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肥力水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喀斯特土壤,养分水平,主成分分析,模糊综合评价
土壤肥力水平论文文献综述
杨文娜,任嘉欣,李忠意,徐义,李振轮[1](2019)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判断喀斯特土壤的肥力水平》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揭示了喀斯特地区土壤的肥力水平。【方法】在贵州印江典型喀斯特区域采集了26个土壤样品,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供试土壤进行了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结果】受pH的影响,喀斯特地区土壤的有效N和有效Fe含量较低;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法,喀斯特地区土壤肥力水平均在中等偏上;主成分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2种方法的评价结果间具有极显着的正相关性,互相佐证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受施肥等因素影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地形部位土壤的肥力水平大小关系为:耕地>果园>林地和槽谷>山坡,但各差异间均未达到显着性水平。【结论】研究结果为全面评价喀斯特地区土壤肥力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付海美[2](2019)在《东北黑土区氮肥利用率与土壤肥力水平的定量关系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氮是作物生长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施用氮肥是维持作物高产稳产最常用的措施,但氮肥的过量施用会造成氮肥利用率低,并引发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如何提高氮肥利用率一直是农业生产长期关注的热点。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长期不同施肥造成了差异较大的土壤肥力水平。因此,了解在高产条件下,氮肥利用率与土壤肥力的定量关系,以及不同肥力水平下土壤氮矿化潜力和动态过程的差异,对于合理施用氮肥、提高氮肥利用率和减少氮肥损失至关重要。本研究依托我国黑土长期定位试验,选择土壤肥力水平差异较大的5个土壤,进行15N示踪田间盆栽试验,设置不同的施氮量梯度,建立玉米氮肥利用率与土壤肥力的定量关系;并选择叁个不同的培养温度15、25和35℃进行土壤氮矿化培养试验,从土壤氮矿化潜力和动态过程等方面揭示氮肥利用率的差异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玉米产量与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数(IFI)、施氮量比值(NR)均呈显着正相关,可用公式Yield=6037+4210×NR+4908×IFI(R2=0.694,P<0.001)进行定量描述。2)玉米氮肥利用率与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数(IFI)呈显着正相关,与施氮比(NR)呈显着负相关,可以用多元一次方程15NUE=44.77+5.88×IFI-7.02×NR(R2=0.7036,P<0.5)进行定量描述。3)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土壤氮矿化量随土壤肥力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以35℃培养结果为例,5个不同肥力水平土壤氮矿化潜势分别为215.16、243.00、245.12、304.54和305.75 kg/ha;氮矿化的动态过程与玉米地上部积累氮的动态过程,时间上相吻合,且肥力越高,土壤氮矿化的动态值与玉米氮素积累量吻合度越高。根据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与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数(IFI)和施氮量比值(NR)的定量关系,分析土壤肥力和施氮量的相对贡献比例,可以得出,要到达玉米高产和提高氮肥利用率,培肥和提升耕地的肥力水平,是减肥增效的首要任务。(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6-01)
