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文别字论文-李海玲

异文别字论文-李海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异文别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敦煌愿文,别字巽文,唐五代西北方音

异文别字论文文献综述

李海玲[1](2013)在《敦煌愿文别字异文材料所反映的语音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敦煌愿文是指敦煌文献、石窟题记和绢书、幡缯中的请愿文章,它数量大,内容广,材料丰富,忠实记录了唐五代时期西北地区的语言面貌,对研究唐五代西北方音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别字异文材料研究语音问题早已有之。本文以《敦煌愿文集》为底本,以同音替代为选取标准,运用分析、比较、个别与系统相结合等方法,对愿文别字异文材料进行充分描写,并与同时期其他敦煌文献、现代西北方言比较串联。分析表明,别字异文材料所反映的语音现象与《切韵》音系相比已有很大不同,涉及声、韵、调叁方面。声母方面主要有轻唇音分化、非敷奉合流;知章组合流;精组见系相混并开始胶化;云以代用;浊音清化,塞擦音全浊声母清化为全清声母,浊擦音清化为相应清擦音等。韵母方面的变化突出体现在止摄不分;鱼、虞有别,鱼韵既和止摄代用,又和虞韵代用;口语中刃、-n,-m尾开始相混,梗、蟹摄相代透露出鼻音韵尾消变的迹象,-p、-t,-k尾相混表明入声韵尾弱化,这两类弱化甚至导致阳声韵和入声韵发生别字异文的代用。声调方面突出特点包括全浊上归去、入声调开始消失、口语中清上、清平读音相近等。敦煌愿文别字异文材料所反映的语音现象并非一时一地的变化,而是唐五代时期西北地区不同方言点语音演变的集合。作为新材料,愿文别字异文为唐五代西北方音研究补充例证,而且新村料带来的新发现使得唐五代西北方音研究更加全面、深入。(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3-05-29)

黎新第[2](2012)在《入收声在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应已趋向消失——敦煌写本愿文与诗集残卷之别字异文所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唐五代汉语西北方言的韵母系统中,已经出现较多的不宜用"-p、-t、-k在高元音i、u后面不太显着"作解释的舒入代用例证;入声字互代也并不限于-k尾和-t尾元音作i或u的字,-p、-t、-k韵尾已经开始相混;在18种汉藏对音材料中,还总共出现了30字、51例以舒注入的对音。(本文来源于《语言研究》期刊2012年03期)

黎新第[3](2011)在《唐五代西北方音中的微、日二声母——敦煌写本别字异文所见》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尚有微母和日母的见解,借助敦煌写本别字异文材料的增加和研究方法的改进,试证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微母已现消失迹象,日母也已现分化趋势。(本文来源于《中文学术前沿》期刊2011年01期)

黎新第[4](2011)在《敦煌别字异文所显示的异等韵母相混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唐五代汉语西北方言的韵母系统中,(1)已经开始了从四声八等到四呼的简化过程。其中,叁、四等韵母相混应已接近完成;一、叁等韵母相混大都还限于合口;知系字丢失-i-介音,很可能是从庄、章二组开始;二等开口见系韵母增加-i-介音,也已初见端倪。(2)止、蟹(齐祭废灰)二摄韵母合流则已经发育到相当成熟的程度。(本文来源于《语言研究》期刊2011年04期)

丁治民,赵金文[5](2009)在《敦煌诗中的别字异文研究——论五代西北方音的精见二系合流》一文中研究指出罗常培指出,早在五代时期精、见二系就开始合流,但后来的研究对罗的观点均持否定态度。对敦煌诗中的别字异文作穷尽的考察,可以发现二系合流有八例。五代后敦煌等西北地区丧失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出入口的功能,从而导致历史文献的断层,这应是二系合流未见文献证据的原因之所在。(本文来源于《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李玉[6](2006)在《简帛文献中异文别字的同源相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简帛文献中的异文别字除异体字外,学术界一般通称“通假字”或“古音通假”。这些“通假字”里有一些异文别字是同源词(字)。这些异文别字是因同源而相通。同源词可以是同义词,但更多的是近义词。这样的异文别字相通(同源相通)才有分别词义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汕头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5期)

