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外使臣论文-刘文华

驻外使臣论文-刘文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驻外使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出使报告,出使报告章程,外务部,驻外使臣

驻外使臣论文文献综述

刘文华[1](2019)在《清末驻外使臣“出使报告”制度简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光绪元年(1875),清廷任命了第一个驻外大臣,但一直未建立系统全面的出使报告制度。直到宣统元年(1909)初,外务部奏定出使报告章程,发给清朝驻外使臣遵照办理。从宣统元年夏季起,清朝各驻外使臣开始执行该制度,陆续向外务部呈递了出使报告。外务部接到报告后,加以整合向皇帝奏报,并分类编纂,咨行各相关京内衙门。出使报告制度的建立对促进近代中外交流颇有意义。(本文来源于《历史档案》期刊2019年03期)

黄凌[2](2016)在《晚清驻外使臣与晚清军事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从"天朝上国"的自大美梦中惊醒,当年骁勇善战的八旗、绿营军队在近代外国的船坚炮利面前不堪一击,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丧权辱国,割地赔款让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煎熬中意识到军事发展的必要性。而这个过程中晚清驻外使臣这个群体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读书文摘》期刊2016年02期)

张传磊,赵可[3](2011)在《甲午战前清朝驻外使臣对旅欧军事留学生的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推行洋务运动后,随着军工企业的建立与发展以及新式枪炮逐步装备部队,清廷开始向欧洲军事强国派遣军事留学生以解决新型军事人才匮乏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驻外使臣全程参与了旅欧军事留学生的管理与培养,在安排学习、考察学业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对留学生的推荐使用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驻外使臣的躬身参与促进了晚清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加快了西方近代军事技术的引进,并初步确立起驻外使臣参与留学生管理的制度,对近代中国留学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4期)

张传磊[4](2010)在《晚清驻外使臣与西方近代军事技术引进(1875-1895)》一文中研究指出洋务运动时期的驻外使臣是近代中国较早走向世界的一批知识分子,也是晚清中国探寻东西方富强之道的先行者和开拓者。出使驻外期间,他们作为中外交流的中介,积极购办军舰、枪炮、弹药等武器装备,雇募外国军事技术人员,参与军事留学生的管理,翻译并编撰军事技术书籍,并通过日记、奏折、函电等形式及时而详尽地将西方近代军事技术的有关情况传回国内,供决策者参考。这些积极作为客观上促进了晚清军工企业的发展以及新式军队训练的转型,甚至促进了“道器观”的嬗变。然而,由于洋务运动时期的社会风气仍然相当凝滞,传统思想的桎梏仍然普遍存在,晚清中国引进西方近代军事技术的活动缺乏宏观的考量和完整的规划,急功近利,“重器轻技”,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0-11-01)

