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82例(论文文献综述)
石梅雪[1](2021)在《防己黄芪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防己黄芪汤加味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5月辽宁省锦州市中医医院接收治疗的82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患者编号,共1~82号,其中奇数号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偶数号作为观察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增加防己黄芪汤加味,每组41例。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相关生化指标、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内生肌酐清除率(Endogenous creatinine clearance rate,CCr)、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及血小板计数。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68%(38/41),高于对照组的78.05%(3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尿蛋白定量、总胆固醇、SCr、BUN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浆白蛋白、CCr水平高于对照组,PT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实施防己黄芪汤加味治疗,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肾功能生化指标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炯汾[2](2021)在《补肺固肾汤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肺肾气虚证患者激素维持期免疫功能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补肺固肾汤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肺肾气虚证患者激素维持期免疫功能的影响,评价补肺固肾汤对改善机体免疫功能的疗效,为临床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共收入2020年04月01日至2021年01月31日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住院部及门诊病例中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激素维持阶段肺肾气虚证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两组均予常规基础治疗(包括优质低蛋白饮食、控制血压、利尿消肿、降脂等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基础治疗上加用玉屏风颗粒干预,治疗组在常规基础治疗上加用补肺固肾汤治疗,治疗3月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相关指标(CD4+、CD8+、CD4+/CD8+、Ig G、Ig M)、血清白蛋白(ALB)、24小时尿蛋白(24HUPQ)、血肌酐(Scr)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结果:(1)对细胞免疫的影响:(1)CD4+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CD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CD4+平均值为(30.60±4.51)%,治疗后CD4+平均值为(42.32±4.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CD4+平均值为(31.54±3.37)%,治疗后CD4+平均值为(39.87±2.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CD4+水平比对照组的CD4+水平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D8+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CD8+平均值为(34.44±5.53)%,治疗后CD8+平均值为(25.49±2.38)%,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CD8+平均值为(32.82±2.60)%,治疗后CD8+平均值为(27.16±1.6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CD8+水平比对照组的CD8+水平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CD4+/CD8+比值比较:两组治疗前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CD4+/CD8+平均值为(0.92±0.17),治疗后CD4+/CD8+平均值(1.69±0.2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CD4+/CD8+平均值为(0.96±0.09),治疗后CD4+/CD8+平均值(1.47±0.09),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CD4+/CD8+比值比对照组的CD4+/CD8+比值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治疗后CD4+、CD4+/CD8+的比值均有明显升高,CD8+水平均明显降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体液免疫指标的影响:(1)Ig G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Ig 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Ig G平均值为(5.78±0.82)g/L,治疗后Ig G平均值为(10.63±1.19)g/L,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Ig G平均值为(6.12±0.83)g/L,治疗后Ig G平均值为(9.98±1.34)g/L,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Ig G水平比对照组的Ig G水平升高更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Ig M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Ig M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Ig M平均值为(1.66±0.13)g/L,治疗后Ig M平均值为(1.20±0.19)g/L,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Ig M平均值为(1.65±0.13)g/L,治疗后Ig M平均值为(1.31±0.15)g/L,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Ig M水平比对照组的Ig