谭施北,习金根,郑金龙,贺春萍,吴伟怀[3](2019)在《剑麻麻茎还田及配施不同水平氮肥对土壤肥力和剑麻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合理利用剑麻麻茎作有机肥还田,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麻茎单独还田及配施不同用量氮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剑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加麻茎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和土壤脲酶活性与空白对照相比均显着提高,增幅分别达180.0%、46.8%、109.7%。麻茎配施不同水平尿素也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和土壤脲酶活性。麻茎配施1/2用量尿素可显着提高土壤转化酶活性。麻茎配施1/4用量尿素明显提高剑麻叶长,分别比空白对照、单施尿素和单施麻茎处理提高60.9%、25.0%、22.5%。添加麻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尿素的施用,在添加麻茎的情况下,不需要施用全量化肥。(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何振超,苏瑶,喻曼,陈喜靖,万美霞[4](2019)在《秸秆碳对不同施肥水平低肥力土壤碳组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不同施肥水平下秸秆碳对低肥力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和颗粒有机碳(POC)含量的影响,采用碳化硅管原位法,向不同施肥水平(0、120、240 kg·hm~(-2),以纯氮计)的低肥力土壤添加~(13)C标记小麦秸秆,定期取土样测定不同有机碳组分的含量及其δ~(13)C值,并计算秸秆碳在各有机碳库中的转化及贡献比例。研究结果显示,秸秆添加后7 d是快速转化阶段,此后秸秆碳转化渐缓,以向POC转化为主。相较于DOC,秸秆碳更倾向转化为MBC和POC,秸秆添加60 d后的转化比例分别为0.12%~0.38%、4.01%~6.25%15.01%、13.20%~32.85%和33.62%~59.69%。相较于0、240 kg·hm~(-2)的施氮处理,施氮量为120 kg·hm~(-2)时,秸秆添加能同时大幅提高试验土壤的活性和缓效性有机碳库含量。由此表明,秸秆还田条件下,适量施加氮肥更有利于低肥力土壤的培肥与固碳。(本文来源于《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曹俏,周清,李志明,袁红,张亮[5](2018)在《宁乡市治理式休耕对稻田耕层土壤肥力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休耕(不耕作)和治理式休耕(翻耕、撒石灰、种植绿肥等措施)对土壤肥力水平的影响,采用野外采样、室内测定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宁乡市传统耕作、休耕及治理式休耕条件下农田土壤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治理式休耕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总孔隙度,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了土壤肥力,使土壤养分得到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是宁乡地区合理的耕作模式。(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8期)
钟艺,俞欣妍,刘健,余坤勇,陈樟昊[6](2018)在《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毛竹林冠层氮含量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遥感估算林冠层氮含量以指示土壤肥力丰缺情况,以顺昌县毛竹林为研究对象,测定毛竹林地土壤速效钾、水解氮、有效磷、pH等土壤肥力评价指标及其林冠层氮含量,确定土壤肥力(FQI)值,分析林冠层氮含量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构建"林冠层氮含量—土壤肥力"的估测模型.结果表明:毛竹林冠层氮含量与其土壤肥力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一元线性、二元线性、指数、对数等模型可反映这种关系,表达二者关系最佳的模型是二次线性模型(FQI=-0.008 6×N~2+0.523 4×N-7.139 1),精度为75.65%.(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李忠辑[7](2018)在《不同肥力水平水稻土氧化铁形态和土壤有机碳组分状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土因为其水旱交替的特殊土壤状况,拥有巨大的固碳潜力,土壤有机碳及其形态反映了土壤肥力水平的高低。土壤有机碳含量受到土壤环境因素的重要影响,其中土壤铁含量及其组分变化对有机碳组分变化的影响是水稻土有机碳稳定性的决定性因素。本研究以叁种典型稻区(东北平原盐渍区、南方河网平原双季稻区和西南山地丘陵区)的六个省份七个地区(辽宁省大洼县、辽宁省辽中区、吉林省、四川省、贵州省、江西省和湖南省)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采集了高肥力、中肥力和低肥力水平水稻土,测定土壤氧化铁形态及土壤有机碳组分,分析了不同肥力水平水稻土铁形态和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状况,得出了具体以下几点结论:1.供试叁个区域六省份的高、中、低肥力水稻土游离铁含量大致呈现由南到北递减趋势。