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双圆隧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道路工程,双圆盾构,沉降,数值模拟
双圆隧道论文文献综述
李筱旻[1](2018)在《新建道路工程对下卧软土双圆盾构隧道影响的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川环南路新建道路工程4标段的EPS换填道路施工,对比EPS换填前后隧道结构的变形数据,证明了EPS材料换填措施在控制隧道变形上具有良好的效果.最后依据工况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与隧道结构监测时程数据对比,预测了后续施工对下卧盾构隧道的影响.分析得出,软土地区盾构隧道上方加载超过0.5 m时,隧道沉降将受到明显影响;道路施工中,采EPS换填技术可以减小道路填方施工对下卧隧道的不利影响,结合施工工况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是可行的手段,对今后类似受道路工程施工影响的隧道保护提供了借鉴.(本文来源于《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高波,王帅帅,申玉生,范凯祥[2](2018)在《平面SV波垂直入射下浅埋双圆隧道复合衬砌解析解及减震力学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波函数展开法,给出了平面SV波入射下地下半空间弹性介质中圆形双洞复合式衬砌洞室动应力集中系数解析解,建立了小净距隧道减震层力学模型,并深入研究了低频SV波入射下洞室间距和减震层对衬砌动应力集中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洞室间距对衬砌的动应力有显着影响,随着洞室之间距离增大,左右洞室衬砌动应力集中系数降低;当洞室间距小于4倍洞室直径时,必须考虑双洞的相互影响;洞室中间部分围岩动应力集中系数较大;在围岩和衬砌间设置减震层,由于减震层刚度低,可以减小围岩对隧道的径向作用力,减震层可以降低衬砌动应力20%左右,但同时围岩切向动应力增大。(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刘学松[3](2017)在《双圆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土体变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城市地下可用空间越来越少,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地下空间逐渐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与单圆隧道施工相比,双圆盾构隧道施工具有施工效率高、节约地下空间、对周围影响小等诸多优点。本文首先从施工原理、盾构机构造、衬砌管片构造及装配等多方面系统地介绍了双圆盾构隧道施工技术,并对几个典型工程进行了介绍。然后介绍了双圆盾构隧道施工中土体变形的计算方法,包括等效面积法、迭加法、随机介质理论方法和弹性理论法,并通过实例进行了预测和分析。接着考虑了施工偏转对土体变形的影响,介绍了双圆盾构隧道施工在偏转工况下的土体计算方法,包括随机介质理论方法和弹性理论法,并通过实例详细计算和分析了盾构偏转对土体变形的影响规律。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以及研究结果概括如下:(1)双圆盾构隧道施工与单圆盾构隧道施工的施工原理是类似的,主要的不同在于双圆盾构的横断面采用两个不完全的圆断面组合而成,由此造成了盾构机构造、衬砌管片的构造及拼装等方面的不同,其控制设备更多,控制难度更大。(2)在不考虑盾构偏转影响的正常工况下,可采用等效面积法、迭加法、随机介质理论方法和弹性理论法等四种方法计算双圆盾构隧道施工中由于土体损失引起的土体变形,但各方法的预测效果和范围有所不同。等效面积法和迭加法只能用于计算地表土体的沉降,两种方法的预测结果非常接近,但均与实测值有较大偏差,预测的最大地表沉降值太大。随机介质理论方法可用于地表及隧道开挖以上土体的沉降和横向变形计算,但不能计算隧道开挖两侧及隧道下方土体的变形,且其预测结果偏小。弹性理论法可用于任一土体的变形计算,且其结果与实测值相比较为接近,是这四种方法中预测效果最好的。(3)双圆盾构隧道施工中盾构偏转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施工控制要点,盾构偏转不仅影响隧道的正常运营和使用寿命,而且引起土体附加变形。因此,在预测施工中土体变形时应考虑盾构偏转的影响。实际施工中通常采用±0.6°作为偏转限制角,但这仅是一个经验值。(4)可采用随机介质理论方法和弹性理论法计算偏转工况下双圆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土体变形,根据实例分析,盾构偏转对土体变形的影响大小是不同的,这主要是由于实际工程中,地质环境条件和施工条件不同造成的。(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7-09-28)