M水平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影响:两组治疗前24小时尿蛋白定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24小时尿蛋白定量平均值为(516.52±328.85)mg,治疗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平均值(262.78±167.81)mg,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24小时尿蛋白定量平均值为(648.25±263.04)mg,治疗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平均值为(345.92±152.55)mg,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水平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血清白蛋白的影响:两组治疗前血清白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血清白蛋白平均值为(38.96±2.97)g/L,治疗后血清白蛋白平均值为(46.09±2.24)g/L,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血清白蛋白平均值为(37.69±3.79)g/L,治疗后血清白蛋白平均值为(43.37±2.96)g/L,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比对照组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对肌酐的影响:两组治疗前肌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肌酐平均值为(79.67±16.95)umol/L,治疗后肌酐平均值为(70.97±13.12)umol/L,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肌酐平均值为(77.27±30.00)umol/L,治疗后肌酐平均值为(73.10±30.00)umol/L,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肌酐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对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两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总积分平均值为(18.95±1.87),治疗后总积分平均值为(10.83±0.8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总积分平均值为(18.99±1.21),治疗后总积分平均值为(14.02±0.96),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1)补肺固肾汤能够提高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肺肾气虚证患者激素维持阶段的免疫功能。(2)补肺固肾汤能够改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肺肾气虚证患者激素维持阶段的肌酐、24小时尿蛋白水平及血清白蛋白水平。(3)补肺固肾汤可以从整体上改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肺肾气虚证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张林[3](2021)在《回顾研究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水肿病脾肾气虚型)中药疗效和药物挖掘、网络药理学、文献计量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回顾中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的临床疗效,挖掘所用中药的基本特征,配伍特点,内在联系;(2)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索防己黄芪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潜在机制;(3)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10年之间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文献特征。方法:(1)研究一:纳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和病房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的PNS(水肿病脾肾气虚型)患者共108名,实验组为中药联合西药治疗,对照组予西药治疗,两组各54例,治疗12周后评价疗效,纳入实验组54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中药方剂共268付,分析治疗前后两组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采用Aproiori关联规则,对药物进行关联分析,探索实验组268付中药的基本特征。(2)研究二:根据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寻找防己黄芪汤的所有已知靶点,从Uniprot数据库对靶点校正,再通过OMIM和Genecard数据库寻找目前已知的PNS靶点,分析蛋白互作用网络;基于R Stuidio1.2.5042版本的R 4.0.0软件做GO和KEGG富集分析;Pub Chem数据库寻找药物成分的二维结构式,并将这些药物成分作为配体,Chem Bio3D Ultra 14.0对下载的药物成分进行最低能量值转化,PDB数据库搜索主要蛋白的结构式,受体蛋白经Py MOL 2.4.0去除水分子后摘除配体,并保存为pdb格式,使用Autodock Tools 1.5.6把配体统一转换成pdbqt格式,并对受体进行加氢,根据原配体所在位置设置网格盒子(Grid Box)参数,以参数使用Autodock Vina做分子对接验证。(3)研究三:根据Cite Space 5.7.R2软件,检索2010年1月-2020年11月期间发表在中国知网上关于中医药治疗PNS的文献,以Cite Space5.7.R2对导出的Refworks格式数据进行转换,并导入Cite Space5.7.R2中,筛选与去重后进行可视化展示。在参数设置中,以1年作为时间切片;节点分类分别选择Author/Institution/Keywords;参考2019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自然科学版),统计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数据,对作者单位进行统计,设立表达矩阵,做聚类校正分析,校正方式以VBA语言为主。结果:(1)研究一:PNS患者在12周治疗后,两组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均改善,实验组在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上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后的血肌酐和肾小球滤过率两组无差异(P>0.05)。对实验组所用的中药进行挖掘,共发现205味中药,频次最高的中药是黄芪,最常见的药对是黄芪+白术,关联分析得出的最终药物共有8味,分别是是补脾益肾(黄芪、白术、芡实),祛风除湿(青风藤、防己、茯苓),活血化瘀(丹参和鬼箭羽);对所有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共分成3类,最佳的一类是补脾益肾(黄芪,白术,防己,芡实,金樱子,杜仲),祛风除湿(青风藤,薏苡仁,威灵仙,猪苓,冬瓜皮,蝉蜕),活血化瘀(鬼箭羽,土鳖虫,川芎,当归)。(2)研究二: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先寻找防己黄芪汤的有效成分及靶标,共找出有效活性成分124个,其中防己4个,黄芪20个,甘草93个,白术7个,根据相应靶标,蛋白互作用网络筛选出度值最高的五个成分,分别是槲皮素、山奈酚、7-O-甲基-异微凸剑叶莎醇、异鼠李素、β谷甾醇。在PNS的基因检索中,共选出1778个基因,“药物-疾病”有46个共同靶标,GO分析主要与DNA结合转录因子,DNA结合转录激活因子,RNA聚合酶II等有关;KEGG富集分析防己黄芪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可能与糖基化终产物受体通路,卡希波肉瘤通路,液体剪切应力通路,肿瘤坏死因子通路,前列腺癌通路,细胞凋亡通路等有关。为验证相关分子的结合能力,把排名前五的成分槲皮素、山奈酚、7-O-甲基-异微凸剑叶莎醇、异鼠李素、β-谷甾醇作为配体,将基因排名前五的蛋白作为受体,分子对接显示槲皮素、山奈酚与白细胞介素6(IL-6),半胱天冬酶-3(CASP3),丝裂酶原活化蛋白激酶8(MAPK8)的受体1IL6,2XZT,3V3V结合自由能良好,可能是防己黄芪汤治疗PNS的靶点。