黎新第[7](2005)在《辽代石刻别字异文所见辽代汉语语音》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对辽代石刻文中能够反映语音现象的别字异文的归纳分析,可以观察到,辽代汉语已经或正在出现一系列不同于《切韵》音系的变化,而所有这些变化,又都与辽僧行均《龙龛手镜》所见差别甚大。(本文来源于《语言科学》期刊2005年04期)

牟华林[8](2001)在《《庐山远公话》中的别字异文所反映的语音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1899年在敦煌千佛洞出土了一批俗讲材料,俗称“敦煌变文”。在这些变文中保存了当时人们所使用的大量的别字、异文,这些别字、异文对于考察唐五代时期的语音现象弥足珍贵。邵荣芬先生利用这些材料写了《敦煌俗文学中的别字异文和唐五代的西北方音》一文②,对于研究唐五代方音的人来说,是一篇颇具参考和指导价值的文章。本文受此文启发,乃对《庐山远公话》这一篇变文中的别字、异文作了详尽研讨,从语音角度加以分析,从而利用分析结果对唐五代时期的部分语音现象作了一个初步考察。(本文来源于《宜宾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1年01期)

廖名春[9](1992)在《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的别字异文看五至八世纪初西北方音的韵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世纪初敦煌藏书的面世,兴发了唐五代西北方音的研究。其间罗常培先生利用几种汉藏对音及《开蒙要训》互注材料着成《唐五代西北方言》一书,邵荣芬先生写出《敦煌俗文学中的别字异文与唐五代西北方音》一文,较清楚地描绘出了八、九、十世纪左右西北方音的轮廓.但是,由于材料的局限,不尽如人意之处也不少.至于(本文来源于《古汉语研究》期刊1992年01期)

廖名春[10](1989)在《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的别字异文看“浊上变去”》一文中研究指出“浊上变去”,亦称“阳上作去”,指全浊上声系统地演变为全浊去声,这是汉语语音发展史上的一大规律。过去,学者们研究它,所依据的材料有诗词的用字押韵,李涪的《刊误》和《开蒙要训》的注音,日僧安然的《悉昙藏》和敦煌俗文学抄本中的别字异文,韩愈的《讳辩》、张麟之的《韵镜》、严粲的《诗辑说》以及邵雍的《皇极经世天声地音》、《慧琳音义》中的反切等。这些材料,不论它们能否证明“浊上变去”,其时代最早也不出公元九世纪,如《讳辩》作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即公元809年;《刊误》和《悉昙藏》皆成于唐僖宗广明元年,即公元880年。在这之前,还有没有能透露出“浊上变去”这一信息的材料呢?据笔者所知,迄今尚未见人提及。(本文来源于《古汉语研究》期刊1989年01期)

异文别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唐五代汉语西北方言的韵母系统中,已经出现较多的不宜用"-p、-t、-k在高元音i、u后面不太显着"作解释的舒入代用例证;入声字互代也并不限于-k尾和-t尾元音作i或u的字,-p、-t、-k韵尾已经开始相混;在18种汉藏对音材料中,还总共出现了30字、51例以舒注入的对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异文别字论文参考文献

[1].李海玲.敦煌愿文别字异文材料所反映的语音问题[D].浙江大学.2013

[2].黎新第.入收声在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应已趋向消失——敦煌写本愿文与诗集残卷之别字异文所见[J].语言研究.2012

[3].黎新第.唐五代西北方音中的微、日二声母——敦煌写本别字异文所见[J].中文学术前沿.2011

[4].黎新第.敦煌别字异文所显示的异等韵母相混现象[J].语言研究.2011

[5].丁治民,赵金文.敦煌诗中的别字异文研究——论五代西北方音的精见二系合流[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6].李玉.简帛文献中异文别字的同源相通研究[J].汕头大学学报.2006

[7].黎新第.辽代石刻别字异文所见辽代汉语语音[J].语言科学.2005

[8].牟华林.《庐山远公话》中的别字异文所反映的语音现象[J].宜宾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9].廖名春.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的别字异文看五至八世纪初西北方音的韵母[J].古汉语研究.1992

[10].廖名春.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的别字异文看“浊上变去”[J].古汉语研究.1989

标签:;  ;  ;  

异文别字论文-李海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