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网络技术的远程智能家居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吴奕樵[1](2021)在《基于传感器网络的家庭安防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伴随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现代家庭生活中随处可见高科技产品,在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不安全因素,例如家电自燃、煤气爆炸以及信息失窃等。智能家居开始在人们生活中应用,其中最重要的子系统为家庭安防系统,该系统的稳定运行可以保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性。因此,构建完善的家庭安防系统对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保证安全家居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家庭安防系统无法实现和推广的重要原因主要在于系统误报、成本较高以及安装不便等。在物联网技术及无线传感器网络快速发展背景下,奠定了家庭安防系统拥有良好的发展契机。首先,本文基于文献资料法对国内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对相关的家庭安防系统相关的内容加以介绍,本系统主要采用传感器网络、Android编程技术以及WIFI技术等技术,明确家庭安防系统功能需求分析基础上提出基于传感器网络的家庭安防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其中有设计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功能模块、设计需求及软件功能等,为后续系统硬件、软件设计和系统实践应用提供方向和指导。然后,论文对基于单片机的硬件部分进行设计,明确系统硬件的总体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选用CC3200芯片的WIFI节点设计,并对系统各个模块的选型与设计进行分析,主要包含视频模块、烟雾传感器模块、火焰传感器模块、煤气监测传感器模块以及报警与GSM Modem模块。并对系统软件部分进行设计,包括Android客户端与Windows客户端,对WIFI节点软件设计和系统软件中的上位机软件设计两个方面出发进行设计分析。最后,对系统的应用与性能进行分析,家庭安防系统具备图像采集、视频监控、数据云储存、防火防盗、防气体泄漏和即时报警等诸多功能,并在测试过程中发挥出较好的成效,即便是对传统家庭安防系统中的安防难点-防火、防盗也可以通过图像识别配合其他传感器设备来达成高精度监控效果,且整个系统的响应时间相对较短,经测试发现,系统服务器支持1万人同时在线,并良好地满足了家庭安防需求,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陈莹钰[2](2020)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家居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ICT)的发展,以及传感器技术的普及,物联网(Io T)技术在家庭、农业、医疗保健、旅游、交通和教育等各个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智能家居系统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之一,它由异构的家用电器和传感器组成,用于调度和自动操作,例如照明、通风、监视等,用户可以通过Internet随时随地远程监视和执行设备功能。因此,智能家居系统给家居生活带来了舒适、便捷和安全。本文以智能家居系统为研究对象,设计实现了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家居原型系统,主要包括数据监测传输部分、云端存储部分和终端显示部分,以及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安全上传方案。数据监测传输部分由低功耗微控制器MSP430F149、ESP8266WIFI模块,搭配DHT11温湿度传感器、光敏电阻传感器和双路双触发继电器组成,实现家居环境的实时测量和执行功能,构成智能家居系统的核心部分。在云端存储部分,采用阿里云轻量级服务器存储系统上产生的所有交易数据和设备信息,方便用户在日后查看历史信息。在终端显示部分,用户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和后台管理系统来查看所有的传感器数据,以及对继电器下达控制指令,实现人与设备的交互。并且,用户可以通过后台管理系统添加组员和查看所有组员的操作记录,结合微信小程序,实现移动端的多用户操作。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安全上传方案,用来保护智能家居系统中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本文采用私有区块链结合同态加密算法,在以太坊上构建了轻量级的基于智能合约的数据安全传输方案。用户可以在智能合约上定义自己的访问控制策略、数据存储和数据流管理等,私有区块链检查用户设置的策略后,控制数据产生、传输的设备,以及访问和监视数据的授权人员,保护用户的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智能家居原型系统,实现了移动端对家居的智能控制,通过私有区块链保障了用户数据的安全性,达到系统设计预期性能。
肖顺华[3](2020)在《基于物联网的家居安防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家庭电器种类与数量日益增多,家居家电中潜在的危险系数在不断增加,因此,确保家庭智能家居安全正变得越来越必要。防盗、漏气检查和防火是家庭家居安全系统的必备要求。其中,智能环境监控系统作为实现智能家居系统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条件,是为用户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生活的重要方式。然而,现有的环境监测系统受灵敏度低,稳定性差,容错等诸多限制。本文研究分析了基于物联网的家居安防系统背景和意义,结合国内外物联网关键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家居安防系统的设计方案。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物联网的家居安防系统,对该系统整体架构中各个模块进行软硬件设计,并对系统进行了完整的仿真测试。本文提出通过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家庭环境监测领域,能够通过个人移动终端或可穿戴设备对家庭环境的智能控制进行调整和升级,并通过实例说明这种应用的可能性和优点。每当有来自传感器的数据信号时,都会将危险信号发送到个人移动终端以采取必要的行动。对于发生火灾或煤气泄漏时的安全系统,系统会通过Wi-Fi与4G/5G网络将警报信息发送至业主的移动客户端上。综上所述,本文设计了一个系统框架,可通过Android手机能够获取到家用电器的工作状态。通过Android手机中的Wi-Fi应用程序远程监控家中电器的运行状态。本文开发物联网系统通过安装智能终端传感器单元并在房屋内安装家庭以完成系统搭建,并对系统功能进行测试验证。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使得用户能够在能够连接4G/5G网络区域内的任何地方工作或外出旅行的时候,确保用户的房屋完全安全,能够更好地优化家居安防系统方案,满足了可靠性、实时性、安全性等系统需求。