南方四省份水稻土游离铁含量呈现中肥力田>高肥力田>低肥力田的趋势;在东北地区,辽宁省大洼县和辽中区水稻土游离铁含量普遍高于吉林省。所有水稻土无定形铁和全铁含量均呈高肥力>中肥力>低肥力的趋势。高肥力水平上,辽宁省大洼县水稻土络合铁含量显着低于其他地区;中肥力水平,贵州省水稻土络合态含量显着低于其他地区;低肥力水平上,吉林省水稻土络合态含量显着低于其他地区。吉林省水稻土各形态氧化铁含量均显着低于其他省份,这是由于吉林地理位置纬度高,气候寒冷。2.除四川省以外,各省份各区域高肥力水稻土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低肥力土壤。所有省份水稻土微生物量碳含量在高、中、低肥力上均呈递减趋势,高肥力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显着高于低肥力土壤。所有省份高、中、低肥力水稻土活性有机碳含量差异明显,随肥力水平降低而呈现递减趋势,辽宁省大洼县高肥力水稻土活性有机碳含量显着高于其它省份和区域。各省份水稻土有机碳含量差异显着,随土壤肥力水平降低也呈递减规律。高肥力水平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中、低肥力水平土壤。3.在叁个不同区域土壤中,东北平原盐渍区不同肥力水平水稻土游离铁和无定形铁含量与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而络合铁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南方河网平原区土壤络合铁含量与土壤活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呈极显着或者显着正相关。西南低山丘陵区土壤游离铁与可溶性有机碳呈显着正相关关系。4.高肥力水稻土可溶性有机碳与游离铁和全铁间均呈显着正相关。中等肥力水稻土氧化铁形态与有机碳各组分均未呈现相关性。低肥力土壤无定形铁含量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呈显着正相关。综上所述,不同肥力水平水稻土铁和碳形态差异表现为:中、高肥力水稻土游离铁、无定形铁、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活性有机碳以及全量有机碳含量均高于低肥力土壤,且游离铁含量与可溶性有机碳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而低肥力土壤无定形铁含量与可溶性有机碳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该结果为了解我国不同区域不同肥力水平水稻土氧化铁和有机碳状况及其形态转化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4)
张建青,李猛[8](2018)在《不同施肥水平对藜麦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藜麦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是印加土着居民的主要传统食物。藜麦具有丰富全面的营养价值,矿物质营养中锰、钾、铁、钙、锌、镁、磷等含量丰富;胆固醇含量为零,低脂低热量,是一种适宜人类的全营养食品。20世纪末在我国西藏等地区开始试验种植藜麦,2008年我国山西开始试验并大规模种植,2014年我国西北地区开始种植。由于青海省格尔木地处青藏高原与藜麦原产地环境条件比较相似,近两年从几十亩迅速增长至几千亩。为更好地开展相关栽培技术研究,进行了藜麦肥效试验,为大规模种植提供一定的基础理论和技术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技推广》期刊2018年04期)
韦金凡[9](2017)在《不同土壤肥力水平条件下的桂糖42号适应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桂糖42号的适应性,在金光农场蔗区选择肥力不同的蔗地,进行了多年、多点的观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桂糖42号在金光农场蔗区不同肥力地块种植均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与对照相比,虽然新植蔗的产蔗量与对照相当,但其宿根蔗的平均产蔗量增产显着,且宿根年限越长,增产越显着,这种优势尤其在高肥力地块中表现更突出。综上认为,桂糖42号较广西蔗区主栽品种而言更适合在相同蔗区种植。(本文来源于《热带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11期)
罗杰[10](2017)在《不同肥料及其施用水平对桢楠幼苗生长特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桢楠(Phoebe zhennan)是我国特有且经济价值极高的珍贵用材及观赏树种,主要分布于我国湖北西北部、贵州东北部、西部及四川盆地西部。但由于长期以来的人为砍伐,桢楠野生资源日渐枯竭,导致其木材市场供不应求。因此,积极发展桢楠人工林对加强我国珍稀林木种质资源保护,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珍贵木材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桢楠生长缓慢,而培育优质的苗木、幼苗移栽后采取科学的水肥管理则是确保桢楠人工林成林、成材的基础。