚(ODA)、3,5-二氨基苯甲酸(DABA)、二酸酐6FDA、AFGO和GMA为单体通过原位聚合法合成了一系列不同AFGO添加量的光敏性聚酰亚胺/石墨烯复合材料,并通过光固化技术制备了聚酰亚胺/石墨烯光固化复合薄膜GPI/AFGOs。利用ATR-FTIR、SEM、TEM等分析了不同AFGO添加量对复合薄膜性能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证明氧化石墨烯(GO)、氨基功能化石墨烯(AFGO)的成功制备;通过TEM中石墨烯片层的分布情况,证明利用重氮盐修饰法制备单层或多层的AFGO在基体中具有其良好的分散性,可以形成均匀、稳定的分散液。(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M:高分子共混与复合体系》期刊2017-10-10)
王宽[6](2017)在《光敏性氟化聚酰亚胺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能源、材料”叁大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高性能聚合物材料的需求是与日俱增。聚酰亚胺(PI)作为一种重要的高性能聚合物材料,因其突出的热学、力学、电学等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微电子、航空航天、汽车、光伏能源等领域。但由于其溶解性差、熔融温度高、透明性低,以及固化温度较高、成膜工艺复杂、能源消耗严重等缺点,限制了其应用领域。因此,如何在保证聚酰亚胺优良性能的同时,设计新型可溶透明聚酰亚胺结构、简化其成膜工艺,以及制备多功能于一体的高性能聚酰亚胺材料,拓宽其应用领域等,对于推动工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鉴于此,本论文通过含氟单体合成了一系列光敏性聚酰亚胺,并利用紫外光固化技术制备了综合性能良好的光固化涂层和薄膜,研究了其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微电子等工业中的应用。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以2,2-双(4-氨基苯基)六氟丙烷(6FpDA)、4,4'-(六氟异丙基)双邻苯二甲酸二酐(6FDA)、4-氨基苯甲酸(ABA)、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单体,合成了一系列末端含有不同碳碳双键含量的光敏性氟化聚酰亚胺GFPIs。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凝胶渗透色谱(GPC)、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溶解性测试等表征了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能。结果显示:聚合物呈现出非结晶形态和优异的溶解性。然后通过光固化技术制备了氟化聚酰亚胺光固化涂层GFPIs,利用实时红外光谱(RTIR)、热失重分析(TGA)、紫外透射光谱(UV-Vis)、水接触角测试、吸水性测试等分析了涂层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涂层GFPIs具有较高的双键转化率、优异的热稳定性、高的透明性和低的吸水性,有望作为缓冲层、耐高温涂层应用于微电子工业中。此外,聚合物GFPIs在光刻胶中也有良好的应用,通过涂层配方优化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其分辨率可达50μm。2.以二胺6FpDA、生物基二胺Priamine 1074、二酸酐6FDA、ABA和GMA为单体,合成了一系列不同生物基含量的光敏性生物基聚酰亚胺BGPIs。采用全反射傅立叶红外光谱(ATR-FTIR)、1H-NMR、GPC、XRD、DSC、溶解性测试等表征了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能。结果显示:聚合物呈现出非晶聚集态结构和优异的溶解性,生物基含量可达48.9%。然后通过光固化技术制备了生物基聚酰亚胺光固化涂层BGPIs,利用RTIR、TGA、UV-Vis、水接触角测试、吸水性测试、SEM等分析了涂层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涂层BGPIs具有较高的交联密度、高的附着力、低的吸水性、突出的光学透明性和优异的热稳定性能,初始分解温度均在400℃以上,可作为生物基耐高温涂层应用于微电子工业中。