(3)研究三:文献计量学的时间分析指出,在2010年至2018年间,文献发表量虽然出现波动,但是总体上为上升趋势,2019年之后,文献发表量开始下降。发表机构排名前五的分别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22篇),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8篇),天津中医药大学(16篇),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14篇),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3篇)。作者频数排名分别是邓跃毅教授(14篇),杨洪涛教授(9篇),余仁欢教授(9)。湖北省中医院的王小琴教授2018年-2020年期间文献量开始突现。发表期刊以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最多(36篇),其次是光明中医(26篇),河北中医(19篇),湖南中医杂志(16篇)等。关键词排名前5的分别是肾病综合征(317次),原发性肾病综合征(141次),特发性膜性肾病(95次),中医药疗法(85次),膜性肾病(63次),中医药治疗(58次);其中以特发性膜性肾病为关键词的研究在2018年突现强度最大,突现时间一直持续到2020年,防己黄芪汤的突现时间最长,从2017年持续到2020年;对关键词的中药方剂进行归纳,排名前五的中药有防己黄芪汤(55篇),真武汤(46篇),肾炎康复片(30篇),五苓散(25篇),六味地黄丸(16篇);对关键词证型进行归纳,排名前5的证型分别是脾肾阳虚证(41次),脾肾气虚证(35次),气阴两虚证(26次),湿热瘀阻证(22次),血瘀水停证(22次)。结论:(1)数据挖掘的中药基础方显示为加减防己黄芪汤,加减防己黄芪汤联合西药治疗PNS的疗效在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优于对照组,但是两组治疗后在血肌酐和肾小球滤过率未见统计差异;(2)防己黄芪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可能通路是肿瘤坏死因子通路和细胞凋亡通路,关键药物成分可能是槲皮素和山奈酚,关键的作用靶点可能是IL-6,CASP3,MAPK8;(3)文献计量学的突现词强调了将来的研究热点可能是防己黄芪汤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关键词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主要证型是脾肾阳虚型,且真武汤也是常出现的方剂之一,所以真武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依然是众多学者的关注点。
程姣[4](2021)在《刘宝厚教授中西医结合诊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经验总结》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刘宝厚教授中西医结合诊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经验,分析其用药规律,传承其学术思想,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诊治。方法:(1)跟诊学习:通过跟诊抄方、临证分析、个案讨论等方法学习并归纳刘教授中西医结合诊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2)文献研究:查阅相关文献和书籍,学习并整理刘宝厚教授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关键点。(3)数据挖掘: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就诊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刘宝厚教授门诊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处方资料进行数据挖掘,归纳处方及用药规律,整理刘教授中西医结合诊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学术思想。结果:(1)刘宝厚教授认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肺、脾、肝、肾亏虚为本,其中尤以脾肾亏虚为要,风邪,湿热及血瘀为标。(2)刘宝厚教授诊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提出了“湿热不除,蛋白难消”、“瘀血不去、肾气难复”的病机观点。治疗上主张清利湿热、活血化瘀、从风论治,常以激素的使用作为中西医结合的关键点分阶段辨证论治。(3)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对所录入的200首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发现,共使用中药142味,其中使用频次≥10次的药物有48味,使用频次前十的药物依次是:黄芪、当归、地龙、水蛭、石韦、女贞子、生地黄、益母草、炒白术、防风;四气频次统计结果显示刘教授用药以寒、温、平性为主;五味频次统计结果显示用药以甘、苦、辛为主;药物归经统计显示入肝、脾、肺、肾经药物较多;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得出使用频次较高的药对45个,其中位于前五的药对依次是:水蛭-地龙,黄芪-当归,黄芪-地龙,水蛭-黄芪,水蛭-黄芪-地龙;基于熵聚类算法,得出关联度较大的药对36个,核心组合18个及新处方9个。结论:(1)刘宝厚教授诊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主张“中西医双重诊断,中西药有机结合”。治疗上注重祛邪,常以激素使用不同阶段作为中西医结合点辨证论治,具以有鲜明的诊疗特色。(2)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客观论证了刘宝厚教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注重清利湿热、活血化瘀、内外风兼治等,其结果符合刘教授“湿热不除,蛋白难消”、“瘀血不去,肾气难复”、“从风论治”等学术观点,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郭志杰,倪斌[5](2021)在《活血利水汤联合西药治疗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肾功能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活血利水汤联合西药治疗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 PNS)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1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PNS患者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口服泼尼松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联合活血利水汤治疗。对比两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肾功能各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肌酐、胆固醇及尿蛋白定量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浆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活血利水汤联合西药在PNS治疗中疗效确切,可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肾功能指标,有助于稳定病情,值得推广应用。