薛婧婷[4](2020)在《云环境中数据安全存储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数据外包存储是云平台为网络用户提供的一种便捷的数据管理服务,具有数据存取灵活、存储空间可弹性化配置等优点。为了缓解本地存储带来的数据维护压力,用户乐于将个人数据外包到云服务器上存储。然而,数据外包意味着用户失去对个人数据的物理控制权。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执行数据的完整性审计来判断外包数据在不可信的云服务器上是否完整地存储。用户或第三方审计者周期性地向云服务器发送挑战消息,然后验证云服务器反馈的数据完整性证明信息。此外,在数据外包存储期间,用户还需要确保数据的可用性。即通过与云服务器的交互,用户能完成对外包数据的动态更新、关键词检索和安全访问等操作。在上述数据外包存储的背景下,本论文对云环境中外包数据的完整性审计、远程更新、多关键词检索和安全访问进行了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云存储中数据的公共审计与更新研究(1)提出了一个轻量级的公共审计方案LPASS。首先分析了现有公共审计方案存在计算开销大的问题,接着讨论了公共审计技术无法提供远程可信审计的现状。然后,结合软件保护扩展(SGX)和智能合约技术构造了LPASS。它保证了审计的可靠性和云存储的公平支付。SGX中的飞地作为第三方为审计程序提供了可信的硬件环境,使得用户不再依赖外部审计者执行公共审计。审计采用基于Merkle哈希树(MHT)的验证方法,降低了审计的计算开销和存储空间。最后,实现了LPASS中的审计程序和智能合约,并证明了方案的安全性和高效性。(2)提出了一个基于联盟链的支持数据更新的公共审计方案DPCU。该部分首先指出了现有数据外包系统缺乏问责机制,接着分析了数据外包市场不能进行统一有效管理的现状。然后,结合数据完整性审计技术和联盟链构建了数据外包应用系统POT,其中DPCU为系统提供了数据的完整性保证和更新功能。在POT中,参与者实时生成交易来记录对外包数据的操作,并构建了联盟链来统一地管理数据外包市场的交易。这为数据外包系统建立问责机制奠定了基础,有助于提高数据外包市场的透明性和可信度。(3)提出了一个抵抗恶意审计者的公共审计方案IBPA。首先分析了现有公共审计方案中恶意审计者的合谋或延时审计等攻击行为。然后,结合区块链技术构造了外包数据的公共审计方案IBPA。它为审计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提供了保障。IBPA要求审计者根据比特币系统中的随机数来选择挑战块,并将审计结果写入区块链。最后,证明了该方案在随机预言模型下是安全的,且有良好的执行效率。2.分布式云存储中数据的私有审计与检索研究提出了一个基于智能合约的支持多关键词检索的私有审计方案DStore*。首先分析了单一云平台提供的外包存储服务存在单点失效问题,接着讨论了外包数据的加密处理增大了数据检索难度这一现状。然后,基于对等网络构建了分布式云存储中数据的私有审计和检索方案DStore*。它为数据拥有者提供了灵活且低成本的数据外包模式。DStore*采用加盐挑战的完整性审计方式,极大的降低了计算开销。即将计算开销从公钥密码算法量级降低到了哈希运算量级。最后,证明了该方案能抵抗数据存储端仅存储数据的哈希值来欺骗数据拥有者。3.云存储中隐私数据的安全访问研究提出了一个基于私有链的隐私数据安全访问方案PBAC。以智能家居环境为背景,该方案首先分析了系统中存在的诸多安全问题,如非法访问、访问记录的篡改、访问记录中时间敏感性的缺失。然后,结合访问控制和区块链技术构造了数据安全访问方案PBAC。它为外部访问者提供了访问控制和访问(数据和时间)记录。在PBAC中,家居管理员和访问者在交互过程中生成与访问相关的签密消息,并将其写入私有链。这增强了智能家居系统中访问行为的可监管性,同时提供了家居系统向访问者追责的证据。
池雪艳[5](2020)在《基于单片机的无线智能家居环境远程监控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互联万物的时代,智能家居市场吸引着各类制造商、投资家的青睐,小米、华为等各大公司也纷纷布局其中,回顾2019年,智能扫地机器人、智能音箱等智能产品迅速出现在各大智能产品市场,这些产品的升级主要围绕着APP客户端,云助手以及机器学习方面展开,产品之间却没有形成系统,网关协议彼此不兼容,不能实现互联,操作性差。随着5G时代的到来,如何能够避免智能家居链接设备面窄,耗电量大、标准化不统一等缺陷,构建健全的智能家居生态体系,实现智能家居全屋智能化,使得家居安全远程监控以及家用电器智能化管理和调控更加精准、便捷是接下来需要落实发力方向。本文主要从用户端实现包括智能家居环境安保检测以及室内环境质量检测及空气净化三个方面进行设计,另一方面从远程服务器端实现用户数据存储及远程异地操作,基于Wi-Fi通讯技术与Internet网的无线解决方案,利用移动服务APP实现对智能家居环境的远程监控。本设计采用Wi-Fi技术的网关实现对系统控制,充分利用了智能家居环境的WI-FI资源,改善了系统可移动性的困扰;以STM32芯片为核心控制器,windows PC端作为控制终端,单片机通过串口连接WI-FI网关实现数据采集。不论你在何方,打开移动服务APP,即可实时监控数据和控制;在家居环境检测范围内有非法出入住宅、火灾发生,或各种气体浓度超标情况下,给用户windows PC端发出警报提示,保证家居安全,同时,可远程控制负离子净化设备实现对室内环境进行净化;在室内环境全面智能化监测方面,实现家居舒适度检测即家居温湿度检测,并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实现数据交互,同时采用负离子空气净化设备对空气进行净化、除尘、灭菌,改善室内环境质量。
李俊杰[6](2020)在《基于云平台的智能家居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智能家居是互联网和物联网影响下物联化的体现,旨在通过无线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把不同领域的家庭设备联系起来高效协同工作,提高用户对各类设备的感知和控制能力,提升住宅舒适度和智能化程度。传统智能家居系统将大部分软件功能部署在家庭本地服务器上,存在数据存储量低、响应延迟高、软件升级扩展难等问题。本文在智能家居中引入云计算,以云平台作为数据存储和交换的平台,并协同家庭网关、APP端和Web平台完成智能家居系统的数据传输与通信控制,记录家居设备工作状态和室内环境感知数据,并通过APP端和Web平台实现对家居设备的远程控制。结合实际分析,选择WIFI技术作为家居设备的入网方式,系统硬件部分选择STM32为主控芯片,使用DHT11温湿度和BH1750光照度传感器获取室内感知型数据,选用ESP8266 WIFI模块与云服务器建立连接交互信息。软件部分采用应用层HTTP协议作为网络通信协议,以JSON格式作为云平台的数据交换格式、MYSQL作为系统数据库,基于PHP语言开发云平台软件功能,并完成对Web平台和APP端通信流程及页面功能模块的设计。系统租用阿里云服务器(ECS),基于Linux+PHP环境搭建轻量级的Nginx服务器作为Web服务器。并引入Aprior算法通过SPSS数据分析软件筛选用户高频率、关联性强的行为作为云平台服务功能扩展升级的方向,基于BP神经网络采用单步预测方式对室内温湿度值进行预测,预测模型部署在云平台,系统采集环境实时数据输入预测模型得到预测值,进而控制底层设备调节室内温湿度值。最后完成系统主要功能的测试与实现,温湿度值预测模型及云平台API测试结果满足设计要求。
