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前庭水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前庭水管扩大,听力损失,SLC26A4,内耳蜗电位
前庭水管论文文献综述
薛文悦,陈正侬[1](2019)在《SLC26A4基因突变致前庭水管扩大听力损失机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前庭水管扩大(Enlarged Vestibular Aqueduct, EVA)是儿童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最常见的内耳畸形之一。EVA患者通常出生后听力波动并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部分患者在头部轻度创伤或气压伤后出现突发性耳聋。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基因分析和小鼠模型建立等方法对前庭水管扩张相关听力损失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显示内淋巴囊吸收功能障碍引起的中阶扩大是耳聋非常重要的病理改变,内耳蜗电位的波动和下降是耳聋的直接原因。进一步的研究仍将继续,以帮助我们为前庭水管扩大的耳聋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本文来源于《中华耳科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曾智萍[2](2019)在《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影像特征及其与听力损伤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大前庭导水管(LVAS)患者的CT和MRI的表现特征,及LVAS患者内淋巴囊MRI分型与听力损失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104耳)LVAS患者的听力损伤评估结果及CT和MRI的影像特征,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判断内淋巴囊MRI分型与听力损失程度的相关性。按照扩大的内淋巴囊的MRI信号特点,把LVAS分为3型:Ⅰ型:内淋巴囊均为低信号;Ⅱ型:高信号区局限于前庭导水管裂隙内,未超出岩骨后缘;Ⅲ型:高信号区超出岩骨后缘。结果 52例104耳中,Ⅰ型22耳(占21.15%),其中听力下降中度2耳,重度9耳,极重度11耳;Ⅱ型53例(占50.96%),其中听力下降轻度1耳,中度6耳,重度19耳,极重度27耳;Ⅲ型29耳(占27.88%),其中听力下降中度3耳,重度6耳,极重度20耳。统计学分析显示,LVAS患者不同听力损失程度与内淋巴囊MRI分型的等级相关分析无统计学意义(r=0.2856,P> 0.05)。结论 CT和MRI都能明确LVAS的诊断,但高分辨磁共振没有射线辐射,更能显示扩大的内淋巴囊及其信号的改变,是儿童LVAS患者的首选。LVAS患者听力损伤程度与内淋巴囊信号改变无明显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暨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期刊2019-08-22)
孙凯丽,吴晓媛,别旭,孙秀珍[3](2019)在《人工耳蜗植入术治疗大前庭水管综合征16例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VAS)的发病机制、听力学检查、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12~2017年经颞骨高分辨率CT(HRCT)及听力学检查确诊并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人工耳蜗植入术(CI)的16例LVA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诱因、确诊及手术情况、CI术前听力情况、语前及语后聋情况。结果 16例均行HRCT检查,其中语前聋11例,2例有家族遗传史。13例行内耳及颅脑MRI检查,9例行声导抗检查,6例行耳声发射检查,15例行听性脑干反应、多频稳态电位检查,6例行纯音听阈测定检查。16例(32耳)中仅1耳为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聋、1耳为重度感音神经性聋,余均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16例均行CI,术后仅1例出现头晕、1例出现面瘫等并发症。结论LVAS主要以进行性、波动性听力下降为特点,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早期经HRCT、听力学检查可确诊。目前LVAS最主要的防治措施为产前及产后耳聋基因筛查及CI治疗。(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马新春,郭斌,徐聪,张英[4](2019)在《对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基因、影像学诊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SLC26A4基因突变检测及颞骨高分辨率CT检查对诊断大前庭水管扩大综合征的一致性。方法选取216例人工耳蜗植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颞骨高分辨率CT检查及基因SLC26A4(2168A>G,IVS7-2A>G)检测。结果通过两种诊断方法得出大前庭水管扩大综合征的检出率具有一致性(Kappa=0.952)。影像学检查提示在216例患者中,前庭水管扩大者39例;基因检测结果提示基因突变者36例,其中两位点(2168A>G、IVS7-2A>G)的杂合突变16例,纯合突变18例,复合杂合突变2例。结论 SLC26A4基因突变检测与颞骨高分辨率CT检查对诊断大前庭水管扩大综合征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基因检测对于可疑前庭水管扩大综合征患者可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预防。