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吸附微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放射性污染,铯,吸附,混凝
吸附微滤论文文献综述
武静明[1](2017)在《吸附—微滤组合工艺去除模拟放射性铯污染水的中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年的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引起了社会对于放射性污染研究的重视。中国作为核能开发应用大国,对于放射性污染研究也高度重视。为了应对水源的放射性铯污染,本文首先依据中试处理规模和前期研究获得的工艺参数,进行中试反应器的设计计算。然后比较了中试规模以及实验室规模制备的吸附剂-亚铁氰化铜在颗粒尺寸、粒径分布、吸附效果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实验室制备的吸附剂尺寸分布均匀,平均颗粒尺寸约为30 nm,而中试规模的吸附剂团聚严重,平均尺寸约为100 nm,其粒径较大,沉降速度较快,但是吸附性能有所下降。根据中试设计,对系统内所有的水泵、加药泵、搅拌器、液位计以及自动控制程序进行了调试。调试结果表明:系统可以连续稳定运行,加药泵的标定结果对于后续改变试验条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试验所用原水目标浓度为100μg/L,研究分别进行了吸附剂投加量为40 mg/L和20 mg/L的试验研究。当吸附剂投加量为40 mg/L时,平均去污因数(decontamination factor,DF)为132,膜污染速率σ为11.22~34.07 L/(m~2·h·m~2)。在20 mg/L的吸附剂投加量下,取得的平均DF为83,膜污染速率σ为1.45~7.39 L/(m~2·h·m~2),两次实验所得浓缩倍数均高于2000。综上,由于批量制备的吸附剂性能的降低以及搅拌强度的影响,中试试验所获得的DF远低于小试所获得的DF,前者约为后者的1/9。(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12-01)
于金山,李竞,郭军科,王丹,张光辉[2](2016)在《投加FeCl_3改善PAC四级逆流吸附-微滤工艺的膜污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粉末活性炭(PAC)四级逆流吸附-微滤组合工艺处理城镇污水厂二级出水的试验存在着较严重的膜污染现象,处理水量达到172.8L时,膜比通量(SF)急剧下降79.59%.对试验结束后的膜进行分析发现,滤饼层阻力占总膜阻力的70.3%,故PAC及原水中悬浮物形成的滤饼层污染是SF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为了解决膜堵塞问题,向反应器中投加一定浓度的FeCl_3.结果表明:加入10~20mg/L FeCl_3后,处理水量大于300L,SF仍维持在20L/(m2·h·mH_2O)以上,SF下降缓慢,反应器能够稳定运行.另外,FeCl_3的投加对有机物的去除有积极作用,组合工艺中出水DOC浓度均有小幅度的降低.(本文来源于《膜科学与技术》期刊2016年06期)
王旭骞,胥要,顾平,张光辉[3](2016)在《吸附/混凝—微滤工艺处理模拟放射性铯污染水》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亚铁氰化铜为吸附剂、硫酸铝为混凝剂,采用吸附/混凝—微滤工艺去除模拟放射性污染水中的铯离子。吸附剂的投加量为40 mg/L,通过烧杯试验确定了混凝剂最佳投加量(以Al3+计)为5.55 mg/L,静沉时间为15 min。在前期除铯装置基础上,将吸附反应与膜过滤装置分离。结果表明,该工艺能够有效去除模拟放射性污染水中的铯离子,温度对铯离子的去除率及出水浊度无显着影响。8、13、17℃时的去污因数分别为983、1 180、1 220。温度对膜污染速率的影响较大,13和17℃时装置处理的水量为8℃的2倍。(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6年21期)
李竞,顾平,张光辉[4](2016)在《PAC四级逆流吸附/微滤组合工艺处理二级出水》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粉末活性炭(PAC)对城镇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中有机物的吸附特性,分别以DOC和UV254表征的有机物均较好地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60 min基本可达到吸附平衡。基于Langmuir吸附等温式,提出了PAC四级逆流吸附/微滤组合工艺处理二级出水中有机物的计算方法,可用于预测PAC投量以及处理出水中的有机物浓度。验证试验表明,当DOC去除率为50%时,组合工艺出水DOC和UV_(254)浓度的计算值和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7%和4.9%。另外,PAC四级逆流吸附/微滤组合工艺可节约一定量的PAC,当DOC去除率为50%时,四级逆流吸附所需的PAC投量分别为二级逆流吸附和单级吸附的89.4%和68.3%。(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6年19期)