杨茜婷[7](2020)在《基于智能家居系统的自理老人住宅室内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老龄化国家的定义标准,早在2016年,老年人口比例就已经达到进入“超老龄化国家”的要求。老龄化人口的快速增长,为我国应对养老问题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也激发了老年人对住宅产生新的养老功能需求。本文是在科技创新发展的基础上,以60至80岁自理老人的住宅室内空间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自理老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以及适老化设计要求,基于智能家居系统,对自理老人生活居住的五个主要空间(玄关、卧室、起居室、厨房与卫生间)进行家居智能化室内设计研究,总结得出智能化解决方案(包括家居智能化方案的手绘图、智能家居具体点位平面布局图和智能照明布局分析图等)。调查问卷法有助于对自理老人居住现状出现的问题进行收集,结合智能家居系统的功能特点,提出改善和优化策略。同时,本文在参考大量中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对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分析,总结归纳了在自理老人住宅中应用智能家居系统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应该遵守的设计原则有哪些。并从理论角度出发,对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发展的时代背景、社会条件、理论技术支持基础、发展优势以及可行性方面进行了重点论述。最后得出结论:住宅作为联系老年人与外界社会的中间场所,受到科技发展的影响,激发了居住者产生新的居住需求。基于智能家居系统的室内设计,让自理老人能够获得舒适、健康、安全和便捷的居家养老生活环境,实现相对低成本但高品质的养老生活,并且能够缓解老年人孤独、烦躁、失落等负面情绪,让他们拥有更加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有益于身体健康。
王俊之[8](2020)在《基于语音交互的智能家居系统》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智能产品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产品被应用于人们生活的家居领域,以实现人们远程对家用电器的控制和家居安全的监控。然而现有的智能家居控制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不同厂家研发的系统无法兼容;(2)智能家居产品在安装、调试和使用过程中操作手段过于复杂;(3)系统进行远程控制时,家庭成员的隐私及设备的安全存在较大的风险;(4)市面上大多数产品的稳定性取决于网络,当网络中断时,系统会处于瘫痪状态。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课题设计了一款基于语音交互的智能家居系统,该智能家居系统能够根据网络状态和和用户登入情况在离线语音控制、在线语音控制和远程控制三种模式间自由切换。远程控制时采用QQ邮箱和微信共同保证登入系统用户的准确性,并由树莓派和ZigBee协调器共同实现对家居系统的智能控制和用户互动。同时针对老年用户行动不便,在ZigBee终端,设计了可通过语音或电容按钮无线触发的电话求助装置,以及可调节亮度的夜灯装置。本系统不仅实现了对家庭环境的实时监控,保护了用户的隐私,降低了成本,而且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和稳定性,因此与现有的产品相比本系统具有更好的市场前景。
李炜[9](2020)在《基于无线网络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融合了现代电子技术和软件技术的发展,在提高了居住品质的同时,改进了对于家庭的管理水平。通过对家居控制系统的发展将极大地促进中国家庭信息化的实现。智能家居系统能够将家庭的居住环境安全以及便捷性提高到新的层次,智能家居将越来越多的呈现在普通家庭生活中,成为社会的普遍需求,目前应当加快智能家居行业标准的建立,加强光纤入户政策的推进,按照分步走的方法实现智能家居的普及和应用。根据现有国情,将该系统运用在已经安装的传统家用电器设备中,将这些设备通过该系统的接入实现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本文的研究指出目前智能家居系统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国内外的现状分析研究指出本文重点探讨和实现的内容。探讨包括了ZigBee技术、ARM核心处理器电路、传感器驱动技术、GPRS技术等,针对家居控制系统的实际需求,确定了整个系统的功能性指标,对系统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开发。通过采用ZigBee方式实现家居控制系统无线监控网络的构建,在此基础上设计以ARM为核心处理器的智能家居控制平台网关的设计,实现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和GPRS构成的网络在智能家居系统中的应用,并且深入研究了智能家居网关与家庭内部网络之间的通信方式,通过对本系统的软硬件进行联合测试,系统能够达到智能家居室内环境、安防、视频监控的功能实现。因此,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设计出基于无线网络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包括硬件结构,微控制器和嵌入式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应用,相关的开发软件,传感器技术及其应用,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和射频芯片应用,信息处理技术等,设计一个以物联网以及ARM处理器作为网关的智能家居控制平台,在保障提高居住舒适度的同时,能够增强家庭安防保护,提供了舒适性、安全性与便捷性为一体的智能家居环境。