纪利梅,李仁武,董小革,李珣[6](2020)在《培土益肾汤结合隔姜灸治疗肾病综合征疗效及对肾功能、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培土益肾汤结合隔姜灸对肾病综合征患者疗效、肾功能、免疫功能影响。方法:研究纳入82例肾病综合征患者,均由我院近三年收治,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41例)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41例)西医治疗+培土益肾汤结合隔姜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中医症状(蛋白尿多、眩晕、面浮肢肿、舌质淡红、脉弦涩等症状)积分变化、肾功能指标变化、炎性因子指标变化、免疫功能指标变化、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2.68%)高于对照组(75.61%),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24h尿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血清白蛋白水平、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CD3+、CD4+/CD8+等指标均相当,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以上指标均改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以上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2.44%,与对照组(4.88%)相当,均较低,P>0.05。结论:培土益肾汤结合隔姜灸治疗肾病综合征临床疗效显着,患者症状改善,肾功能、免疫功能等均改善,患者恢复好,不良反应率低,安全性高,值得推广与应用。
姚兰[7](2020)在《血清和肾组织C1q在膜性肾病中的作用及其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检测成人表现为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的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和继发性膜性肾病(Seconda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SMN)患者血清C1q水平及肾组织C1q的沉积情况,以及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探讨C1q在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病理类型中的作用,及其是否可作为中医证型的客观性指标。方法:1.收集2019年05月0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肾内科、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肾内科住院的符合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且临床资料完整的NS患者,进一步筛选,最终纳入研究的患者为82例,均为首诊发病患者,其中58例MN患者归为观察组,根据病理类型将观察组进一步分为IMN组及SMN组;此外对照组为除MN以外的NS患者,共24例;将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进行中医证型分组。具体分为:对照组、IMN组、SMN组,根据中医证型分为湿热蕴结组、脉络瘀阻组、脾肾阳虚组与肝肾阴虚组。2.收集各组患者的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病程等;每位患者均行肾穿刺活检术及相关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凝血功能、乙肝两对半、电解质、血糖、24小时尿蛋白定量、抗核抗体等;收集相关临床数据,包括血红蛋白、血清肌酐、尿素氮、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脂、血清白蛋白等指标;根据望闻问切四诊资料,分为湿热蕴结证、脉络瘀阻证、脾肾阳虚证与肝肾阴虚证4个中医证型。3.收集所有纳入研究患者的血清,低温冷冻保存,行C1q抗体检测;血清C1q检测方法:将人血清标本保存于2-8℃下,将标本分别加入两个抗体试剂盒,孵育5分钟,读出数据,计算出结果。4.肾脏病理组织行免疫荧光、电镜、光镜检测,免疫荧光检测肾组织C1q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半定量评分,对C1q与中医证型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对82例NS患者进行年龄和性别比较,三组患者在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年龄方面比较,IMN组发病年龄最高,为41-60岁,IMN组年龄大于SMN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型的发病年龄和性别方面的比较,脾肾阳虚证发病年龄为53.69±14.12岁,大于肝肾阴虚证、脉络淤阻组证和湿热蕴结证患者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阴虚证的男性患者少于女性患者,男女比例为0.72:1;其余证型的男女比例均为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NS患者以男性发病率较高。3.肾脏病理的C1q结果表明,SMN组患者肾组织C1q阳性率(94.7%)高于IMN组(69.2%)和对照组(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1q水平在三组患者中的结果表明,三组患者血清C1q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IMN组血清C1q水平(185.54±51.48)g/L高于SMN组(113.68±46.68)g/L和对照组(110.29±41.12)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SMN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NS患者血清C1q、肾组织C1q表达和临床指标相关性结果显示,肾组织C1q与血清C1q、HGB相关系数分别为-0.461,-0.290,表明肾组织C1q和血清C1q、HGB呈负相关(P<0.05);肾组织C1q和尿素氮相关系数为0.114,提示肾组织C1q和尿素氮呈正相关(P<0.05)。肾组织C1q与肌酐、尿酸、总胆固醇、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不具有相关性(P>0.05)。血清C1q与尿素氮相关系数为-0.283,具有负相关(P<0.05);血清C1q与血白蛋白相关系数为0.256,具有正相关(P<0.05),血清C1q与肌酐、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HGB、24小时尿蛋白定量无相关性(P>0.05)。5.三组患者中医证型之间比较结果显示,IMN组和SMN组均为脾肾阳虚证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46.2%、42.1%,提示MN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脾肾阳虚证多见。6.中医证型与肾组织C1q相关性结果表明,肾组织C1q与中医证型之间相关系数提示肾组织C1q与中医证型可能不具有相关性(r=0.070,P>0.05)。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血清C1q与临床数据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肝肾阴虚证血清C1q与尿酸具有负相关(r=-0.468,P<0.05),而肝肾阴虚证血清C1q与肌酐、尿素氮、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白蛋白、HGB、24小时尿蛋白定量之间不具有相关性(P>0.05);(2)脉络瘀阻证血清C1q与肌酐、尿酸、尿素氮、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白蛋白、HGB、24小时尿蛋白定量之间均不具有相关性(P>0.05);(3)脾肾阳虚证血清C1q与甘油三酯具有负相关(r=-0.370,P<0.05),脾肾阳虚证血清C1q与血白蛋白具有正相关(r=0.449,P<0.05),脾肾阳虚证血清C1q与肌酐、尿酸、尿素氮、总胆固醇、HGB、24小时尿蛋白定量之间均不具有相关性(P>0.05);(4)湿热蕴结证血清C1q与总胆固醇具有负相关(r=-0.623,P<0.05),湿热蕴结证血清C1q与肌酐、尿酸、尿素氮、甘油三酯、血白蛋白、HGB、24小时尿蛋白定量之间不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1.C1q的表达在不同类型的NS中的情况不同,IMN血清C1q水平高于SMN,而SMN肾组织C1q阳性率高于原发性,提示C1q有可能参与SMN的发病,IMN肾组织有C1q表达者应该注意随访进一步排查继发性因素。2.膜性肾病可能以脾肾阳虚证最多见。3.MN患者中医证型与肾组织C1q表达可能无相关性。
