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河西论文-魏怀东,李亚,张勃,李菁菁,丁峰

甘肃河西论文-魏怀东,李亚,张勃,李菁菁,丁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甘肃河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河西地区,荒漠化土地,光谱特征

甘肃河西论文文献综述

魏怀东,李亚,张勃,李菁菁,丁峰[1](2019)在《甘肃河西地区荒漠化土地光谱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肃河西走廊土地荒漠化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高光谱遥感技术是荒漠化土地退化程度、土地类型识别、遥感反演等的重要研究手段,以河西地区荒漠化土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光谱特征与植被退化程度、植物类型、季节变化等的关系,探讨河西地区荒漠化土地的光谱特征。主要结果有:(1)当植被覆盖度小于20%,同一类型不同退化阶段的植被光谱对沙地光谱的影响很小,沙地光谱反射率与裸地接近,尤其当植被盖度小于10%时,沙地与裸地的光谱曲线几乎重合,仅从植被景观很难反映出土地的沙化程度。(2)不同的植被类型对沙地光谱的反射率有一定的影响,以白刺为建群种的沙地光谱反射率较高,其次为梭梭沙地,多枝柽柳沙地相对较低,植被不同演替阶段下指示性植物的沙地光谱可以反映土地的沙化过程。(3)在植物生长季,沙地光谱反射率受土壤、植物含水量及植物物候期的影响, 8月—10月高于其他月份, 7月最低,沙地光谱波形曲线的季节变化规律可以反映出沙地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研究结果对荒漠化土地遥感监测中土地沙化程度判定、季节信息提取、植被覆盖度估算等提供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9年11期)

杨晓琴,胡自强[2](2019)在《甘肃河西走廊外繁制种引80余国合作》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秋季,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的外繁制种企业一片繁忙景象。戈壁夹绿洲的天然隔离优势,再加上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等特点,这里成为我国最大的蔬菜、花卉外繁制种基地。今年8月以来,兰州海关共监管出口外繁种子1800吨,货值3255.7万美元。目前,全球80多(本文来源于《农资导报》期刊2019-11-01)

涂吉祥,曾雪[3](2019)在《点亮边疆新丝路》一文中研究指出金秋时节,果实飘香。穿行在甘肃玉门至酒泉这段古丝绸之路上,蹇福江毫无倦怠之意。和当年玄奘西行一样,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以下简称“重庆电力”)的蹇福江作为甘肃750千伏河西电网加强工程(以下简称“河西工程”)2标段项目经理,他挑起的是担子,担起的是责任,不(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力报》期刊2019-10-22)

严长庚,王立,杨彩红,伏星舟[4](2019)在《甘肃河西地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风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深入揭示保护性耕作措施对甘肃河西地区农田土壤的防风蚀效应.【方法】通过大田实验,设置了8个处理:CT-W、NT-W-30 cm、CT-W(WR)、NT-W-30 cm(WR)、 CT-In-W、NT-In-W-30 cm、CT-In-C、NT-In-C,在来年返青之前采样进行风洞模拟试验.【结果】土壤风蚀量随风速增大而增大,且二者为幂函数关系.14 m/s是风蚀速率随风速急剧增加的转折点,风速在14 m/s以内,风蚀速率处于缓增区,当风速超过14 m/s风蚀速率加快.6 m/s风速条件下,保护性耕作较传统耕作防风蚀效果非常显着;随风速增大,NT-W(WR)、NT-In-W-30 cm较相应的传统耕作,风蚀效果降低明显.【结论】低于6 m/s风速,保护性耕作较传统耕作防风蚀效果更优,随风速增大,不同免耕处理的防风蚀效果变化不一,其中NT-W(WR)、NT-In-W-30 cm较相应的传统耕作,防风蚀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武富[5](2019)在《民国甘肃河西地区水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肃河西地区因受其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的影响,形成绿洲性地农业生产活动,而绿洲农业又受水资源的限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为平衡上中下游地区间用水的矛盾中,形成具有地域特色"水案"。以此拟探析民国甘肃河西地区发生的水案,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丝绸之路》期刊2019年03期)