薛川[10](2020)在《基于ARM的智能家居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嵌入式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智能家居架构。基于传统智能家居架构引入其他最新的技术成为推动智能家居系统改进与发展的动力。本文通过结合Zig Bee技术与ARM技术设计智能家居系统框架,运用Zig Bee网络通信能力与Exynos4412处理能力设计与开发智能家居系统,通过该系统连接家居生活中各种类型的电器设备,向用户提供一套完整的家居系统。本文对智能家居系统进行研究。首先,对智能家居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智能家居系统的需求分为硬件需求、网络需求以及软件需求。其中硬件需求包括智能家居系统能够控制家庭中的各类设备,比如灯具、窗帘、空调、电视等设备,同时能够监控各设备的运行状态;网络需求为在各设备之间进行组网;软件需求包括通过手机APP控制以及查询相关设备的信息。其次,本文基于需求分析对系统以及硬件、网络和软件部分进行设计。本文使用Exynos4412芯片作为控制器,利用Zig Bee进行组网,然后各个设备终端通过红外传感器接入网络。APP基于安卓系统设计,并通过Resultful接口与服务器进行通信。第三,本文详细介绍了系统硬件开发、网络开发以及软件开发的详细实现过程。最后,本文对对智能家居系统的网络联机、通信、网关以及软件进行了测试,本系统通过所有测试。本文通过对智能家居的需求分析到各种系统软件、硬件的开发,再到的系统测试,最后总结经验与不足。通过这一系列的智能家居的研究,对于完善我国目前的智能家居系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智能家居的出现,使得住户对于家居的控制更加高效、快捷,更能为国民日常家居生活节约不必要的能源消耗,也极大的丰富了国民物质生活水平。
二、基于网络技术的远程智能家居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网络技术的远程智能家居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传感器网络的家庭安防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传感器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家居安防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家居安防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目前存在问题 |
1.4 论文大纲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研发理论与关键技术 |
2.1 引言 |
2.2 系统研发理论 |
2.2.1 Android平台架构 |
2.2.2 无线传感器网络 |
2.3 系统研发的关键技术 |
2.3.1 无线WIFI传输技术 |
2.3.2 图像处理技术 |
2.3.3 数据库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传感器网络的家庭安防系统的需求分析 |
3.1 引言 |
3.2 系统需求分析 |
3.2.1 系统整体需求分析 |
3.2.2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3 软件运行环境需求分析 |
3.2.4 系统网络结构需求分析 |
3.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1 可行性分析 |
3.3.2 系统性能分析 |
3.3.3 数据库需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传感器网络的家庭安防系统的设计 |
4.1 引言 |
4.2 家庭安防系统的设计 |
4.2.1 系统整体设计 |
4.2.2 软件核心功能设计 |
4.2.3 系统服务器端设计 |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3.1 数据库E-R图 |
4.3.2 数据表结构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传感器网络的家庭安防系统的实现 |
5.1 引言 |
5.2 家庭安防系统硬件的实现 |
5.2.1 协调器节点与ID身份标签模块的实现 |
5.2.2 传感器模块的实现 |
5.2.3 GSM Modem模块的实现 |
5.3 家庭安防系统手机端的实现 |
5.3.1 软件登录功能 |
5.3.2 设备添加功能 |
5.3.3 家庭设备控制功能 |
5.3.4 家庭安防系统监控功能 |
5.3.5 异常报警功能 |
5.3.6 系统设置功能 |
5.4 家庭安防系统电脑端实现 |
5.4.1 视频监控功能 |
5.4.2 传感器数据采集功能 |
5.4.3 服务器端的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传感器网络的家庭安防系统的测试 |
6.1 引言 |
6.2 软件测试 |
6.2.1 软件功能测试 |
6.2.2 软件性能测试 |
6.2.3 系统安全性测试 |
6.2.4 测试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家居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背景知识 |
2.1 区块链技术 |
2.1.1 关键特征 |
2.1.2 Merkle树 |
2.2 Web Service架构 |
2.2.1 远程过程调用(RPC) |
2.2.2 表述性状态转移(REST) |
2.3 微信小程序开发技术 |
2.3.1 小程序接入技术 |
2.3.2 Java Script编程语言 |
2.3.3 WXML编程语言 |
2.3.4 WXSS编程语言 |
2.4 后台管理系统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总体设计方案 |
3.1 需求分析 |
3.1.1 用户需求分析 |
3.1.2 安全性需求分析 |
3.1.3 性能需求分析 |
3.2 总体架构 |
3.3 模块功能 |
3.4 节点交互设计 |
3.4.1 用户节点交互 |
3.4.2 用户与设备节点交互 |
3.4.3 设备节点间交互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家居系统的网关及远程控制 |
4.1 家庭网关 |
4.1.1 网关模块 |
4.1.2 编程实现 |
4.2 后台管理系统 |
4.3 云服务器构建 |
4.3.1 数据库设计 |
4.3.2 云服务器部署 |
4.4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远程控制 |
4.4.1 开发环境配置 |
4.4.2 服务器信息配置 |
4.4.3 OAuth2.0授权 |
4.4.4 API接口调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智能合约的数据安全方案 |
5.1 引言 |
5.2 智能合约 |
5.2.1 概念 |
5.2.2 智能合约构建 |
5.3 系统配置 |
5.3.1 共识算法 |
5.3.2 私有区块链 |
5.3.3 同态加密算法 |
5.3.4 工作过程 |
5.4 交易存储过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性能测试 |
6.1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远程控制 |
6.2 后台管理系统 |
6.3 安全性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致谢 |
(3)基于物联网的家居安防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物联网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智能家居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目前存在问题 |