刘婧玮[8](2020)在《补肾活血法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Meta分析及张大宁教授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来评价补肾活血法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深层次探索国医大师张大宁教授治疗该病的用药规律,以期从循证医学角度出发,为中医药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和经验借鉴,更好的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方法:1.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 Fang)、CBM以及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各大中英文数据库中运用补肾活血法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RCT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并根据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质量评价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5.3及Stata1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就诊于张大宁教授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处方,规范化处理数据后,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建立数据库,采用该软件集成的频次统计法、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张大宁教授治疗该病的用药规律、组方特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系统总结张大宁教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经验,探索潜在规律。结果:1.共纳入文献18篇,1231名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提高临床疗效,升高血浆白蛋白,减少24h尿蛋白排泄,降低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降低血肌酐、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而在降低尿素氮方面与单纯西医治疗无明显差异。2.本研究共纳入患者31人,男性21例,女性10例,男女比例:2.1:1,平均年龄为53.03±17.36岁,其中20岁到40岁的患者为8例,41岁到60岁的患者为12例,61岁到80岁的患者为9例,大于80岁的患者为2例,患者年龄分布比较平均。纳入共135首处方,包含共98味中药,药物使用频次达2687次,使用频次超过50次的中药由高到低依次是黄芪、川芎、丹参、土茯苓、砂仁、白术、五味子、金樱子、莪术、太子参、升麻、石斛、冬瓜皮、补骨脂、茯苓、鸡内金、覆盆子、茯苓皮、芡实。使用频次较多的药类是补虚药、固涩药、活血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药性以温性、平性、寒性药使用较多,常用药味为甘味、苦味,药物归经以肝经、脾经、肾经为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张教授治疗该病常用中药为:黄芪、川芎、丹参、土茯苓、砂仁、白术、五味子、金樱子、莪术、太子参。得到复杂熵聚类的药物核心组合6对,新处方6首。结论:1.补肾活血法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有良好的疗效,可改善患者症状,并对一些化验指标有积极的影响。2.通过分析张大宁教授的用药规律,探讨其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及治疗理念。张大宁教授认为成人肾病综合征以脾肾亏虚为本,以“瘀血、水湿、湿热”为标,治疗时应注重调理脾肾、清热祛湿、行气利水、化瘀通络、提涩并用,临证时精准辨证,用药得当,配伍巧妙,确立了现代肾病诊疗的三维坐标。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可以对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进行客观、高效、多维度的剖析挖掘,并为进一步在临床诊疗肾病综合征提供新的思路和宝贵方法。
李想[9](2020)在《82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从中医体质学角度研究我院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患者的体质类型及不同体质类型与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相关指标、病理分型等之间的分布情况,从而探讨IMN的易感体质、传变规律及预后转归,为IMN的早期预防、中医干预、个体化治疗以及延缓肾功能进展提供新的依据及思路。资料与方法:选取2017年09月至2019年9月期间就诊于辽宁省中医院门诊及入院治疗符合纳入标准的82例患者进行资料采集及问卷调查,其中内容主要包括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病理结果与分期、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根据结果及判定标准来对患者中医体质类型进行分类,应用SPSS22.0统计分析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临床实验室指标及病理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1.本次研究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比例情况如下:其中气虚质、阳虚质为本病的主要体质类型,占比例分别为26.83%和21.95%,其次为血瘀质占13.41%,湿热质占12.20%,而痰湿质、阴虚质、气郁质、特禀质所占比例较小。2.在性别方面,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年龄段分布方面,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8-45岁年龄阶段患者以阳虚质和平和质最为常见,46-60岁年龄阶段患者以气虚质最常见,61-75岁年龄阶段患者阳虚质最常见。4.在病程方面,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湿热质是病程较短(≤6个月)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随着病程逐渐延长(病程6-12个月和病程12-36个月),气虚质患者所占比例最大。当病程时间>36个月时,阳虚质患者所占比重最大。5.在病理分期方面,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在身体质量指数方面,湿热质患者身体质量指数最高,不同中医体质类型身体质量指数差异显着,P<0.05。7.在临床化验指标方面,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不同中医体质类型在24h尿蛋白定量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尿蛋白定量最大的体质类型为湿热质,其次为血瘀质。不同体质类型分布在纤维蛋白原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瘀质患者纤维蛋白原最高。不同体质类型在血浆白蛋白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浆白蛋白最低的为血瘀质。不同体质类型总胆固醇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总胆固醇水平最高为湿热质。不同中医体质类型在甘油三酯、血肌酐及尿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IMN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为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和湿热质。2.气虚质可能与IMN中年患者的发病有关。3.阳虚质可能与IMN老年患者的发病及IMN患者的长期病程有关。4.血瘀质可能与IMN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有关。5.湿热质可能与IMN患者的短期病程及肥胖体型有关,与IMN患者大量蛋白尿的形成及血脂异常也存在相关性。