(本文来源于《中国高原医学与生物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王利利,宋云韬,耿曼英,米彦芳,郭小艳[5](2019)在《54例非综合征性前庭导水管扩大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进一步认识非综合征性前庭导水管扩大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54例临床上确诊为非综合征性前庭导水管扩大病例,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听力学及影像学检查,分析其临床特点,测量颞骨高分辨率薄层CT轴位上前庭总脚至前庭导水管外口之间中点的最大管径宽度,应用t检验分析其与耳侧别、听力下降类型及听力下降程度的关系。结果:54例非综合征性前庭导水管扩大患者均双侧耳受累,语前聋42例,语后聋12例;38耳为重度聋,70耳为极重度聋;听力下降类型96耳表现为感音神经性聋,12耳为混合性聋;前庭总脚至前庭导水管外口之间中点的最大管径宽度为1.60~3.90mm,平均2.60mm;左右侧耳、听力损失程度、听力损失类型组间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综合征性前庭导水管扩大主要表现为较重的感音神经性聋,其诊断依靠影像学检查,扩大程度左右侧无差异,且与听力下降程度及类型无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张玉忠,张滟,魏馨雨,陈耔辰,徐勇[6](2019)在《双侧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儿的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儿童双侧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 LVAS)患者的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 VEMP)的波形特征。方法对双侧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儿21例(42耳)(LVAS组)、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非LVAS聋哑症患儿14例(28耳)(非LVAS聋哑症组)及健康儿童12例(24耳)(健康对照组)进行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MP, oVEMP)和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MP, cVEMP)检测,比较叁组各波的引出率及波形特点。结果与非LVAS聋哑症组比较,LVAS组oVEMP的引出率较高(P<0.001),阈值较低(P<0.001)、振幅较高(P=0.003),n1、p1波潜伏期、n1-p1波间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LVAS聋哑症组患儿相比较,LVAS组患儿cVEMP的引出率较高(P=0.017),阈值较低(P=0.001),p1波潜伏期较短(P=0.009);其余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LVAS组患儿的oVEMP振幅较高(P=0.027),其余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VEMP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VAS患儿oVEMP及cVEMP引出率较非LVAS聋哑组高,与健康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VEMP可用于评估LVAS患儿的前庭耳石器功能状态,但是并不恒定地都表现为阈值低、振幅高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肖青,陈建勇,沈佳丽,汪玮,王璐[7](2019)在《不同声刺激模式对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短潜伏期负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声刺激模式对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LAVS)患者短潜伏期负反应(acoustically short latency negative response,ASNR)的影响,建立ASNR引出的最佳声刺激模式。方法选取24例48耳经颞骨CT确诊为LAVS、短声听性脑干反应(click ABR)波V阈值大于或等于90 dB nHL的受试者,分别进行click ABR、500 Hz(tone burst 500 Hz,TB-500 Hz)和1 000 Hz(tone burst 1 000 Hz,TB-1 000 Hz)短纯音听性脑干反应(tone burst ABR)测试,记录叁种声刺激模式下ASNR的引出率、阈值、95 dB nHL刺激声强下的ASNR幅值和潜伏期。结果①click、TB-500 Hz、TB-1 000 Hz声刺激下ASNR引出率分别为60.41%(29/48)、68.18%(30/44)、52.38%(22/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B-500 Hz ASNR引出率相对较高;②click、TB-500 Hz、TB-1 000 Hz声刺激诱发的ASNR平均阈值分别为90.8±3.48、87.36±4.39、89.23±4.79 dB nHL,TB-500 Hz声刺激下的ASNR阈值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click、TB-500 Hz、TB-1 000 Hz声刺激诱发的ASNR平均潜伏期分别为3.13±0.29、4.32±0.57、4.12±0.21 ms,click声诱发的ASNR潜伏期较短纯音诱发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click、TB-500 Hz、TB-1 000 Hz声刺激诱发的ASNR平均幅值分别为0.29±0.22、0.39±0.31、0.33±0.21μV,TB-500 Hz声刺激下ASNR的幅值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VAS患者短纯音诱发的ASNR潜伏期较click声诱发的明显延长;利用TB-500 Hz声刺激可获得更高的ASNR引出率及振幅,有利于ASNR的正确识别及可疑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早期诊断。