1.4 论文大纲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开发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引言 |
2.2 物联网技术 |
2.2.1 物联网简介 |
2.2.2 物联网体系架构 |
2.3 支撑物联网体系的关键技术 |
2.3.1 智能家居系统内联网技术 |
2.3.2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
2.3.3 物联网设备的连接技术 |
2.4 智能家居技术与安防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家居安防系统的需求分析 |
3.1 引言 |
3.2 系统整体需求分析 |
3.3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1 系统硬件需求分析 |
3.3.2 系统软件需求分析 |
3.4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5 系统数据库需求分析 |
3.5.1 手机端数据库需求 |
3.5.2 电脑端数据库需求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家居安防系统的设计 |
4.1 引言 |
4.2 智能家居安防系统的设计 |
4.2.1 系统的整体设计 |
4.2.2 智能家居安防系统的详细功能设计 |
4.3 智能家居安防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
4.3.1 系统硬件设计 |
4.3.2 系统软件设计 |
4.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4.1 数据库E-R图 |
4.4.2 数据表结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能家居安防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
5.1 引言 |
5.2 智能家居安防系统硬件的实现 |
5.2.1 终端感知模块的实现 |
5.2.2 系统监控网关模块的实现 |
5.3 智能家居安防系统手机端的实现 |
5.3.1 软件登录功能 |
5.3.2 智能家居系统设备管理功能 |
5.3.3 智能家居系统监控功能 |
5.4 智能家居安防系统电脑端实现 |
5.5 软件测试 |
5.5.1 测试环境 |
5.5.2 软件功能测试 |
5.5.3 软件性能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云环境中数据安全存储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 |
1.2.1 云环境中数据的完整性审计技术 |
1.2.2 云环境中数据的检索技术 |
1.2.3 云环境中数据的安全访问技术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预备知识 |
2.1 密码学相关概念 |
2.1.1 密码体制 |
2.1.2 双线性映射和困难问题假设 |
2.1.3 哈希函数和消息认证码 |
2.1.4 伪随机函数 |
2.1.5 公钥加密 |
2.1.6 数字签名 |
2.1.7 可证明安全性理论 |
2.2 区块链与智能合约 |
2.2.1 区块链 |
2.2.2 智能合约 |
2.3 软件保护扩展 |
2.3.1 隔离执行机制 |
2.3.2 远程认证机制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轻量级的公共审计 |
3.1 云存储中数据的公共审计概述 |
3.2 问题描述 |
3.2.1 系统模型 |
3.2.2 威胁模型 |
3.2.3 设计目标 |
3.3 基于软件保护扩展和智能合约的轻量级公共审计方案 |
3.3.1 方案概述 |
3.3.2 方案的具体设计 |
3.3.3 进一步讨论 |
3.4 代码实现和性能评估 |
3.4.1 审计程序的伪代码 |
3.4.2 智能合约的实现 |
3.4.3 安全性分析 |
3.4.4 性能评估 |
3.5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支持动态更新的公共审计 |
4.1 分布式云存储中数据的公共审计和更新概述 |
4.2 系统组件 |
4.2.1 应用层 |
4.2.2 区块链层 |
4.2.3 共识层 |
4.2.4 对等网络层 |
4.3 基于联盟链的支持数据更新的完整性审计方案 |
4.3.1 方案概述 |
4.3.2 方案的具体设计 |
4.4 安全性证明和性能评估 |
4.4.1 正确性证明 |
4.4.2 安全性证明 |
4.4.3 性能评估 |
4.5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抵抗恶意审计者的公共审计 |
5.1 公共审计中的恶意审计行为概述 |
5.2 问题描述 |
5.2.1 系统模型 |
5.2.2 威胁模型 |
5.2.3 设计目标 |
5.3 基于区块链的抵抗恶意审计者的公共审计方案 |
5.3.1 方案概述 |
5.3.2 方案的具体设计 |
5.3.3 进一步讨论 |
5.4 安全性证明和性能评估 |
5.4.1 正确性证明 |
5.4.2 安全性证明 |
5.4.3 性能评估 |
5.5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支持多关键词检索的私有审计 |
6.1 云存储中数据的私有审计与检索概述 |
6.2 分布式云存储中数据的私有审计方案 |
6.2.1 问题描述 |
6.2.2 基于智能合约的分布式云存储的私有审计方案 |
6.2.3 安全性分析和性能评估 |
6.3 私有审计方案中的多关键词检索 |
6.3.1 问题描述 |
6.3.2 分布式云存储私有审计方案中的多关键词检索 |
6.3.3 安全性证明和性能评估 |
6.4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云环境中隐私数据的安全访问 |
7.1 云环境中隐私数据的安全访问概述 |
7.2 问题描述 |
7.3 基于私有链的智能家居数据的访问控制方案 |
7.3.1 方案概述 |
7.3.2 方案的具体设计 |
7.3.3 进一步讨论 |
7.4 安全性证明和性能评估 |
7.5 本章小节 |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
8.1 研究内容总结 |
8.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5)基于单片机的无线智能家居环境远程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智能家居存在的问题及本文研究内容 |
1.3.1 智能家居存在的问题 |
1.3.2 本文研究内容 |
1.4 章节安排 |
2 系统相关技术介绍 |
2.1 系统控制方案的选择 |
2.1.1 以红外遥控为基础的控制 |
2.1.2 基于蓝牙通信技术的控制 |
2.1.3 基于ZigBee技术的控制 |
2.1.4 以无线网络传输技术为基础的控制 |
2.2 关键技术 |
2.2.1 Wi-Fi网关的构成要素 |
2.2.2 Wi-Fi协议 |
2.2.3 Wi-Fi探针技术 |
2.3 Keil MDK平台介绍 |
2.4 远程控制技术 |
2.4.1 TCP协议概述 |
2.4.2 TCP协议客户端与服务端的通信 |
2.5 本章小结 |
3 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智能家居系统的整体构架 |