楚秀丽[10](2017)在《益气补肾活血祛风方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从临床和动物实验两方面进一步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明确该方案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并探求益气补肾活血祛风方协同激素提高治疗该病疗效的机制,论证中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优势,为中医治疗本病提供科学的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1.临床研究:将82例符合受试标准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中西医治疗组(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对照组)。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血脂、肝肾功等方面的情况,做出综合疗效评价和安全性评价;2.实验研究:筛选健康雄性SPF级Spraque-Dawley(SD)大鼠,测24时尿蛋白定量阴性后,建立92只阿霉素(adriamycin,ADR)肾病大鼠模型及20只空白对照组(A组),造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B组)、激素组(C组)、中药组(D组)、中药+激素组(E组),每组23只。A组不予干预;B组给予蒸馏水灌胃;C组给予醋酸泼尼松片溶液;D组给予益气补肾活血祛风方汤剂;E组上午予益气补肾活血祛风方汤剂,下午予醋酸泼尼松片溶液;实验周期共8周。分别在4周、8周末时每组随机抽取10只大鼠观察治疗效果(24h尿蛋白量、生化等),并取肾脏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1.临床研究: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67.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降低24h尿蛋白、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总胆固醇与甘油三酯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65.0%,治疗组能更好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激素、细胞毒药物等所致的副作用明显减少。2.实验研究:综合分析,糖皮质激素单用或联合中药使用均可延缓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尿蛋白增长。激素组和中药加激素组之间尿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从趋势看,中药加激素对本模型大鼠蛋白尿治疗效果可能优于单用激素;益气补肾活血祛风方可改善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脂代谢紊乱情况;肾活检结果示本方可减轻阿霉素肾病大鼠肾脏病理损害。结论:西医与中西医结合两种方案在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时均能减少尿蛋白,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血脂,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中西医结合方案疗效优于西医方案。中药的使用可改善阿霉素肾病大鼠生存状态,改善其脂代谢紊乱,以及减轻阿霉素肾病大鼠肾脏病理损害。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8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82例(论文提纲范文)
(1)防己黄芪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入选标准 |
1.4 治疗方法 |
1.5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生化指标比较 |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SCr、Ccr及BUN水平比较 |
2.4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PT、血小板计数比较 |
3 讨论 |
(2)补肺固肾汤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肺肾气虚证患者激素维持期免疫功能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1.1 临床病例选择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情况 |
2.2 治疗方案 |
2.2.1 常规基础治疗 |
2.2.2 对照组治疗 |
2.2.3 治疗组治疗 |
2.3 观察疗程 |
3 观察指标 |
3.1 主要观察指标 |
3.2 次要观察指标 |
3.3 安全性指标 |
3.4 中医证候积分 |
3.5 疗效判定标准 |
4 统计学方法 |
5 研究结果 |
5.1 基线资料分析 |
5.1.1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比较 |
5.1.2 两组患者的年龄比较 |
5.1.3 两组患者的治疗前检验指标比较 |
5.2 治疗结果分析 |
5.2.1 两组治疗后T细胞亚群比较 |
5.2.2 两组患者免疫球蛋白比较 |
5.2.3 两组患者其他实验指标方面比较 |
5.2.4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5.2.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
5.2.6 安全性评价 |
6 讨论 |
6.1 现代医学对PNS的研究进展 |
6.1.1 PNS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
6.1.2 PNS发病机制 |
6.1.3 激素治疗PNS的作用机制 |
6.1.4 激素治疗的副作用 |
6.1.5 免疫相关指标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 |
6.2 中医对PNS的认识 |
6.2.1 对PNS病名的认识 |
6.2.2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 |
6.2.3 中医对激素的认识 |
6.2.4 激素治疗不同阶段辨证论治 |
6.2.5 中医药调节免疫功能的现状 |
6.3 玉屏风颗粒对机体免疫力的影响 |
6.4 补肺固肾汤组方和分析 |
6.4.1 方药组成 |
6.4.2 立法依据 |
6.4.3 药物分析 |
7 疗效分析 |
7.1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7.2 对其他实验指标的影响 |
7.3 对中医证候总积分和临床疗效的影响 |
8 结论 |