(本文来源于《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崔文卓[8](2019)在《前庭导水管扩大的感音神经性耳聋患儿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研究前庭导水管扩大(enlarged vestibular aqueduct,EVA)的感音神经性耳聋(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NHL)患儿听觉传导通路及非听觉区脑白质微观结构的变化。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61名儿童,其中包括41名SNHL患儿及20名听力正常儿童。受试者共分为叁组:A组包括19名伴有EVA的SNHL患儿;B组包括22名不伴内耳畸形的SNHL患儿;C组包括20名听力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对象进行DTI检查。本研究包括11个感兴趣区,其中颞上回、颞横回、听辐射和下丘为听觉区;内囊前肢、内囊后肢、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前扣带回、中扣带回及后扣带回为非听觉区。测量各个感兴趣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并比较叁组之间的差异。结果:伴有EVA的SNHL患儿左右下丘、左颞横回和右听辐射的FA值较不伴内耳畸形的SNHL患儿减低(P<0.05);SNHL患儿(包括A组和B组)中扣带回的FA值较正常儿童减低(P<0.05);伴有EVA的SNHL患儿与不伴内耳畸形的SNHL患儿中扣带回的FA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伴有EVA的SNHL儿童听觉传导通路的FA值低于不伴内耳畸形的SNHL儿童,提示伴有EVA的SNHL患儿听觉传导通路可能存在髓鞘形成的延迟。与正常听力儿童相比,SNLH儿童中扣带回的FA值更低,提示SNHL患儿的认知能力可能较听力正常的儿童差。(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19-02-01)
刘贝贝[9](2019)在《前庭水管扩大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疗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并分析前庭水管扩大(EVA)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EVA患者人工耳蜗植入(CI)术中及术后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并发症,分析该类患者基因检测结果及CI术后的康复效果,揭示EVA患者的临床特点、基因型、CI术后的疗效以及植入年龄与CI术后疗效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选取2012年?2016年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诊断为EVA并行CI的90例患者纳入研究,收集其术前临床资料,包括发病情况、家族史、听力学影像学资料及术中及术后情况,在取得患者监护人或患者本人的知情同意后抽取外周静脉血进行常见耳聋相关基因的突变检测,并定期随访和评估EVA患者CI术后的听觉及言语识别能力,包括助听听阈、CAP及SIR得分、安静环境下扬扬格词、中文标准短句及固定信噪比为+10dB的噪声环境下标准短句的言语识别能力。结果用SPSS25.0软件分析,分析EVA及植入年龄与CI术后疗效的相关性。结果:1.EVA在临床上以波动性、进行性和不对称的感音神经性聋为主要听力学表现,部分患者可以引出特征的声诱发短潜伏期反应(ANSR),引出率为45%,平均潜伏期为2.87±0.23ms。影像学检查发现90例EVA患者中,61例表现为单纯EVA(LVAS),占67.78%,29例伴有其他内耳畸形(EVA+IP),占32.22%。2.90例(180耳)EVA患儿,109耳行CI手术,术中8耳观察到脑脊液“井喷”,发生率为7.34%,其中LVAS组,脑脊液“井喷”的发生率为2.53%,50.63%的患者开窗后表现为脑脊液不同程度的波动;EVA+IP组脑脊液“井喷”的发生率为18.75%,65.63%的患者开窗后表现为脑脊液不同程度的波动,1例患者(EVA+IP)在接受单侧CI后出现眩晕伴对侧听力下降,1例患者(EVA+IP)术后4年发生脑膜炎,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脑脊液漏、切口感染、面瘫等其他并发症。3.90例EVA患者中,75例患者检测到SLC26A4基因突变,携带率为83.33%(75/90)。其中c.919-2A>G/c.919-2A>G是最常见的基因型,占25.33%(19/75),其次为单等位基因型c.919-2A>G,占10.67%(18/75),热点突变是c.919-2A>G,等位基因频率为48%。5例患者检测出GJB2基因突变,检出率为5.56%(5/90),最常见的突变类型为c.235delC,等位基因频率为50%(5/10)。1例患者检测出GJB3基因突变,检出率为1.11%(1/90),未筛查出mtDNA基因突变。4.EVA患者术后疗效:(1)助听听阈:LVAS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听阈无统计学差异(P>0.05);LVAS组与EVA+IP组相比,在0.5K Hz和2K Hz的平均听阈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余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2)CAP及SIR得分:LVAS组与EVA+IP组及对照组相比,CAP及SIR得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言语识别能力:LVAS组与EVA+IP组相比,安静环境下扬扬格词、中文标准短句及噪声环境下的言语识别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除了扬扬格词外,中文标准短句及噪声环境下的言语识别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安静环境下言语识别能力优于噪声环境下言语识别能力。5.叁组不同植入年龄(0-3岁,3-6岁,6-9岁)的EVA患者CI术后的平均听阈、CAP和SIR得分以及言语识别能力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EVA的听力学特点主要表现为:早期表现为高频听力损失曲线、低频可存在气骨导差和ABR诱发的ANSR,HRCT结合MRI影像学检查,可以提高EVA诊断的准确性。2.术中“井喷”是EVA患者CI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如伴有其他内耳畸形(如IP型),则会增加术中发生“井喷”的风险,术后出现眩晕及脑膜炎的几率也会增加。3.SLC26A4基因突变是EVA最常见的分子学病因,与EVA的发生密切相关。4.EVA患者CI术后听觉能力与内耳解剖正常的NSHL患者相当,言语识别及理解能力优于后者,如伴有其他内耳畸形,则会影响EVA患者CI术后的疗效。5.植入年龄不是影响EVA患者CI术后疗效的主要因素,也不是决定是否接受CI的关键因素,面对EVA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1-01)