苗木施肥是促进苗木健康快速生长的关键,但目前针对桢楠幼苗施肥技术方面的研究较少,仅有的研究报道所设置的施肥水平偏少,未能通过多水平的施肥效应精确地探究桢楠幼苗的生长响应,也不能确定桢楠幼苗的最佳施肥量。因而了解桢楠幼苗的最合理养分需求对促进科学地培育桢楠苗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当年生桢楠播种苗为试验材料,设置多个施肥水平,以盆栽的方式开展试验,选用当地常用复合肥(CF)、油枯(OC)、鸭粪(DM)3种肥料,参照相关研究和当地苗圃的施肥水平,设置 150(N1)、300(N2)、450(N3)、600(N4)、750(N5)、900(N6)mg·N株-1 6个施肥水平,以不施肥(N0)为对照。于2014年(对当年生苗)分3次、2015年(对1 a生苗)分4次分别叁种肥料按设定的水平平均施入营养袋中,期间观测桢楠幼苗生理及生长指标,探讨细化施肥量后,土壤肥力动态以及桢楠幼苗叶片光合生理的变化,并进一步分析持续施肥过程中桢楠幼苗生长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准确了解当年生、1 a生桢楠幼苗的最佳施肥量,为桢楠幼苗的科学养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其研究结果如下:(1)在持续2 a的施肥过程中,桢楠幼苗株高、地径总生长量随着肥料量的增加均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CF、OC及DM处理的株高、地径总生长量分别在N3、N4、N5水平下达到最大值,在施肥结束时显着高于NO,其高出的幅度分别为72.8%、97.8%、181.2%和48.1%、53.9%、78.2%。桢楠幼苗根、茎、枝、叶生物量以及总生物量的变化趋势同株高、地径生长变化趋势一致,分别在CF的N3、OC的N4、DM的N5水平达到最大值,其中总生物量分别比NO高118.6%、196.7%、320.9%。此外随着时间的延长,CF的N6水平显着抑制了桢楠幼苗株高、地径的生长以及生物量的累积,而OC、DM在该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促进桢楠幼苗的生长。总的来说,叁种肥料对桢楠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表现为DM>OC>CF。结合年施肥量与施肥结束时的苗高、地径、生物量的二次函数拟合结果得出,CF、OC、DM对当年生、1a生桢楠幼苗的最佳年施肥量范围分别为 1.7~1.9、16~22、91~132g·株-1(折合成纯氮为405~446、478~652、607~883 mgN·株-1)和 2.7~3.6、27~34、149~223 g·株-1(折合成纯氮为 658~862、812~1001、1000~1493mgN·株-1)。(2)叶片N含量随着叁种肥料用量的增加而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其中CF、OC、DM分别在N3、N4、N5水平达到最大值,随着时间的延长,CF处理N6水平的叶片N含量显着低于N0,其肥效表现为DM>OC>CF。施用CF显着降低叶片P含量,而叶片P含量随着OC、DM的施用量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叁种肥料各施肥水平下叶片K含量均显着高于N0,其中施用DM对促进叶片K含量增加效果最显着。在施肥结束时(次年11月),CF、OC、DM处理的叶片N/P随着施肥水平的增加呈递增趋势,其变化范围分别为3.43~8.90、3.27~6.12、3.43~6.10。(3)叁种肥料对桢楠幼苗叶片叶绿素(Ch1)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的作用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其中Ch1、Pn、Pn、Pnmax分别在CF、OC、DM处理的N3、N4、N5水平达到峰值,随着时间的延长,CF处理的Ch1、Pn、Gs、Tr、Pmnax在N6 水平下显着低于N0,而OC、DM显着高于N0,表明施用油枯和鸭粪对桢楠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持续时间更长。(4)连续施肥2a,叁种肥料均能够增加土壤硝态氮(NO3--N)和铵态氮(NH4+-N)含量,其中DM处理下土壤中NO3--N含量较CF、OC少;叁种肥料在总体上均增加了土壤全氮(TN)、土壤有机质(SOM)、有效磷(AP)、速效钾(AK),促进作用表现为DM>OC>CF。(5)叁种肥料均能显着增加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含量以及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活性,而对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及微生物量碳氮比(BC/BN)影响较小,其施肥总体效果表现为 DM>OC>CF。总体而言,SOM、土壤脲酶、蔗糖酶以及Ch1、叶片N含量在桢楠幼苗生长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在施肥结束时,CF的N6水平(1800mgN·株-1)对桢楠幼苗的生长有着显着的抑制作用,无论是从光合生理、还是土壤肥力,均表现为负效应,而OC、DM在该水平下则表现为一定的正效应。