9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药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回顾研究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水肿病脾肾气虚型)中药疗效和药物挖掘、网络药理学、文献计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一 中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回顾性研究和药物挖掘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研究二 防己黄芪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潜在药理学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研究三 10 年间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讨论一 中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回顾性研究和药物挖掘 |
讨论二 防己黄芪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潜在药理学机制 |
讨论三 10 年间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防己黄芪汤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刘宝厚教授中西医结合诊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刘宝厚教授个人传略 |
1 个人简介 |
2 中西医结合思想的启蒙 |
3 主要学术思想 |
3.1 提出“中西医双重诊断,中西药有机结合”的临床医学模式 |
3.2 提出治疗肾脏病三大原则 |
3.3 创立了“病位病性辨证法” |
3.4 创立了“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辨证分型”方案 |
4 科研成果及着作 |
5 临床工作及教学 |
第二部分 刘宝厚教授中西医结合诊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经验总结 |
1 刘宝厚教授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西医认识 |
1.1 对病因的认识 |
1.2 对病机及病理生理的认识 |
1.3 对不同年龄段患者肾活检的认识 |
2 刘宝厚教授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医病机的认识 |
3 中西医双重诊断—病证结合 |
4 中西药有机结合—激素与中医药结合分阶段论治 |
4.1 大剂量激素首始治疗阶段 |
4.2 激素减量阶段 |
4.3 激素维持治疗阶段 |
5 祛邪重湿热、血瘀、风邪 |
5.1 从湿热论治 |
5.2 从血瘀论治 |
5.3 从风论治 |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刘宝厚教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经验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软件支持 |
1.6 方法 |
2 结果 |
2.1 频次、频率统计 |
2.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 |
2.3 基于熵聚类的方剂组方规律 |
3 讨论 |
3.1 药物频数及频次统计分析结果讨论 |
3.2 药物四气分析结果讨论 |
3.3 药物五味分析结果讨论 |
3.4 药物归经分析结果讨论 |
3.5 组方规律分析讨论 |
3.6 新处方的分析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验案举隅 |
结语 |
第六部分 文献综述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中西医诊治进展 |
1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现代医学诊治进展 |
1.1 概述 |
1.2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诊断进展 |
1.3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
2 祖国医学对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认识与研究 |
2.1 病名溯源 |
2.2 病因病机 |
2.3 治法治则 |
2.4 现代医家诊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临床经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成果 |
(5)活血利水汤联合西药治疗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肾功能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入选标准 |
1.4 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疗效 |
2.2 中医证候积分 |
2.3 肾功能 |
3 讨论 |
(6)培土益肾汤结合隔姜灸治疗肾病综合征疗效及对肾功能、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排除标准 |
1.4 治疗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变化比较 |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比较 |
2.5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变化比较 |
2.6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
3 讨 论 |
(7)血清和肾组织C1q在膜性肾病中的作用及其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内容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证型分型标准 |
2.临床资料 |
2.1 病例纳入标准 |
2.2 数据信息收集 |
3.病理检查 |
3.1 B超引导下行肾穿刺活检术的步骤 |
3.2 病理检查 |
4.材料与方法 |
4.1 采集标本 |
4.2 实验检测方法 |
4.3 主要实验仪器 |
5.统计学方法 |
6.研究结果 |
6.1 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
6.1.1 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较 |
6.1.2 肾组织和血清C1q在 IMN组、SMN组与对照组中的表达情况 |
6.1.3 肾组织C1q和血清C1q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分析 |
6.2 不同中医证型相关比较 |
6.2.1 不同中医证型间的年龄分布 |
6.2.2 不同中医证型的性别分布 |
6.2.3 三组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比较 |
6.2.4 中医分型与肾组织 C1q 和血清 C1q 的相关分析 |
第二部分 讨论 |
1 膜性肾病的流行病学 |
2 MN病因病机的研究 |
3 补体的相关研究 |
4 C1Q的相关研究 |
5 C1Q与膜性肾病(MN) |
6 MN在中医上的认识 |
7 MN的中医病因病机 |
8 MN的常见中医证型 |
9 中医证型与C1Q的关系 |
10 IMN的临床治疗 |
10.1 一般治疗 |
10.2 西医治疗 |
10.2.1 免疫抑制剂治疗 |
10.2.2 利妥昔单抗治疗 |
10.3 IMN的中医治疗 |
10.4 IMN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11 不足与展望 |