3.2 系统部件功能概述 |
3.2.1 远程服务器 |
3.2.2 Wi-Fi网关 |
3.2.3 智能家居组件 |
3.2.4 控制终端 |
3.3 网关的硬件设计 |
3.4 STM32简介 |
3.4.1 STM32F103的总线系统组成 |
3.4.2 STM32功能介绍 |
3.5 传感器组件 |
3.5.1人体红外传感器HC-SR501 |
3.5.2 火焰传感器 |
3.5.3 温湿度传感器 |
3.6 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及净化模块 |
3.6.1 环境空气检测模块 |
3.6.2 空气净化模块 |
3.7 控制系统模块 |
3.8 人机界面模块 |
3.9 本章小结 |
4 系统应用软件设计 |
4.1 智能家居远程通信设计 |
4.1.1 远程服务的建立 |
4.1.2 家居环境的检测 |
4.1.3 移动APP的界面设计 |
4.2 智能家居的本地软件设计 |
4.2.1 串口设置 |
4.2.2 数据发送 |
4.2.3 数据采集 |
4.3 Wi-Fi探针的实现 |
4.4 远程监控界面展示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测试与分析 |
5.1 系统功能测试 |
5.1.1 家居安全性能模块测试 |
5.1.2 家居舒适度性能模块测试 |
5.2 系统可靠性检测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系统硬件电路图]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6)基于云平台的智能家居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智能家居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目前存在的不足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章节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云平台的智能家居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智能家居系统总体框架 |
2.2 常见的无线通信技术 |
2.3 智能家居系统无线通信技术的选择 |
2.4 智能家居系统与云平台结合 |
2.4.1 云平台体系结构 |
2.4.2 云平台赋予智能家居的优势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云平台的智能家居系统硬件设计 |
3.1 设计分析 |
3.2 家庭网关控制器模块 |
3.3 电源模块 |
3.4 室内灯光控制模块 |
3.5 ESP8266 WIFI模块 |
3.5.1 ESP8266简介 |
3.5.2 ESP8266 SAT模式连接TCP server透传 |
3.6 窗帘开关量控制模块 |
3.7 室内通风控制模块 |
3.8 家电开关控制模块 |
3.9 DHT11温湿度传感器 |
3.10 BH1750光照度传感器 |
3.11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云平台的智能家居系统软件设计 |
4.1 云平台登录功能设计 |
4.1.1 用户认证模块设计 |
4.1.2 添加/删除用户 |
4.2 数据存储模块设计 |
4.2.1 数据库类型 |
4.2.2 智能家居系统数据表的建立 |
4.2.3 数据库的连接 |
4.3 云平台RESTful API设计 |
4.3.1 API简介 |
4.3.2 RESTful架构简介 |
4.3.3 RESTful API设计 |
4.4 通信模块设计 |
4.4.1 数据传输协议 |
4.4.2 socket网络通信 |
4.4.3 数据交换格式 |
4.5 Web端程序设计 |
4.5.1 B/S与C/S结构 |
4.5.2 Web端控制流程 |
4.5.3 Web控制平台页面设计 |
4.6 Android端程序设计 |
4.6.1 Android端控制流程 |
4.6.2 Android端 APP页面设计 |
4.7 智能家居终端设备软件设计 |
4.7.1 室内光照度控制模块设计 |
4.7.2 温湿度采集模块 |
4.8 室内温湿度预测模块设计 |
4.9 用户行为关联分析模块设计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开发环境配置 |
5.1 系统配置 |
5.2 Web服务器选择 |
5.3 开发环境配置 |
5.3.1 阿里云部署Nginx服务器 |
5.3.2 Nginx服务器中PHP的配置 |
5.3.3 MySQL数据库的安装与配置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用户行为关联性分析及室内温湿度预测 |
6.1 智能家居用户行为分析 |
6.1.1 关联规则定义及Apriori算法 |
6.1.2 用户行为关联规则挖掘 |
6.2 BP神经网络温湿度预测模型 |
6.2.1 BP神经网络 |
6.2.2 室内温湿度预测模型 |
6.3 温湿度预测模型部署到云端 |
6.4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系统测试与实现 |
7.1 系统硬件模型搭建 |
7.2 APP端入网测试 |
7.2.1 APP端登录界面和管理主界面 |
7.2.2 APP端信息修改页面 |
7.3 室内光照度控制测试 |
7.4 Web端系统管理页面 |
7.4.1 系统主页 |
7.4.2 登录与注册页 |
7.4.3 温湿度数据实时显示页面 |
7.4.4 历史数据页面 |
7.5 温湿度预测性能测试 |
7.6 云平台API测试 |
7.7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论文工作总结 |
8.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7)基于智能家居系统的自理老人住宅室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口老龄化 |
1.1.2 养老问题严峻化 |
1.1.3 养老空间智能化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与课题相关的概念定义与辨析 |
1.3.1 自理老人、介护老人和介助老人 |
1.3.2 居家养老与家庭养老 |
1.3.3 老年公寓与老年住宅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框架 |
1.5.4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难点与不足 |
1.6.1 难点 |
1.6.2 不足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智能家居系统概述 |
2.1 智能家居定义 |
2.2 智能家居国内外发展现状 |
2.2.1 国外发展现状 |
2.2.2 国内发展现状 |
2.3 智能家居系统的构成及技术原理 |
2.3.1 智能家居系统的构成 |
2.3.2 智能家居系统的组成要素 |
2.3.3 智能家居系统的运行原理 |
2.4 典型案例分析 |
2.4.1 日本福利科技屋 |
2.4.2 美国“Mav Home”智能家居概念模型 |
2.4.3 “唐山首佳·健康城”项目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的发展 |