蔡贤体[5](2009)在《驻外使臣与清末新政》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新政是清朝统治者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为巩固其统治而实施的一场深层次的社会改革运动。新政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在这场长达十年之久的新政运动中,驻外使臣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本文试图通过系统阐述驻外使臣对政治、经济、教育、社会风俗等各项变革的影响,揭示出他们在清末新政中的地位和作用。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清末新政的背景,简介清末驻外使臣的基本情况,探讨其倡导和参与新政的动因。第二部分具体从官制改革、地方自治、宪政考察、推动立宪等几个方面来详细论述驻外使臣在政治变革中的作用。他们构想的官制改革方案充实了直省官制通则的内容,为构建叁权分立雏形的政权框架提供了理论指导。他们的地方自治主张,奠定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的基础。他们向清政府汇报在东西各国的考察所得,为清政府预备立宪提供了经验借鉴。他们极力主张以五年为期限实行宪政,是清末筹备立宪的重要推动力量。第叁部分主要从币制改革、赛会、财税改革、交通建设、经济法规等方面考察驻外使臣对经济变革的贡献。他们主张全国统一货币,鼓励商人参加赛会,尽力维护华商利益,编订经济法规,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第四部分主要从学堂教育、留学教育、军事教育叁个方面来论述驻外使臣对教育改革的贡献。他们主张变通科举、奏请广设小学堂、建议统一教材、鼓励绅商办学,从而促进了学堂教育的发展。他们积极筹措留学经费、严定留学生的选拔标准、加强对留学生的管理与监督,对留学教育贡献卓着。他们提倡实施军国民教育,奏请多派留学生入日本学习军事,提议创办海军学堂,培养海军人才,足见其对军事教育的重视。第五部分主要探讨了驻外使臣在风俗变迁与军事改革等领域所起的作用。他们所上的奏折和说帖对促使清政府下定决心禁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他们提出的许多禁烟方案为清政府所采纳。他们奏请严定征兵标准,创办军事学堂;主张统一军乐和服装;建议在军中设立红十字会;电请整顿海军,提出以浙江叁门湾为海军基地的构想,为清末军事改革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结语部分对驻外使臣在清末新政中的作用进行了总体评价,分析了其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并指出新政失败后部分驻外使臣的政治立场开始由立宪转向共和。(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蔡贤体[6](2008)在《驻外使臣与清末教育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驻外使臣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特殊群体,独特的出使经历使他们目睹了西方的繁荣和中国的落后,促使他们认识到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清末新政时期,他们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影响涉及到留学教育、学堂教育、军事教育等各个方面,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本文来源于《时代人物》期刊2008年10期)

任云仙[7](2005)在《晚清驻外使臣的群体构成与知识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甲午战前晚清使臣群体的知识结构以中学为主,与近代型的外交专业人才有着很大差距。甲午战后,这种状况则有所变化,他们的专业知识色彩日益鲜明,逐步以其特有的知识结构形成一个有别于中国国内官员的群体。中国传统官员以通才为特征,而近代西方国家官员却以专才为特征,晚清驻外使臣知识结构的变化正显示了中国官员由传统走向近代的趋势。(本文来源于《贵州社会科学》期刊2005年03期)

戴东阳[8](2004)在《晚清驻外使臣与政治派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政治派系对驻外使臣群体影响可谓持久且深入。甲午战前 ,对出使大臣影响最大的是淮系李鸿章 ,早期清流派对其有一定牵制 ;甲午战后 ,中经外务部成立 ,驻外使臣开始进入职业化时期。政治派系对使臣这种影响力 ,有其深刻的制度背景。(本文来源于《史林》期刊2004年06期)

戴东阳[9](2001)在《关于晚清驻外使臣出身的地域分布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驻外使臣的出身地域,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他们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的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和内地的安徽、湖南诸省,具有高度的集中性。详见表1。(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期刊2001-06-30)

驻外使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从"天朝上国"的自大美梦中惊醒,当年骁勇善战的八旗、绿营军队在近代外国的船坚炮利面前不堪一击,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丧权辱国,割地赔款让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煎熬中意识到军事发展的必要性。而这个过程中晚清驻外使臣这个群体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驻外使臣论文参考文献

[1].刘文华.清末驻外使臣“出使报告”制度简述[J].历史档案.2019

[2].黄凌.晚清驻外使臣与晚清军事发展[J].读书文摘.2016

[3].张传磊,赵可.甲午战前清朝驻外使臣对旅欧军事留学生的管理[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4].张传磊.晚清驻外使臣与西方近代军事技术引进(1875-1895)[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

[5].蔡贤体.驻外使臣与清末新政[D].湖南师范大学.2009

[6].蔡贤体.驻外使臣与清末教育改革[J].时代人物.2008

[7].任云仙.晚清驻外使臣的群体构成与知识结构[J].贵州社会科学.2005

[8].戴东阳.晚清驻外使臣与政治派系[J].史林.2004

[9].戴东阳.关于晚清驻外使臣出身的地域分布问题[C].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2001

标签:;  ;  ;  ;  

驻外使臣论文-刘文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