晏启祥,姚超凡,何川,耿萍[4](2017)在《常规和广义反应位移法在浅埋双圆盾构隧道中的应用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阐述了常规反应位移法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常规反应位移法地层结构滑移和不滑移两种假定下的地层弹簧刚度取值公式,并提出了基于地层-结构模型的有限元广义反应位移法。该法的地震强制位移施加在地层左右两侧边界上,两侧边界受到水平滑移支座约束,底部基岩边界受到固定支座约束,并在结构地层界面之间引入摩擦接触单元模拟界面滑移效应。不同界面条件下,双圆盾构隧道采用常规反应位移法和有限元广义位移法的对比表明:考虑界面滑移的有限元广义位移法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双圆盾构隧道的地震效应;在地震强制位移作用下,双圆盾构隧道两洞管片衬砌附加弯矩为倾斜的8字形分布,中柱附加弯矩为线性分布,反弯点出现在中柱中点附近;管片上附加轴力基本为压力,中柱附加轴力为拉力且沿高度基本不变;管片上附加剪力为正8字形分布,中柱附加剪力沿高度基本不变。(本文来源于《现代隧道技术》期刊2017年04期)
朱妍[5](2017)在《双圆隧道结构渗漏水治理与变形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圆隧道由于渗漏水而产生沉降变形一直是严重威胁轨道交通结构安全的病害之一。从双圆盾构隧道结构构造特点入手,结合上海轨道交通某区段工程案例,分析由于渗漏水导致结构变形的原因和机理,提出双圆隧道渗漏水治理与变形控制的方案。(本文来源于《中国市政工程》期刊2017年03期)
郭璇,朱坤,张晓新,张顶立,王梦恕[6](2016)在《双圆盾构隧道-软土层相互作用规律的模型试验及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上海M8线等双圆隧道工程实例,开展双圆盾构衬砌结构-软土层相互作用规律的模型试验研究。通过系列正交试验考察软土层与双圆盾构衬砌相互作用的参数效应,观测此软土层作用下双圆盾构衬砌的结构内力响应。对比发现:间隔1环或2环(1.2~2.4m)布设中立柱,可保证衬砌变形量控制在3mm要求范围,并与M8线工程全环布设的实效吻合。内力传递的折减系数为0.61~0.97。利用粒子成像测速技术PIV2C软件与试验拍摄系统对比现场实测数据,给出地层沉降及颗粒运移规律的跨尺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地层沉降曲线的影响规律从地表至衬砌顶部表现为"U型-V型-W型"变化,塌落区面积比约为0.85,粒子成像测速技术PIV可较好揭示双圆盾构软土层马鞍槽及塌落拱形成的瞬态运移规律。(本文来源于《铁道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曾彬,黄达,刘杰,顾东明,岑夺丰[7](2015)在《双圆盾构隧道施工偏转角对地表变形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圆盾构隧道施工中土体变形控制和纠偏控制是其主要的技术难点。在分析双圆盾构隧道施工中盾构机偏转特性的基础上,基于随机介质理论,采用坐标变换和分区域积分,推导双圆盾构隧道施工中偏转角与地表沉降和水平变形的函数关系式。通过实例计算,分析偏转角对地表变形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偏转将导致地表产生附加变形,使地表变形曲线由对称变为非对称;地表沉降曲线存在3个焦点(V_1,V_2和V_3),水平变形曲线存在4个焦点(H_1,H_2,H_3和H_4),每个焦点左右两边土体的附加变形方向相反。对于逆时针偏转,V_1左边和V_2,V_3之间的土体附加竖向变形为隆起,V_3右边和V_1,V_2之间的土体附加竖向变形为沉降;H_1与H_2之间、H_3与H_4之间的土体产生正的附加水平变形,而H_2与H_3之间、H_1以左和H_4以右的土体产生负的附加水平变形。最大地表沉降随偏转角增大呈非线性增加,且其位置向左移动;最大右向水平地表变形呈线性增加,最大左向水平地表变形先减小后增加;水平地表变形的平衡点逐渐向左移动。对于顺时针偏转,焦点两边土体的附加变形方向与逆时针偏转相反,且最大右向水平地表变形随偏转角增大而减小,最大地表沉降位置和平衡点逐渐向右移动。(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12期)
刘湘[8](2015)在《双圆盾构施工对交迭隧道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地下空间隧道交错重迭的案例不断增多,对于双线隧道下穿交迭隧道的建设中,传统的单圆盾构工法在狭窄的地下空间和浅埋线路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双圆盾构工法能一次完成双线隧道的开挖,免除地下联络通道的建设,具有节约地下空间、缩短施工工期、节约成本的独到优势,可预见将广泛应用于双线隧道建设中。然而,双圆盾构特殊的构造和施工工艺在施工中对地层的扰动不同于普通的单圆盾构工法,研究双圆盾构施工对交迭段附近地层和交迭隧道影响的范围与程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某双线隧道下穿交迭隧道段为研究背景,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双圆盾构与传统盾构在施工中对地层与交迭隧道影响的差异,并分析了双圆盾构交迭段施工中的各影响因素。