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

生物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

(渠县天星初级中学渠县635200)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在教学中更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知识点和教学手段无不蕴含着创新的素材。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

一、营造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创新的含义。创新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引入前所未有的新概念﹑新东西;第二层含义是引入到新领域,进行新的组合,实现新的利益。第一层的意思是说创新就是发明创造,要创造前所未有的成果;第二层的含义是说创新就是推陈出新。相对于第一层含义,同学们就会客观地认识创新,对待创新,不再对它敬而远之,“我能创新”的豪情油然而生,创新意识水到渠成。

中学生对事物和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有一定局限性,在发表自己的见解时,生怕出错。教师此时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要和蔼可亲,满腔热忱地帮助他们,帮他们分析出错的原因,鼓励他们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害怕出错,为他们创设创新思维的大氛围。同时,教师还要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的内容有意识地介绍当前生物学科的最新动态,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新进展,培养能吃垃圾的蚯蚓等。

二、强化实验,提高创新技能。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观察、多参与、多动手,在认识的基础上探索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使学生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新教材中更重要强调的是设计探究性实验,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参与重演科学事实的产生过程,领悟科学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在随后的一些探究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迁移,则安排由学生自己设计部分环节的探究。

因此在平时的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材,适当地调整实验内容和实验形式,利用学生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创造进行学习的积极性,解放学生的双手,鼓励他们独立从事一些操作性活动,如采集标本、制作模型等。随着学生独立活动能力的增强,他们的创造性能力也就越来越变得活跃并更具有自发性。

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敢于向经典实验挑战,不拘一格,勇于创新,变换条件,大胆设计。如在“观察血液在血管里流动的情况”实验,按教材的方法操作,常遇到小鱼跳动的现象,令学生不知所措,怎么办呢?书中又没有秘诀,此时,我鼓励学生,只要能获得好的观察效果,你们想什么办法都行。一鼓动,学生的胆子就大多了,有的学生干脆将鱼的尾鳍用解剖刀割下,有的将小鱼折腾得快死了再观察,有的学生很聪明,先将尾鳍沾上少许水分,然后用手按着直接放在通光孔上观察,由于鳍上有水,因此伸展度很好,血流明显,观察效果颇佳。通过实验,显示们从思想上摆脱了一切依赖书本的想法,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解决现实困难中得到了培养和强化

三、运用媒体,调动学习兴趣。

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感观刺激。如在认识青蛙捕虫的动作时,即使把死昆虫吊在青蛙面前抖动,让它捕食,也是看不清楚青蛙捕虫时舌头的动作,因为这只是瞬间进行,根本不可能用人的肉眼看清楚。突破这个教学难点,可以采用电教媒体,播放编辑过的青蛙捕虫的录像片,使青蛙的动作通过特技慢动作,甚至一帧一帧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能仔细而清楚地观察到:青蛙的舌头翻出口外附有黏液的舌头粘住昆虫、舌头缩回原位、上颌下颌合拢的整个捕虫过程。通过录像,使学生的印象深刻,兴趣浓厚,很好地了解和掌握了这一知识。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利用投影呈现实验现象,学生容易看清楚,老师便于讲解。比如认识植物的导管时,把吸收了红色水的叶片放在投影仪上,红色的导管便能非常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在有些演示实验中还可以利用投影仪做实验器具,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地呈现给学生观察。

四、探究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也称创新意识,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精神的引导下,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能,释放创新激情,进行创新活动。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生物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基础。

创新精神是指一种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探索的精神状态。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保障。而一切创造都始于问题的发展、问题的探索,问题的解决。而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是探究问题的一般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能逐步培养创新精神。教师平时要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问,敢于质疑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要满足于书本提供的现成答案,要去发现、去追踪概念和理论的形成过程。

此外,对学生来说,教师、教材、辅导资料、试卷等是“权威”,这些“权威”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但“权威”不等于“真理”,也会有错误。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坚持“信仰”,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最新科技成就和自己的实践,对一些问题大胆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之间交流探讨获得“真理”。

五、加强训练,激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精髓,是核心。生物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以激发兴趣、情感表达、启发思考等综合手段,全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由点到面、由近到远地广泛扩散,以做到全面观察问题,既看到整体又不忽视细节,既看到表象又不忽视内在;多角度思考问题,既思考纵向又不忽视横向,既思考主体又不忽视相关外在条件,实现在多种假设中多方向寻求答案,促进学生思维由原先的定势向发散转化。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摆脱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运用以奇激趣,以趣激思,以思激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标签:;  ;  ;  

生物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