王露,赵军,胥要,肖湘竹,邓玥[5](2016)在《CuFC吸附-微滤工艺处理含~(137)Cs废水》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单级亚铁氰化铜(CuFC)吸附-微滤工艺去除实验模拟废水中的~(137)Cs,研究废水中~(137)Cs初始活度浓度(C0)、吸附时间、pH值、竞争离子以及CuFC投加量对去污因子的影响。分别用去离子水、地表水和海水配制模拟废水,当模拟废水中~(137)Cs的初始活度浓度分别为4.24×10~5、2.84×10~5、2.84×10~5 Bq/L,吸附时间为90min,pH值为7,CuFC投加量为80 mg/L,不投加竞争离子时,本工艺的去污因子分别达到2.06×10~4、1.62×10~4和9.36×10~1,说明CuFC吸附-微滤工艺是一种高效的含~(137)Cs废水处理工艺,且具有可观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核化学与放射化学》期刊2016年03期)
韩非,王丽娟,李静,李一兵[6](2016)在《吸附-微滤耦合工艺处理模拟含铯废水》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亚铁氰化铜(Cu FC)为吸附剂并与微滤耦合处理模拟含铯废水。结果表明:对104.50μg/L的含铯废水,投加0.08 g/L的Cu FC,周期吸附时间为20 min时,平均去污因数为1 319,浓缩倍数为638。受H+竞争吸附的影响,出水的p H高于进水;微滤膜可完全截留反应器内的Cu FC,出水浊度始终小于0.08 NTU;反应器内悬浮固体的实测值低于计算值,且随时间的延长二者的差值变大;通过物理清洗,膜比通量能恢复至初始值的85%以上。(本文来源于《工业水处理》期刊2016年03期)
李竞[7](2015)在《PAC四级逆流吸附—微滤组合工艺处理二级出水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开发了粉末活性炭(PAC)四级逆流吸附-微滤组合工艺去除反渗透浓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本研究将该工艺用于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深度处理,以较低的PAC投加量来实现二级出水中有机物浓度的降低。通过实验研究计算出了四级逆流吸附投炭量,确定了该工艺技术应用的基本参数和运行条件,缓解了膜污染问题。采用烧杯实验研究PAC对城镇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中有机物的吸附特性,分别以DOC和UV_(254)表征的有机物均较好地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60 min基本可达到吸附平衡。基于Langmuir吸附等温式,提出了PAC四级逆流吸附-微滤组合工艺处理二级出水中有机物的计算方法,可用于预测PAC的投量以及处理出水中有机物浓度。设计了PAC四级逆流吸附-微滤组合工艺处理二级出水的实验并验证了计算方法;结果表明,DOC去除率为50%时,组合工艺出水中DOC和UV_(254)的实测值和计算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7%和4.9%。PAC四级逆流吸附-微滤组合工艺可节约一定量的PAC:在DOC去除率为50%时,四级逆流吸附所需的PAC投量分别为二级逆流吸附和单级吸附的89.4%和68.3%。试验存在严重的膜污染现象,处理水量达到691.2 L/m~2时,膜比通量(SF)急剧下降了79.59%。基于对膜污染现象的分析,排除DOC及硬度污染是主要原因,浓差极化及滤饼层阻力占总膜阻力的70.3%,考虑PAC及原水中悬浮物形成的滤饼层是SF迅速下降的原因。为了缓解膜污染现象,采用投加FeCl3的方式,利用絮凝作用,使PAC和水中悬浮物沉降地更加完全,降低滤饼层厚度。结果表明:加入10 mg/L FeCl3后,处理水量1209.6 L/m~2,SF下降了49.90%;加入20 mg/L FeCl3后,处理水量1504.8 L/m~2,SF下降了47.02%,此后SF继续缓慢地下降,反应器能够稳定运行。另外,FeCl3的投加对有机物处理效果有积极的作用,组合工艺中出水DOC和UV_(254)的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5-11-01)
李竞,顾平,张光辉[8](2015)在《PAC四级逆流吸附-微滤组合工艺处理二级出水的实验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烧杯实验研究粉末活性炭(PAC)对城镇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中有机物的吸附特性,分别以DOC和UV_(254)表征的有机物均较好地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60 min基本可达到吸附平衡。基于Langmuir吸附等温式,提出了PAC四级逆流吸附-微滤组合工艺处理二级出水中有机物的计算方法,可用于预测PAC的投量以及处理出水中有机物浓度。设计了PAC四级逆流吸附-微滤组合工艺处理二级出水的实验并验证了计算方法;结果表明,DOC去除率为50%时,组合工艺出水中DOC和UV_(254)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7%和4.9%。PAC四级逆流吸附-微滤组合工艺可节约一定量的PAC:在DOC去除率为50%时,四级逆流吸附所需的PAC投量分别为二级逆流吸附和单级吸附的89.4%和68.3%。(本文来源于《全国排水委员会2015年年会论文集》期刊2015-10-31)