第三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肾组织 C1q 和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相关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补肾活血法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Meta分析及张大宁教授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补肾活血法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Meta分析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张大宁教授治疗成人PNS用药规律研究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
5 基于熵聚类方剂组合规律分析 |
6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药物核心组合分析 |
7 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分析 |
讨论 |
1 病因病机 |
2 用药特点 |
3 高频药物讨论 |
4 新方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补肾活血法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82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 |
2 IMN 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 |
3 IMN 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在不同性别之间的分布情况 |
4 IMN 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在各个年龄段之间的分布情况 |
5 IMN 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在不同病程之间的分布情况 |
6 IMN 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在不同病理分期之间的分布情况 |
7 IMN 患者各中医体质类型与身体质量指数(BMI 值)之间的关系 |
8 IMN 患者各中医体质类型与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 |
讨论 |
1 一般资料 |
2 IMN 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 |
3 IMN 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在不同年龄段之间的分布规律 |
4 IMN 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不同病程的关系 |
5 IMN 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肾脏病理分期的关系 |
6 IMN 患者不同中医体质类型与 BMI 值的关系 |
7 IMN 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临床相关化验指标之间的关系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特发性膜性肾病及中医体质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10)益气补肾活血祛风方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诊断标准 |
2.3 病例选择 |
2.4 治疗方案 |
2.5 观察指标 |
2.6 疗效评定 |
2.7 安全性评价 |
2.8 统计分析 |
3.结果分析 |
3.1 基线齐性比较 |
3.2 疗效统计 |
3.3 两组安全性指标观察及分析 |
实验研究 |
1.目的 |
2.材料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药物和试剂 |
2.3 主要仪器设备 |
2.4 其他仪器和试剂 |
3.实验方法 |
3.1 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制作 |
3.2 中药复方药液制备 |
3.3 实验分组 |
3.4 实验用药 |
3.5 实验标本采集 |
3.6 检测指标及方法 |
4.统计学处理 |
5.实验结果 |
5.1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
5.2 24 h尿蛋白情况 |
5.3 血清生化指标 |
5.4 肾组织光镜病理改变 |
讨论 |
1.祖国医学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因病机认识 |
1.1 正虚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机探讨 |
1.2 邪实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机探讨 |
2.实验模型的建立和认识 |
3.中医治法的确立及方义分析 |
3.1 方义分析 |
3.2 本方单味药的现代药理研究 |
4.疗效评价与分析 |
5.本中药方联用激素对ADR肾病大鼠可能保护作用 |
5.1 改善大鼠一般情况 |
5.2 减少大鼠尿蛋白 |
5.3 改善脂代谢紊乱 |
5.4 减轻肾脏病理损害 |
6.本中药方协同激素治疗PNS可能疗效机制探讨 |
6.1 增加激素、细胞毒药物敏感性,减轻其毒副作用 |
6.2 减少尿蛋白作用 |
6.3 改善高凝状态 |
6.4 调节血脂作用 |
6.5 调节免疫作用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图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8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防己黄芪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临床观察[J]. 石梅雪.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1(10)
- [2]补肺固肾汤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肺肾气虚证患者激素维持期免疫功能的临床观察[D]. 李炯汾.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回顾研究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水肿病脾肾气虚型)中药疗效和药物挖掘、网络药理学、文献计量学分析[D]. 张林.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刘宝厚教授中西医结合诊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经验总结[D]. 程姣.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活血利水汤联合西药治疗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肾功能指标的影响[J]. 郭志杰,倪斌. 中医临床研究, 2021(05)
- [6]培土益肾汤结合隔姜灸治疗肾病综合征疗效及对肾功能、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J]. 纪利梅,李仁武,董小革,李珣. 四川中医, 2020(12)
- [7]血清和肾组织C1q在膜性肾病中的作用及其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研究[D]. 姚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补肾活血法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Meta分析及张大宁教授用药规律研究[D]. 刘婧玮.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82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 李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益气补肾活血祛风方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楚秀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06)