此外,聚合物BGPIs在光刻胶中也有良好的应用,通过涂层配方优化和SEM分析,其分辨率可达45μm。3.通过在还原石墨烯表面进行重氮盐修饰合成了氨基功能化石墨烯AFGO,采用ATR-FTIR、XRD、TGA、拉曼光谱(Raman)、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表征了石墨烯的结构和性能。结果显示:AFGO具有优异的分散性,氨基表面修饰率为9%。然后以4,4'-二氨基二苯醚(ODA)、3,5-二氨基苯甲酸(DABA)、二酸酐6FDA、AFGO和GMA为单体合成了一系列不同AFGO添加量的光敏性聚酰亚胺/石墨烯复合材料,并通过光固化技术制备了聚酰亚胺/石墨烯光固化复合薄膜GPI/AFGOs。利用RTIR、SEM、TGA、电子拉力机测试仪、超高电阻测试仪、吸水性测试、水接触角等分析了不同AFGO添加量对复合薄膜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AFGO含量的增加,复合薄膜GPI/AFGOs的热性能、导电性、憎水性和疏水性等性能均得到了显着的提高;尤其是其力学性能,当AFGO含量为1.00%时,薄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达到最大值(108.7 MPa和46.4%),增加了102.8%和354.9%,可作为抗静电柔性薄膜应用于微电子行业。(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7-06-01)
李进,杜伯学,李忠磊,韩涛,邢云琪[7](2016)在《表面氟化对聚酰亚胺薄膜吸水特性及其击穿电压和表面电荷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长期运行在潮湿环境中的风机和牵引电机,其绕组绝缘—聚酰亚胺薄膜极易因吸水而导致绝缘性能降低或过早失效,使系统发生绝缘故障。因此有必要研究聚酰亚胺薄膜的吸水特性及吸水之后聚酰亚胺薄膜的电气强度和表面电荷的动态变化规律。表面氟化作为一种材料表面改性方法,可以通过改变聚合物表面的化学组成而提高聚合物绝缘的整体性能。针对聚酰亚胺薄膜分别进行时间为0、15、30、45和60 min的表面氟化处理,并对氟化后聚酰亚胺薄膜的吸水特性及吸水后其相对介电常数、击穿电压和表面电荷动态特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聚酰亚胺薄膜的吸水率随着表面氟化处理时间的增加逐渐减小,试样的相对介电常数由于吸水率增加而随之增大,当氟化时间为45 min时,试样的相对介电常数最小;表面氟化处理提高了聚酰亚胺薄膜浸水后的击穿电压和表面电荷消散时间。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表面氟化处理能够提高聚酰亚胺薄膜在潮湿环境中的绝缘性能,并为其工程应用提供了有效改性方法。(本文来源于《高电压技术》期刊2016年09期)
杜伯学,牧晶,李进[8](2016)在《氟化时间对聚酰亚胺薄膜空间电荷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聚酰亚胺薄膜作为一种综合性能优异的绝缘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超导电缆等电气电子设备。然而,薄膜积累的空间电荷会引发电场畸变,进而影响材料的老化、极化、击穿等特性。已有研究表明表面氟化能改变聚酰亚胺表层结构,从而影响电荷注入和积累。为探究氟化对聚酰亚胺薄膜空间电荷分布的影响,使用热脉冲法(TSM)研究了氟化时间为0、15、30、45和60 min且厚度为25μm的纯、耐电晕和双层纯聚酰亚胺薄膜试样的空间电荷分布现象。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纯聚酰亚胺薄膜试样,氟化时间为45 min时空间电荷积聚最少;对于耐电晕聚酰亚胺薄膜试样,空间电荷在纳米粒子与氟化层的双重作用下随着氟化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减少;同样氟化时间的纯聚酰亚胺薄膜试样与耐电晕聚酰亚胺薄膜试样相比,耐电晕聚酰亚胺薄膜试样的空间电荷积累更少;对于双层纯聚酰亚胺薄膜试样,界面两侧薄膜的表面特性差别对空间电荷积聚有重要影响,且可有效屏蔽电子的注入。由此可得结论:空间电荷分布与积累情况随氟化时间不同而不同,适当的氟化程度能有效抑制空间电荷积累并提高超导电缆绝缘性能。(本文来源于《高电压技术》期刊2016年08期)