结合桢楠幼苗的生长、光合生理以及土壤肥力,本研究认为:CF、OC、DM对当年生、1 a生桢楠幼苗的最佳施肥量范围分别为405~446、478~652、607~883 mgN·株-1和658~862、812~1001、1000~1493mgN·株-1,折合叁种肥料的实际施用量分别为1.7~1.9、16~22、91~132g·株-1和2.7~3.6、27~34、149~223 g·株-1;而在3个最佳施肥量范围下,施用DM对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好,OC次之,CF最差。因此,为力求最大限度促进桢楠幼苗生长,同时尽可能维持较高的土壤肥力的前提下,选择607~883和1000~1493 mg N·株-1(折合鸭粪实际重量分别为91~132和149~223 g·株-1)标准分别是当年生、1a生桢楠幼苗的最佳施肥方案。(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土壤肥力水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氮是作物生长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施用氮肥是维持作物高产稳产最常用的措施,但氮肥的过量施用会造成氮肥利用率低,并引发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如何提高氮肥利用率一直是农业生产长期关注的热点。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长期不同施肥造成了差异较大的土壤肥力水平。因此,了解在高产条件下,氮肥利用率与土壤肥力的定量关系,以及不同肥力水平下土壤氮矿化潜力和动态过程的差异,对于合理施用氮肥、提高氮肥利用率和减少氮肥损失至关重要。本研究依托我国黑土长期定位试验,选择土壤肥力水平差异较大的5个土壤,进行15N示踪田间盆栽试验,设置不同的施氮量梯度,建立玉米氮肥利用率与土壤肥力的定量关系;并选择叁个不同的培养温度15、25和35℃进行土壤氮矿化培养试验,从土壤氮矿化潜力和动态过程等方面揭示氮肥利用率的差异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玉米产量与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数(IFI)、施氮量比值(NR)均呈显着正相关,可用公式Yield=6037+4210×NR+4908×IFI(R2=0.694,P<0.001)进行定量描述。2)玉米氮肥利用率与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数(IFI)呈显着正相关,与施氮比(NR)呈显着负相关,可以用多元一次方程15NUE=44.77+5.88×IFI-7.02×NR(R2=0.7036,P<0.5)进行定量描述。3)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土壤氮矿化量随土壤肥力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以35℃培养结果为例,5个不同肥力水平土壤氮矿化潜势分别为215.16、243.00、245.12、304.54和305.75 kg/ha;氮矿化的动态过程与玉米地上部积累氮的动态过程,时间上相吻合,且肥力越高,土壤氮矿化的动态值与玉米氮素积累量吻合度越高。根据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与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数(IFI)和施氮量比值(NR)的定量关系,分析土壤肥力和施氮量的相对贡献比例,可以得出,要到达玉米高产和提高氮肥利用率,培肥和提升耕地的肥力水平,是减肥增效的首要任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肥力水平论文参考文献
[1].杨文娜,任嘉欣,李忠意,徐义,李振轮.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判断喀斯特土壤的肥力水平[J].西南农业学报.2019
[2].付海美.东北黑土区氮肥利用率与土壤肥力水平的定量关系及机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3].谭施北,习金根,郑金龙,贺春萍,吴伟怀.剑麻麻茎还田及配施不同水平氮肥对土壤肥力和剑麻生长的影响[J].热带作物学报.2019
[4].何振超,苏瑶,喻曼,陈喜靖,万美霞.秸秆碳对不同施肥水平低肥力土壤碳组分的影响[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9
[5].曹俏,周清,李志明,袁红,张亮.宁乡市治理式休耕对稻田耕层土壤肥力水平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18
[6].钟艺,俞欣妍,刘健,余坤勇,陈樟昊.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毛竹林冠层氮含量分布特征[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7].李忠辑.不同肥力水平水稻土氧化铁形态和土壤有机碳组分状况分析[D].沈阳农业大学.2018
[8].张建青,李猛.不同施肥水平对藜麦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J].中国农技推广.2018
[9].韦金凡.不同土壤肥力水平条件下的桂糖42号适应性分析[J].热带农业科学.2017
[10].罗杰.不同肥料及其施用水平对桢楠幼苗生长特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