王凯健,陆玲,王茂华,董健菲,李依寒[10](2018)在《伴大前庭水管畸形患者的人工耳蜗植入疗效的初步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比较大前庭水管畸形与内耳解剖结构正常的耳聋患者的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康复效果,进一步明确人工耳蜗植入术对大前庭水管畸形患者听力的改善。方法通过检索2003-2018发表在PubMed、中国知网、维普医学、万方数据等数据库上关于大前庭水管畸形和内耳结构正常的耳聋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的病例对照研究,使用Revman5.3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Meta分析结果显示大前庭水管畸形组较内耳结构正常组更容易发生术中井喷及淋巴液波动(Z=6.28,P<0.05),但在术后听力(Z=0.22,P=0.82)、平均听阈(Z=0.91,P=0.36)及言语康复(Z=0.30,P=0.76),术后电极反应T值(Z=0.92,P=0.36),电极最佳舒适阈值(Z=1.90,P=0.06)等电极参数调试上两者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术对伴大前庭水管畸形耳聋患者是有效的,术后康复可以达到和内耳结构正常组相似的效果,电极参数调试和设置也可以参照内耳结构正常组。(本文来源于《中华耳科学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前庭水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大前庭导水管(LVAS)患者的CT和MRI的表现特征,及LVAS患者内淋巴囊MRI分型与听力损失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104耳)LVAS患者的听力损伤评估结果及CT和MRI的影像特征,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判断内淋巴囊MRI分型与听力损失程度的相关性。按照扩大的内淋巴囊的MRI信号特点,把LVAS分为3型:Ⅰ型:内淋巴囊均为低信号;Ⅱ型:高信号区局限于前庭导水管裂隙内,未超出岩骨后缘;Ⅲ型:高信号区超出岩骨后缘。结果 52例104耳中,Ⅰ型22耳(占21.15%),其中听力下降中度2耳,重度9耳,极重度11耳;Ⅱ型53例(占50.96%),其中听力下降轻度1耳,中度6耳,重度19耳,极重度27耳;Ⅲ型29耳(占27.88%),其中听力下降中度3耳,重度6耳,极重度20耳。统计学分析显示,LVAS患者不同听力损失程度与内淋巴囊MRI分型的等级相关分析无统计学意义(r=0.2856,P> 0.05)。结论 CT和MRI都能明确LVAS的诊断,但高分辨磁共振没有射线辐射,更能显示扩大的内淋巴囊及其信号的改变,是儿童LVAS患者的首选。LVAS患者听力损伤程度与内淋巴囊信号改变无明显相关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前庭水管论文参考文献
[1].薛文悦,陈正侬.SLC26A4基因突变致前庭水管扩大听力损失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9
[2].曾智萍.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影像特征及其与听力损伤的关系[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暨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2019
[3].孙凯丽,吴晓媛,别旭,孙秀珍.人工耳蜗植入术治疗大前庭水管综合征16例临床分析[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9
[4].马新春,郭斌,徐聪,张英.对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基因、影像学诊断研究[J].中国高原医学与生物学杂志.2019
[5].王利利,宋云韬,耿曼英,米彦芳,郭小艳.54例非综合征性前庭导水管扩大的临床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9
[6].张玉忠,张滟,魏馨雨,陈耔辰,徐勇.双侧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儿的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特征[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9
[7].肖青,陈建勇,沈佳丽,汪玮,王璐.不同声刺激模式对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短潜伏期负反应的影响[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9
[8].崔文卓.前庭导水管扩大的感音神经性耳聋患儿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9
[9].刘贝贝.前庭水管扩大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疗效研究[D].兰州大学.2019
[10].王凯健,陆玲,王茂华,董健菲,李依寒.伴大前庭水管畸形患者的人工耳蜗植入疗效的初步Meta分析[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