刘超[9](2016)在《含吡啶杂环及氟化结构聚酰亚胺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子光伏以及新能源等领域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同时也为新型高分子材料的产生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传统芳香型聚酰亚胺(PI)由于具有优异的耐热性和良好的机械性能得到普遍应用,但是仍然不能满足高端芯片和平板显示业对聚酰亚胺材料的介电性和光学透过性提出的更高需求。通过对聚酰亚胺进行结构改性,可以赋予其特定的性能以适应不同领域的应用。本文主要针对以上应用背景对聚酰亚胺进行结构设计、单体及材料合成与性能研究。我们通过实验室常用且廉价的试剂和简单的方法合成了叁种新型二胺,解决了聚合物难溶的问题。引入了功能化的吡啶环及氟化基团到聚酰亚胺骨架中,合成了多种功能化的PI材料。吡啶杂环与苯环具有类似的对称性与强芳香性,将其引入到PI骨架中能显着提高聚合物的热稳定性,并提高其力学和机械性能。苯环中C=C键的摩尔折射率(1.76)远远低于吡啶杂环中的C-N=C键(4.10),通过吡啶杂环的引入可以有效的增强其折射率及透光性;同时,吡啶环的大体积可以减小分子间的堆积程度,增加了分子间距,使其溶解加工性得到提升。在分子中引入氟原子可以降低聚合物的整体极化率,减弱分子间作用力,增加分子间距及自由体积,减小溶剂分子渗透到分子间的难度,从而提高聚合物的溶解性。同时氟原子强的电负性可以破坏聚合物分子结构间的共轭作用,从而制得颜色较浅、光学性能优异的聚合物薄膜。由于C-F键的摩尔极化率很小,可以将聚合物介电常数降低,一般情况下含氟PI材料介电常数可以降至2.5左右甚至更低。大体积结构的叁氟甲基和叁苯甲烷结构,可以使分子之间有较大的间距,削弱聚合物分子间作用力,使聚合物的溶解性得到了大大提升,同时有效降低介电常数和增加溶解性。具体来讲,本论文的工作包括以下几部分。首先,利用常见并且价格低廉的苯甲醛与苯酚的亲核反应来合成二酚4,4-二羟基-叁苯基甲烷(BHTM)。BHTM再与2-氯-5-硝基吡啶反应制备二硝基化合物1,1-二[4-(5-硝基-2-吡啶氧基)苯基]-1-苯基甲烷(BNPPM),将BNPPM还原得到二胺1,1-二[4-(5-氨基-2-吡啶氧基)苯基]-1-苯基甲烷(BAPPM)。其次,我们分别用4-氟苯甲醛和叁氟苯乙酮与苯酚发生亲核反应,分别得到二酚4-氟-4,4-二羟基叁苯甲烷(FDTM)和4,4-二羟基-叁苯基-2,2,2-叁氟乙烷(DTTE),再分别与2-氯-5-硝基吡啶反应得到两种二硝基化合物,还原后分别得到二胺1,1-二[4-(5-氨基-2-吡啶氧基)苯基]-4-氟-1-苯基甲烷和1,1-二[4-(5-氨基-2-吡啶氧基)苯基]-1-苯基-2,2,2-叁氟乙烷。然后利用合成的叁种新型二胺分别与工业化二酐单体ODPA和6FDA聚合制备成新型聚酰亚胺薄膜,我们对合成的六种聚酰亚胺材料进行综合测试分析,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发现,引入含氟结构的二胺和二酐对聚合物的溶解性有较大的提高,含叁氟结构的二胺相比于其他结构,与同一种二酐聚合得到的聚合物有着最好的溶解性。其聚合物材料的拉伸强度在57.6-115.3 MPa范围内,断裂伸长率在2.6-6.8%范围内,弹性模量在2.4-3.2 GPa内,最大拉力在35.97-55.36N范围内。数据表明在二胺上引入含氟基团如叁氟甲基或者氟原子结构,在提高机械性能方面具有较明显的效果。含氟结构的机械性能优于不含氟结构,尤以引入叁氟甲基结构对材料的机械性能的改善最为显着,薄膜的弹性模量和拉伸强度都得到了提高。同时DSC数据表明,氟化结构的引入增加了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提高了材料的热性能。含氟聚酰亚胺材料较不含氟材料具有更好的疏水性,主链含六氟结构的二酐对材料的疏水性能有较大的提升,含叁氟甲基结构二胺相对于含单氟结构的二胺合成的聚合物有着更加优异的疏水性。研究发现二胺中含氟单元的引入能够降低材料的介电常数,同时使材料具有较低的介电损耗,含六氟结构的二酐对薄膜介电性能也有改善。-CF3是一种以非对称状态存在的具有较大偶极矩的极化结构,其大体积结构会阻碍分子间电荷移动,减小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再加上氟原子本身的低极化率利于介电常数的降低,因此导致介电常数有所降低。BPI-3在500 nm处的透过率明显高于BPI-1和BPI-2,而且具有最小的截止波长350nm,可以发现,含叁氟结构的二胺相对于含单氟原子或者不含氟结构具有最优秀的透过性,同时苯环含单个氟原子的结构较无氟结构的光学透过性好。综上所述,本论文中合成的含叁氟结构的PI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光学,介电性能,同时改善了PI难溶的缺点。(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6-05-26)