马森,高俊永[9](2015)在《磁化甘蔗混合汁微滤过程中膜面吸附对传质模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磁化甘蔗混合汁微滤膜分离过程,分析膜面吸附作用对传质过程的影响。以甘蔗混合汁为原料,研究了磁化甘蔗混合汁在微滤过程中质量传递模型。在不考虑膜表面层的吸附作用下,0.45和0.20μm陶瓷微滤膜分离的传质系数分别为-81.406和-83.130,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21和0.920,P值分别为0.002和0.010;考虑膜表面层的吸附作用,0.45和0.20μm陶瓷微滤膜分离的传质系数分别为-323254.006和573281.937,吸附系数分别为0.995和0.994,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39和0.999,P值分别为0.015和0.0008,可见,对于上述磁化条件和膜分离过程进出口操作压力差0.03~0.04 MPa,控制温度(35±1)℃,全回流试验条件下,膜面吸附作用对微滤膜分离过程传质模型影响显着(P<0.05)。该研究有助于微滤膜分离设备的选型设计参数和操作条件的优化。(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李金玲[10](2014)在《PAC累积四级逆流吸附—微滤组合工艺处理ROC的中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反渗透(RO)工艺凭借其对水中盐类及有机污染物优异的去除效果而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和污水深度处理等领域。但此工艺在生成高品质出水的同时会产生约为进水量30%的反渗透浓水(ROC),ROC中几乎包含了进水中所有的有机物,其中还可能包括一些环境优先污染物,如果直接排放,这些物质将会严重影响环境。目前,国内外处理ROC的工艺主要包括:石灰软化、活性炭吸附、混凝沉淀、离子交换等传统工艺以及臭氧、光催化、芬顿试剂和电化学氧化等高级氧化工艺,但这些工艺存在能耗高、处理效率低等问题。本研究是采用粉末活性炭(PAC)吸附与微滤(MF)工艺联用的技术,即利用PAC去吸附ROC中的有机物,再通过MF膜使PAC从水相中分离,得到低有机物、低污泥密度指数(SDI)的出水,进而可采用RO工艺进一步回收淡水,提高RO系统的回收率。采用逆流吸附的操作方式能够有效地降低PAC投加量。PAC累积四级逆流吸附-微滤组合工艺是对PAC吸附-微滤组合工艺的改进。课题组的前期工作已经证实PAC吸附-微滤组合工艺能够有效地去除ROC中的有机物,降低出水浊度。但为了降低工艺成本,减少PAC投加量且尽量减少工艺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又探究PAC累积二级逆流吸附-微滤组合工艺以及PAC累积四级逆流吸附-微滤组合工艺对ROC的处理效果。试验结果表明,PAC累积逆流吸附的次数越多越能降低PAC的投加量,但是会增加反应器的个数,增加基建费用,因此选择了PAC累积四级逆流吸附-微滤组合工艺进行了中试试验。中试试验结果表明,反应器A的一个大循环对应反应器B叁个小循环的运行方式和反应器A一个大循环对应反应器B一个小循环的运行方式都能够达到理想的有机物去除效果,后者的处理效果较前者略差,但后者能够大大的减小反应器A的体积,这样有利于实际应用,减小占地面积、降低基建费用。同时,后者由于每次都向反应器A排炭,减小了反应器B内的悬浮固体量,减缓了膜污染速率,从而延长了膜的使用寿命。通过计算,利用此工艺处理1 m3的ROC的成本约为2.8元,且出水水质能够达到RO工艺的进水水质要求,提高回收利用率。(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4-11-01)
吸附微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粉末活性炭(PAC)四级逆流吸附-微滤组合工艺处理城镇污水厂二级出水的试验存在着较严重的膜污染现象,处理水量达到172.8L时,膜比通量(SF)急剧下降79.59%.对试验结束后的膜进行分析发现,滤饼层阻力占总膜阻力的70.3%,故PAC及原水中悬浮物形成的滤饼层污染是SF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为了解决膜堵塞问题,向反应器中投加一定浓度的FeCl_3.结果表明:加入10~20mg/L FeCl_3后,处理水量大于300L,SF仍维持在20L/(m2·h·mH_2O)以上,SF下降缓慢,反应器能够稳定运行.另外,FeCl_3的投加对有机物的去除有积极作用,组合工艺中出水DOC浓度均有小幅度的降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吸附微滤论文参考文献
[1].武静明.吸附—微滤组合工艺去除模拟放射性铯污染水的中试研究[D].天津大学.2017
[2].于金山,李竞,郭军科,王丹,张光辉.投加FeCl_3改善PAC四级逆流吸附-微滤工艺的膜污染研究[J].膜科学与技术.2016
[3].王旭骞,胥要,顾平,张光辉.吸附/混凝—微滤工艺处理模拟放射性铯污染水[J].中国给水排水.2016
[4].李竞,顾平,张光辉.PAC四级逆流吸附/微滤组合工艺处理二级出水[J].中国给水排水.2016
[5].王露,赵军,胥要,肖湘竹,邓玥.CuFC吸附-微滤工艺处理含~(137)Cs废水[J].核化学与放射化学.2016
[6].韩非,王丽娟,李静,李一兵.吸附-微滤耦合工艺处理模拟含铯废水[J].工业水处理.2016
[7].李竞.PAC四级逆流吸附—微滤组合工艺处理二级出水的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5
[8].李竞,顾平,张光辉.PAC四级逆流吸附-微滤组合工艺处理二级出水的实验探究[C].全国排水委员会2015年年会论文集.2015
[9].马森,高俊永.磁化甘蔗混合汁微滤过程中膜面吸附对传质模型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5
[10].李金玲.PAC累积四级逆流吸附—微滤组合工艺处理ROC的中试研究[D].天津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