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者多困于所溺的议论文

关于智者多困于所溺的议论文

问:有关于“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议论文的范文
  1. 答:智勇多困于所溺”语出欧阳修《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意思是说,聪明勇敢的人大多被他所溺爱的人或事物逼到困境,也正是我们常说的“玩物丧志”。对于这个观点,我是赞同的,玩物者必定会丧志,志若没有了,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商朝的纣王因宠幸妲己,沉溺于女色而误国丧身;唐代的明皇不也是因杨贵妃而招致千古骂名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不正是对李隆基因贪恋女色而误国的严正控诉吗?古今中外,美人计之所以屡试不爽,我想也正是由于“智勇多困于所溺”。于是,人们说“红颜祸水”,但,在这里,我要为那些红颜们平反,红颜并非祸水,美丽并非是罪,是那些占有红颜的人沉溺到女色当中,丧失斗志,才招致了祸水。后唐的庄宗就没有沉溺于女色,而是宠幸伶人,最终落得个“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的可悲结局,就充分说明了红颜非祸水,祸水在于他的沉溺。我们常说“以史为鉴”,而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呢?且看我们身边有些共产党员,沉迷于赌博之中,一赌再赌,倾家荡产者屡见不鲜,更有甚者,利用职权之便挪用公款,毋庸置疑,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严惩。难道说这些人都不聪明吗?不,绝不是,而是他们的聪明才智被他们所溺爱的赌博困扰,使其身陷其中,不能自拔。他们成了国家的蛀虫,也将成为历史的罪人!说到这里,我想那些沉溺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的青少年朋友们也该有点想法了吧?看看父母失望的眼神,听听师长的谆谆教诲,难道我们非要等到错至无法挽回时才去追悔吗?殊不知“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更何况,人生短暂,又有多少时光可供我们追悔用呢?俱往矣,而不争的事实却在时时鞭策着我们,让我们牢记:千万不要让自己所溺爱的事物困扰了我们的意志!就让欧阳修的声音如警钟长响于我们的耳畔吧,永远记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问:求一篇“智勇多困于所溺”的议论文,原创加分,,,急急急!
  1. 答:这句话来源于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你去看下原文吧~里面例子就有一大捆。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议论:1.智勇为什么多困于所溺
    2.
    困于所溺的后果
    3.怎样可以做到不困于所溺。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智慧有勇气的人常常会被自己所爱的东西束缚。大体上是是倡议大家不要过分沉溺于某个事物,不要万物丧志。具体的自己发挥吧~
问:关于夫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的议论
  1. 答: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曾经诚恳地告诫世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即对微小之事的疏忽,其大意是,祸患常常是由于对小事的疏忽积累起来的。我觉得此话颇有哲理,尤其对当今的党员、领导干部很有警示作用。
    这句警世名言使我想起一则古代小故事:古时有个小吏,每天都从县衙门里偷一个铜钱带回家。有一天,他偷钱被人发现了,人们将他捉到县官的大堂上。县官问他知不知道犯了什么罪。他说:“我只是一天偷一个小铜钱,能算犯啥罪?”县官一拍惊堂木:“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宣判后,县官对众人说:“小偷小摸的次数多了,同样可以导致犯大罪。我判他的刑,依据不是他偷了一个铜钱,而是他屡次犯罪。”这个县官的话与欧阳修的“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如出一辙,道理是一样的。
    大千世界,事态纷繁。然而,如此错综复杂的事物有哪个不是起于“忽微”呢?任何事物,总是通过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质变而进入另一状态。“先贪针,后贪银,再贪金”,其实,一个人的蜕变往往从小事开始。如果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平时不注意改掉小毛病,久而久之,就会招来祸患。这是因为不良行为有个数量的积累过程,一旦达到一定的度,就会触犯党纪国法。另一方面,违法乱纪行为人本身对事物的错误认识也是有一个积累过程,而引起质的变化。当违法乱纪行为人一次次作案蒙混过关,他便会利令智昏,发展到欲壑难填的地步。那个古代小吏的下场不能不引起后人慨叹!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极少数党员、领导干部不能以此为鉴。他们不拘小节,律己不严,以至放僻邪侈,贪图私利,胡作非为,最终被押上了审判台。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注意防微杜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时刻都要经受住生活的考验,管住小节,拒收“薄礼”,慎微、慎独,牢记“祸患积于忽微”的古训。
  2. 答:无论是远古的帝王将相,还是当今的我们,都不要轻易听信一个人的片面之词,无论是赞赏,还是褒奖……为人为事,总要有一个独立的自我,不为人所避携的自我,不庸宠他人的自我。
    文章就应着力于写伶官,可是这篇序,一不对伶官的史实作什么补充,二不对伶官的才技作什么评价,而是着力于写后唐的兴盛与灭亡,可见,文章内容相对于题目而言,有着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实际上,作者的本意就在于阐明一个道理:成败得失,事在人为!
    一开篇,作者就用“呜呼”发出由衷的感叹,接着提出一个值得后人思索的严重历史问题: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然后,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把后唐之兴废,描绘得有声有色,作者那充沛的感情洋溢于字里行间。最后,在反复论证后唐盛衰兴灭的基础上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些千古不朽的正确结论。
    欧阳修这篇序,实质上是为北宋统治阶级敲响警钟,以之为镜。同时,也可以说是为我们写的,使我们深切感到,做工作、做学问,均应劳神焦思,力戒逸豫,平日要防微杜渐,专心致志地从事学习和工作。
关于智者多困于所溺的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