武丹[6](2019)在《甘肃河西地区太阳能资源空间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探明甘肃省河西地区的太阳能资源状况,为其利用提供参考,基于河西地区的3个太阳辐射站1993~2013年的辐射资料及13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年尺度和月尺度日照资料,采用空间分析、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对太阳辐射、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进行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敦煌、酒泉、民勤的年太阳总辐射为5 302~6 672兆焦/(平方米·年),属于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地区。河西地区全年日照总时数在2 956~3 241小时,5~8月日照时数最多,12月至次年2月最少,季节变化与太阳总辐射相同,太阳能资源表现为自西北向东南逐级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整个河西有4个站点的日照时数出现显着上升趋势,2个站点有显着下降趋势,其他站点变化趋势不显着。河西地区太阳辐射相对稳定,变化幅度不大。(本文来源于《农技服务》期刊2019年09期)

王明博[7](2019)在《车锡伦“甘肃河西地区流传抄本民间宝卷目”补正》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中的附录"甘肃河西地区流传抄本民间宝卷目"的疏漏和错误进行了补正。河西宝卷同卷异名现象多,如果不熟悉宝卷的内容情节而仅凭宝卷名称来给宝卷编目,就有可能将本属同一题材的宝卷误作不同种类的宝卷而列在不同的卷目下,同时也会影响宝卷种类数据统计的准确性。宝卷的编目应遵循"以内容为主、卷名为辅"的原则。(本文来源于《民族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武丹[8](2019)在《甘肃河西地区太阳能稳定性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河西地区的3个太阳辐射站1993-2013年的辐射资料及13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年尺度和月尺度日照资料,对河西地区太阳能稳定程度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敦煌、酒泉、民勤的年太阳总辐射在5302-6672MJ/(m~2·a)之间,属于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地区。河西地区全年日照总时数在2956-3241h之间,5-8月日照时数最多,12-2月最少,季节变化与太阳总辐射相同。历年中各月日照时长大于6小时天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比值在1.29-1.80之间,表明河西地区太阳能较为稳定且可利用价值较高。(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9年22期)

傅才武,申念衢[9](2019)在《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涵建构与模式创新——以甘肃河西走廊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文化日益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和民生发展。本文以甘肃河西走廊为案例,分析文化旅游行业从"文旅体用二分"转向"文旅体用一致"的新阶段发展,超越以往文化与旅游"体用二分"的传统认知,建立基于"文旅体用一致"基础上新的解释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文化和旅游管理体制和政策模式的实践经验,揭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同时探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有效政策途径,探讨下一阶段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政策突破口。(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8期)

常兆丰[10](2019)在《甘肃河西60年防沙治沙的问题及出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的防沙治沙工作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甘肃河西走廊的防沙治沙与全国同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防沙治沙的发展过程和发展水平。甘肃河西走廊的防沙治沙自创建以来,经过了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基础调查与试验探索阶段、60年代后期-70年代中期以营造乔木林为主阶段和70年代中期-90年代以营造灌木林为主阶段,目前正处在20世纪以来以封育保护为主的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水资源退化和固沙林大面积衰退。未来出路探讨,1)下阶段的突破口在哪里 2)以治标为主转向以治本为主;3)以沙区资源利用促进沙漠化防治; 4)沙产业是必由之路。同时提出几点可供参考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9期)

甘肃河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进入秋季,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的外繁制种企业一片繁忙景象。戈壁夹绿洲的天然隔离优势,再加上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等特点,这里成为我国最大的蔬菜、花卉外繁制种基地。今年8月以来,兰州海关共监管出口外繁种子1800吨,货值3255.7万美元。目前,全球80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甘肃河西论文参考文献

[1].魏怀东,李亚,张勃,李菁菁,丁峰.甘肃河西地区荒漠化土地光谱特征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9

[2].杨晓琴,胡自强.甘肃河西走廊外繁制种引80余国合作[N].农资导报.2019

[3].涂吉祥,曾雪.点亮边疆新丝路[N].中国电力报.2019

[4].严长庚,王立,杨彩红,伏星舟.甘肃河西地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风蚀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9

[5].武富.民国甘肃河西地区水案研究[J].丝绸之路.2019

[6].武丹.甘肃河西地区太阳能资源空间分布特征[J].农技服务.2019

[7].王明博.车锡伦“甘肃河西地区流传抄本民间宝卷目”补正[J].民族文学研究.2019

[8].武丹.甘肃河西地区太阳能稳定性评估[J].科学技术创新.2019

[9].傅才武,申念衢.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涵建构与模式创新——以甘肃河西走廊为中心的考察[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10].常兆丰.甘肃河西60年防沙治沙的问题及出路[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

标签:;  ;  ;  

甘肃河西论文-魏怀东,李亚,张勃,李菁菁,丁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