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双圆盾构施工影响机理及有限元理论进行了描述,以某双线隧道下穿交迭隧道段为工程背景,利用有限元软件ADINA,建立单圆单线盾构工法、单圆双线盾构工法和双圆盾构工法的动态施工模型,分别分析叁种盾构工法施工引起土体变形、地表位移、交迭隧道应力和变形特性;将单圆单线盾构工法的数值解与监测值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数值模型的有效性;并将叁种盾构工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双圆盾构工法对地表和交迭隧道的影响范围最小,在加固范围和施工控制上有一定优势。(2)探讨了双圆盾构土仓压力、施工速度、施工引起的地层损失率、新老隧道的净距与埋深以及交迭隧道的洞径等影响因素对地表沉降和交迭隧道变形的影响规律。(3)从双圆盾构施工技术控制、交迭隧道加固措施和中间土层的加固措施叁方面着手,提出双圆盾构下穿交迭隧道工程的施工控制技术,为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和优化提供一些参考。(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期刊2015-04-27)
汪宏,刘湘[9](2015)在《过江双圆盾构隧道施工过程的分析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过江隧道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双圆盾构施工叁维数值模型,模拟分析了盾构施工对周围地层、交迭隧道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并提出相应的施工控制措施以保障隧道施工安全,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下半月)》期刊2015年04期)
姚超凡,晏启祥,何川,耿萍[10](2014)在《深埋双圆盾构隧道的横向地震响应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反应位移法的基本原理和深埋双圆盾构隧道的地层荷载模式,并基于反应位移法和梁弹簧模型,对双圆盾构隧道仅受静载和静载与水平剪切地震荷载同时作用下结构的变形和内力等动力响应特性进行研究。分析表明:与对称静载作用下相比,在静载与地震荷载同时作用时,结构的变形和内力不再是对称的;弯矩和变形走势基本一致,两洞各自上半圆的迎地层位移侧和下半圆的背地层位移的衬砌基本都有向洞内的位移和内侧受拉的弯矩,两洞各自上半圆的迎地层位移侧和下半圆的背地层位移的衬砌基本都具有相反方向的位移和弯矩,与中柱底部连接处的弯矩集中现象得到消除;衬砌的轴力不再是全部为受压值,而是出现大范围受拉的情况,且拉力值较大,中柱的压力值减小十分明显;与中柱连接处的剪力集中现象消除明显,远离中柱处的管片衬砌剪力绝对值增大明显。(本文来源于《铁道标准设计》期刊2014年04期)
双圆隧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波函数展开法,给出了平面SV波入射下地下半空间弹性介质中圆形双洞复合式衬砌洞室动应力集中系数解析解,建立了小净距隧道减震层力学模型,并深入研究了低频SV波入射下洞室间距和减震层对衬砌动应力集中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洞室间距对衬砌的动应力有显着影响,随着洞室之间距离增大,左右洞室衬砌动应力集中系数降低;当洞室间距小于4倍洞室直径时,必须考虑双洞的相互影响;洞室中间部分围岩动应力集中系数较大;在围岩和衬砌间设置减震层,由于减震层刚度低,可以减小围岩对隧道的径向作用力,减震层可以降低衬砌动应力20%左右,但同时围岩切向动应力增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圆隧道论文参考文献
[1].李筱旻.新建道路工程对下卧软土双圆盾构隧道影响的数值分析[J].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8
[2].高波,王帅帅,申玉生,范凯祥.平面SV波垂直入射下浅埋双圆隧道复合衬砌解析解及减震力学机理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18
[3].刘学松.双圆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土体变形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7
[4].晏启祥,姚超凡,何川,耿萍.常规和广义反应位移法在浅埋双圆盾构隧道中的应用比较[J].现代隧道技术.2017
[5].朱妍.双圆隧道结构渗漏水治理与变形控制[J].中国市政工程.2017
[6].郭璇,朱坤,张晓新,张顶立,王梦恕.双圆盾构隧道-软土层相互作用规律的模型试验及响应分析[J].铁道学报.2016
[7].曾彬,黄达,刘杰,顾东明,岑夺丰.双圆盾构隧道施工偏转角对地表变形影响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5
[8].刘湘.双圆盾构施工对交迭隧道影响的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5
[9].汪宏,刘湘.过江双圆盾构隧道施工过程的分析和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5
[10].姚超凡,晏启祥,何川,耿萍.深埋双圆盾构隧道的横向地震响应特性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