李杰,郑建,任敬国,袁海燕,郭志红[10](2015)在《表面氟化聚酰亚胺薄膜的空间电荷动态特性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聚酰亚胺以其优良的电气性能作为一种重要的绝缘介质在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温度能够显着影响绝缘介质的老化程度,对不同温度条件下聚酰亚胺薄膜的空间电荷分布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最近的研究表明,表面氟化技术能够在不破坏聚酰亚胺薄膜内部分子结构的前提下改变其表层分子结构从而进一步提高其电气性能。通过对聚酰亚胺进行不同条件下改性处理,制备了4组试验试样,每组样品为两层聚酰亚胺迭加以研究其界面空间电荷分布。所用试样表面氟化处理时间分别为15 min、45 min和75 min。搭建了基于激光热脉冲法的空间电荷测量装置,分别测量了40℃、80℃、120℃、160℃下试样的空间电荷分布。结果表明表面氟化处理技术能够调节聚酰亚胺薄膜间空间电荷分布,且随着温度的提高聚酰亚胺内部积聚的空间电荷变少。(本文来源于《山东电力技术》期刊2015年10期)
氟化聚酰亚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聚酰胺酸/氟化石墨烯混合溶液,然后通过流延涂膜和阶梯升温的方法制备了不同含量的聚酰亚胺/氟化石墨烯(PI/FG)复合薄膜,研究了PI/FG复合薄膜的晶相结构和物质结构以及不同掺杂量的氟化石墨烯对PI/FG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了聚酰亚胺/氟化石墨烯复合薄膜,且氟化石墨烯含量越高聚酰亚胺的力学性能越好,当氟化石墨烯质量分数为1.0%时,PI/FG复合薄膜的拉伸强度、弹性模量、断裂伸长率可分别高达237.26 MPa、4.23 GPa和5.58%.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氟化聚酰亚胺论文参考文献
[1].林敏.含叁苯胺及氟化结构与含酯键不对称聚酰亚胺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南昌大学.2019
[2].白瑞,刘皓,高平强,卢翠英,刘晓菊.氟化石墨烯对聚酰亚胺复合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J].河南科学.2018
[3].刘庆民.含脂环及氟化结构聚酰亚胺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8
[4].尹晓东.氟化石墨烯/含氟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8
[5].曹建诚,王宽,刘敬成.光敏氟化聚酰亚胺/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M:高分子共混与复合体系.2017
[6].王宽.光敏性氟化聚酰亚胺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江南大学.2017
[7].李进,杜伯学,李忠磊,韩涛,邢云琪.表面氟化对聚酰亚胺薄膜吸水特性及其击穿电压和表面电荷特性的影响[J].高电压技术.2016
[8].杜伯学,牧晶,李进.氟化时间对聚酰亚胺薄膜空间电荷分布的影响[J].高电压技术.2016
[9].刘超.含吡啶杂环及氟化结构聚酰亚胺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南昌大学.2016
[10].李杰,郑建,任敬国,袁海燕,郭志红.表面氟化聚酰亚胺薄膜的空间电荷动态特性研究(英文)[J].山东电力技术.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