3.1 家居智能化老年住宅发展的社会环境 |
3.1.1 我国老龄化人口持续快速增长 |
3.1.2 智能家居行业发展迅速 |
3.1.3 住宅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
3.2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发展的必要性 |
3.2.1 满足居家养老的意愿 |
3.2.2 有利于身心健康并延长寿命 |
3.2.3 提升养老空间的居住品质 |
3.2.4 适应时代科技的发展 |
3.3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发展的可行性 |
3.3.1 较低的养老成本 |
3.3.2 便捷的操作流程 |
3.3.3 简易的安装工序 |
3.3.4 良好的售后体验 |
3.3.5 智能化隐私保护 |
3.4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发展的基础条件 |
3.4.1 理论支持 |
3.4.2 技术支持 |
3.4.3 政策支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的设计初探 |
4.1 自理老人的特征 |
4.1.1 心理特征 |
4.1.2 生理特征 |
4.1.3 住宅的智能化需求 |
4.2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的设计特点 |
4.2.1 空间设计灵活化 |
4.2.2 功能设计多样化 |
4.2.3 需求设计个性化 |
4.2.4 环保设计节能化 |
4.3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
4.3.1 存在的问题 |
4.3.2 解决的对策 |
4.4 调查问卷 |
4.4.1 问卷编写 |
4.4.2 问卷回收及整理 |
4.4.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4.4 调查问卷结论 |
4.5 基于智能家居系统的室内空间优化策略 |
4.5.1 室内物理环境的优化策略 |
4.5.2 室内安全环境的优化策略 |
4.5.3 住宅中心理环境的优化策略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的设计研究 |
5.1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玄关的设计研究 |
5.1.1 玄关的功能需求 |
5.1.2 家居智能化玄关的设计分析 |
5.2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起居室的设计研究 |
5.2.1 起居室的功能需求 |
5.2.2 家居智能化起居室的设计分析 |
5.3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卧室的设计研究 |
5.3.1 卧室的功能需求 |
5.3.2 家居智能化卧室的设计分析 |
5.4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厨房的设计研究 |
5.4.1 厨房的功能需求 |
5.4.2 家居智能化厨房的设计分析 |
5.5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卫生间的设计研究 |
5.5.1 卫生间的功能需求 |
5.5.2 家居智能化卫生间的设计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的创新点与展望 |
6.2.1 创新点 |
6.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自理老人居住空间智能化现状调查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基于语音交互的智能家居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智能家居发展现状 |
1.2.2 国内智能家居发展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2章 系统方案设计 |
2.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2 系统的总体框架 |
2.3 系统设计方案的选择 |
2.3.1 关键词检测 |
2.3.2 离线语音识别 |
2.3.3 在线语音识别 |
2.3.4 智能语音交互 |
2.3.5 远程控制 |
2.3.6 邮箱检测 |
2.3.7 无线通信协议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硬件总体框架设计 |
3.1.1 室内环境采集模块 |
3.1.2 危急求助模块 |
3.1.3 其他模块 |
3.2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关键词唤醒程序设计与分析 |
4.2 离线语音识别程序设计与分析 |
4.3 在线语音功能设计与分析 |
4.3.1 在线(云端)语音识别 |
4.3.2 云端通信 |
4.3.3 语音闹钟 |
4.3.4 语音上网 |
4.3.5 语音聊天 |
4.4 语音控制 |
4.4.1 控制码的设置及其与ZigBee协调器通信 |
4.4.2 亚马逊AVS的调用 |
4.4.3 百度语音合成 |
4.5 微信控制程序设计与分析 |
4.5.1 邮件检测线程 |
4.5.2 收邮件 |
4.5.3 发邮件 |
4.5.4 Itchat对接收信息的处理 |
4.5.5 远程监控 |
4.6 ZigBee部分程序设计与分析 |
4.6.1 ZigBee协调器 |
4.6.2 可调节亮度的夜灯终端 |
4.6.3 求救终端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整体工作流程与测试 |
5.1 系统整体工作流程 |
5.2 系统测试与误差分析 |
5.2.1 唤醒测试及分析 |
5.2.2 指令时延测试及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基于无线网络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无线网络技术基础 |
2.1 IEEE802.15.4 协议的选择 |
2.2 IEEE802.15.4 协议架构、技术特征 |
2.3 IEEE802.15.4 协议网络组成、拓扑结构 |
2.4 ZIGBEE网络层 |
2.5 ZIGBEE应用层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总体框架 |
3.1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
3.2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整体结构 |
3.3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选型方案 |
3.3.1 无线传感器网络组建的芯片选择 |
3.3.2 中央控制器芯片的选择 |
3.3.3 远程通信模块的选择 |
3.3.4 近程传输网络的选择 |
3.4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配套软件总体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 家庭控制子网的设计与实现 |
4.1.1 家居设备终端节点 |
4.1.2 家居设备主节点协调器 |
4.1.3 子网通讯协议 |
4.1.4 无线传感器网络 |
4.2 家庭网关的设计与实现 |
4.2.1 家庭网关的设计要点 |
4.2.2 家庭网关的实现 |
4.3 基于GPRS模组的硬件电路设计与实现 |
4.4 基于传感器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与实现 |
4.4.1 室内环境子系统 |
4.4.2 安防子系统 |
4.5 摄像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与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配套软件设计与实现 |
5.1 软件系统开发环境及搭建流程 |
5.1.1 Linux开发环境的建立 |
5.1.2 Linux应用系统搭建流程 |
5.2 远程PC子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5.2.1 boa服务器概述 |
5.2.2 boa服务器的搭建 |
5.2.3 CGI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
5.3 远程手机子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5.4 环境及安防报警子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5.4.1 摄像头子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5.4.2 传感器的软件设计 |
5.4.3 传感器的软件实现平台 |
5.4.4 传感器的软件设计与实现关键点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测试 |
6.1 功能测试 |
6.2 性能测试 |
6.2.1 中央控制器安防系统功能测试 |
6.2.2 手机短信报警功能测试 |
6.2.3 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测试 |
6.3 系统总体性能测试评价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ARM的智能家居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二章 智能家居系统技术概况 |
2.1 嵌入式技术 |
2.1.1 嵌入式系统的主要特征 |
2.1.2 嵌入式系统主要发展历程 |
2.1.3 嵌入式系统主要应用领域 |
2.2 ZigBee网络 |
2.2.1 ZigBee概况 |
2.2.2 ZigBee技术的主要特点 |
2.2.3 ZigBee协议分层模型 |
2.3 ARM技术 |
2.3.1 ARM技术特点 |
2.3.2 ARM技术优势 |
2.3.3 ARM体系结构特征 |
2.4 智能家居技术 |
2.4.1 智能家居技术方案发展 |
2.4.2 智能家居系统分类 |
2.4.3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 |
第三章 智能家居系统需求分析 |
3.1 需求概述 |
3.2 功能需求分析 |
3.3 非功能需求分析 |
3.4 可行性分析 |
3.4.1 技术可行性 |
3.4.2 经济可行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家居系统设计 |
4.1 智能家居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4.2 智能家居ZigBee硬件设计 |
4.2.1 ZigBee控制器选型 |
4.2.2 ZigBee网关硬件环境分析 |
4.2.3 ZigBee硬件 |
4.3 智能家居系统通信模块设计 |
4.3.1 通信方案选择 |
4.3.2 ZigBee组网设计 |
4.3.3 ZigBee协议栈 |
4.4 系统软件设计 |
4.4.1 软件方案选型 |
4.4.2 软件设计 |
4.4.3 数据库逻辑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能家居系统的实现 |
5.1 智能家居系统硬件实现 |
5.1.1 控制器开发环境搭建 |
5.2 智能家居系统通信实现 |
5.2.1 网关软件实现 |
5.2.2 ZigBee网关实现 |
5.2.3 ZigBee路由器与终端节点通信软件实现 |
5.3 软件系统实现 |
5.3.1 APP软件实现 |
5.3.2 服务器端软件系统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网络连接测试 |
6.2 ZigBee网络性能测试 |
6.2.1 节点通信距离测试 |
6.2.2 节点入网时间测试 |
6.3 网关模块测试 |
6.4 软件测试 |
6.4.1 APP功能测试 |
6.4.2 Restful接口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论文的不足 |
7.3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基于网络技术的远程智能家居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传感器网络的家庭安防系统设计与实现[D]. 吴奕樵.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家居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陈莹钰.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3]基于物联网的家居安防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D]. 肖顺华.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4]云环境中数据安全存储关键技术研究[D]. 薛婧婷.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5]基于单片机的无线智能家居环境远程监控系统设计[D]. 池雪艳.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6]基于云平台的智能家居系统研究与设计[D]. 李俊杰. 广西大学, 2020(02)
- [7]基于智能家居系统的自理老人住宅室内设计研究[D]. 杨茜婷.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8]基于语音交互的智能家居系统[D]. 王俊之. 南华大学, 2020(01)
- [9]基于无线网络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李炜.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10]基于ARM的智能家居系统设计与实现[D]. 薛川.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标签:智能家居论文;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论文; 云存储论文; 区块链论文; 安全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